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战国赵为帝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熙檬父

     




第193章 苏秦计(第二更)
    苏秦看着面前繆贤,欲言又止。

    繆贤看着苏秦,带着明显的嘲笑之意:“原来吾王倒是颇为看重大司行,但如今以繆贤观之,大司行怕是在齐国做了重臣,乐不思燕矣!”

    话语落下,苏秦顿时色变。

    足足过了好一会之后,苏秦才道:“宦者令何出此言燕国之事……罢了,事到如今我也不瞒着宦者令了,之所以燕军要南下援齐,并非是苏某之计,而是在蓟都之中燕王和众臣商议之后所作出的决定!”

    苏秦也是无奈。

    虽然说苏秦现在也很清楚燕王那边已经对自己产生了疑虑,但苏秦做事毕竟也是要有始有终的,如今只需要齐国大战之后败北,苏秦数年来一直为之暗中奔走的大业就可大功告成,这个时候的苏秦怎么可能会后退

    更何况燕王也并非就全然和苏秦撕破了脸面,燕王那边同样也做出了只要事情不利就会让燕军倒戈反齐的决定。

    问题在于……齐国主将匡章不给你这个机会啊。

    匡章就在城里驻守,也不出战,不单单是四国联军那边拿匡章没有办法,苏秦自己也拿匡章没有什么办法。

    在齐王面前痛陈兵略,好让匡章出战

    别开玩笑了,匡章可是当世名将,即便是一直以来都不喜欢匡章的齐相吕礼也不可能会在这件事情上对匡章进行质疑,苏秦自然更是无处下口。

    繆贤嘿了一声,道:“大司行不是向来自负纵横之道天下无双么,难道就连这区区小事都解决不了不成”

    苏秦闻言,脸上的表情顿时就变得更加的无奈。

    现在天下七大战国,大几十万兵马都集中在了齐国高唐附近,即便是并没有正式参战的楚军也只不过相隔百多里,几天就可抵达。

    都到了这个份上了,其实所谓的合纵连横,意义就不大了。

    纵横家在后世总是被吹得神乎其神,什么“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这种话,听起来就**到不行,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须知周朝开国之后分封了上千诸侯国,数百年的战乱之后就只剩下七大战国,这七大强国的国君就真的蠢如猪狗,随意被这些纵横家们三言两语便能够摆布了吗

    当然不可能。

    如果这些国君真的如此愚蠢的话,那么他们的国家早就消失在历史的洪流之中了。

    不过也有些真的智商特别低特别蠢的,比如说楚怀王这种那就另说,哪个国家几百年还不出个昏君了

    而且楚国几百年加上楚宣王楚威王这一对父祖留下的家底确实厚实,楚怀王败家败了几十年打了众多败仗,也只不过把楚国从足以和齐国争霸的南霸天败成一个二流国家罢了,大约也就是从前苏联到俄罗斯这么一个样子。

    再说回纵横家。

    纵观传世的纵横家与君王奏对便可窥之,所谓纵横之道,究其原理不过“因势利导”四字罢了。

    势,乃天下大势。

    利,乃国家利益。

    上来先分析一番天下大势,然后再根据要说服君王的国家利益来一番展望,最后将君王的国家利益和纵横家希望达成的目标绑定在一次,如此便是一次成功的纵横之道了。

    人家当大王的就算再蠢也好,身边也总是要有一批智囊大臣的,也总是要为自己的国家思考的。

    举个例子,二十年前由公孙衍所组织的第一次合纵五国伐秦为何能够成功,真的是因为公孙衍是“大丈夫”,因为公孙衍“一怒则诸侯惧”吗

    当然不是。

    公孙衍只不过是个秦国弃臣,他要是真的敢在邯郸郢都大梁这些地方搞什么一怒则诸侯惧,在这些大国的诸侯君王面前装逼,那么诸侯惧是不会惧的,最多就是拿他的脑袋来当晚上起夜的器具。

    第一次合纵伐秦之所以成型,只不过是因为秦国又得巴蜀又破楚,声势实在是太过浩大,让东方六国的国君都心生忌惮了,觉得需要联合打压一下秦国。

    这就是天下大势。

    在这样的天下大势之下,公孙衍跳出来说“大家需要联合打压一下秦国,各位大王,我可以替你们跑跑腿来做一个居中的联络人”,这个就叫做以利益诱导。

    合起来就是因势利导了。

    诸侯国君一看哎呀不错哦,居然还有个免费跑腿的,那自然就乐得答应了。

    但是人家公孙衍毕竟也是替你跑腿的呀,你一个大王总不能什么都不表示吧那就封他一个官嘛。

    于是外人一看,哎哟这公孙衍牛逼啊,一个人就能连结六国,还能得授大官,纵横家牛逼,六六六!

