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电商穿越七零年代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恣悠悠

    每一方耕地的地头都有个高大的土堆,上面泛着亮闪闪的碱花。不时的能看到有人在耕地里忙碌,把地表上的碱土铲到车里,推倒土堆上。

    二爷见多识广,他说重盐碱地年年都得刮碱,一年不刮也种不成庄稼。

    路上很少能看到树木,村庄里树木不算少,大多是抗碱的槐树和榆树,一片翠绿,老远就能望见。

    村庄也很稀少,十几里远才看见一个。只有靠近村庄的地块,才能看见麦田。

    韩屯村年后种的大麦都20多公分高了,绿油油的麦苗遮严了地皮。

    可这里的麦田拢宽麦苗稀,一行行的麦苗被碱得叶片发黄,看上去蔫巴巴的。

    二爷看见麦田就叹气:“咱们哪里堤外的土地也碱,可也没碱成这样。都说寒食的麦田埋老鸹,他们这里连麻雀也埋不住。”

    平原地区出名的还有他们的曲艺莲花锣,又被人们形象的称为“讨饭歌”。每年的冬春农闲季节,这里




第547章 卖线
平原地区的盐碱地,最适宜的作物就是棉花了。七九年土地承包责任制实行后,人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产量几近翻番,春棉的亩产皮棉达到了二百多斤。

    平原地区土地瘠薄,人少地多,人均耕地三亩以上。小靳庄不到五百人,就有三千亩的耕地。

    丰收带来的不仅是喜悦,卖棉难成了农民的烦心事。棉

    《电商穿越七零年代》第547章 卖线

     



第548章 讲解
“老骡子”干脆:“别算了,咱每种颜色粗细都要一百斤,白色的用的多,每样要二百斤,回去各家分。不够咱村里有车,再来拉呗。”

    大伙在大岳庄买的东西把车都塞满了,再买棉线确实装不下。不过,最后,每种颜色的纱线还是要了五斤,先带回去给大伙当样品。

    二百多斤棉线打了个大包,放到悠悠开

    《电商穿越七零年代》第548章 讲解

    &nbs



第550章 座谈会
    ;村纺织厂三班倒,工人每天上班八个小时,其余的时间就干地里的活计。尽管每人五亩耕地,男女老少齐上阵,倒也能顾得过来。

    不参观农业生产,一行人回到县城的招待所,才下午四点,各自回房休息二个小时,就到晚饭的时间了。

    现在还没有招待应酬,晚饭是简单的稀饭馒头和咸菜,十多分钟就吃完了。

    李专员安排,在招待所开了个两间的小会议室,晚饭后召开座谈会。悠悠本想回房间,却被留了下来。

    这几天她扛着大卫留下的录像机,跑前跑后的忙着录像,没事就显摆着回放给大家看,李专员留着她给大伙放录像。

    要不是下午睡了两小时,悠悠留下也是白留,坐着都能打瞌睡。上世的夜猫子,这一世却成了瞌睡虫。

    座谈会就一个议题,谈这几天参观的感受。三天的参观大伙眼界大开,私下里围绕着这三个村,你争我抢的谈观感。可真让大伙挨个的发言,反而冷了场。

    还是“二爷”先开口:“这一路看的三个村,不是全国就是全省的典型。俺们在家想都不敢想,咱农民也能过上这样的好生活。

    这一路看下来,我就一个感受,村里盖房子,也得向他们学习,要盖就盖楼房。”

    韩屯村的人全都赞同“二爷”的意见,大家围绕着三个村的楼房,热烈的议论开了。

    “俺觉着还是小靳庄的楼房最好,可惜咱们学不了,就这一家一亩的院子,咱就办不到。”

    “唉,咱们有再多的钱,国家不给批,光靠咱村自己垫,最少得一年的时间。”

    “小靳庄的楼房再好,咱也学不了,据说好些东西都是从国外运来的,咱有钱也没处买去。”

    “依俺看大岳庄的院子就正好,大小正合适。小靳庄四间的楼房大了些,以后实行计划生育,一家两个孩,这么多的房间确实住不了。”

    石庙村的三人,看好南关村的楼房。石支书是这么

    么说的:“俺们觉得还是南关村的楼房好,虽说不如独栋的好看,可连栋的节省宅基造价也低,适合咱滩区

    垫宅基实在是太难了,咱滩区人祖祖辈辈垫岗子(宅基),发一次大水淤尺巴深,十多年不垫岗子变平地,好房屋成了地窨子。

    这次党和政府组织全区劳力给滩区垫村台,可是给咱们办了一件大好事,解决了滩区群众的心腹大患,咱们滩区再也不怕黄河发大水了。

    村台垫起来,咱们再也不是鸡蛋过活(家业)了,多好的房子都敢盖。

    俺仨合计了,回去就动员大伙盖楼房。石庙虽然没有韩屯过的好,可和其他的村庄比,得算是拔尖的。

    李书记,不是俺们吹大气,俺村接近五百户人家,万元户往少了说,也得有三百。”

