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穿越七零年代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恣悠悠
“那是,咱家的孩子随父母,长的都好看,不打扮也不必别人差。”还是姥姥会说话,让人待(喜欢)听。
大舅妈给悠悠做了两双绣花鞋,悠悠赶紧换上,高兴地挨个问“好看吧”臭显摆样和大舅舅一模一样。
妈妈看着她说:“我现在才知道原来你是随舅舅。”
悠悠大声抗议:“我才不随舅舅那,他长得黑,我就随你,长得好看。”
大家哄地一下全都笑了,舅舅抱起悠悠,哄骗着:“随舅舅好,悠悠你给舅舅当闺女吧,舅舅就是待见闺女,还有你智慧姐姐陪着你玩,多好啊!”
舅妈也跟着起哄:“就是,妗子给你做花鞋穿,你想穿啥样的妗子给做啥样的。”
“妗子,那我也当你家的孩子,你给我做花鞋不”迪迪
第82章 订婚
村南的道路上开来了一辆吉普车,是县里的领导来了,各公社的领导都到村口迎接。村里的孩子们都跑去围观小汽车,不过被大人拦着,不敢靠近。
吉普车在村头就停了下来,车里先下来一个青年人,快速的打开车门,三位年龄大些的领导下了车。
等在那里的人员赶紧上前打招呼:“书记,县长,您们来了。”原来是书记县长一起到了,怪不得这俩天公社的书记,天天到韩屯来看会场准备情况。
会议先参观麦田现场,一千多人蜿蜒一里多地,沿着村里的生产路参观了韩屯村的所有麦田。
和石庙接壤的麦田成了大家议论的热点,也不怪大家议论,俩村的麦子差别太明显了,不止麦穗大小差了有三分之一,韩屯村的小麦麦粒明显大,把麦穗拱的呲牙咧嘴。
会上,舅姥爷和援朝舅舅都发了言,俩人都是高大的个子,洪亮的声音。他们精彩的发言,给与会人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县委李书记在会上就问张集公社的书记,俩人都姓韩,长相还相似,是不是有关系。得知他们是父子时,当场就问舅姥爷:“您带头用氨水,是不是儿子逼的”引得与会人员一阵大笑。
舅姥爷响亮的回答:“是为了响应国家号召,也是为了支持儿子的工作。”
县委李书记对爷俩的作出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几次提名表扬他们。
县农业局的同志在会上宣布了测产结果,预计平均亩产在三百五十斤以上,这是全县历史上的最高产量,更是引起一阵轰动。
舅姥爷当场表态:韩屯村小麦丰收,是党和国家支持的结果。全村群众时刻感谢伟大领袖和**的英明领导,感谢各级领导的关怀。群众们早就商量好了,吃水不忘挖井人,丰收不忘**,今年村里争取上交爱国粮十万斤。话音一落,台下掌声响起,持续了好长时间。
要知道,洪城县的大部分耕地都是沙土地,人均二亩地,一亩春作物,一亩种植小麦,小麦产量平均在七八十斤。留下二十多斤的种子,一亩地还剩五十来斤,就是都交了公粮,一千多人的大村,才交五万斤公粮。
这也是许多村庄一人只分几斤小麦的原因,有的村庄根本不用动称,用搪瓷茶缸量着分,一人两茶缸,够过年吃顿白面饺子的。
韩屯一个三百来人的小村,交十万斤小麦,在全县绝对是头一份。县委李书记当场拍板,奖励给韩屯村一辆拖拉机,支援村里的“三夏”生产。并许诺,麦收期间,自己要亲自来村里帮助收割小麦。