    大抵就是这么回事。

    只不过呢,如果说天下大势就是风口,纵横家就是风口上的猪,怎么都能飞起来,那也不对。

    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几百年春秋战国到现在,也不至于就张仪和公孙衍两个纵横家出名了。

    说白了,所谓的天下大势,对强国来说就是“先打谁”,对弱国来说就是“投靠谁”。

    这选择是很多的。

    就以现在来说,齐赵秦三个都是强国,其他四个都是弱国。

    相互之间的攻伐和投靠选项,就实在是太多太多了。

    这也是天下大势。

    就以眼下的局势而言,诸侯伐齐就一定是必然出现的吗

    不一定。

    为什么一定要伐齐,而不是跟随着齐国去伐赵,伐秦

    那是因为像苏秦和孟尝君田文这样的纵横家靠着自己



第195章 匡章要反?(第一更)
    临淄。

    齐国的商业氛围是非常浓厚的,早在春秋时期,一代名相管仲就曾经说过“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样著名的话。

    也正是在管仲的倡导下,齐国成为了中原经济大城。

    在临淄的西市之中,此刻正是热闹之际,各种各样的店铺林立,来往的人群熙熙攘攘,正如前相邦晏婴出使楚国时候说的那般“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

    一家售卖布衣的店铺里,管事正在笑脸迎客,突然一名客人走了进来,附耳跟管事说了两句。

    管事微微一愣,有些惊疑不定的看着来人,随后手中微微一沉,却是被塞进了一样令牌。

    管事低头看去,发现令牌上赫然是一个“薛”字,顿时再无犹豫,命店中杂役暂且照看生意,自己却领着来人到了后院的僻静处。

    “薛公有何指示”管事在说话的时候,整个人的脸色都有些通红,显得颇为激动。

    薛公,指的自然便是封地在薛邑的孟尝君田文了。

    作为齐国相邦,孟尝君和其父田婴在齐国执政数十年,堪称党羽无数,加上其人又喜欢广受门客,如鸡鸣狗盗这般三教九流之人也是来者不拒,因此在孟尝君门下做事之人极多,即便是在田甲劫王事件发生之后齐王多次将临淄清洗,也同样不可避免的留下众多孟尝君的余党。

    这管事便是其中之一。

    来人低声道:“如今在临淄之中忠于薛公之人还有多少”

    管事想了想,道:“不多,但连吾在内,至少还有数十人可为薛公而死。”

    说着,脸上竟然是透出了几分坚毅神情。

    来人轻笑一声,道:“薛公何人,怎会让你等白白赴死某此次前来,乃是为了一件事情。你立刻告知其余忠心之人,让其等立刻在城中散布谣言,就说匡章之所以迟迟不从高唐出战,乃是因为其人手中握有大齐倾国之师,如今已经是心生不轨,欲效仿当年田氏代齐之事!”

    管事先是一愣,随后用力的点了点头:“此事易尔!”

    一个时辰之后,刚刚跟这名管事下达完任务的来人出现在了一辆马车之上。

    在密封的马车车厢之中还有另外一人,正是赵国宦者令繆贤。

    “宦者令,遵吾君之命,你所言之事已经完成。”

    繆贤笑了笑:“辛苦了,薛道管事。”

    这个身材矮小的薛盗,其实便是当日帮助孟尝君逃出秦国中“鸡鸣狗盗”中的一人。

    在逃出秦国之后,孟尝君感念这两人恩义,便给这原本并无姓氏的两人收入薛氏,为薛鸣、薛道,并任命其为孟尝君府上管事。

    薛道微微犹豫了一下,忍不住问道:“宦者令,如今吾君能动用之人不过区区数十人,临淄城中却有数十万人,这区区谣言,当真能够起效”

    繆贤看了一眼面前这名也算是颇有名气的大盗,露出了一个微笑:“所谓一传十十传百,你且放心,最多不过五日,齐王便要坐不住了。”

