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电商穿越七零年代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恣悠悠

    他们村和临水纺织厂新上的设备是一样的,临水的已经投产仨月了。

    有临水纺织厂的技术人员做指导,新石庄的纺纱厂生产特别的顺利。五千锭的规模,日产1支纱线15吨。

    现在正是棉花的收获季节,而且全部都是优质棉霜前花,棉农为了多买些钱,拉着成车的籽棉,在供销社收购站的门口,排起了长队。

    籽棉国家收购价霜前花每斤0元,霜后花0元。霜前花和霜后花,每斤的价格相差0元。夏棉亩产籽棉400多斤,霜前和霜后,差了0多元。

    可由于各种原因,收购站的收购速度,总是特别的慢,每年这个时候,棉农都得排队等候,快的当天能卖出去,慢的甚至等两三天的时间。

    过了霜降节,不论霜前花还是霜后花,收购站都按霜后花的价格收棉花,农民也就不排队了。

    反正价格下来了,早晚都是一个价,谁还受这个罪,现在夜里温度低,夜宿街头确实遭罪。

    所以,越是接近霜降,收购站前的队排的越长,等待的时间也是最长的。

    今年有了新变化,在农民卖棉难的时候,新石庄开始以国家的收购价,大量收购棉花。

    棉花虽然是国家限购物资,远途调拨必须有国家相关部门的批文。可当地消耗,管理不严。

    八十年代初,正值国家鼓励发展经济的大好时机,新石庄纺纱厂又是地县两级政府树立的典范,收购棉花也是政府特批的。

    为此,张集公社还专门召开了各村会议,安排布置新石庄收购棉花的事宜。

    这对棉农来说,可是天大的好事,收购的第一天,新石庄的纺纱厂门口,一大早就排起了长队。新石庄50米宽的公路上,挤满了装满棉花的地派车。




第627章 集资
    新石庄和收购站不一样,人员多啊,他们村为了收棉花,光是验质员,就培养了十多来个。

    库房更是宽敞,新建的厂房,全是按照万锭的规模建造的。人手足钱也足,收购速度特别的快。

    棉农最多等一个多时,就能领到钱,乐呵呵的回家了。

    这两年人们被收购站挑剔怕了,棉花都是在家挑拣好了,才去收购站,排队不易,不能因为质量问题卖不出去。

    其实,通过几年的繁育,洪城和平城两个县,现在种的都是悠悠从后世陶腾过来的优质抗虫棉,抗虫绒长,管理只需打岔去顶就可以了,省工省时产量高。

    这也是滩外人们大量种植棉花的主要原因。

    滩区外面的村庄,由于黄河淤积造成大堤内外土地,高低差别大,形成了三米多的落差,造成滩区外面的土地,反盐碱现象严重。

    盐碱地比较适合种棉花,种大豆玉米等秋作物,亩产太低了,只有百多斤,有些甚至不到一百斤。

    盐碱地种夏棉,亩产籽棉最低四百斤,管理和收获比种大豆玉米费工,可收入也比大豆和玉米高。

    这两年滩区外的人们,改变了以往收了麦种夏地瓜的习惯,开始种植夏棉。当然了,夏地瓜的面积还是很大,习惯吗,一时半会改不过来。

    有了新石庄的加入,张集收购站的门口,排队的棉农也少了。

    张集到新石庄,绕道韩屯不到十华里,步行一个时就到了,中间等待一个时,半天就能跑个来回。

    既然价格相同,人们肯定不会熬夜排队了。

    新石庄收棉花的消息,就像一阵风,传了出去,来卖棉花的越来越多,超出了张集公社的范围,也有平城县的棉农。

    不到一个星期,新石庄收了二百吨籽棉,离霜降还有十多天,这些都是质量最好的棉花。新石庄剩余的六十多万资金,全部收成了棉花。

    二百吨的霜前花,也就是二千亩棉田的产量,够新石庄的纺纱厂,生产三个多月的。向阳管区,棉田面积五千多亩,新石庄的纺纱厂,还真不缺原料。

    为了多收些好棉花,新石庄的人也够拼的,他们在全村吸纳资金,一千元五十元的利息,直接写在欠条上,一年内还清。

