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穿越七零年代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恣悠悠
真的就是纪录片。
详细介绍了少林寺的起源,历史,故事,文化等等。
在这段纪录片之后,故事终于开始了。
根据少林寺内壁画“少林寺十三棍僧救唐王”改编。
影片的第一幕便是方丈对着面前的小和尚发出来自灵魂的拷问:
“尽形寿,不杀生,汝今能持否”
而这位小和尚便是我们故事的主人公,背负着血海深仇的觉远。
隋末,江湖好汉“神腿张”因抗暴助义,而遭到了朝廷将军王仁则的打压。
在押送途中,神腿张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了儿子小虎逃命的机会。
逃出生天,拖着半死不活的身体,小虎来到了一个地方,恍惚间他看到了三个大字:
少林寺。
在少林寺这段日子,大师和沙弥们都对他很好,尤其是昙宗师父,对待他像是亲儿子一般。
即使小虎这傻小子不小心弄死了他女儿的阿黄,昙宗师父仍是偏袒着他。
不仅如此,师父还带着众沙弥和小虎一块儿,品起了“阿黄”这大补之物。
“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只要心中有佛,不必拘泥这些小节”。
眼看着日子一天天的过去,小虎的伤势也慢慢痊愈。
在少林寺这段日子,他没有一天不想着为父报仇,发势定要杀了王仁则那个狗贼。
最终他拜了昙宗为师,习武于少林,削发为僧,法号觉远。
几个月后,一次意外,觉远被罚面壁三日。
一时不忿的他将错就错,不告而别,自己独自下山打算这就去找王仁则报仇。
但就凭他那两下子,又怎么是王仁则的对手
虽说没报了复仇,还险将自己的小命搭进去,但可喜的是,在王仁则的屋子里,他救了一位姑娘。
而这位姑娘正是昙宗师父的女儿,阿黄的主人,自己还有点喜欢的无暇。
二人回到寺里,昙宗师父虽然很生气觉远的不辞而别,但更多的是对他的担忧,只吃了三天素,就像上西天
从那之后,觉远奋发图强,春夏秋冬,少林寺处处是他练武的影子。
某天,王仁则追捕李世民于少室山,恰好被觉远撞见,觉远二话没说就对李世民施之以援手,将他藏匿于少林寺内。
恰逢王仁则追至,少林寺大难在即。
众僧浴血奋战,昙宗战死。
此时李世民率兵返回攻陷洛阳,王兵哗变,王仁则被觉远手刃。
为继承昙宗遗志,觉远受戒为僧,兼负武林统领。
唐太宗谕立僧兵,并立碑表彰众僧义勇。
自此,少林习武风盛,名传四海,威震四方。
这就是影片《少林寺》的故事。
剧情并没有多么复杂,就是一个简简单单学武为父报仇的故事。
不过对这个年代的人来说,文革以前看样板戏,文革以后看戏曲电影,突然来这么个东西,令人耳目一新。
影片的特点十分突出,动作戏非常多,几乎没有大篇的对白出现。
全片过半的时间都是武打戏份,打斗过程中没有任何的背景音乐,全程都是“嘿!”“哈!”“哎!”“咦!”然后二人互殴。
看到精彩处,人群中爆发出阵阵大笑,完全沉迷在剧情中。
悠悠清楚的知道,19八2年上映的《少林寺》是中国影史上的一个神话。
《少林寺》在香港公映,作为第一部在香港上映的内地功夫片,在当时复杂的政治环境下,创下1616万港币的超高记录,一举打破香港功夫片历史最高卖座记录。
在日本,创下40亿日元票房纪录。19八3年,在韩国上映,创造了51亿韩元的票房纪录。
在国内,以01-03元/张的票价,取得14亿的票房,观影人次达5亿。
很多人会质疑这个数据,觉得太假了。
老实说,观影人次5亿这绝对少报了。
因为自影片开播近两年的时间里,农村几乎每次放的电影都是《少林寺》,已经记不太清它到底是放了多少次。
乡下是这幅光景,城里也区别不到哪去。
那会的中国,大半的人都看过这部电影,更别提有的人岂止是一遍两遍地看,根本是七遍八遍地看!
