水浒第一大官人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比目鱼
第三件,宋江文不能安邦,武不能附众,手无缚之力,身无寸箭之功;员外力敌万人,通今博古,一发众人无能得及。
员外有如此才德,正当为山寨之主。
他时归顺朝廷,建功立业,官爵升迁,也能使弟兄们尽生光彩。
宋江主张已定,休得推托。”
不知为何,宋江没多说一件他不如卢俊义的地方,卢俊义便愈发的胆寒,最终拜于地下,说道“兄长勿要多言,卢某宁死,实在难以从命。”
吴用在一旁及时出言道“还是兄长为尊,卢员外为次罢,兄长若如是再三推让,恐冷了众人之心。”
吴用说着,便把眼视向众人,黑旋风李逵立即大叫道“俺在江州,舍身拼命,然后跟了哥哥来这里,众人谁不尊让哥哥一步
我连天也不怕,你们让来让去的假甚鸟!不如让俺杀闹起来,都各自散火罢!”
武松见吴用以目示人,也上前叫道“哥哥手下许多军官都是受过朝廷诰命的,他们只是让哥哥,如何肯从别人”
戴宗、雷横等人,也纷纷相劝,定要尊宋江为主,没一个敢有异言的。
卢俊义名声虽然很大,但主要还是闻名于河北,武艺又是一等一的厉害,如今还活捉过史文恭,坐第二把交椅没人多说什么。
但头把交椅却是梁山之主,卢俊义却远不够格,就算宋江硬是请他入座,卢俊义也定然坐不稳。
试问卢俊义如何能指挥得了吴用、公孙胜、李逵这些人
别说是吴用、李逵这类功绩靠前的人了,若是没宋江之令,他只怕连穆春、穆弘兄弟之流都指挥不了……宋江见推让不过,默默点了点头,他也是借机试探一下,看一看过去这么久,自己对梁山的把控变得如何,结果似乎还挺让人满意的。
宋江最后道“晁天王遗言不可改,众兄弟的盛情亦是难推却,宋某有个主意,此事便只能看天意是如何,方才可定。”
众人都问宋江什么主意,宋江道“如今朝廷委派了张清、董平、李庆和水火二将来钳制我梁山,等他来攻不是明智之举,不如来个先发制人,可写下四个阄儿,我和卢员外各拈一处。
如先打破城子的,便做这梁山泊主,如何”
吴用道“这样也好,这事便交由老天爷来决定吧!”
卢俊义实在是不想如此,但这事显然不是他能说了算的。
吴用于是让人拿了个箱子出来,托到了卢俊义面前,先让他抓了,然后再转到宋江前边,也同样抓了阄。
打开纸条一看,卢俊义的目标是新平寨李庆,而宋江的则是须城董平。
其实这是暗箱操作的结果,那箱子有两层暗格,卢俊义抓时,推出来的四张纸条写的全是李庆,而到了宋江抓时,里头的纸条便会掉落到下一层中,然后再从暗格里推下三张写着董平的纸条来。
目前来说,董平的实力其实是最弱的,而别看李庆官职是四方势力中最小的,但梁山众人都知道,他的实力其实却恰好是最强那个。
李庆麾下,早就有了五千精锐士兵,听说新近又招募了三千人,可谓兵强马壮。
而张清、董平却还在苦苦训练着刚招募不久的士卒……宋江为了消除晁盖遗言带来的影响,真是处心积虑了。
若是当初晁盖死时,直接指令让宋江为下一任梁山之主,哪来这么多事
梁山接连大战,喽啰实在是疲惫之极,虽定下了战事,但不宜立即出兵,于是当下约定,休整半月后,再分别攻打东平府的须城和新平寨。
……齐州,长清县。
生病的百姓,在城内的回春堂前,排起了长长的队伍,“在这里看病,真……真的不要银子”
有个痞里痞气的泼皮这时猛地咳嗽了两声,向旁人问道。
“这是当然,为我等义诊的是安神医,医药全由李制使包了,每隔一个月,都会如此义诊三天,何事曾哄骗过”
那泼皮道“竟然是安神医来义诊,看来我这病有救了!”
话说完后,他便眼珠转了几转,便悄悄的往前走去,想插个队好早点医治,但刚要成功时,这泼皮却被人一把拎了起来,泼皮想要反抗,奈何根本动弹不得,“插队者,一律重新到最后排队!”