    在利息的吸引下,石庙村五百多户人家,很快集上来二百万的资金,平均每户四千元。

    现在,人们还没有去银行存钱的习惯。现金都是存放在家里,与其担心受怕的,还不如拿出来挣利息。

    百分之五的年利率,真的不算高。可四千元每年贰佰元的利息,比以前的年收入都高,算得上是一笔不错的收入。

    家里没了钱,也不用整天担心了。再说了,新石庄的村干部说了,给所有存钱的人家保密,保证不泄露各家的存款数目,还有啥可担心的。

    新石庄可以说是开创了这个年代集资的先河,它也是靠着这个方式,滚雪球般的发展壮大起来。

    有了钱,新石庄接着收棉花,终于在霜降前,把集资的二百万全部买成了棉花,足够一年生产用的。

    新石庄在收棉花的同时,还把自己纱厂的产品展览出来:各种染色的纱线,既有单股的,也有合股的。

    为了展示自己的纱线不脱色,他们把染色的纱线浸泡在清水里,放到展台上让人观看,真的挺有说服力。

    远些的村庄,人们不知道纱线的用处,只是看好纱线不褪色。可近处的几个村庄,人们都知道机纺纱线的好处。

    韩屯村从靳庄买回来的纱线,根本就没分公(公道),各家就摊到那么一点,几家合起来,才够织一机子布。

    即使是这样,大家也都感受到了“洋线子”(机纺的纱线)织布的好处,结实耐磨不褪色,织布能省一多半的时间。

    这里的人们,习惯把工业制品叫做洋这洋那,经常说的有:火柴叫洋火,点灯的煤油叫洋油,机制的布料叫洋布,缝纫机叫洋机子,自行车叫洋车子。

    电灯电话后面的一句,就是洋梨子洋耙。悠悠觉得,这里最具代表的一句方言就是:借你类洋车子骑骑。

    用“洋线子”织出来的布,做被褥床单,比买的布都合适,厚实柔软手感好,用着舒适。关键是价格便宜,比买布节省一多半,还不用布票。

    洋线子尽管比手纺棉线,价格高了一倍还多,可比手纺的结实,织出来的布平整。关键是节省时间,比起织布来,纺线更费时间。

    纺线一个人从早干到晚,一天也就能纺半斤棉线,这还得是技术好的。一斤棉线靠人工,两天才能纺出来。买机纺的棉纱,一斤贵了一元钱。

    一个人两天可以轻松的做一双鞋垫,能卖一元钱,成本连一毛钱都不到。

    与其起早熬夜的纺棉花,累得腰酸背疼的,还不如纳双鞋垫来的实惠。以前是没有地方买洋线子,现在新石庄敞开了供应,谁还傻得再去纺线。

    人工纺出来的棉线,技术再好,也只能做到粗细大体的一致,而且是每个人纺的棉线都不同,织出来的布,肯定不平整。

    机纺的洋线,粗细均匀,织出来的布特别的平整。合股的棉线,5斤织一勾子布,单股的棉线15斤就够了。

    新石庄洋线子刚开始买,韩屯村的妇女,好像不要钱似的,成捆的往家买。

    一捆“洋线子”五斤,每种颜色的各买一捆,二十多种颜色,每家都买百十斤(百斤以上)。

    她们要的都是合股线,织出来的布厚实,做被褥和床单合适。

    韩屯村刚搬进新家,里外一新,可各家的被褥,这几年虽然添置了些新的,还是旧的多。

    过了寒露,昼夜温差大,夜里就冷了,得盖棉被了。拿出以前的旧棉被,尽管拆洗的干干净净,可和新家具放到一起,咋看都不搭。不如新买的蚕丝被和毛毯,看着顺眼,盖着还轻便得很。



第628章 收粗布
    这次人们在京都,买了些蚕丝被和毛毯,可到了冬季,还是得盖棉被。以往人们睡火炕,每人一床被子就可以。今年全部换成了床,最少得两床被子。

    各家的楼房都安装了暖气片,可大伙不是还没用过吗,没人知道暖气倒底是个啥情况。

    有了充足的洋线子,韩屯村的妇女,连夜加班织粗布,宽敞的大书房,几乎家家放的都是织布机。

    悠悠的红英大舅妈和娘家侄女冬梅,娘俩有空就织布,每天夜里熬到十点多,不到十天,就把一机子布织了出来。

    红英舅妈先给悠悠做了一套四件套的床上用品,把悠悠给高兴的,马上铺到了床上。接着就缠着红英舅妈,做了配套的桌布窗帘和抱枕,全部换上后,整个房间充满了乡土气息,古朴而温馨。

