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小军将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秋霜红蜜
正逛着,刘牢之突然发现前面有一家店面,样式古朴清雅,上书“书肆”两个大字,有不少读书人进进出出。
刘牢之心道:“不知道这个时候的书店是什么样子的,进去看看再说!”于是开口道:“这里有家书肆,咱们进去看看!”
刘平挠了挠头道:“郎君,我就不进去了吧”
刘牢之诧异地道:“怎么了”
刘平不好意思地笑道:“这一来,我不识字,传出去难免惹人笑话;再者,‘书’‘输’一个叫法,再去赌钱,难免不吉利!”
刘牢之笑道:“偏你这么多事情!你不愿意进去,就守在外面吧!”说罢,领着剩下的三个人往里走。
这书肆分前后两个部分,前面有货架摆着各种各样的书,后面的大房间里则是摆了很多的桌案,很多人在那里埋着头,奋笔疾书。
刘牢之走近那些书架,只见上面摆着的书,绝大多数都是手抄本,也有一品汇书社新出的《论语》和何氏书社新印的《孝经》。
既然是手抄本,因为抄写的人不同,每本书的字体和整洁程度就不一样,有一些书就难免会有脱字和错字,需要仔细的挑选。
一个小厮迎了上来,向刘牢之行了礼,问道:“不知道郎君需要些什么书敝店有一品汇书社印刷的《论语》和何氏书社印刷的《孝经》,名家手抄的各类文选,也有医术、农书等杂书的手抄本,除了书架上有的,我们也可以根据客人的要求抄书!”
刘牢之点了点头,笑着问道:“那个印刷的《论语》和《孝经》卖得怎么样”
那小厮笑道:“当然好了!这书的价格比起手抄本要便宜,校对的又好,没有明显的脱字和错字,是不可多得的精品。我们每样进了五百本,不到一个月的功夫,您看,也就剩下十来本了,掌柜的正催着要再去进货呢!郎君要是想要,可要抓紧了!”
“哦!”刘牢之笑道:“那还真是卖得不错,不过我已经买过了!你这里的医书和农书,每样都给我找出一套来,我看看!”
“好咧!”那迎宾小厮听了,吩咐了几个负责找书的侍者,找出来一摞书。刘牢之挨着挑了挑,发现有不少书是自己有印象的,便让侍者都包了起来,准备出门时一起算帐。
这时候从门外施施然走近来一个书生,他背着一个书箱,甚是悠闲的样子。那小厮见了,忙上前见礼,口称“翁先生”。带那书生走了进去,刘牢之问那迎宾的小厮道:“这时什么人啊”
那小厮笑道:“那是我们店里聘请的抄书先生。”
刘牢之一愣,为什么后面那么多的人都在
第六十一章 传销式拉人
走出了这家书铺,刘牢之又领着众人随意逛了一会儿,在里门关闭之前,便赶回了长干里的毛宅之中。
出去逛了一天,众人皆是又累又饿,幸喜侍从们在家里已经支起了大行军锅,开始做起了大锅菜。刘牢之的侍从队按照军队行军的形式配备物资,这行军锅是必备的。菜和肉都是侍从跟着毛家采买的人到早市上去买的。刘家的侍从队因为多是少年人,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刘牢之在饮食配菜上历来大方,今日做的菜是春笋炒猪肉,香椿炒鸡蛋,大葱炒羊肉,配着腌菜,做出来的菜香气浓郁,老远都能闻得到,直接惊动了毛家的下人。众人累了一天,便就着这大锅菜狂吃猛喝了起来。时人的餐饮以素食为主,极少吃肉食,像这样大吃的更是少见,只看的毛家的几个下人垂涎欲滴。
刘牢之笑着对刘顺之道:“咱们昨天刚吃过毛家的饭菜,来而不往非礼也,今日也让他们尝尝咱们的手艺!让他们自己拿上餐具,过来跟咱们一起用饭吧!”
几个毛家的下人听了,忙过来道了谢,各自去寻来碗筷,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毛家众下人见刘牢之和一群下人在一起吃饭,毫无架子,颇感惊奇。
纷杂之间,“吱呀”一声,门开了,刘牢之抬头一看,原来是郑氏姐妹进来了。
郑欣一边往前走,一边吸着鼻子赞道:“好香啊!师弟在这里吃如此美食,怎么也不喊我们一声!”