把这泼皮如小鸡般拎起的人,却是个身材魁梧的八尺大汉,身上隐隐有股杀气,不怒自威。
之前与这泼皮说过话的人,都在暗自笑道“这人也忒不知好歹,也不想想,若被这大汉在,咱会在这里乖乖排队”
魁梧的大汉在震慑住了想插队的人后,又重新回到了安道全身边,忙前忙后,谁会想到,当初在曾头市大杀四方的史文恭,如今竟甘愿成为了一个医馆杂役
第359章 乱世与灭佛
当史文恭被时迁救出,带回独龙城时,刚好见到了安道全在外义诊,心头很是触动。
而后,李庆为他摆下了宴席,邀众人齐来为他的加入而庆贺,苏定与史文恭,其实都是水浒中颇有本事的人,但在原著中,曾头市被攻破后,前者掉入陷坑死于非命,后者被生擒回梁山,剖腹剜心。
两人一身的好本事,就这样归了尘土,实在是可惜之极。
苏定此前已被李庆任命为了步兵副校尉,正要给史文恭也安排职司时,他却主动请求到安道全身边做个小杂役。
原来,这时的史文恭实在是厌倦了杀戮,身心疲惫,不想再领兵作战了。
李庆虽大感惊奇,却没有反对,大大方方的允了他这请求。
他相信,史文恭是不会一直这么消沉下去的,总有一天会回到能发挥他勇武之地的职司上来……这一日,李庆回府,吃过晚饭后,月娘拿了份募缘疏簿来,说道“今天有个永福禅寺的长老,前来募缘,奴给了百两银子,他似是仍觉不够,定要奴将这募缘疏簿给官人看。”
李庆听后,顿时眉头大皱,“永福禅寺
倒是有些耳熟,只是想不起来了。”
月娘于是解释了一番,李庆这才知道了永福禅寺是什么来头。
这寺庙起建自梁武帝普通二年,供奉的是万回老祖,万回老祖在未出家时,听说就已颇有本事,他有个哥哥,到了万里之外的辽东为官,多年不曾有音讯回来,老娘成天忧心,垂泪不止,因此,万回老祖施展本事,只三天便到万里之外的辽东走了个来回,将哥哥的信物带了给老娘。
此事瞬间轰动街坊,因此都称他做“万回”,日后舍俗出家,就叫做“万回长老”。
此人传言端的是道德高妙,神通广大,曾在后赵皇帝石虎跟前,吞下两升铁针,又在梁武皇殿下,在头顶上取出舍利三颗。
梁武帝崇佛,因此敕建永福禅寺,做万回老祖的香火院,不知费了多少钱粮。
不过岁月如梭,时移事改,那万回老祖归天圆寂后,有道行的也饿一个个多化去了。
只有几个懒惰的和尚,养老婆、吃烧酒,荤腥不忌,把永福禅寺的家业便给败了光不消几日儿,把袈裟也当了,钟、磬都典了,殿上木椽、砖石、青瓦都拆下换酒吃了。
弄的那雨淋风刮,佛像儿倒的,荒荒凉凉,将一片钟鼓道场,忽变作荒烟衰草,再无人气。
不过近些年来,这永福禅寺却又重新兴盛起来,新任的住持原是西印度国出身,因慕中华风物,便万里迢迢从流沙河、星宿海走了**个年头,才到中华区处,迤逦来到山东,入住了永福禅寺。
他见这寺庙实在破败,便四处化缘,因经文说得好,故而渐渐的信徒也多了起来,把寺庙都逐一翻修了……李庆听后,打开了募缘疏簿,见上面写着满了蝇头小字,满是禅机,看得人头都大。
一直看到最后面时,信上才终于吐露了心意,说是想在大殿中重造一座两丈高的金身大佛,开口便向李庆化缘万贯金银。
信中还说,若是李庆能慷慨解囊,佛祖必然保佑,以后“父子孙个个厚禄高官,凡所营求,吉祥如意。”
李庆看了后,心头顿时大怒,把这募缘疏簿扔到了地上,骂道“这些利欲熏心的秃驴,实在是可恨!”
月娘惊道“官人既不想布施,便不理会他就是了,何必动怒伤自己身子”
李庆道“我非是恨他来找我要万贯钱财,只是气天下百姓多的食不果腹之人,这些秃驴不去普渡众生,反而在想着铸两丈高的金身大佛!”