    李专员被他们的话震住了,不可置信的问道:“石支书,韩屯村有三个厂子,他们村家家都是万元户我也信。

    你们就俩加工厂,洪城县和你们一样的有的是,没听说收入这么高啊。”

    石支书给他解释:“李书记,我们村的万元户靠的是养猪。说起来还是韩书记他们爷俩的功劳。

    从七五年俺们这里的河滩上,开始长苜蓿。开始大伙不认识,韩书记告诉俺们是苜蓿草,是上好的饲草。

    韩书记交给俺们用苜蓿科学喂猪的办法,帮着俺们买猪仔,韩支书帮着俺们卖猪肉。

    这苜蓿草可是好东西,一年能收三四季,夏天喂鲜草,冬季喂干草粉,猪羊鸡鸭都能喂。

    &



第550章 座谈会
    ;村纺织厂三班倒,工人每天上班八个小时,其余的时间就干地里的活计。尽管每人五亩耕地,男女老少齐上阵,倒也能顾得过来。

    不参观农业生产,一行人回到县城的招待所,才下午四点,各自回房休息二个小时,就到晚饭的时间了。

    现在还没有招待应酬,晚饭是简单的稀饭馒头和咸菜,十多分钟就吃完了。

    李专员安排,在招待所开了个两间的小会议室,晚饭后召开座谈会。悠悠本想回房间,却被留了下来。

    这几天她扛着大卫留下的录像机,跑前跑后的忙着录像,没事就显摆着回放给大家看,李专员留着她给大伙放录像。

    要不是下午睡了两小时,悠悠留下也是白留,坐着都能打瞌睡。上世的夜猫子,这一世却成了瞌睡虫。

    座谈会就一个议题,谈这几天参观的感受。三天的参观大伙眼界大开,私下里围绕着这三个村,你争我抢的谈观感。可真让大伙挨个的发言,反而冷了场。

    还是“二爷”先开口:“这一路看的三个村,不是全国就是全省的典型。俺们在家想都不敢想,咱农民也能过上这样的好生活。

    这一路看下来,我就一个感受,村里盖房子,也得向他们学习,要盖就盖楼房。”

    韩屯村的人全都赞同“二爷”的意见,大家围绕着三个村的楼房,热烈的议论开了。

    “俺觉着还是小靳庄的楼房最好,可惜咱们学不了,就这一家一亩的院子,咱就办不到。”

    “唉,咱们有再多的钱,国家不给批,光靠咱村自己垫,最少得一年的时间。”

    “小靳庄的楼房再好,咱也学不了,据说好些东西都是从国外运来的,咱有钱也没处买去。”

    “依俺看大岳庄的院子就正好,大小正合适。小靳庄四间的楼房大了些,以后实行计划生育,一家两个孩,这么多的房间确实住不了。”

    石庙村的三人,看好南关村的楼房。石支书是这么

    么说的:“俺们觉得还是南关村的楼房好,虽说不如独栋的好看,可连栋的节省宅基造价也低,适合咱滩区

    垫宅基实在是太难了,咱滩区人祖祖辈辈垫岗子(宅基),发一次大水淤尺巴深,十多年不垫岗子变平地,好房屋成了地窨子。

    这次党和政府组织全区劳力给滩区垫村台,可是给咱们办了一件大好事,解决了滩区群众的心腹大患,咱们滩区再也不怕黄河发大水了。

    村台垫起来,咱们再也不是鸡蛋过活(家业)了,多好的房子都敢盖。

    俺仨合计了,回去就动员大伙盖楼房。石庙虽然没有韩屯过的好,可和其他的村庄比,得算是拔尖的。

    李书记,不是俺们吹大气,俺村接近五百户人家,万元户往少了说,也得有三百。”

    李专员被他们的话震住了,不可置信的问道:“石支书,韩屯村有三个厂子,他们村家家都是万元户我也信。

    你们就俩加工厂,洪城县和你们一样的有的是,没听说收入这么高啊。”

    石支书给他解释:“李书记,我们村的万元户靠的是养猪。说起来还是韩书记他们爷俩的功劳。

    从七五年俺们这里的河滩上,开始长苜蓿。开始大伙不认识,韩书记告诉俺们是苜蓿草,是上好的饲草。

    韩书记交给俺们用苜蓿科学喂猪的办法,帮着俺们买猪仔,韩支书帮着俺们卖猪肉。

    这苜蓿草可是好东西,一年能收三四季,夏天喂鲜草,冬季喂干草粉,猪羊鸡鸭都能喂。

    &



第548章 统一规划
    ;

