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电商穿越七零年代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恣悠悠

    韩屯村的食堂,平时早饭做的少,只有学校的教师和住院的病人吃早饭。

    今年发大水时,各家的粮食都上交到村里了,过

    过后各家都是吃多少领多少,家里基本上没有余粮。

    现在,村里蒸馍的人家都很少,大部分都是在食堂里买着吃,食堂一天三顿供应热馍,拿回家就能吃。

    好多人家中午晚上都在食堂吃,剩下做饭的时间,加班干点活计就能把饭钱挣出来了。

    拆旧房盖新房,收拾养猪场和牲口棚,各家的家畜也得建棚。年后,垫村台,外来民工最少得五百人,各家的青山羊都得圈养了。这些活计,都得以男劳力为主。

    大伙思来想去,最后决定,年后再招收50名工人,补充到肉联厂和面粉厂,自己村只留管理人员。

    现在韩屯村已经招收了130名附近村的工人,肉联厂80人,面粉厂50人。每天两班制,八小时工作制。每月基本工资工资50元,奖金计件最高20元。

    所有工人基本上都能拿到70元的工资,比国家的正式职工都高。能在韩屯上班,成了男青年的期盼。

    农村从五八年实行集体经济,到八零年土地承包到户,历经二十多年的集体劳动,广大农民已经习惯了每天早出晚归的生活节奏。

    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作息基本上跟着日头走,天明忙到天黑。没有国家工作人员早八晚六的时间概念,也没有午休的习惯。

    韩屯两班制的工作制度,早班上五六点到下午二点。晚班下午二点到晚上十点。除了晚上下班晚些,在人们的意识里,就是一天上一晌的班,农活挣钱两不误。

    在韩屯村工厂里上班的男青年,成了人们眼里的香饽饽,




第527章 大喜事
    ;“你不知道我知道,翻番每人一天也不到两套,年前的订单都没完成,找我调剂补的差额。

    他们的效率能提上来才怪,光是管理人员,厂里几十个,车间十几个人。十来个人的生产组就俩组长,都不上线干活,工资反而是最高的。

    中山装每件利润十多元,人均每天多做一件,全年就是五千元,千人的厂子最少增收五百万。”

    胜男舅妈在地区供销联社负责批发业务,她对服装厂的情况比较清楚。

    援朝舅舅听完,叹了口气,无奈的说道:“你们光看见管理人员多了,各工厂的退休人员也不少,这两年更多,好些人过了45岁就提前退休让孩子们接班。工厂的负担越来越重,亏损的也越来越多。”

    朝霞舅妈听到这里,有感而发:“幸亏我们是刚成立的新厂,没有退休的工人,管理人员也少。不过以后真得注意这些问题,尽量减少管理人员。”

    大年初一天刚亮,石庙村的干部就来了,基本上是一个生产队一个人。说完拜年的吉祥话,就围着援朝舅舅询问新的一年,国家对滩区的有关政策。大伙七嘴八舌,比昨天除夕夜还热闹。

    “韩书记,去你的一场大水,可把滩区淹苦了。秋季到嘴的粮食淹完了,洪水下去的晚,年前麦子也没种上,只有等着种春作物了,就算比秋庄稼早收一个月,也得等到七月底,大伙可咋过啊!”

    “俺村里还好些,大部分人家跟在你们后头,把粮食倒腾到防台上去了,绝对够吃一年的。粮食放房顶上的,只能靠购粮证上的30斤粮食了,咋着都不够吃的。”

    “三月两月的,亲戚朋友的帮衬着,这要是成年的缺粮,谁家也帮不起来。老话都说救急不救贫,这么多的滩区群众,国家也顾不过来啊。”

    “吃饭多少有国家给的购粮证,咋着也比五八年好熬。这住也是个问题。黄河水一年比一年大,得垫多高的

    的宅基才行啊!”