会议开到上午十一点就结束了,参加会议的人员都回去了,没有留在韩屯村的。
下午,盼妮和婕格都在今天订婚。这个年代提倡喜事新办,订婚说起来郑重,其实很简单。媒人领着男方的一个叔伯长辈,带着给女方买的东西,来女方家走个过场。
盼妮的婆家是张集的,离韩屯近,来的也早。好多人聚在她家看热闹,媒人刚把带来的聘礼交给盼妮的父亲,就被大家要了出来,在院子里摊开让大伙观看。
一个红色带花的方围巾当包袱,里面包着两身衣服的布料。一身厚布料,上衣是红色的格子线呢,裤子是酱红的条绒。一身薄布料都是的确良的,蓝色的裤
第83章 高高三
阳历的六月一号,小麦开始收割,“三夏”大忙开始,人们忙得一个人很不得劈成两半,当俩个人用,那里顾得上孩子。
县委李书记在现场会上拍板给韩屯一辆拖拉机,隔了一天,县农机局就给韩屯村送来了一辆披红戴花的拖拉机。全村的男女老少高兴极了,敲锣打鼓地迎接到黄河大堤堤口。
新拖拉机停在麦场上,韩德库的儿子“高高三”,在悠悠舅姥爷的笑骂声中,摇开拖拉机跳上去,利落地开了几圈。
“高高三”名叫韩宝贵,在家排行第三。上面有俩个姐姐,金花和银花,姐妹俩个子都随父亲一米七多,相貌随母亲,长得那叫个俊。
可唯一的儿子却随了他娘,个子还没俩个姐姐高,不到一米六五,十八岁那年验兵才一米五七,离一米六的最低标准差了三公分。
过后想起来就后悔,懊恼地说,量身高时忘了偷偷地掂下脚,三厘米误了他一辈子。
人们听了后,给他起了个外号“高高三”。从此以后,村里大人孩子都叫他“高高三”,他也随了娘的爽朗性子,谁喊都应着。
因为个子矮,今年都二十二岁了,还没找着对象,他爹娘是真着了急。复堤期间,有个姑娘好像对他有意思,她娘就对人家关怀备至,可到走女孩也没吐口。
韩宝贵处处随他娘,精明能干,就没有他干不了的活。自从村里有了拖拉机,他有空就跟在爱国舅舅后面,帮忙的同时,学会了开拖拉机。
这次有了辆新的,他一直磨着悠悠舅姥爷,提出想开拖拉机。“支书,您就让我先干着试试,不行您再换人。”
口袋里装盒香烟,见人就让,让大家选他当拖拉机手。“老少爷们,大伙照顾下我呗,你们都老婆孩子的,忍心看着小爷打光棍啊。”
听他小爷小爷的,大家气得牙痒痒,奈何他辈分长,还不能削他。
他爹娘也到处拜托大伙,能开上拖拉机,在农村是有身份的象征,地位立马上升,容易找对象。
除他之外,村里还真没有会开拖拉机的。马上就要麦收,现学也来不及。再说他一家人在村里不止辈分高,人缘也好。
几个方面衡量下来,村里的群众大会上,“高高三”终于心愿得成,当上了拖拉机手。
还别说,听说“高高三”开上了拖拉机,那位女青年终于吐了口,俩人很快就订了婚。
四月二十六张集大集,姥姥又带着悠悠去了县城。娘俩直接去了自家的院子,果然罗新才领着人在那里收拾着。
几天的功夫,整个院子焕然一新,到处整整齐齐,干干净净,基本上收拾好了。新漆的门窗,新抹得墙面,新铺的地面,翠绿的树木,使整个院子充满了生机。
罗新才迎上来:“嫂子,快进来看看,正好今天就要收工了,马上就要收麦了,您看那里不合适咱赶紧改。”
“兄弟,先谢谢你了,我看那里都好。”姥姥高兴的回答。
前院的堂屋里,摆放着几件修好的家具,有长条几、八仙桌、太师椅、高背椅、茶几、屏风等,古香古色的,根本看不出修补的痕迹。姥姥用手抚摸着,连声夸着:“师傅的手艺真好,和原来的一模一样,不知道的谁能看出是坏家具。”