这放在后世完全是一件无法想象的事情。
这《少林寺》到底是有多么地好竟能引得男女老少工人农民全年龄全职业无差别的欢迎
如果以后世人的眼光去看待《少林寺》,它绝对称不上一部好电影,因为它看上去更像是一部中国功夫宣传片。
从影片的演员们,也看得出,这部戏的亮点走的就是武打。
觉远-李连杰,自幼习武,五次全国武术比赛冠军;
昙宗-于海,五十年代就是一名武术运动员;
于承惠-王仁则,青岛武术全能冠军。
秃鹰-计春华,拍该片前一直在浙江省武术队;
更令人惊奇的是,就连觉远的“红颜”,那位无暇姑娘也是有武术功底的!
电商穿越七零年代
电商穿越七零年代
第623章 武术组织
这样的一群武夫,且大部分都是首次参演电影,最终却取得了如此骄人的成绩,如此神迹几乎是不可复制。
这主要归功于这部电影的真,影片里所有的武打靠的全是演员的真工夫。
李连杰的一招一式刚柔相济,于海的螳螂拳出神入化,胡坚强的地趟拳腾落舒展,于承惠的醉剑游龙似凤……
那武戏的对打,更加精彩了得,值得琢磨。
《少林寺》展示了中国少林寺的几十种绝世武功,或者可以说是中国武术的大汇总。当然,这种武术打斗带有明显和简单的展示和表演意义。
该片是一部在武打电影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影片通过李连杰和他的一班武术队员们朴素真实的功夫,让观众真正欣赏到了中国功夫。
《少林寺》的轰动,使光头和尚觉远的形象已成为了一个时代的印记。
八十年代初,少林寺电影对于国内观众来说,基本就是武打片的启蒙之作。
对于青少年来说就是神作了,很多人是几遍几十遍的看,就为了学习里面的武功,一招一式,一遍遍的观看模仿。经历过那个年代的孩子,自然会了解这部片子影响有多大。
对于八十年代初的中国,《少林寺》绝对不仅限于只是一部电影而已,而是带来了一种文化潮流和文化现象。
这种文化潮流和文化现象,其实很多时候来说并不完全是好事。
这部电影开创了一代武侠电影的先河,此后的《少林弟子》、《自古英雄出少年》、《武当》、《武林志》等一系列电影紧追其后,却再也无法取得像它那样的巨大成功。
后来名震中外、投资过亿的《卧虎藏龙》、《英雄》等电影,无不承认这部低成本的电影《少林寺》为滥觞。
比如气功,比如轻功,许多人认为是真的,并且堂而皇之在媒体上介绍,在中央台的春节联欢晚会上,竟然出现了所谓大师表演轻功。
在媒体的推动下,中国武术作为国粹,得以广为流传,特别是在青少年中,出现了一股习武热。
李连杰和他的伙伴,成了这一代的青少年的偶像,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梦想,就是幻想着有一天,也能像这些偶像一样铲除恶霸,成为万人敬仰的武林高手。
“天下武功出少林”,响遍全国,传遍全世界。很多幻想着能够成为武打明星的少年,慕名来到少林寺,不少外国武术迷也到中国学功夫。
少林寺周边的武术学校,就有八0余所,每年招生人数达万余人。正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之下,少林功夫找到更加宽广的发展空间。
但同时在许多方面,也向社会提出了诸多挑战。
去不了少林寺的青少年,就去剃个和尚头。《少林寺》演到哪里,哪里就出现一群光头少年。
他们拉帮结派,称兄道弟,拜山头拉场子,约斗比武,惹是生非。
各种民间武术组织,一夜之间都冒了出来。大刀会、刀会,大长拳、长拳,太极拳、螳螂拳、铁布衫,各种各样、五花八门。
各种印制粗糙的武功秘籍,到处都是,竟然比人书都受欢迎,连走乡串户的货郎车里,就有十几种。
每个人都曾有一个快意恩仇的江湖梦,十八般武艺样样俱全,人前气场全开、走路带风,人后三人成影、把酒余生。
《少林寺》宣扬的惩恶扬善、快意恩仇的英雄情结,让人们摆脱几十年的政治桎梏,无视法律的约束,追崇江湖义气。
基层政府公信力下降,社会纠纷不再找政府调节,靠武力解决。打架斗殴,逞凶斗狠现象增加,纠纷酿成恶性案件。
