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电商穿越七零年代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恣悠悠

    吴馨儿给韩屯村卫生室赞助了一套医疗设备,这次也带来了,她、悠悠爸和宝景三人,光是安装调试仪器和设备,就忙得不可开交。

    他们今年回来的晚,除了附近村的人,专门来看病的人比去年少了好多。

    韩屯村的三个工厂,一直忙到腊月二十九才停工。本来,除了肉食厂,服装厂和面粉厂,可以早些停工。

    过了腊月二十,面粉厂就停产了,但是卖小麦的人多了,而且都是用地排车拉着,每辆车都是上千斤的小麦。

    临近年底,家里花钱的事项多了。老人孩子的新衣,走亲串友的礼物,那那都得用钱。

    以前,年景

    景不好收入低,家家户户都一个样,过年买几斤肉,炖锅白菜吃顿饺子,就是好的了。买斤点心果子,可以串遍所有的亲戚。

    现在,家家户户有余粮,这都到春节了,还可以说是大囤尖来小囤流,谁家的粮食,都够吃两年的,人均粮食得在千斤以上。临近春节,大家就想处理一些,买了钱过个富足年。

    虽说是家家养猪,还都是二百斤以上的特等甲,而且价格也高。一头猪也就一百五十多元的收入,可分地了,人们的生产支出也多了,光是地排车、耕牛这两样,起码得六百元。

    再说了,即使放到麦收前,粮食的价格也不会高,今年就是一个例子,小麦价格不升反降,比平时低了二分钱。

    人们都说要不是韩屯办了面粉厂,小麦的价格肯定到不了三毛钱,撑死了二毛八。

    今年的麦子长势好,面积大,大家伙还是怕麦收后粮食降价。再说了,新粮下来也得有家什放啊。气死鼠是好,可房间里没地方了。

    现在,各家又三间房子就不错了,结婚的儿子分家另过,父母大多给准备两间正房一间厨房的院子。千斤的气死鼠水泥大缸,最多放四个。

    现在,家里的孩子多,户均人口47人,哪家都有五千多斤的存粮,新小麦下来,存粮都是问题。所以,人们都想在节前卖一部分小麦,过个好年。

    一千斤小麦,就能卖三百元钱,一百元够全家过个富足年,剩下了钱能添置个自行车或缝纫机,家里多了个大件。

    还有,




第525章 村台
    ;二爷看几个村干部困的直磕头,挥手往外撵大伙:“既然大伙不想领钱,就先散了吧,让他们几个回去补个觉,盖房子的事年后再议。”

    到了最后,每户带回去一张盖了村里公章的字据,和存折的性质差不多。

    到了大年三十下午五点,援朝舅舅和爱民舅舅才回到家里,全家总算是到齐了,大舅带着孩子们赶紧贴春联。

    听着村里此起彼伏的鞭炮声,舅姥娘吩咐大舅妈下饺子,吃完赶紧准备下酒菜。

    刚过下午六点,就开始来人,不一会悠悠家南屋的西面两间,就坐的满满当当,各家的老爷们端着酒菜,都到齐了。中间拼起来的长形方桌上,摆满了酒菜。有悠悠家准备的,大多是大伙带来的。

    尽管日子过的好了,大伙还是习惯过年喝兑壶酒,图的就是个热闹。

    大卫举着摄像机,跟着大伙凑热闹。他对这里的一切都好奇,干啥都想留个影。对大卫录像,去年大伙都已经习惯了。几个年轻人,还凑到他的跟前,要求来个特写。

    从七六年开始,每年的年三十晚上,全村的老少爷们就凑一块,商议新的一年村里的大事。

    年后建房子成了今晚议论的中心话题。

    今年的一场大水,全村的房子都被冲坏了,倒塌了一多半。剩下的也都动了势,不是裂缝就是倾斜,虽说能临时住,终究得重建。

    这几年黄河连着发洪峰,特别是今年的特大洪峰,让人们心存余悸,也认识到了垫高宅基的重要性。

    说到建房子,二爷最先开口:“俺觉得咱盖房子可以先缓缓,得先把宅基垫起来。

    这黄河发大水,一次比一次大。今年大伙也看到了,洪水把咱们的房顶都淹没了,离防台还不到一米。咱盖的房子再结实,泡水里也白瞎。

    这垫宅基也不是自己一家人能办了的事,咱们村的人更不行,年后厂子一开工,男女老

    老少都没空。

    要我说,咱村的房子反正都得重建,干脆都扒了一块垫。现在各家的宅基高低差不多,又都在连一起。

    咱这次,就比照着防台垫,防台和大堤差不多高,费这一回劲,以后再也不用害怕了。垫好后,按各家的宅基面积算账。

    这样,拖拉机和人员都好安排。依我说,咱这次也别抓阄了,先从村东头开始垫,垫好一家盖一家。俺和秀芹家的房子还能凑合着住,俺两家最后,今年不行就等明年。”