    “多高行想要保险,不能比防台低。”

    “俺那娘唉,防台比咱村最高的宅子高一丈,这得多大的气力才能垫起来就算是有地派车和大牲口,起码也得二年。”

    “韩屯用不了二年,他们村六十多户三辆拖拉机,入冬钱就能垫好。”

    转头就对没分队的那俩队长说:“你们队里有钱,现在拖拉机随便买,赶紧多卖几辆,垫完你们自己的,俺租你们的用。”

    那俩队长都表示:“拖拉机俺们肯定买,不过最多买两辆,够用的就行。大伙都要求先把电扯上,俺们也不等你们了,地里解冻就动工。”

    “二年就二年,这回不把宅子垫起来,俺是不盖新房了。去年刚盖的混砖(全部用砖瓦)的院子,还被水给泡裂了。虽说砖瓦能用,半个月就能建好。

    咱总不能上一次水盖一次房吧,现在和原来不一样,家家喂着大牲口,猪羊也多,一年就收几千斤的粮食。就那四个防台,大伙都往上搬,也放不下啊。”

    “谁说不是哪,咱村二千多人,四十亩防台,韩屯三百多人,也是四十亩防台,一家一间房还不耽搁工厂开工。”

    他们村的石支书拉着援朝舅舅提要求:“援朝,我也不喊你书记了,就托大跟着俺玉林老哥喊你一声大侄子。你帮俺们给领导反映一下,看今年能给俺石庙再垫几个防台不

    俺也不求多,起码一个队一个,俺村里九个队,才四个防台,实在是太少了,别说一家一间房了,一家一个窝棚也搭不开。”



第527章 大喜事
    ;“你不知道我知道,翻番每人一天也不到两套,年前的订单都没完成,找我调剂补的差额。

    他们的效率能提上来才怪,光是管理人员,厂里几十个,车间十几个人。十来个人的生产组就俩组长,都不上线干活,工资反而是最高的。

    中山装每件利润十多元,人均每天多做一件,全年就是五千元,千人的厂子最少增收五百万。”

    胜男舅妈在地区供销联社负责批发业务,她对服装厂的情况比较清楚。

    援朝舅舅听完,叹了口气,无奈的说道:“你们光看见管理人员多了,各工厂的退休人员也不少,这两年更多,好些人过了45岁就提前退休让孩子们接班。工厂的负担越来越重,亏损的也越来越多。”

    朝霞舅妈听到这里,有感而发:“幸亏我们是刚成立的新厂,没有退休的工人,管理人员也少。不过以后真得注意这些问题,尽量减少管理人员。”

    大年初一天刚亮,石庙村的干部就来了,基本上是一个生产队一个人。说完拜年的吉祥话,就围着援朝舅舅询问新的一年,国家对滩区的有关政策。大伙七嘴八舌,比昨天除夕夜还热闹。

    “韩书记,去你的一场大水,可把滩区淹苦了。秋季到嘴的粮食淹完了,洪水下去的晚,年前麦子也没种上,只有等着种春作物了,就算比秋庄稼早收一个月,也得等到七月底,大伙可咋过啊!”

    “俺村里还好些,大部分人家跟在你们后头,把粮食倒腾到防台上去了,绝对够吃一年的。粮食放房顶上的,只能靠购粮证上的30斤粮食了,咋着都不够吃的。”

    “三月两月的,亲戚朋友的帮衬着,这要是成年的缺粮,谁家也帮不起来。老话都说救急不救贫,这么多的滩区群众,国家也顾不过来啊。”

    “吃饭多少有国家给的购粮证,咋着也比五八年好熬。这住也是个问题。黄河水一年比一年大,得垫多高的

    的宅基才行啊!”

