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穿越七零年代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恣悠悠
姥姥告诉他“你算错帐了,震宇公司可是咱们自家的,还有百分之十的批发利润没算。”
“啊,一天挣二千多。”姥爷反应过来,对姥姥竖起大拇指。
私下里姥姥笑着对悠悠说“悠悠,你姥爷要是知道咱三元钱的东西卖25元,得是啥表情”
悠悠看到姥姥累的捶腰揉背,心疼的说“姥娘,一万元钱都是利,看您累成这样,我也不想干。”
“傻孩子,姥娘也不是图挣这二千元钱。可不这么干,你那商城里面的好东西,咱们也卖不出去啊。要不是有国家的定价管着,姥娘不挣钱都乐意。姥娘不怕累,能给大家做点好事,比啥都强。”
悠悠佩服,这老太太越来越有公益心。
刚进四月,艾建业邮寄的速食面和火腿肠资料,终于到了,一块寄来的,还有一套影像资料,连带放映机都带来了。资料是翻译好的,影像的配音也是华语,可见艾建业是真的上心了。
华文的资料韩屯村没人能看懂,地区工业局特派了一个专业技术小组。
这两个项目,属全国首创,临水地委高度重视,全力支持项目建设。并召开了专门会议,批示在机器到来之前把厂房建设好。
。
第581章 自动化
地区建设局的设计人员,刚设计完韩屯村的办公大楼,接着根据资料设计新厂房。
韩屯把村肉联厂的技术骨干都抽了出来,跟着专业组学习相关知识和技术。
韩屯肉联厂的技术骨干,文化程度都不高,初中生就是高学历了,大部分是小学毕业。不过在肉联厂干了几年,比农民稍微强些。
地区专业组,一边研究一边讲解,反复细致的培训这些骨干。就是手把手的教,光有资料没有机器,难度也不是一般的大。
幸好有影像资料,所有的操作都有详尽的讲解,接受起来比较容易。
他们夜以继日的探讨着,要不是有人提醒,有时连饭都顾不上吃。
火腿肠制造机器中,有一套自动化屠宰机器,刷新了大伙的认知。
肉联厂的骨干都说“没想到杀猪还有专门的机器,人家外国人真能,这杀猪的机器又快又好,哪像咱们就知道出笨力。”
就连地区专业组的同志都说“以前也看过这方面的报道,现在看了录像才知道,国外的技术发展到如此高的地步。”
“怪不得这机器价格高,这一整套的机器加起来,得有上百件。”
大伙看了速食面的生产过程,惊奇的说“这速食面还真是油炸的啊!”
接着就出现了新的问题,生产方便面,离不开一种特殊的食材,那就是棕榈油。
韩屯村的人不知道棕榈油,大伙都说棕榈油看着和炼好的猪油差不多。
地区工业局的专业人员清楚,经过他们的详细讲解,大伙才明白,棕榈油和猪油差别太大了。
棕榈油是一种热带木本植物油,由油棕树上的棕榈果压榨而成,与大豆油、菜籽油并称为“世界三大植物油”,拥有超过五千年的食用历史。
棕榈油在常温下呈半固态,含饱和脂肪酸较多。稳定性较好,不容易发生氧化变质,烟点高,故用来油炸食品很合适。
一条速食面生产线,每一分钟能产出500包,每炸一包速食面,耗油12克,也就是说一分钟耗油12斤。
生产速食面需要大量的棕榈油,据工业局的专家说,目前国内棕榈油的生产,处于起步阶段,产量极低,根本无法满足需求,我国食品行业所需棕榈油大部分靠进口。
临水地区的食品行业,从没用过棕榈油,具体的进口渠道,他们也不清楚。
专家不清楚,韩屯村的人有办法,马上去找悠悠姥姥,打电话询问艾建业。
给建业打电话得等晚上,悠悠的智脑可是即时通,分分钟就能搞定。
世界上有约20个国家生产棕榈油,主要生产国有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尼日利亚,这三个国家的总产量占世界棕榈油总产量的88。
国际棕榈油价格波动比较大,与大豆油等植物油的价格走势相近。马来西亚棕榈油最低价格出现在1986年,当时全球油籽丰产,尤其是美国大豆丰收,导致了包括豆油在内的所有植物油价格受到压制,棕榈油价格出现阶段性低点。
1990年以后,随着方便面生产的急增,棕榈油价格开始上涨,到2000年涨到最高点。
现在国际市场上的棕榈油价格,折合人民币每吨一千元,比国内的大豆油价格低了一倍。
看到这种情况,悠悠就想起了韩道伟说过的一句话天时地利人和。
韩屯村还真是运气通天!