    韩玉臣家的人大部分住在村东,他最先开口:“我赞成二爷全村一块垫宅基的说法,不过咱得先从村西垫。二爷您和大爷现在是咱村的家族长了,说啥也得先把您二老的房子盖好。

    再说了,吴医生和秀芹姐给咱们村办了多少大事,就因为他们的户口不在咱们村了,咱才得先给他们建房子,咱不能做过河撤侨的事。

    最主要的是,二爷您说的比照着防台垫,咱从村西开始,高低也好掌握啊。”

    韩道村也说:“我和俺大爷想法一样,咱们从村西开始垫。”

    韩道存的奶奶和韩玉臣的母亲,妯娌俩吵闹了一辈子,至今关系紧张。可道存和玉臣爷俩关系挺好,韩道村事事紧跟堂大爷的步伐,真应了那句老话:上阵父子兵。

    韩志杰本来坐在后面,他站起来大声的说道:“俺辈分小,本来没俺说话的份。不过俺觉得该说下自己的看法:俺也



第525章 村台
    ;二爷看几个村干部困的直磕头,挥手往外撵大伙:“既然大伙不想领钱,就先散了吧,让他们几个回去补个觉,盖房子的事年后再议。”

    到了最后,每户带回去一张盖了村里公章的字据,和存折的性质差不多。

    到了大年三十下午五点,援朝舅舅和爱民舅舅才回到家里,全家总算是到齐了,大舅带着孩子们赶紧贴春联。

    听着村里此起彼伏的鞭炮声,舅姥娘吩咐大舅妈下饺子,吃完赶紧准备下酒菜。

    刚过下午六点,就开始来人,不一会悠悠家南屋的西面两间,就坐的满满当当,各家的老爷们端着酒菜,都到齐了。中间拼起来的长形方桌上,摆满了酒菜。有悠悠家准备的,大多是大伙带来的。

    尽管日子过的好了,大伙还是习惯过年喝兑壶酒,图的就是个热闹。

    大卫举着摄像机,跟着大伙凑热闹。他对这里的一切都好奇,干啥都想留个影。对大卫录像,去年大伙都已经习惯了。几个年轻人,还凑到他的跟前,要求来个特写。

    从七六年开始,每年的年三十晚上,全村的老少爷们就凑一块,商议新的一年村里的大事。

    年后建房子成了今晚议论的中心话题。

    今年的一场大水,全村的房子都被冲坏了,倒塌了一多半。剩下的也都动了势,不是裂缝就是倾斜,虽说能临时住,终究得重建。

    这几年黄河连着发洪峰,特别是今年的特大洪峰,让人们心存余悸,也认识到了垫高宅基的重要性。

    说到建房子,二爷最先开口:“俺觉得咱盖房子可以先缓缓,得先把宅基垫起来。

    这黄河发大水,一次比一次大。今年大伙也看到了,洪水把咱们的房顶都淹没了,离防台还不到一米。咱盖的房子再结实,泡水里也白瞎。

    这垫宅基也不是自己一家人能办了的事,咱们村的人更不行,年后厂子一开工,男女老

    老少都没空。

    要我说,咱村的房子反正都得重建,干脆都扒了一块垫。现在各家的宅基高低差不多,又都在连一起。

    咱这次,就比照着防台垫,防台和大堤差不多高,费这一回劲,以后再也不用害怕了。垫好后,按各家的宅基面积算账。

    这样,拖拉机和人员都好安排。依我说,咱这次也别抓阄了,先从村东头开始垫,垫好一家盖一家。俺和秀芹家的房子还能凑合着住,俺两家最后,今年不行就等明年。”

    韩玉臣家的人大部分住在村东,他最先开口:“我赞成二爷全村一块垫宅基的说法,不过咱得先从村西垫。二爷您和大爷现在是咱村的家族长了,说啥也得先把您二老的房子盖好。

    再说了,吴医生和秀芹姐给咱们村办了多少大事,就因为他们的户口不在咱们村了,咱才得先给他们建房子,咱不能做过河撤侨的事。

    最主要的是,二爷您说的比照着防台垫,咱从村西开始,高低也好掌握啊。”

    韩道村也说:“我和俺大爷想法一样,咱们从村西开始垫。”

    韩道存的奶奶和韩玉臣的母亲,妯娌俩吵闹了一辈子,至今关系紧张。可道存和玉臣爷俩关系挺好,韩道村事事紧跟堂大爷的步伐,真应了那句老话:上阵父子兵。

    韩志杰本来坐在后面,他站起来大声的说道:“俺辈分小,本来没俺说话的份。不过俺觉得该说下自己的看法:俺也



第526章 家属院
    ;村里的年轻人坐一块,他们还是推志杰出来说话:“老二爷,让您们这些老人住窝棚,俺们这些年轻人这心里过不去。

    咱村的南防台空地多,过年俺们就先去建两排房子,让您们老人住。”