    “多高行想要保险,不能比防台低。”

    “俺那娘唉,防台比咱村最高的宅子高一丈,这得多大的气力才能垫起来就算是有地派车和大牲口,起码也得二年。”

    “韩屯用不了二年,他们村六十多户三辆拖拉机,入冬钱就能垫好。”

    转头就对没分队的那俩队长说:“你们队里有钱,现在拖拉机随便买,赶紧多卖几辆,垫完你们自己的,俺租你们的用。”

    那俩队长都表示:“拖拉机俺们肯定买,不过最多买两辆,够用的就行。大伙都要求先把电扯上,俺们也不等你们了,地里解冻就动工。”

    “二年就二年,这回不把宅子垫起来,俺是不盖新房了。去年刚盖的混砖(全部用砖瓦)的院子,还被水给泡裂了。虽说砖瓦能用,半个月就能建好。

    咱总不能上一次水盖一次房吧,现在和原来不一样,家家喂着大牲口,猪羊也多,一年就收几千斤的粮食。就那四个防台,大伙都往上搬,也放不下啊。”

    “谁说不是哪,咱村二千多人,四十亩防台,韩屯三百多人,也是四十亩防台,一家一间房还不耽搁工厂开工。”

    他们村的石支书拉着援朝舅舅提要求:“援朝,我也不喊你书记了,就托大跟着俺玉林老哥喊你一声大侄子。你帮俺们给领导反映一下,看今年能给俺石庙再垫几个防台不

    俺也不求多,起码一个队一个,俺村里九个队,才四个防台,实在是太少了,别说一家一间房了,一家一个窝棚也搭不开。”



第528章 种大麦
    ;“韩支书,政府能给咱调来种子,咱村的地都种大麦吧。酿酒咱不会,熬麦芽糖俺在行(本领高)。现在咱这里没有种大麦的,这两年集市上的麦芽糖都是用小麦熬制的,吃起来咋着也没大麦熬的酥脆爽口。

    今年入冬上了冻,俺带几个人熬麦芽糖,现在集市上让买了,麦芽糖的利大着哪,咱村里又能多一份收入。”

    村里的老人听了,止不住的点头,就连三十多岁的人都有印象。

    “二爷做的麦芽糖确实好吃,又酥又脆,又香又甜,现在集市上卖的麦芽糖,跟他老人家做的确实没法比。”

    “韩支书,咱种大麦吧,麦芽糖多好卖啊,比白糖都贵,一斤一块钱,每个集市都是早早的卖完。”

    悠悠舅姥爷和几个村干部简单的议了下,就笑呵呵的回答道:“二爷,得有二十多年没吃过您老人家熬的麦芽糖了。俺至今记得那味道。既然您老愿意露手艺,俺几个商量好了,咱村的地全部种大麦。”

    石庙村的来人听了,纷纷跟风。两个没分地的生产队长先表态:“韩书记,俺这两队也都种大麦。俺不会熬麦芽糖,就是当口粮,五百多斤的产量也比种高粱强,再说还能多种一季大豆。

    再说了,谁知道今年黄河还发大水不要是和七六年那样,种高粱可没收成,还是先种一季大麦保险。亩产五百斤,一季大麦就够一年的口粮了。”

    其他的人听了,都觉得有道理,只要黄河泛滥,秋季作物很少有收成,麦季倒是没受过灾。

    “对,就是这个理,能种大麦就不能等着种春高粱,先收一季保住口粮。”

    他们的话也是所有滩区人们的想法,整个临水地区滩区,凡是没种上冬小麦的,年后全部种了春大麦。

    大年初一天刚亮,悠悠家的院子就被来人挤满了。大卫倒是没凑这个热闹,他带着村里的孩子们,在村前的冰面上撒欢。

    大卫看孩子

    子们基本上都掌握了溜冰的技巧,就开始指挥孩子们练习冰上团体舞。列队、交叉、平行、竖滑、人字滑,圆形、方形、五角、六角、八角等几何图案。

    大卫大呼小叫的指挥,几乎全部是英语,孩子们能听懂的很少,悠悠翻译过来也是用喊的。

    村里的大学生,还没孩子们领会的快。他们为了多听些,紧跟着孩子们跑,到底年龄大了,溜冰没有孩子灵活,不时有摔倒的,反倒被孩子们笑话了。

    大年初一大伙都没事,这个年代又没啥娱乐活动。村里人都来看孩子们溜冰,连老人都来了。就连周楼和石庙村的人,也来看热闹。

    过年了,韩屯村的孩子的新衣依然是腈纶运动服。韩屯村前的千亩水面上,孩子们脚蹬溜冰鞋,兴奋的在宽阔的冰面上飞驰。鲜艳的天蓝、中国红,不断变化的队形,组成了一副美丽的图画。