艾建业反馈的棕榈油情况,和悠悠智脑的一样。据他说,现在棕榈油价格低廉,进口非常方便。
高主任得知这个情况,马上和地区外贸局联系,让他们立即办理棕榈油进口有关业务。
各种资料都是从悠悠家里转出去的,家里的孩子接触多了,才知道自己的英语水平差。
平时他们看的英语资料,都是初级课本和通俗的读物。遇到这些专业技术资料,别说他们这些初入门的孩子,就是英美本土的大学生,专业不对口,也不一定能弄明白。
孩子们不知道这些,他们仿佛找到了新的目标,每天搬着英汉大辞典,查单词对句型,再对照翻译好的中文资料,逐字逐句的往下看。
悠悠看他们执着,让智脑把所有的资料都复制了一份,交给他们自己摸索去。
单词认识了,句子会读了,中文也翻译对了。可想弄懂内容,难度就大了。
幸好村里住着一群专家,孩子们有空就往专家组里凑,还挺有眼色,知道插空请教问题。
开始专家们还奇怪,这村里咋有这么一群孩子,小学生的英语水平比大学生都高。等弄明白的原委,他们对孩子们极有耐心,尽心的指点孩子。
由于这次难得的经历,志高和智茹兄妹俩迷上了自动化机器制造,也成就了狗剩和智茹的美好姻缘。
农历的四月上旬,韩屯和新石庄的村台终于完工,韩屯村和新石庄的工厂规划设计也完成了。
新石庄的规划简单,他们村以东西大街为界,北面是住宅区已经开工建设。街道南面是工厂,临街的十亩老防台正好在大街的中心位置,群众搬进新居后,拆了老房子建村办公楼。
韩屯村就得重新规划了,南北大街东面的二百亩是住宅区,已经规划好了,西边的五百亩是工业和公共设施区。
五百亩被东西大街从中间分开。靠近南北大街,是公共设施区,最南边是村医院,往北就是村联中。东西街南面门面房,分别是村代销点和食堂。
东西街的北面是广场和村办公楼,村办公楼的西面是幼儿园,村办公楼的北面新建服装厂,最北面就是现在的面粉厂和面条厂。
幼儿园的西边是现在的肉联厂,新增火腿肠车间,肉联厂的对面就是新建的速食面厂。肉联厂和速食面厂面积大,各二百亩。
村医院和村学校都是四层的建筑,还专门为学校建了个二层的教职工宿舍楼,全部是一室一厅一厨一卫的单元房。
88188
。网址
悠閱書城一個免費看書的換源a軟體,安卓手機需ogley下載安裝,蘋果手機需登陸非中國大陸賬戶下載安裝
第582章 都是钱啊
村办公楼六层,是全村最高的建筑。村幼儿园和服装厂,是两层的楼房。
村台完工前,民工就接到了新的任务。一部分留下来帮助这两个村庄搞建设,一部分帮助其他滩区村庄建房子,争取麦收前,所有的滩区群众都能住上新房。
民工们领了工钱,第一件事就是去代销点里买东西,特别是去别的滩区村庄的民工,走前更得买。滩区村庄之间距离远,每天都是重体力活,来回跑一趟就得一个小时。
民工买的不止是生产物资,出来三个月,挣的钱也多,家里老人和孩子都得捎些东西。吃的穿的用的,五花八门。所有人都要五十元钱的东西,超出一元的都没有,这帐算的是真精准。
民工走的时候,比来的时候还整洁。每辆地派车上俩大纸箱子,所有的东西都抓在里面。
民工们撤出去,指挥部也撤了回去,地区和各县的建筑公司驻了进来。速食面和火腿肠都是大型机器,厂房面积大,地区建筑公司资质高,由他们负责建设。
县建筑公司承担新石庄的工厂建设,他们建纱厂,还是能够胜任的。
另外四个县的建筑公司,分别负责建设韩屯村的公共设施和住宅楼。
留下来的民工,主要是帮助建筑公司挖地基,筛沙子,运砂浆。现在建筑工程大部分靠人工,建造楼房技术要求高,不过好些重体力活,还是靠民工完成,地县建筑公司都有自己固定的临时工。
韩屯这次集中建房,工程量大,所需临时工太多,幸好有民工顶替。
一个工厂就得几千平方米的建筑,地基下挖三米多,钢筋笼子密密麻麻的排列着,搅拌好的砂浆一车车倒进去,一天填不了几公分。
韩屯村的人见过肉联厂和面粉厂的建设,只不过规模没这次大。外来的民工没见识过,他们惊讶的说“这可都是钱啊!这得多少钱啊!”