月娘一脸的迷茫,她一向待在深闺之中,很少出门,只觉得寺庙要铸大佛也是常事,故而不太明白李庆为什么会这么生气。
李庆其实是从中看到了佛寺的危害,若太平日子,这也没什么,佛家毕竟劝人向善,对社会的安定还是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的。
但在这乱世,百姓都没钱吃饭,佛家却大铸金身,本就是一种恶行,此外佛寺一般都不纳赋税,而且侵吞农田,趁乱收纳百姓为私户,对地方的治理又是另一大害。
若非如此,历史上也不会有“三武一宗”灭佛之事了。
“三武一宗”,分别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和后周世宗柴荣。
此四人中,拓跋焘攻灭胡夏、北燕、北凉,统一北方,向北,远逐柔然,向南“饮马长江”。
而宇文邕则灭了北齐高士一族,统一北方,死后北周才为杨坚篡位,然后向南统一全国,结束了二三百年南北朝的分裂局面,实则统一的底子,便是他打下的。
唐武宗李炎,更是唐朝在安史之乱后,少有的中兴之主,在位期间对内打击藩镇,对外击败了回鹘人的入侵,重振了朝廷的声望。
而后周世宗柴荣,三征南唐,北伐契丹,气吞万里,更是在五代乱世中,评价极高的君主。
可以看出,实行灭佛的“三武一宗”竟没有一个是庸君,甚至都是数千年封建制度下,最为出色的那一批帝王。
而且“三武一宗”所处的年代,也都是如现在一般的大乱之世,灭佛之后,国家的实力提升极为显著。
李庆已打定注意,待以后控制的地盘再大些后,也要灭一灭那一部分只顾敛财、挂着羊头卖狗肉的佛寺。
不过这事可都小心行事,还得仔细筹划好才行,要知道,“三武一宗”的下场可都不太好,李庆可不想步他们的后尘,这四人都是壮年而死,其中唐武宗李炎死时,更是年仅三十二岁,致使大唐的中兴如昙花一现,委实是可惜。
据后人分析“三武一宗”都是壮年而亡,可能与他们都实行灭佛之策有关。
因为在这片土地上,信佛的人实在多不胜数,保不准就得罪了谁而浑然不自知……
第360章 永福禅寺见闻
李庆因永福禅寺的化缘而发怒时,琼英也刚好在场,同样是十分不解。
待李庆离府时,她还追出来询问了两句。
李庆觉得不好解释,便提议道“永福禅寺就在阳谷县,咱不如且去走上一遭,必能解你心中之惑。”
琼英自是欣然答应了,李庆又叫上了唐斌、郝思文、焦挺做护卫,让许贯中与萧让陪同,一起打马往阳谷县而去。
永福禅寺在阳谷与东阿县之间,一个叫关山镇的地方,并非是在深山老林里的古刹,往来还算便利。
李庆他们骑马赶了半天的路,便已到了永福禅寺附近,放眼望去,自己许多百姓在地里心情的劳作着,并没有多少荒芜的迹象。
李庆下马询问了一番,才知在这附近二三十里的农田,几乎全是永福禅寺的。
而田中的百姓,也全是属于永福禅寺的佃户,不用向官府缴纳半点赋税。
当初祝家庄霸占着独龙冈时,每年都还有象征性的给官府一点粮食呢。
琼英道“现在世道这么多,这些百姓能在永福禅寺的庇护下得以生活,倒也不算差。”
李庆不置可否,向农户询问,他们种的粮食要上缴多少。
农户回答,要给永福禅寺上缴八成,若是个平年,再挖下树根树皮,倒也勉强活得下去,但若是遇到个收成不好的,每家每户肯定要饿死一两个人。
琼英听后,立即嗔怒道“和尚吃斋念佛,要百姓上缴这么多粮食做什么”
在李庆治下,百姓只需缴纳四成粮食,便再不用承担别的苛捐杂税了,更重要的时,这两年别的地方平年都难得,李庆治下却都是丰收,即便是青黄不接之时,李庆治下的百姓,也是家家户户都有富余的粮食剩余,根本没饿死过一个人。
琼英实在是想不明白,这些寺庙里吃斋念佛的和尚,为什么要百姓上缴这么多的粮食。
萧让也大皱眉头道“佛家讲究慈悲为怀,这永福禅寺却收如此重的赋税,害人不浅,恐怕是那些经文念坏了的和尚。”
李庆道“这却不然,如今永福禅寺的住处,正是位自天竺而来的‘得道高僧’,没有谁比他的经文佛法说得更好了。”
众人听后,尽皆默然。
又走了一会,到了寺庙的山门外时,只见这里香火很盛,入眼所见,都是前来上香的人。
不过这其中,又有好些个明显不是什么信男善女的人,匆匆的来,又匆匆的离开。
李庆让郝思文去套话询问了一番,才知这些人竟是来永福禅寺借债的。
琼英听后,瞬间呆住了,睁大着双眼,瞒是难以置信,“寺庙怎么还能借债”
别说是他了唐斌、萧让等人也是满脸的惊诧,似是首次听闻这个情况。
许贯中则道“这其实并非单例,大的寺庙钱财都不缺,只放在那里不动却是浪费了,故而许多寺庙都会进行放债,利滚利,每天不知进项多少。”
琼英嗔怒道“真是岂有此理,出家人不专心吃斋念佛,却学人放债,这些人也不怕佛祖怪罪”
众人下马后,就柳树栓了缰绳,由郝思文看着,其余的人都一起走进了山门。
放眼望去,庙宇憧憧,雕梁画栋,好不壮观!“谁能想到,在这小镇上的区区一座庙宇,竟有此等气派”
“却不知为了建这些殿宇精舍,要花费多少人力物力”
一开始的时候,琼英还质问过佛寺要收那多赋税做什么,现在她抬头望着眼前这些恢弘的庙宇,似乎瞬间明白了过来。
寺庙内的那些和尚,真不是她印象中那些甘于清贫、不问世事,每天只知道吃斋念佛的人。
众人进了正殿后,都如普通人一样上了香,朝着佛像拜了拜。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