    别说滩区人了,这个年代,那个村里都有几亩大水坑,孩子们都会溜冰,可大伙没见过穿溜冰鞋溜冰的。

    观看的人们都说:“还是人家外国人会玩,溜冰还有专门的鞋,这滑冰都能玩出花样来。”

    “这溜冰鞋可真好,穿上就跟飞的一样。快看那外国鬼子,飞起来转了好几圈,就这也没摔倒,稳稳当当的落了下来。”

    “韩屯村的孩子也跟着长见识,这洋鬼子说的话咱一句不懂,这些孩子不光能听懂,还会跟着说两句,听说比学校里的老师教的好。”

    大人站在岸边看



第528章 种大麦
    ;“韩支书,政府能给咱调来种子,咱村的地都种大麦吧。酿酒咱不会,熬麦芽糖俺在行(本领高)。现在咱这里没有种大麦的,这两年集市上的麦芽糖都是用小麦熬制的,吃起来咋着也没大麦熬的酥脆爽口。

    今年入冬上了冻,俺带几个人熬麦芽糖,现在集市上让买了,麦芽糖的利大着哪,咱村里又能多一份收入。”

    村里的老人听了,止不住的点头,就连三十多岁的人都有印象。

    “二爷做的麦芽糖确实好吃,又酥又脆,又香又甜,现在集市上卖的麦芽糖,跟他老人家做的确实没法比。”

    “韩支书,咱种大麦吧,麦芽糖多好卖啊,比白糖都贵,一斤一块钱,每个集市都是早早的卖完。”

    悠悠舅姥爷和几个村干部简单的议了下,就笑呵呵的回答道:“二爷,得有二十多年没吃过您老人家熬的麦芽糖了。俺至今记得那味道。既然您老愿意露手艺,俺几个商量好了,咱村的地全部种大麦。”

    石庙村的来人听了,纷纷跟风。两个没分地的生产队长先表态:“韩书记,俺这两队也都种大麦。俺不会熬麦芽糖,就是当口粮,五百多斤的产量也比种高粱强,再说还能多种一季大豆。

    再说了,谁知道今年黄河还发大水不要是和七六年那样,种高粱可没收成,还是先种一季大麦保险。亩产五百斤,一季大麦就够一年的口粮了。”

    其他的人听了,都觉得有道理,只要黄河泛滥,秋季作物很少有收成,麦季倒是没受过灾。

    “对,就是这个理,能种大麦就不能等着种春高粱,先收一季保住口粮。”

    他们的话也是所有滩区人们的想法,整个临水地区滩区,凡是没种上冬小麦的,年后全部种了春大麦。

    大年初一天刚亮,悠悠家的院子就被来人挤满了。大卫倒是没凑这个热闹,他带着村里的孩子们,在村前的冰面上撒欢。

    大卫看孩子

    子们基本上都掌握了溜冰的技巧,就开始指挥孩子们练习冰上团体舞。列队、交叉、平行、竖滑、人字滑,圆形、方形、五角、六角、八角等几何图案。

    大卫大呼小叫的指挥,几乎全部是英语,孩子们能听懂的很少,悠悠翻译过来也是用喊的。

    村里的大学生,还没孩子们领会的快。他们为了多听些,紧跟着孩子们跑,到底年龄大了,溜冰没有孩子灵活,不时有摔倒的,反倒被孩子们笑话了。

    大年初一大伙都没事,这个年代又没啥娱乐活动。村里人都来看孩子们溜冰,连老人都来了。就连周楼和石庙村的人,也来看热闹。
1...128129130131132...267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