    薛道点了点头,朝着繆贤拱手一礼,离开马车。

    ……

    三日后。

    齐王坐在大殿之中,脸色有点不虞。

    在他的面前,是几名齐国重臣。

    “二三子,最近临淄很不平静啊!”齐王冷着脸,缓缓开口。

    几名大臣面面相觑,有些人的脸上带着几分茫然,而有些人则是面无表情,看不出心中所想。

    半晌,齐相吕礼无奈开口:“不知大王所指何事”

    齐王盯着吕礼:“怎么,身为相邦,难道北平候真的对国中情形一无所知吗”

    这句话说得就非常重了,吕礼的额头之上当即冒出了汗珠,忙起身告罪。

    齐王十分不爽的一挥手:“告罪告罪,若是告罪便能够解决事情,那寡人让你一天告上十二个时辰的罪又有何妨!吕相,还是说说你的看法吧。”

    吕礼迟疑片刻,又看了看齐王的神色,才犹豫道:“大王所言,莫非是城中最近那些关于大司马的谣言”

    齐王冷哼一声,没有开口说话,但看其面部神情,显然已经是默认。

    直到此刻,大殿之中原本尚且不太清楚情况的几名齐国大臣才终于明白究竟发生了什么,一时间不由得脸上色变。

    齐国大司马不是别人,正是如今率军在高唐城之中和四国联军对峙的匡章。

    难道说,匡章出事了

    就在此时,大司行苏秦突然开口道:“简直胡言乱语!大司马为国征战一生,怎么可能会做出那般挟兵自重之事”

    这下子,再迟钝的人也全部都听懂了。

    大司马匡章,难道竟有反叛之心

    齐王虽然早就已经心知肚明,但听到这句话从苏秦的口中说出来的时候,脸色依旧非常的难看。

    要知道,如今这位齐王乃是田氏中人,而当年建立齐国的姜太公吕尚可是吕氏!

    田氏取代吕氏为齐国之君,原本就是和三家分晋一起被视为战国时代开启的两大事件。

    真因为



第195章 大王,这样下去不行啊(第二更)
    邯郸,龙台。

    作为一个名副其实的老者,肥义的抬头纹是非常多的,所以当这样一位老者把眉头皱起来之后,那情形就相当的有意思了。

    “大王,这样下去不是个办法啊!”

    赵何愣了一下,问道:“如何不是个办法”

    肥义道:“军粮告急了!”

    赵何惊讶之情更甚:“怎么会告急呢这才几个月啊。而且,去年寡人没有记错的话,邯郸附近不都是丰收吗”

    打仗嘛,后勤是重中之重。

    具体到这个时代而言,所谓的后勤主要其实就是粮草。

    农业社会在生产力不足的情况下,能够支撑的脱产士兵其实是有限的。

    就以这一次的战争而言,伐齐的四国同盟是每个国家只能拿出这么点兵力吗

    当然不是,只不过是因为在后勤能够保障的情况下,就只能出这么多兵力了。

    另外一方面来说,打仗也不仅仅需要常备军,还需要大量的民夫青壮来运粮修路搭建营帐等等许多活计,这自然也会影响到农耕,对后勤保障方面也是一种削弱。

    所以在这个时代很少会出现旷日持久一打就打个一两年的战争,大部分战争都会在开春时爆发,然后秋收到来之前结束收兵。

    实在要打怎么办那就明年再打呗。

    这一点,秦国表现得尤其突出。

    自从商鞅变法(前356年)以来65年的时间,秦国年年征战,一整年都没有战事的年份只有四年,为七大战国之冠,堪称不折不扣的战狂之国。

    说回后勤,既然四大诸侯都只能发个十万八万兵,为何齐国却一发便能来个二十多万呢

    这主要还是因为形势确实危急,属于非常规情况,所以不得已将家底给全部掏空来供应这么一支大军,这个时候自然就是撑不住也得撑了,历史上的长平之战也是这么个道理。

    都知道重视后勤,那么无论是赵国也好齐国也罢,在平常的年份府库之中当然也是有存粮的,战争虽然会加剧对军粮的消耗,但毕竟也有“就食于敌”这么一个方针在。

    当然从眼下的情况来说,齐军死守本土,也就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四国联军在自家的国土上就食了。

    所以,赵国只是出了平常年份的正常军队数量,而且又攻破了齐国宋地和多个城池,怎么说也能从齐国那边“就食于敌”,为什么会军粮告急呢

    肥义答道:“这主要是因为大赵不但需要供应主父所部,而且还要负担秦军之粮草……”
1...5657585960...20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