    智茹看到了,马上就去找自己亲娘去了,姑娘霸道的,立刻就要和悠悠姐一样的布置,堵着房门不让出,让她娘这就给做。

    一大机子布十二勾子,就够给悠悠和智茹做两套的。看着迪迪和志高羡慕的眼光,红英舅妈乐呵呵的继续她的织布大业。

    她立志在年前,给全家人没人准备一套粗布的床上用品,这可真是个大工程。即使加上冬梅,任务也够重的。

    悠悠决定,提前开始收购粗布,不论大卫要不要,自己的商城里,这些手工织的粗布,可都是奢侈品,价格超高。

    有大卫这个由头,收购粗布没人觉得突兀,外国人的喜好,国人没法理解。能多条挣钱的门路,大伙都高兴。

    洋线子的价格高些,可省工省时,悠悠和姥姥商议后,还是按照十元一床的价格收购。

    以前手纺的棉布,继续收购,大卫嫌弃褪色,悠悠有办法,后世的技术发达,防止脱色是菜一碟。

    以后洋线子推广开来,手纺的棉布,恐怕就要退出历史舞台了。

    秋收以后,悠悠家开始大量收购粗布,使新石庄的纺纱厂的销量大增。

    悠悠家收粗布,不论花色和品质,就一个价格,一勾子布十元钱。即便是原来压箱底的老陈布,只要不霉变,不脱色,悠悠家都收。

    原来织棉布,纺线费工夫,一勾子布二斤半线,最少得五天纺出来,一机子十勾布用二十五斤棉线,纺线就得二月。

    打线、染线、浆线、线,这几道工序,每道都得一天的时间,而且自己纺的棉线,粗细不匀,经常断线。

    新石庄卖的“洋线子”,是染好色的拐子线,这几道工序都省了。还特别的结实,轻易不会断线,单股的细纱线也是如此。

    十勾一机子的布,用“洋线子”的话,一个妇女半个月的时间,就能轻松的织出来。

    一勾子布合股线用二斤半,每斤二元钱,成本五元,能卖十元。一机子十勾布,就能赚五十元。一个月织两机子布,能赚一百元。

    用单股的洗棉线织布,一勾子不能省一斤线,可费工啊,织一勾子布最少得一天半的时间。

    一斤线省二元钱,半天的时间少挣二块五,一个月就是十五元,人们都会算帐,所以,开始还有买单股线的,后来就全都买合股线了。

    月收入一百元,在现在可算是高收入了,比国家工作人员高了近一倍,可也辛苦多了。

    只要有钱赚,吃苦耐劳的农村妇女可不怕辛苦。秋收过后,家家户户织机响,天亮织布,晚上(u,做的意思)线穗子。

    织棉布的纬线得先做成线穗子,按在织布梭里用,这也得很大的工夫。

    现在农村通电的村庄很少,夜里靠煤油灯织布肯定不行,正好线穗子。

    韩屯村和新石庄的妇女,晚上有电灯,明亮的电灯下,织布一点也不碍事。白天上班,晚上织布,有的甚至熬到夜里十二点。

    妇女织布,家里的男爷们勤快多了,做饭干家务,有的甚至帮着线穗子。

    这些家务活外人看不见,大街巷剥棉桃的基本上都是男人了。种夏棉就这一样坏处,霜后花多。为了种麦,过了寒露节,人们就把夏棉拔了,立着放到朝阳的墙根下。

    在阳光的照耀下,棉桃逐渐绽开,为了防止沾上碎棉叶,棉桃刚咧嘴,就得及时把棉絮剥出来,剥棉桃其实是一项繁琐的活计。

    以往,剥棉桃的都是妇女,今年就换成了男爷们。开始还有人不好意思,看到大伙都这样,也就习惯了。

    大家都用“洋线子”织布,新石庄的棉线很快打开了销路。资金迅速回笼,每天的产值六千多,一个月就接近二十万。

    新石庄纺纱厂,每天的产量是15吨,能织100勾子布,也就是说够100个妇女织布,半个张集公社的妇女也供应不过来。

    新石庄的纺纱厂,还真让他们的队长看准了,原料不愁,销量也不愁。

    可二百万的投入资金,在这个年代可是笔巨款,就是公社一级的财政,能拿出来的也不多。

    新石庄纺织厂可以说是开门红,随之而来的也产生了一个新的问题。那就是加工皮棉,剩下了大量的棉籽和短绒棉。

    国营纺纱厂,原料是国家调拨的皮棉。公社收购站收购的籽棉,在棉厂加工成皮棉,列入国家计划内指标。

    新石庄属于集体企业,和韩屯村的肉联厂一样,国家只是允许收购所需原料,价格就得依照市场价了。韩屯收购的生猪,就比国家定价高了接近一倍。

    新石庄能够按照国家定价收购棉籽,就算是好的了。至于加工好的皮棉,那是国家计划内的指标,根本不用想。

    所以他们从建厂开始就购置了加工皮棉的设备,可漏算了生产皮棉产生的大量棉籽。

    三斤籽棉加工一斤皮棉,产生二斤的棉籽。韩屯村每天消耗15吨皮棉,就剩下吨棉籽。几天的时间,库房里的棉籽堆成了山。

    国家棉厂的棉籽,自己就有榨油设备,全部加工成棉油。棉油卖给粮食局,棉饼可以做饲料和肥料,卖给农户。



第629章 榨油机
    机器榨棉油先脱壳,产生的短绒棉,是做床垫的好原料,棉厂大部分都有床垫加工车间,生产的棉垫特别的畅销。火然文raa`

    农村的油坊,手工也可以榨取棉油,可加工量太了,每天最多加工500斤棉籽。三吨的棉籽,得十多个油坊专门加工,这个办法根本行不通。

    新石庄村干部去过几个棉厂,回来就有了主意,他们决定买榨油设备,自己加工处理棉籽。

    有困难找组织,新石庄的村干部找到工作组,说出了村里的打算。

    工作组肯定是大力支持,可地区工业局的同志联系过后,困难来了,大型的榨油机供应紧张,一年半载的不一定能买上。

    新石庄的村干部,得到回话后,转身就去找悠悠姥姥,这可是大神,合资公司的大老板,姥姥这身份现在已经不是秘密。
1...169170171172173...267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