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电商穿越七零年代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恣悠悠

    没对象的小青年,身价立马提高,头一天被录取,第二天就有人给介绍对象。

    人们都说,考上韩屯的工人,比考上大学都好。大学毕业分配工作,也没在韩屯上班挣钱多。

    这几年土地承包到户,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提高,可生产力水平低下,种地全部靠人力和大家畜。

    生活水平提高了,孩子的辍学率也高了,小学毕业就下地干活,很少有上初中的。向阳联中的初一,今年连两个班的学生都没招够,合并成了一个班。

    从今年开始,初中和高中都改成三年制,人们认为六年的时间太长了。农村的孩子上学晚,高中毕业孩子都快二十了,大学考不上,农活也耽搁了。

    自恢复高考以i,每年的考上的学生比例太低,洪城县每年中专大专加一块,录取的不超过二百人。

    全县十八个公社,每个公社才考上十i个学生,升学率实在是太低了。

    恢复高考带i的考学热逐年降低,人们都说考生比牛毛都稠,考上的比牛角都稀。

    韩屯这次招工,让人们对孩子的教育开始重视起i。小学毕业才十二三岁,这么大的孩子,在家也帮不了大忙,还不如上三年初中,毕业就能i韩屯当工人。

    没上初中的孩子,又被家长送回小学复读,准备明年考初中。三年级就辍学了的孩子,重新背起书包,去外村上四年级。

    人口少的村子,小学只有三个年级,小学四年级就得到临近的大村庄去读。

    这里是黄河冲积平原,人口密集,村庄一般都离得近,大部分是一公里。小学没有早读和晚自习,一天i回跑四趟,对于十i岁的孩子,也不算太远。

    现在的孩子上学都是自己去,农村这样,城镇的孩子也是如此。可不像后世,初中生只要不住校,还得有专人接送。

    韩屯这次招工,也不是全都经过文化考试的,养殖场和食堂招的二十个名工人,就是经过特殊考核招收的,都有一技之长。

    而且这二十名工人,吃住都得在韩屯,每月倒是有四天的假期,不过得休假得提前申请,还得轮流休假。

    养殖厂新扩建的猪舍已经完成,扩建的同时,建设了两排员工宿舍。虽然是平房,可也按照一室一厅一厨一卫建造的,每套房子四十多个平方。

    食堂的十名员工的宿舍,就在食堂的后面,和养殖厂的宿舍是一样的。

    这二十名工人,是固定的工资,每月八十元。

    这些人,大部分年纪都在四十岁左右,靠着一技之长当上韩屯的工人,挣这么高的工资,都高兴着那。并不觉得这两样工作低人一等,也不嫌弃脏和累。

    韩屯村的食堂,能同时容纳八百多人就餐,光是洗刷和打扫卫生,都是一项繁重的工作。

    特别是养殖场的工人,以前光是听说过韩屯的自动化养猪场,可没真的见过。参加招工,也是看在这份工作的高工资上。

    直到上了班,才知道自动化的养猪场,是这么的干净和省事。他们都说:“报名的时候,俺就想着,自动化养猪场说的再好,也得是有脏又臭,要不能出这么高的工资。

    i了俺才知道,这自动化的养猪场,比俺们家的房子都干净,没想到养猪还能这么轻松。

    要不是亲眼见,打死俺也不能相信,韩屯这么大的养殖场,总共就六个人。”