刘牢之笑道:“我们刚从外面赶回来,有些累了,正好侍从们做好了饭菜,就没顾上别的。这不过是几样普通菜式,哪里就称得上美食了!对了,现在时间也不早了,怎么你们还没有吃饭”
此时的人们大多是吃两顿饭,早饭晚,晚饭早,正所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像刘牢之等人这样每天吃三顿饭的极少,因此刘牢之才觉得这两位到现在还没有吃饭有些奇怪。
郑欣笑道:“姐姐昨天下了船就有些晕,今日一天没有精神,不爱吃饭。哪知道闻到了你们的饭菜香味,竟然便有了食欲,非要拉着我过来!”
郑华听了妹妹的话,不好意思起来。
刘牢之笑道:“这不是好事嘛!本来我觉得饭菜有些粗鄙,就没敢惊扰师父和两位姐姐!要是两位姐姐不嫌弃的话,就和我们一起吃点吧!”说罢让毛家的下人去寻来了两套餐具,让松果为郑氏姐妹盛上了饭菜,郑家姐妹也不推辞。
郑欣左右看了看,奇怪地问道:“怎么你们的餐具跟我们的不同呢”
刘牢之笑着解释道:“我的这些侍从,都是按军旅中人对待的,出外行走,都是自带餐具,每个人只有一套,可没有多余的给姐姐用!”
郑欣点了点头,没再说什么,端起盛好的饭菜与姐姐到里屋去了。一顿简单的饭菜,吃的郑家姐妹赞叹不已。
第二日一早,那位翁先生便拿着从书肆借来的《脉经》底稿登门求见,刘牢之在会客室亲自招待了他。那翁先生见主家没有立马安排地方抄书,心里便有些着急,在那里有些坐立不安。
待松果上了茶,刘牢之对翁先生拱手道:“小子出身彭城刘氏,名牢之,家父征虏将军讳建,未知翁先生名讳”
翁先生站了起来,拱手道:“劳小郎君动问,在下单名一个龢字,字叔德。”
刘牢之笑着跟他寒暄了几句,便道:“其实今日请先生来,除了是要抄写《脉经》,还有别的事情想跟先生商议!”
翁龢摇了摇头,笑道:“翁某现在只是个抄书的书佣,百无一用之人,只怕帮不上郎君什么!”
刘牢之笑道:“先生不必过谦。能抄得一手好书,先生胸中自有沟壑!不瞒先生,一品汇乃是小子一手所创!”
翁龢“腾”地一声站了起来,吃惊的看着刘牢之,脸上阴晴不定。一品汇这一年多来在建康声名鹊起,他就是市井中人,如何能够不知道但就一品汇书社印出《论语》一事,对他这一行就影响就甚大,那可是跟他的饭碗息息相关的。一品汇书社印出的书,价格便宜,质量上乘,照此下去,他只能给大户人家抄写私人文集了。一品汇如此强大,乃是他翁和只能仰望的所在,万万没有料到,创始人竟然是眼前这个其貌不扬、只有十来岁的少年人!
刘牢之请他坐下,请他喝了口茶,接着问道:“敢问先生给人抄书,每月可得多少酬金”
翁龢苦笑道:“忙得时候,可得六七千钱;清闲的时候,不过四五千钱,仅能维持一家温饱而已。”
刘牢之点了点头,又道:“现在一品汇书社初创,需要大量的人手,像先生这样的人才,我可以每年给你十二万钱,吃住全免,不知道先生愿意屈就吗”
翁龢笑道:“这个薪金已经是我现在的两倍有余了,我如何不愿意只是家中还有妻小和老人,撇家
第六十二章 利器
寿春故址在今安徽寿县,北靠淮河,东依淝水,南有芍陂。春秋时,六蓼国地。战国时属楚,名曰寿春。楚考烈王二十二年,为秦所败,徙都寿春,仍名曰郢。秦为九江郡。汉初为淮南国,到了汉武帝时又改回为九江郡,东汉沿袭九江郡的称呼,并把扬州的治所设置在寿春。到了魏时,称为淮南郡,仍置扬州为重镇。寿春“控扼淮颍,襟带江沱,为西北之要枢,东南之屏蔽。”伏滔著的《正淮论》里说:“寿阳东连三吴之富,南引荆、汝之利,北接梁、宋,平途不过七百,西援陈、许,水陆不出千里,外有江、湖之阻,内有淮、肥之固,龙泉之陂,良田万顷,舒、六之贡,利尽蛮越。”
《水经注》:肥水东北径白芍亭东,积而为湖,谓之芍陂,周百二十许里,在寿春县南八十里,陂有五门,吐纳川流,西北为香门陂水,北径孙叔敖祠下,谓之芍陂渎。又北分为二水,一水东注黎浆,一北至肥水。《通释》解释道:芍陂首受淠水,西自六安,北界驺虞石,东自濠州之南横石水皆入焉。