    这时候的人们都自觉,自行车多了,也没有外村人来河滩割苜蓿。倒是韩屯的人,看到相邻平城县滩区地里的苜蓿成熟没人收,顺手就给收了。

    和韩屯相邻平城县的河滩地,属于十多里以外的堤里的一些村庄,而且每个村的面积都不多,也就二三百亩。

    在这交通工具简陋的年代,他们收种庄稼都艰难,根本没人来割饲草。关键是面积小,一家半亩四分的,这么远每天跑个来回,就是有自行车,来回也得一大晌,不够功夫钱。

    就是这样,才便宜了离得比较近的韩屯村。

    李专员遗憾的说:“这刚发现个典型,还没法推广,国家强调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确实有道理。”

    话题接着回到村庄规划上来,谈到具体的细节,就要悠悠给他们回放录像。

    两英寸的小镜头旁,挤着三四个脑袋,有人想看清楚些,不自觉的扒拉旁边人的脑袋。

    悠悠舅姥爷看了,对援朝说:“援朝,咱临水有投影机吗,悠悠跟大卫学会制作录像了。

    咱也和小靳庄那样,回去把这仨村的录像放给大伙看看。盖房子是全村人的大事,让大伙都参与进来。”

    现在的投影机效果特差,放出来的影像特别的模糊,小靳庄用的是进口投影机,效果好些但与后世的根本没法比。

    想到这里,悠悠赶紧开口:“舅姥爷,临水的震宇公司里有投影机,我就会玩。”

    “那可真是太好了,俺悠悠就是聪明,学啥都快。秀芹,明天咱路过临水时,把投影机捎回来。”

    姥姥看了一眼悠悠,心里嘀咕嘴里痛快的回答:“好!”她老人家明白,甭管有没有,只要是悠悠说有一定就有。

    投影机再好,今天也用不上,悠悠继续不断的播放各种片段。

    大伙边看边议论:“大岳庄满院子花花草草的是好看,可它不适合咱们农村。咱们庄稼人,哪有不喂猪养羊的。

    大岳庄他们那里是山区,主要养蚕。南关村没有地,没法喂猪羊,人家就在院子里种菜。”

    “咱们的猪羊都是喂苜蓿,河滩地里有的是,费些工夫一年就收入四五千。俺就是不住楼也得喂猪,估计大伙都得是俺这想法。”

    “农村谁家不喂猪羊,祖祖辈辈都这么过来的。可在楼房里喂猪羊,总觉得不对路,猪圈和楼房在一个院里,看着就别扭。”

    “咱看的三个村子,养鸡都圈起来,全靠饲料喂,连个活食都吃不上,就图吃个鲜鸡蛋。可要是放养,满院子的花草和青菜,还不得被它们嚯嚯光。”

    “小靳庄的院子里不养花不种菜,喂的鸡也圈着。整个院子都铺着花砖,拉上鸡屎铲不动扫不起,那才叫恶心。”

    悠悠姥娘她们三个妇女,光当听众了,一直没说话。这时候“老骡子”憋不住了,大声的说到:“圈起来也得喂几只鸡,咱现在虽然不靠卖鸡蛋换吃盐点火的钱,可孩生娘满月的,过日子离了鸡蛋不行。

    城里人吃鸡蛋是咱农民喂的,咱农民要是不喂鸡,想买都没处去。”

    二爷说话了:“来的路上,俺和秀芹就合计过喂牲灵子(家畜)的事。看过这三个村,俺是这么想的,说出来大伙议议。

    俺和秀芹商量的是,各家的猪圈也和村里的养猪场那样,装上自动化设备,各家再建个小沼气池,羊粪鸡屎卫生间的污水和各种垃圾都倒里面。

    咱们喂的猪羊多,生产的沼气足够各家做饭用



第548章 统一规划
    ;

    这时候的人们都自觉,自行车多了,也没有外村人来河滩割苜蓿。倒是韩屯的人,看到相邻平城县滩区地里的苜蓿成熟没人收,顺手就给收了。

    和韩屯相邻平城县的河滩地,属于十多里以外的堤里的一些村庄,而且每个村的面积都不多,也就二三百亩。

    在这交通工具简陋的年代,他们收种庄稼都艰难,根本没人来割饲草。关键是面积小,一家半亩四分的,这么远每天跑个来回,就是有自行车,来回也得一大晌,不够功夫钱。

    就是这样,才便宜了离得比较近的韩屯村。

    李专员遗憾的说:“这刚发现个典型,还没法推广,国家强调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确实有道理。”

    话题接着回到村庄规划上来,谈到具体的细节,就要悠悠给他们回放录像。

    两英寸的小镜头旁,挤着三四个脑袋,有人想看清楚些,不自觉的扒拉旁边人的脑袋。

    悠悠舅姥爷看了,对援朝说:“援朝,咱临水有投影机吗,悠悠跟大卫学会制作录像了。

    咱也和小靳庄那样,回去把这仨村的录像放给大伙看看。盖房子是全村人的大事,让大伙都参与进来。”
1...136137138139140...267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