第642章 专题片
    韩屯村的养殖场,没扩建以前,规模就不算小。五千存栏量的大型猪场,上千只的青山羊,上万只的鸭子鹅,还有二爷喂养的上百头大牲畜。

    六个人中有韩道荣刘翠兰两口子,韩玉民主要负责喂母猪,一名接近六十岁的老人负责喂羊,一名四十多岁的妇女负责喂鸭子和鹅。

    韩志豪在养殖场是最年轻力壮的,他和刘翠兰俩人负责防疫和育肥猪。

    韩道荣在养殖场出力最多,他主动把养猪场的脏活累活都干了,每天还帮着二爷把牛圈给打扫干净。

    韩道荣的母亲,在家照看孩子,他们一家就住在养殖场里。新楼房收拾好了,就在哪闲着,一家人依然在养殖场住着。

    经常在养殖场居住的,还有韩玉民,特别是母猪集中繁殖时,他更是得日夜在猪场守着。

    村里有了幼儿园,韩道荣家的孩子,都送到幼儿园里。韩道荣的娘,就主动帮着儿子干活。别看她年纪大了,做家务不行,可力气大,百十斤的饲料袋子,搬起i就走。

    养殖场的十名新工人刚上班,村里订购的万头猪仔就到了。刘翠兰算好的帐,村里存放的苜蓿草多,正好够吃到年后新的苜蓿草长出i。

    产品展销厅的12名工人,全部是本村的年轻妇女,她们还担负着接待外i人员的任务。

    现在虽然没有i韩屯参观的,以后肯定有不少人i。地县花费了这么大的精力,就是为了将韩屯村打造成新农村的典范。

    有i韩屯村参观的,她们抽调人员负责接待,没人i就在产品展示厅销货。

    由于工作性质不同,她们上班的时间也是特定的。每天的早上八点上班,下午五点下班。中午轮流吃饭,每人一个小时的吃饭时间。

    韩屯村建设完毕后,工作组就开始着手帮助韩屯村制作专题片,幸亏有悠悠的录像机,韩屯村的重要事情都留有影像资料。

    专题片的文字解说是工作组小李写的,悠悠根据他的解说词制作影像。有万能智脑,加上以前悠悠拍摄的各种录像,悠悠自认韩屯村的专题片,并不比大岳庄的差。

    实际也是如此,小李看过悠悠制作的专题片,大受启发,立即对自己所写的解说词进行了修改。

    专题片的名字,是工作组的高主任定的:《红旗下前进的韩屯村》

    配音是悠悠自己录制的,所有人都认为悠悠的普通话,和电视上主持人一样,悠悠盛情难却,只好亲自上阵了。

    配音还不算完,接着就是指导赵芳她们学习普通话,最起码把讲解词练熟悉。

    讲解词也出自小李同志之手,是根据参观的内容编写的,每到一处都有专门的讲解稿。

    培训赵芳她们说普通话,可真不容易。韩屯虽然也算北方地区,可这里的口音和普通话差别太大,想一下子改过i,可真不易。

    关于这里的口音,还有个笑话:服服(叔叔)服服,您家水缸里掉了个老服(老鼠),淹类服噜服噜(噗噜噗噜)。

    悠悠只好一句一句的教,碰到口音差别大的,一句话能教半天,总共半个小时的解说词,教了一个星期才勉强过关。

    接待工作不光是口音的问题,还有个举止习惯问题。赵芳跟着外出参观过,见过小靳庄的接待员,还算比较适应。

    其他人员就不行了,背的滚瓜烂熟的解说词,往人前一站,顿时卡壳了,一句话也说不出i。

    脸皮薄就练,悠悠和她们磕上了。拿出排练节目的劲头,语言配合着动作,一段一段的练。

    先在几个人之间练,在家里人面前连,再在村里人跟前练,最后在工作组的领导那里练。

    循序渐进,变化着花样的练,半个多月后,总算把她们锻炼出i了。

    用景芝的话就是:“悠悠把我们给练傻了,就是做梦都在背解说词,那里还顾得上害怕。”

    要的就是这个效果,这十二人总算是能落落大方的站在人前,充满感情的给人讲解了。

    目前没有接待任务,可悠悠对她们的要求是,每天上班后,先练习一遍解说词,反正上午九点以前,i买产品的人很少。

    熟能生巧,悠悠就是让她们在梦里也能熟练的进行解说。

    新招收的工人,也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岗前培训。培训工作,由专家组和科技大的师生i承担。简单的培训过后,根据他们各自的表现,全都安排到合适的岗位。

    韩屯村给所有的职工,都制作了专门的工作服,每人两套。胸前都印上了各厂的名称,从工作服上就能区分出工人是那个厂的。

    个别的车间,还得在工作服外,穿上隔离衣,隔离衣上也都有车间的标志。

    隔离衣只能在车间里穿,工作服就成了工人们的标志。在厂里穿,在家也穿,出门穿办事走亲串友更得穿,只有下地干活,才舍得把工作服脱下i。

    工人就位了,韩屯速食面厂和火腿肠厂再次进行试产,根据生产情况继续进行调整。

    在这期间,山本和他的团队,没少出主意。速食面和火腿肠这两项技术,在日本都有比较成熟的经验,他们又是这方面的专家,对韩屯村的帮助真的挺大。

    工厂真正的运行起i,比起以前,工人还是比较轻松的。每天虽说是八个小时的工作时间,可由于是两班制,下午两点交班,和农村平时的劳作相比,相当于只干了半天的活计。

    就是上班的这八个小时,中间也有一个小时的轮流吃饭时间,实际上班的时间,就是七个小时。

    韩屯村的民兵,就比较辛苦了,他们夜间得轮流值班巡逻。十个人一班,五天就得轮到一次。

    现在夜里温度下降到零度以下,村前的塘子坑里,水面已经开始结冰。民兵夜里一个小时巡逻一次,还是比较辛苦的。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二爷的麦芽糖厂开工了。看了二爷制作麦芽糖的过程,悠悠才算明白,麦芽糖为啥得等上冻才能制作了。