南北分裂时期,寿春乃是兵家必争之地。北方军队南下,沿颖水经淮河过淝水而入巢湖,出濡须水而进长江,即可沿江而下攻击建康。古代陆路交通不便,水路运输粮食和兵力乃是最节省成本的。寿春附近最近的军事行动,是永和八年,谢尚与苻雄战于许昌,败奔淮南,姚襄送谢尚到芍陂。永和九年,姚襄自淮南进据芍陂,寻徙屯于盱眙。
升平二年春,刘建开始在芍陂附近招募南下的流民,修建屯田田庄。到现在过去了一年有余,刘家的田庄也已经颇具规模。春耕之后的时间里,刘义之督促庄客们在田庄外围营造了很多的房子,以备不时之需。刘氏田庄足够大,而且是有寨墙的,寨墙高两丈宽一丈,周四百五十丈,比县城的城墙还要结实。城墙的地基深一米,采用大石块加水泥铺就,地面以上一丈采用的是混凝土包砖,保证能做到水浸不倒,最后一丈采用糯米混着三合土外面再包砖,里面甚至添加了木棍作为支撑,在冷兵器时代,这样的城墙是基本是没有办法破坏的。田庄共开了两个门,面向寿春的北门和面向芍陂的南门,南墙沿水而立,南门乃是一座水门,供船只出入,平时并不开启。为了修建这寨墙,刘建发动了手下的士兵和士兵的家属,并招募了一些寿春的百姓参加,一度引起谢万军府里有些人的不满,不过刘建是支付粮食和工钱的,寿春百姓自己愿意参加,谢万也不能说什么。
田庄里修建了足足七百二十户的住房,每户有三间正房,每十二户设一屯,每五屯为一大队,每个大队设置一个食堂。除了按户居住,还设置了单身宿舍和集体宿舍,单身宿舍用来安置没有成家的工匠和招揽来的其他人才,集体宿舍则用来安置单身男女,孤身一人的男子和年满十六岁的少年男女都要安置在集体宿舍。田庄里还有客舍,用来安置临时来访的人员。仿照芜湖的做法,因地域广大,在田庄外每隔一定距离,设置农庄,用来管理就近的土地,每个农庄的规模是两个大队。因为现在的佃户只有三百五十多户,田庄里面还能够容纳,其他的农庄暂时空置着,只有收庄稼的时候才会暂时住进去。
田庄靠近南门有八个巨大的粮库,分列南门左右,其中两个分别装满了从芜湖运过来稻子和小麦的。在地面以下,修建了三个巨大的地池,里面储藏满了煤块,上面用土夯实,作为战略储备。
从北门一进来就是内校场,用来排布军队和操练庄里的民壮。校场左边是工具库和武器库,工具库用来收放收割机、播种机和脱粒机等大型农业机械,武器库则存放着刘建从军中武库拨出来的弓箭、弩和长刀,战略物资准备的很充分。校场右边则是畜舍,用来安置马牛羊等牲畜,田庄外面也有专门的牧场,庄内的畜舍主要安置临时要用的牲畜以及军用马牛。北门外也有大型的校场,刘义之训练骑兵就是在这里。
经过了近四个月的新兵训练,这支刘家的新部曲已经基本成型,最近这段时间已经开始骑兵训练。刚从芜湖过来的刘柱,除了带来收割机、脱粒机各十五台外,还送来了三百多套的新式骑兵装备,不但有全新的铠甲,还配有马鞍、双边马镫和新式的马刀。这些装备制作精良,设计合理,令吕涛和陈擎啧啧称奇。
吕涛指着手下的小子们笑骂:“这些伧子骑起马来真是不含糊,这才几天啊,就已经有模有样的了!”
陈擎笑道:“北人善骑马,那不是说说的。相对于江南的人,这些人便是没有骑过马的,也大都接触过马匹,相互之间并不陌生,自然上手就容易些。”
吕涛点了点头,又低声道:“这些装备,也不知道小郎君是
第六十三章 会稽王(一)
建康东郊,会稽王府,毛安之正带着毛珍在向司马昱汇报刘牢之和红糖秘法的事。
“五万两白银”司马昱听得头皮一阵发麻,这个刘牢之还真是敢开口,一个红糖秘法就敢要这么多的钱。不过这个秘法确实每年可以为少府带来不菲的收益,从毛家出面经营的红糖生意里就可以看出来。可是就算是他想答应,只怕也筹不出这么多的白银啊!
