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电商穿越七零年代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恣悠悠

    “装麻袋里才好往外运,麦粒总不能也压成块吧。”

    韩爱国开了个来回,韩志杰就坐不住了,主动换到驾驶座上。

    俩人越开越熟练,速度也上去了。一个小时过去,收割了四十多亩,收割机上自动显示面积。

    开始人们只是感觉快,时间一长就知道大概的面积了,庄稼人对每块地的亩数心里都有数。

    不过真的确定了收割速度,大伙还是感到惊讶“这也太快了,‘老骡子’年轻的时候,一天才割一亩麦,这一台联合收割机顶四五十个‘老骡子’。”

    马上就有人反驳“一百个‘老骡子’也赶不上这联合收割机,‘老骡子’扬场可没这机器收的干净。”

    “老骡子”笑呵呵的骂道“放你娘的罗圈屁,老娘不跟着机器比,可比你这小瘪犊子强,别说年轻的时候,现在比你也不行。”

    “高高三”带人用拖拉机把麦秸和麻袋,运到了麦场。麦秸垛上,麦粒摊开晒。回程装上土杂肥,两人站在车斗里,进地就撒,撒完接着运麦秸和麻袋。

    两辆拖拉机来回的倒腾,才能跟上联合收割机的速度。

    新石庄的人看了一会,赶紧回去了,不一会的工夫,他们的联合收割机也进了地。两台联合收割机,拉开了滩区麦收的序幕。

    当天下午两点,得到消息的李专员专程赶了过来,他看着地里轰鸣的机器,感慨的说“要不是亲眼见,我都不敢相信,世上能有这么先进的技术。咱们普通的收割机还没推开,国外都用上联合的了,这差距可是太大了,我们要奋起直追。”

    两天的时间,韩屯村千亩大麦收割完毕。产量也出来了,亩产过千斤,不过大麦去壳后,只有70的纯粮。

    大麦晒干后,就送到面粉厂脱壳,加工了一千斤的大麦仁,当天晚上食堂的稀饭就是麦仁粥。

    扑鼻的麦香诱人之极,煮开花的麦仁洁白圆润,喝到嘴里软糯爽滑,香味浓郁。别说孩子了,就是大人也多喝一碗。

    大伙端着碗,满脸的怀念,纷纷说道“二爷,今年入冬,您老人家一定把咱们村的糖坊开起来,好多年没吃过您做的麦芽糖了,想起来就馋的慌。”

    “咱们村收了这么多的大麦,想吃麦芽糖还不好说,入冬我就操持,让你们吃个过瘾。”二爷笑呵呵的给大伙打包票。

    这两年生活好了,孩子们都吃过酥甜喷香的麦芽糖,听二爷说让吃个过瘾的,都欢呼的高喊“二爷请吃麦芽糖了,二爷请吃麦芽糖了。”

    二爷笑着骂道“一群小兔崽子,光知道吃。你们谁见过热天有卖麦芽糖的,想吃得等天冷上了冻。”

    “哎呀,哪得等到啥时候啊”孩子们顿时泄了气,掰着手指头算时间。

    心急的不光是孩子,滩区的村庄收了大麦,首先打上一袋麦仁,亲朋好友每家送上一二十斤,大麦仁比小麦仁软糯,口感好香味足。

    滩区没有亲朋的,也想法买些大麦,脱了壳熬大麦仁粥,守着黄河滩区,人们都知道,大麦仁粥好喝。

    再就是新磨的大麦面,烙饼蒸馒头,特别的香甜。大麦面不能擀面条包饺子,大麦面做的面条黏糊糊的,口感特差。

    现在市场上小麦便宜,买上百十斤,专门留着做面条和饺子,够吃一个夏天的。

    收完就开始种,以前秋种都是贴茬奔,不用犁地直接种。今年有了新机器,连犁加种一次完成。

    麦茬地施了一层厚厚的土杂肥,旋耕机后面带着播种机,撒化肥、犁地、整平、打埂、播种、镇压,几道工序一遍成功。

    种地比收麦速度还快,一天半的时间,一千亩大豆就种完了。速度快也和韩屯村没分地,地块大作业方便有关。

    新石庄的耕地面积比韩屯多,俩生产队五百多人,一千六百亩耕地,连收带种六天也完成了。村里派了一百个壮劳力去纱厂学习,一点没影响麦收。

    今年的“三夏”,这俩村的群众过的真爽,十多个人就完成了。而且质量高速度快,每年近一个月的三夏大忙,五六天完工。

    韩屯村放了麦假的孩子,一天地没下。在智茹的带领下,放假就往专家组钻,跟在大人的身后学习。

    孩子们毕竟年龄小,不是学习这些的时候。为了不打扰专家,悠悠赶紧找智脑,把这个年代有关自动化的科普资料,全部收集在一起。文字加影像,还有一些适合孩子的简单制作材料,一股脑交给了智茹。