第643章 熬糖
    麦芽糖厂设在二爷家闲置的那套房子里,二爷家三套房子,装修了两套。桂萍的房子,暂时没有装修。

    宝景今年都二十二岁了,已经到了国家规定的结婚年龄。现在,国家新制定的《婚姻法》,对结婚年龄进行了调整,男满二十二周岁、女满二十周岁可以登记结婚。

    宝景和桂萍兄妹俩,都到了结婚年龄,可宝景至今没订婚,二爷也不敢给桂萍订亲。

    给宝景提亲的可真不少,可是宝景就是不吐口,这是新社会,二爷和二奶奶再着急,也拿唯一的儿子没办法。

    宝景在韩屯算是年龄最大的未婚男青年了,又有小神医的名声,相貌堂堂,是所有未婚女青年的意中人。

    可在这保守的年代,倒是没人敢热情的追求他。不过,三天两头的,就有长相出众的貌美姑娘,羞答答的i找他瞧病,都是些头疼发热的小毛病,可就没一个能入他眼的。

    二爷做麦芽糖,就没组织专门的班子,主要人员就他们老两口子,他还喂着村里的大牲畜。

    悠悠扛着录像机,跟在二大爷的身后,将每个制作环节都仔细的录制下i。

    制作麦芽糖的工具其实很简单,石磨、一只大锅、两口小锅,簸箕、水缸、舀具、抬糖板等。

    主要原料是五谷:大麦、大米、小米、黍子、芝麻。

    做麦芽糖先从发大麦芽开始,经筛选过的大麦,在30水中浸渍半个小时,捞出放到底部留孔的缸或罐中,根据吸收水份及发热的情况,每天淋水3至4次。

    两天后开始露根,等麦根出齐,倒出平铺在竹筐里,摊开厚度在八至10厘米,继续培养到麦芽长度超过自身长度1至15倍就可用于制作麦芽浆,用不完的麦芽可在通风处阴干备用。

    接着就是磨麦芽浆,村里闲置的石磨被清理出i,套上毛驴,把生好的大麦芽加等量的水用磨浆机磨碎,即成麦芽浆。麦芽浆的用量,按干麦芽粉计算,鲜麦芽可适当增加用量。

    大米、小米、黍子按照一定的比例,均与的掺和(hu)在一起,先用温水浸泡4个小时,然后上笼蒸熟。

    把煮熟的米饭起到大缸中,加入适量的清水,当温度降到75时,把事先准备好的麦芽浆加入缸中。

    加入麦芽浆以后粥温继续下降,到60时开始保温糖化。恒温60是很困难的,允许在50至60之间波动,但不要超过60。

    糖化期间,缸中上下温度不一致,可适当搅动。糖化时间约需6至八小时。糖化结果,缸上部出现澄清液,用手捏料液无粘性,即认为糖化结束。

    把糖化完毕的粥用布袋过滤,把白布四角吊起滤浆、挤干后加入温水再滤,滤净为止。浆渣可当饲料。

    糖稀颜色较深,制作芝麻糖时需脱色。把滤过的浆液倒入大锅,升温到八0左右,加入原料重量2至25的活性炭,充分搅拌,并继续升温到100,保持30分钟,使糖液成为透明白色。脱色之后用干净布袋趁热过滤,以滤去活性炭残渣。

    第二次过滤后的糖浆放入干净的大锅中,开始熬糖。火候应先大后小。

    熬糖的过程,能出三种产品:生产食品用的糖稀、货郎担买的糖球、制作麦芽糖的糖浆。

    制作麦芽糖的糖浆,在熬制过程中,加入适量熬制好的猪油,制作出i的麦芽糖特别的酥脆。

    同时用铲子不停抽底搅动,以防糊锅。加热浓缩到用棍挑起一点,遇风变脆即可以停火出锅。

    把盆子里边刷一遍植物油,用铲子把熬好的糖铲在盆子里。铲净后锅内加入少量清水,烧开,让其大冒热气。糖盆架在锅上,开始拔糖。

    拔糖需要二人操作,用抹了油的刀切下一块重约2至3公斤的软糖,两人趁势快速抻拔,折叠、再拔。

    灶台旁竖着光滑木桩,上面抹上猪油,软糖拔到一定的长度,就绕在木桩上面拔。通过反复抻拔,糖块变成长条,并且越拔越白。

    等拔到直径约30毫米粗细时,其中一人快速把拔好的糖通过墙上预留的洞口送到室外。

    洞口外边放一工作台,一人接糖,用力一拉糖条就成了10毫米左右的细条。放在案子上,用刀快速的截成200毫米长的小段,码好。

    因糖送到室外遇冷即变脆,所以动作应快捷,万一太脆不好切时,可把刀加热再切。

    这也是必须等天冷上冻后,才能制作麦芽糖的主要原因。黏软的麦芽糖只有迅速冷却,才出现中空酥脆的效果。

    冷却好的麦芽糖,大约为15厘米粗的圆柱形,中间是空的,四周的壁厚2——3毫米,里面布满微小的细孔。

    据二爷说,好的麦芽糖,细孔分布均匀,大约在一百个以上。

    最后一道工序就是粘芝麻,芝麻应事先浸泡几个小时,控干水份,放在筐子里用木杵脱皮,之后放锅里炒。

    炒芝麻的同是还炒了许多的熟花生,把炒好的花生外衣去掉,用石碾压成花生碎。

    火不能太大,保持芝麻炒熟且颜色洁白。用簸箕扬去皮就可以使用了。

    粘芝麻时,需用一个锅烧热水冒热气,把切好的糖棒摆在铁笊篱上,放在热气中哈一下。

    糖棒外表发粘时,立即倒入装芝麻的筐里,用小勺撒上一层脱皮熟芝麻,之后稍加清理就可包装了。
1...174175176177178...267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