司马昱盯着毛珍问道:“他怎么突然想着要用白银交易,用铜钱、丝帛、奴隶和粮食行不行”
一品汇的大宗交易从来不允许使用铜钱,主要是两晋官方不铸铜钱,自汉末开始民间盗铸铜钱严重,虚钱多,品相差,兑换起来非常的麻烦。但是中国此时的贵金属黄金和白银的存量并不高,司马昱使用金银与一品汇交易过几次,已经耗费了不少库存,但是他们从建康市场上收回的却是多是铜钱,现在府库中的金银数量也已经不是很多了。
毛珍笑道:“这恐怕不行。我也跟那小子谈过此事。那小子说他现在养不起太多的奴隶;卖红糖也得了不少粮食已经没地方放了。所以他只同意使用金银进行交易,不可以用铜钱,说是铜钱虚钱太多、品相不一,难以定价。不过他倒是出了个主意,说少府可以先向准备参与红糖产业的人家收取金银来支付这笔款。”
司马昱闻言,冷笑一声,道:“他倒是打得如意算盘!能做这个生意的,根本不会有很多家,最后恐怕还是那几家高门大族,这些人家的钱岂是那么好要的”
渡江以后,司马氏的实力骤降,元帝司马睿本是宗室偏支,全靠琅玡王氏的支持才能够坐上皇位。所以从司马睿开始,东晋的朝廷由门阀世家轮流掌权,皇帝大多并无实权。这些地方的诸侯手握财权、军权和人事权,土皇帝一样,反而中枢势弱,经常压制不住地方的方镇。从他们手里要钱可不是容易的事,说起来朝廷往往还要欠着他们的军费呢!
两晋的士族崇尚奢侈,他们盘剥起自己的部曲来很拿手,花起钱来也像流水一样,但是这些大家族却未必能一下子拿得出来几千上万两的金银。历史上中国并不是产银大国,这是因为中国的银矿多为贫矿,伴生矿中的含银量不高。自秦汉以来,白银不是法定的货币,而是作为商品存在的,多是用来作为饰品或者打制银器。中国使用白银作为货币是从明朝美洲生产的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张居正确立“一条鞭法”之后的事情。所以明朝以前,中国的白银年开采量很少,总体的存量也不多,而且大多散居在民间。这种情况下,少府想要从世家手里要金银,难度可想而知。
毛安之在一旁不解地插嘴道:“这小子历来喜欢粮食、丝帛、铜铁和奴隶,怎么这次执意使用金银呢就算是不接受粮食和奴隶,也不应该拒绝丝帛和铜铁啊!”
司马昱皱着眉头,在屋子里踱来踱去,想了半天也没有个定论。
毛珍在一旁插嘴道:“一品汇经常出一些琉璃的饰品,他是不是想要用这些金银制作些新颖的东西卖钱”
司马昱和毛安之对视了一眼,摇了摇头,他一个军将之子,便是想法再新颖,也比不上少府的能工巧匠的手艺!这小子到底想要做什么呢
“想不通的就先不要想了,先跟这小子见了面再说。”司马昱接着问道,“他来建康之后,这些天都做了些什么”
毛珍笑道:“第一天在建康随意地逛了逛,还在秦淮河畔的鸿宾楼和乐安高氏的高岩起了冲突,小小地惩戒了高岩一番。要不是范东阳之子范宁出面,高岩非被送去丹阳郡府不可!”说着把那天的事情原原本本的说了一遍。
司马昱奇怪地道:“王文度和范宁是姻亲,他们到鸿宾楼去干什么”
毛珍尴尬地笑笑,这两人的房间外面有人把守着,谁能去偷听再说他也不负责监视这些高门世家的人啊!
司马昱也只是随口一问,看到毛珍的脸色,便笑道:“这个以后再说。说起来乐安的高岩,原来是看在高世远的份上才给他安排个差使,如今看来只是个纨绔子弟,没什么大用处!嗯,你接着说刘牢之的事情!”
毛珍点了点头,接着说道:“刘牢之一行用完餐之后,接着闲逛,到了一家书肆里,购买了不少书,尤其是医书和农书!还特意找了一个书佣叫翁龢的,说是要抄《脉经》。”
司马昱暗道:“买医书和农书,这小子是要干什么他一个军将子弟,即便喜欢读书,也该是兵法才对啊!这小子做事怎么竟没个章法……”
毛珍继续道: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