犯罪分子私欲膨胀,借口替天行道、劫富济贫,强取豪夺,入室抢劫、拦路抢劫犯罪时逞上升趋势,特别是团伙犯罪增加。
解放后国家努力了三十多年,营造的安定团结的局面被打破,社会治安明显下降,各种乱象频出,人们缺乏安全感。
韩屯村上次去京都路上被劫,就是一个最好的实例,那个犯罪团伙,竟然发展到五十多人,图财害命的案子犯下好几件。
现在,《少林寺》在国内开播一年多,临水离京都较远,农村才开始放映,这种现象还没有发生。
今天下午,发生在韩屯村的骚乱也给悠悠提了个醒,这次滩区重建,韩屯实在是太出格了,和周边的农村格格不入。
华国人的仇富心理根深蒂固,不论什么年代都是存在的,这也是华国人的劣根性。
悠悠挺有印象的一本书就是《丑陋的华国人》,对仇富心理就有详尽的描述。
看来韩屯这个典型还真不好当,今天下午被各家撵出来的人,当场就有骂的:“真是越有越欺作(气),找口水喝都不给,还把俺们当坏人防着,住楼有啥了不起,狗眼看人低。”
大岳庄安稳的当了几十年的先进典范,不知道以后会怎样。韩屯这典型还没树起来,就被周遭的群众非议上了。
悠悠暗自佩服村干部的英明决断,韩屯的民兵队恢复的太及时了,村里的治安确实得加强。
另外,村里的孩子也得加强教育,尽量降低《少林寺》电影带来的负面影响。
悠悠的担心在第二天早上,就得到了证实。一大早,悠悠还在梦里,就被迪迪嘿嘿哈哈的叫喊声吵醒。
拉开窗帘望外瞧,迪迪在院子里,手持木棍瞎比划,嘴里的呼和声倒是不。
悠悠被绕了清梦,再看到自己的担心这么快就发生了。气不打一出来,隔着窗户就喊:“迪迪,你给我等着。”
迪迪看到姐姐醒了,高兴的大喊:“姐姐,赶紧下来,咱俩练武功。”
听到迪迪兴奋的声音,悠悠回过神来。十来岁的孩子,正值叛逆期,堵不如疏。既然社会趋势如此,不如给孩子们找个正规的武功练习,起码能强身健体。
第624章 气感
来自后世的悠悠,没练过武功,练过瑜伽和太极,防狼术也学过几招,不过全是些阴私的手段。
虽然自身有腿疾,可从孤立无援,凡事亲自动手,力气不算,自保完全没问题。
这一世的自己虽然懒惰,可作为农村的孩子,各种活计都没少干,身体比上一世强壮多了,收拾个屁孩还不跟玩似的。
悠悠穿上一身运动服,出门找了一根细竹竿,就和迪迪对练上了。
姥姥和姥爷站在走廊里,急得只喊:“你俩个不省心的,大早上发啥疯,咋还打上了。”
迪迪笑着回答:“姥娘,俺和姐姐练武功,不是真打。”
姥娘听了,顺口就抱怨上了:“这是演的啥电影啊,教给孩子打打杀杀的,还有没有王法了。”
迪迪边打边喊:“姥娘,王法太黑暗了,所以人们才反抗,得推倒了重建。
伟大领袖都说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那时候没枪,就得习武啊。”
接着迪迪就问悠悠:“姐,你说是《少林寺》的武功厉害,还是现在的枪厉害”
“姐,铁布衫真的刀枪不入吗”
悠悠听了,差点把鼻子气歪了,就这蠢样,咋会是自己的弟弟。感情越长越回去了,怪不得人们常说四肢发达头脑简单。
悠悠生气的嫌弃道:“出门别说是我弟,跟你丢不起这个人。拜托你动动脑子,刀枪不入里面的枪,和现在的枪支是一个概念吗”
“悠悠姐,这个问题我知道,刀枪不入里面的枪,是红缨枪,不是手枪和步枪。”
智茹的声音隔着栅栏传了过来,她还是跟着爷奶居住,和悠悠家隔着一个院子。
丫头一边喊着,一边往外跑,话喊完了,人也跑了进来,志高紧随其后,也进门了。村里的其他孩子,也有往这跑的。
各家就隔着几道栅栏,一眼就能望到头,看见迪迪和悠悠对打,就都跑了过来。不少孩子,手里都拿着木棍,边跑边挥舞。
大人们看见,都担心的大喊:“把棍子撂下,别打着人了。”
声音了不行,孩子们跑的太快了,就是大声的喊,听见听不见的也不好说。
好多人和悠悠姥娘一样抱怨:“这电影好看是好看,可就是把孩子们教野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