    几个村干部听力都点头,他们几个和援朝舅舅商议了一下,就做出了决定。悠悠舅姥爷是村支书,就由他给大伙宣布。

    “刚才俺们几个商量了个方案,说出来大伙议议。咱村的养猪场和牛屋都没动势,咱收拾出来接着用。防台上的牲口棚都拆了,腾出来地方全部盖成房子。

    能盖6排房子的,每排10间,加上原来剩下的几间房,每家一间房,孩子们还是住教室,最多凑合半年的时间,各家的房子就盖好了,入冬前大伙都能住新房。

    一间房虽然挤了些,不过咋着也比住窝棚强。咱村和别的村庄不一样,家家户户都有大笔的钱,家里的大件都置办齐了,得以安全为主。咱这些房子单独打院墙,和学校工厂全都隔离开。”

    舅姥爷的话刚说完,“高高三”就开口了:“单独拉院子好,咱也跟城里一样,住上家属院了。依我说啊,咱村里的食堂也加上早饭吧。大伙就在食堂吃,省得开火了。

    一间房子光东西就放满了,哪有做饭的地方啊。咱还和上水时一样,买票吃饭,吃好吃孬,吃多吃少,全凭个人心意。”

    他这话大伙都同意:“老高爷这话说的好,咱这食堂还真得开起来。这样大伙都省事。”

    “俺同意老高爷的提议!”

    “俺也同意!”

    “高高三”高兴了,大声的喊道:“我说爷们,大伙也别瞎呛呛了,同意的举手。”

    大伙还真买他的帐,齐刷刷的把手举了起来。

    韩屯村的食堂,平时早饭做的少,只有学校的教师和住院的病人吃早饭。

    今年发大水时,各家的粮食都上交到村里了,过

    过后各家都是吃多少领多少,家里基本上没有余粮。

    现在,村里蒸馍的人家都很少,大部分都是在食堂里买着吃,食堂一天三顿供应热馍,拿回家就能吃。

    好多人家中午晚上都在食堂吃,剩下做饭的时间,加班干点活计就能把饭钱挣出来了。

    拆旧房盖新房,收拾养猪场和牲口棚,各家的家畜也得建棚。年后,垫村台,外来民工最少得五百人,各家的青山羊都得圈养了。这些活计,都得以男劳力为主。

    大伙思来想去,最后决定,年后再招收50名工人,补充到肉联厂和面粉厂,自己村只留管理人员。

    现在韩屯村已经招收了130名附近村的工人,肉联厂80人,面粉厂50人。每天两班制,八小时工作制。每月基本工资工资50元,奖金计件最高20元。

    所有工人基本上都能拿到70元的工资,比国家的正式职工都高。能在韩屯上班,成了男青年的期盼。

    农村从五八年实行集体经济,到八零年土地承包到户,历经二十多年的集体劳动,广大农民已经习惯了每天早出晚归的生活节奏。

    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作息基本上跟着日头走,天明忙到天黑。没有国家工作人员早八晚六的时间概念,也没有午休的习惯。

    韩屯两班制的工作制度,早班上五六点到下午二点。晚班下午二点到晚上十点。除了晚上下班晚些,在人们的意识里,就是一天上一晌的班,农活挣钱两不误。

    在韩屯村工厂里上班的男青年,成了人们眼里的香饽饽,



第526章 家属院
    ;村里的年轻人坐一块,他们还是推志杰出来说话:“老二爷,让您们这些老人住窝棚,俺们这些年轻人这心里过不去。

    咱村的南防台空地多,过年俺们就先去建两排房子,让您们老人住。”

    几个村干部听力都点头,他们几个和援朝舅舅商议了一下,就做出了决定。悠悠舅姥爷是村支书,就由他给大伙宣布。

    “刚才俺们几个商量了个方案,说出来大伙议议。咱村的养猪场和牛屋都没动势,咱收拾出来接着用。防台上的牲口棚都拆了,腾出来地方全部盖成房子。

    能盖6排房子的,每排10间,加上原来剩下的几间房,每家一间房,孩子们还是住教室,最多凑合半年的时间,各家的房子就盖好了,入冬前大伙都能住新房。

    一间房虽然挤了些,不过咋着也比住窝棚强。咱村和别的村庄不一样,家家户户都有大笔的钱,家里的大件都置办齐了,得以安全为主。咱这些房子单独打院墙,和学校工厂全都隔离开。”

    舅姥爷的话刚说完,“高高三”就开口了:“单独拉院子好,咱也跟城里一样,住上家属院了。依我说啊,咱村里的食堂也加上早饭吧。大伙就在食堂吃,省得开火了。

    一间房子光东西就放满了,哪有做饭的地方啊。咱还和上水时一样,买票吃饭,吃好吃孬,吃多吃少,全凭个人心意。”

    他这话大伙都同意:“老高爷这话说的好,咱这食堂还真得开起来。这样大伙都省事。”

    “俺同意老高爷的提议!”

    “俺也同意!”

    “高高三”高兴了,大声的喊道:“我说爷们,大伙也别瞎呛呛了,同意的举手。”

    大伙还真买他的帐,齐刷刷的把手举了起来。
1...127128129130131...267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