    有了这些浅显易懂的资料,孩子们像发现了宝藏,一头钻进去,比上学还积极。

    几个年级的孩子在一起,开了一个教室,学资料,看录像,动手制作小模具。

    地球引力、杠杆原理、光电传导、动能转换,通过形象的科普教育片,给孩子们打开了一扇扇知识的大门。

    。




第584章 再苦不能苦孩子
    孩子们确实胆子大,不几天的工夫,投影仪、录像机都玩的倍溜,比小李同志强多了。

    小李看到村里的孩子扛着录像机到处录,由衷的说“再苦不能苦孩子,在穷不能穷教育,孩子们的教育就得从小抓起。”

    悠悠看着他发呆,心想这货不会也是穿过来的吧,这后世的教育名言张口就来,总不会是巧合吧。

    试试他“嫦娥九号火星登陆,靠的就是他们这一代。”

    小李莫名其妙的看了看她,认真的说“嫦娥还能排号悠悠,神话传说和科技知识是两码事,你可不能弄混了。”

    得,还真是个巧合。

    相比较这两村的轻松,其他的滩区村庄,今年的麦收也有新的变化。

    大麦比小麦成熟期早一个星期,去年八月发洪水,地里的大豆已经结荚,全部被淤在地里,相当于施了大量的有机肥,今年滩区的大麦大丰收。

    滩区的群众刚搬进新家,一切都安置妥当了,马上动手割麦。去年的大水,好多人家的大牲畜被冲走,今年全靠人力,劳动量加大。

    趁着现在小麦还没成熟,求亲告友借头大牲畜,至亲和关系铁的,连人带牲口一块过来,帮助收麦。

    滩外没有亲戚的,连人带牲口一块租。有了盖房子的价格,现在雇人干活也有价了,管饭每天三元钱。

    租牲口比人价格还高,每天五元钱。一个牲口就能拉着石磙跑一天,俩壮劳力也比不了。

    麦熟一晌,节气不等人,大麦更是如此。大麦秸秆脆,熟过了麦穗头易断落,糟蹋粮食影响产量。

    早上四点多,天刚放亮人们就起床下地,趁着夜里的潮气赶紧割麦子,忙到九点多,太阳毒辣辣的,麦子开始发焦才停下来。

    早饭送到地头,吃饭也是歇息。吃完马上把割下来的麦子运到场里,摊开晒上。

    就是有地派车和大牲畜,也得忙到上午十二点。午饭在场里吃,吃完就得压场,前边压后边翻,头顶着火辣辣的太阳,挥汗如雨。

    连续碾压三四个小时,中间歇息两三次,成桶的井拔凉水端起来就喝,很少有人喝开水。

    下午四点开始收拾场地,扬麦子,大麦好扬场,麦芒两三遍就能扬干净。接着收拾场地,麦秸堆垛,麦芒扫干净,忙活到下午六点多。

    这个时候是人们最高兴的时候,看着成堆的粮食,眉里眼里都带笑,止不住的乐呵,亩产都上千斤。

    滩区的耕地基本上都种上了大麦,人均三亩,去壳也足700斤。

    人们都高兴的说“有了村台,咱滩区再也不怕上大水了,收这一季大麦,够咱们吃三年的。”

    打完场人们也顾不上休息,赶在天黑前去收完的地里种大豆,当天收当天种,每天都干到天黑,晚饭得到八点以后才开始。

    场地里搭个窝棚,帮忙的亲戚和雇来的人,就在窝棚里住,人们累了一天,吃过晚饭倒头就睡。

    麦收是真累人,又热又脏又累,每天三元工钱真不算高。

    有了亲戚的帮忙加上雇人,今年滩区的“三夏”比往年快了好多,十多天基本上完成了。

    石庙村的其他几个队,和新石庄想比,麦收就慢了好多。一个村里沾亲带故的,看到新石庄麦收完成,不少人找到了新石庄的干部,求他们帮助收麦。

    有想占便宜的,也有确实困难的,大多数人家愿意出钱雇机器。石庙村大部分是万元户,盖完新房也有节余,连着干了几天,都累的够呛,看到新石庄的联合收割机闲下来,都动了心思。

    新石庄的干部也作难,都是一个村的,麦收大忙,闲着机器不让用,确实说不过去。可这么多人相求,让谁用不让谁用也作难。

    商量来商量去,最后干脆收钱,一亩地十元钱,交钱收麦。

    收钱标准公布出来,交钱的排号,韩屯村都有人找了来。韩屯村的干部开了个会,收费按照新石庄的价格,韩志杰带着“高高三”韩富贵外出,韩爱国继续负责村庄建设。

    各家各户地块零碎面积小,联合收割机的速度降了下来,一个小时也能收三十多亩。

    有的这两台联合收割机,两天的时间,石庙村除了一亩以下的地块,全部收割完毕。

    滩外的村庄得知联合收割机收费后,也都找上门来。韩志杰提了个条件地块小于一亩的不收,来回的换地块耽误时间;少于五百亩的村庄不去,不够一天的工作量。

    滩区外像韩屯这样三百多人的小村庄很少,基本都在千人以上,哪个村都种二千亩的小麦,只要村干部组织一下,凑够五百亩很容易。

    “三夏”大忙节气不等人,秋作物种的早产量高,特别是夏棉,多收几十斤霜前花,十元钱就有了。

    省时省力省钱,农民精明着哪,越来越多的人找到村里,就证明大家都觉得雇机器收麦合适。

    这两天韩志杰和“高高三”俩人,早上四点起床,晚上十点收工,除去吃饭的时间,每天工作十六个小时,收割五百多亩,收入五千多元。

    就在这时,二爷找到了村干部,提出购买村里的农机具,还是按照原价购买。

    韩屯村的农机具已经用的四五年,保养的是挺好,可按照原价购买,二爷还是吃了亏。

    二爷不这么认为,他说“原价能买到就是好的,要不是援朝学校支援,咱们村有钱也买不到。”