村医院和村学校开工建设,村办公室、幼儿园和村服装厂,等医院搬迁后才能进行。
建房之前先修路,韩屯村除了两条60公分的主街道,其他的街道全部10米宽。路面6米,两旁各2米的绿化带。
街道铺设比较简单,一米见方的下水道,用方石块垒起来,30公分的沙灰路基,路面用20公分厚的天然大理石铺成,就连绿化带的边缘都是用大理石砌的。
绿化带砌好了,可院落的建筑才开始,为了方便施工,绿化暂时搁置,等院落建设完毕再进行。
悠悠和姥姥关注的是住宅楼的建设,借手震宇公司购买的建材已全部到位,好些建材县级的建筑公司也没接触过,得随时给他们资料。
住宅楼的门窗悠悠全部购买的成品,窗户是合金的钢化玻璃,入户门是高密度钢的防盗门。
内门和包边悠悠全部是纯橡木的,后世的橡木门价格都在万元以上,现在国家定价还不到一百元。
整套楼房大大小小二十多个内门,加上包边,仅此一项,每户悠悠赔进去三十多万。
全村一百二十套楼房,四千万泡汤了。
赔习惯了,悠悠也不抱怨了。姥姥反而觉得奇怪,所有的建材都是她看着购买的,知道悠悠陪了多少钱。
不过在她老人家的认知里,悠悠的电子商城,虚无缥缈的不真实。商城里的东西,赔了赚了都没啥,说不定那天就消失了,只有倒腾出来,才叫赚了。
建筑工地呆多了,悠悠可真长见识,也发现了许多的好建材。一楼前廊的顶梁柱,是天然大理石的,光滑的刨面,浑然天成的花纹,豪华而浑厚。
三个楼层的地面和楼梯,全部用的抛光大理石地板。露台和阳台的栏杆,竟然是汉白玉的。
就连台阶和院落都是大理石的,只不过没有抛光,可真够奢侈的。
抛光的天然大理石,高档豪华,后世的全瓷地板砖,虽然精致,可也无法和天然大理石相提并论。
这个年代还没有人造大理石,全部是天然的大理石。天然大理石的价格低廉,比木质地板便宜多了,这也是设计楼房时,用大理石地板的主要原因。
农历的四月二十,通过振华公司转手的纺纱机器运回临水,悠悠趁机把两台联合收割机,放到了临水火车站的货场里。
韩爱国带着韩志杰和新石庄的两个拖拉机手,在临水住了三天,看着悠悠的录像资料,终于把收割机开了回来。
新石庄的纺纱机器,也一块运了回来,厂房的地基还没打好,只好暂时放在帐篷里。
这个时节,已经接近麦收,除了新石庄和韩屯,滩区村庄的新房全部完工,民工也都回家去了。
在韩屯和新石庄帮工的民工,也结账回家了。今年的小麦长势好,麦收全部靠人力,男女老少齐上阵,半个月也不一定能忙完。
工钱再高,麦收期间也留不住人。建筑公司的正式工人,家在农村的,也都请假回家收麦。
大麦生长期短,种的晚熟的早。农历的四月二十五号,韩屯村开始收麦。
由于是第一次使用联合收割机,没敢带太多的机器,只是单纯的一种小麦收割机,就这一种机器,体积也够大的,比一座房子都大。
韩志杰平时胆子挺大,敢冲敢闯的,这一次认孬了,推着韩爱国坐到了驾驶台上,他自己甘愿当副手。
韩屯全村人都去观看,工作组的人也去了。不一会的工夫,石庙村的群众听到动静,也过来了,麦地的周围,集结了上千人。
“高高三”举着一挂鞭炮,二爷亲自动手点的。在“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中,韩爱国将联合收割机开进麦田。
收割机进地,三米宽的麦垅被收割干净,麦芒和碎叶片从机器后面洒落下来,均匀的铺在地面上。麦秸挤压成一米的方块,整齐摆放成一排。麦粒装在麻袋里,袋口都封好了,摆放在收割机另一边的地面上。
第583章 联合收割机
观看的人群像炸了一样,感叹声、惊呼声、欢呼声此起彼伏,大伙争抢着跑进麦田,全都涌向了麦秸块和麻袋。
封好口的麻袋被人们撕开了,你抓一把我捏一撮,看过以后又是一阵惊呼“这可真干净,比淘过的粮食都好。”
“这大麦带着壳都怎干净,收小麦更好,咱们这机器买值了,省多大的力气啊。”
“怪不得叫联合收割机,连收割加打场全部干完了。”
只有二爷例外,他老人家蹲在地上,用手仔细的扒拉,找了半天,捡起几个秕麦粒。
这才站了起来,欣慰的说“这机器真好,比咱自己割的都干净,除了这些秕子,基本上没抛洒。”
走到麦秸块前,拎了一下竟然没拎动,又用手按了几下,高兴的说“这可真实在,方方正正的还好存放。”
接着又说“有了这收割机,咱们的麦场算是白压了,我连着干了三天才压好。”
“二爷,您可没白压,咱们还得晒粮食哪。这大麦装到麻袋里,可也得倒出来晒两天,不然得晤仓。”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