    二爷是给二女儿桂花买的,大女儿桂莲在韩屯落了户,三女儿桂香嫁到新石庄,四女儿桂萍这次摊上了楼房,二爷总觉着亏欠了二闺女。

    看到联合收割机挣钱了,二爷就动了心思,自家出钱给桂花购买村里闲置下来的整套农机具。

    一整套的农机具可不便宜,收割机、脱粒机、犁地机、播种机,加上拖拉机,一整套的机器快五万了。

    桂花在村里办了个服装加工厂,她对象和公公种地,俩人个子矮力气小,农忙季节还得桂花当主力,每次都累的够呛。

    88188

    。网址

    悠閱書城一個免費看書的換源a軟體,安卓手機需ogley下載安裝,蘋果手機需登陸非中國大陸賬戶下載安裝



第585章 还钱
    二奶奶心疼闺女,想起来就后悔给闺女找的对象差,害得闺女出力受罪。以前没机会,这次二爷下了决心。

    这套农机具买到手,不仅能让闺女摆脱繁重的农活,还能增加收入,让二闺女也过上富裕的生活。

    二爷这想法提出来,村里人也有动心思的,不过原价再加上成套的购买,五万元可不是小数目,真正舍得买的还真没有。

    啥事都是韩玉臣家出幺蛾子,他大哥提出单买收割机,他的帐算的门清“拖拉机县农机局就有卖的,谁有钱都能买,一样的钱傻逼才要旧的。”

    没有韩玉臣大哥捣乱,村里本来准备让工作组的专家给估个价,便宜些处理给二爷,谁料到出了这个意外。

    二爷听说后,坚持原价购买,而且要全套的。村里连夜召开群众会,成套的公开售卖,最后还是原价卖给了二爷。

    二爷原价买村里的旧机器,得到大伙的一致好评,二爷疼闺女的名声也传了出去。韩屯比二爷家钱多的有的是,可像二爷这样,舍得给闺女花大钱的还真没有。

    按说,桂花在婆家日子算是拔尖的了。公公是村里的支书,分地后虽然支书没原来的权力大了,可起码家里人不受欺负。

    桂花依靠娘家,自己办了个服装厂,每个月收入一千多,家里早就是万元户了。就为了让闺女少受累,二爷可是下了大本钱。

    经过这件事,韩玉臣在村里的威信更低了。二爷刚提出来购买农机具,就几个村干部知道,他大哥就跟着捣乱。

    他不仅透漏了消息,还得在背后出了主意。不然他大哥咋知道县农机局个人能买拖拉机。

    二爷夜里交上钱,第二天一早桂花和她女婿就来了。桂萍开着拖拉机,带着收割机和脱粒机和播种机就走了,其他的机器先放在库房里。

    韩屯村的男人会开卡车,妇女会开拖拉机,小孩子会开吉普车。

    桂萍个子高,性格和泼小子似得,磨着堂哥“高高三”,村里的各种机器都开过,开拖拉机小菜一碟。

    桂萍一走就是半个月,才和二姐俩人一块回到家里,姐俩脸上都带着抑制不住的笑容。

    进门桂花就打开了包袱,里面是三万元钱。“爹,俺公公让俺给您的,说是今年先还这三万元,剩下的二万明年还清。”

    二爷一听就生了气“先前我咋着给你俩说的,你们回家没给你公公学。全村人都知道我买了送给闺女的,要是再要你们的钱,你让我这老脸往哪放。”

    桂花赶紧劝他“爹,您可不能生气,俺俩回家就给公公说清楚了,是您老人家送给俺的。不信您问桂萍,她当时就在跟前。

    俺公公说了,您的心意俺们领了,可俺娘家还有宝景兄弟,咱们自家人都知道俺兄弟好,对姐妹实心实意,日子过好了还专门给俺补了嫁妆。

    可这次的钱太多了,和补嫁妆不一样。俺兄弟现在到了说亲的年龄,家里姐妹们又多,本来事情就够多的,您再掏家底补贴闺女,谁家那么大的心,敢把女儿嫁进来。”

    桂萍也说“爹啊,俺二姐说的都是真的,她公婆和俺姐夫都催着俺俩回来,这钱也是他们包好硬塞给俺二姐的。

    本来说好二姐夫跟着一块回来的,可大早上就有人找到家里来,让帮忙种棉花,就成俺俩回来了。”

    接着桂萍就开始报喜“爹,您老眼光真好。您知道这半个月俺二姐挣了多少钱不,一万多。爹,您没猜到吧。”
1...151152153154155...267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