“也是原来的家具多,这才能拼凑出来,不过这些家具是真好,压手的沉,我都搬不动。”罗新才推着一个太师椅说。
&nb
第84章 代购
回到家里,李保国连饭也顾不上吃,就忙着点货。“兄弟,1500件短袖我都给你带来了,看别处裙子卖的挺好,就一样给你捎来了三百条。大人孩子的都是1200条,应该没问题吧。”
“姐啊,你算是想到兄弟心里去了,这两天我就后悔,那天没告诉你要裙子。这几天热了,裙子好卖。六一节孩子演出,有几个穿的是咱们的裙子,大家都说好看,咱卖的又便宜。就人托人的买,我收的订金都快上千件了。这些货可不够,我每样还得要一千件。”李保国那个得意。
“这些你先卖着,马上麦收了,恐怕赶不出来,有货了我先给你送。不过,兄弟你这都卖了多少货了,就没人管。”姥姥担心地问。
“姐唉,这才多大点货,地区上千人的厂子就十几个。咱这衣服好看又便宜,一人买两三件才十来块钱。现在的人都从大城市捎东西,就没见有人管过。
姐,咱可说好了,有货先紧着兄弟,趁着各机关都忙麦收,兄弟准备多出些货。”李保国说着,还嬉皮笑脸的给姥姥作了个揖。
悠悠听他说从大城市捎东西,感情这年代都有代购的存在了。
“好,有货了我就给你送来,这下放心了吧。”姥姥给他吃了个定心丸。
“那敢情好,我就等着姐来了。玉玉,给你姑倒茶。”李保国说完进里屋去了,一会的功夫,拿出一个布包,递给姥姥:“姐,这是13500元钱,您收好了。”
怪不得李保国上千件的要货,看他拿钱的利落劲,一定没少收订金。要知道这时候的一万元,堪比后世的百万元。
在后世,中等家庭的资产都在百万元,可是现在这年代,家里有一百元钱,就是过的好的富足人家,万元户全区也找不出几家。
“嗯,那我就回去了。你忙吧,不用送了。”姥姥领着悠悠往外走,李保国还是把娘俩送到胡同口。
娘俩这次在副食门市,购买了两麻袋的新鲜蔬菜,马上就要麦收了,得多备些蔬菜,不够吃还可以从空间里补些。蔬菜和肉食不一样,适当的偷渡些不会引起注意。
农历的四月二十七,节气到了芒种,石庙村的麦子熟了,已经开镰。韩屯村的小麦麦秸还是青的,只有麦穗开始变黄,用村里人的话就是“活秸活秆的”。
今年各家自留地里的麦子,没能用上氨水,还没有队里的小麦长势好,比队里的小麦早熟了两天,这是往年从没有过的事情,也是大家伙服气援朝舅舅的主要原因。
要知道,每人才一分自留地,各家的自留地都是精心侍弄,比起集体的耕地,产量高出接近一倍。
队里歇了一天工,让各家收自留地的小麦,收了都放在队里的麦场里,统一用拖拉机打场。收麦的那天,悠悠家除了姥爷在家看着代销点和迪迪,全都下地。
悠悠早上睡到七点醒来,屋里就剩下她和迪迪俩。把迪迪叫醒,帮他穿上衣服,拿出两杯热牛奶,姐俩喝完出了屋,姥爷在厨房做饭。
院子已经打扫干净,悠悠赶忙去羊圈把羊牵出来喂上,又把羊圈打扫干净,坐在那里用菜刀剁苜蓿。
姥爷做好饭出来,赶紧夺下悠悠手中的菜刀,后怕地拉起她上下打量了一遍,看没有不妥的地方,才放心地松了口气。
“好孩子,以后不准拿刀这种危险的东西,你还小,长大了再帮大人干活。”
“我现在就长大了,能帮大人干活了。姥爷,您看我剁的好不”
第85章 麦秸莛
悠悠妈说的却是:“妈,咱还准备盖房子,能省就省些。别人家都是淹三四十个鸡蛋,咱这都淹二百了。您也不能啥都依着孩子们,他们到底还小,不能理解大人的难处。”
姥爷知道代销点的利润,“婉莹你不用担心,盖房子的钱咱挣出来了。孩子们正是长个的时候,咱有条件了还能亏着他们。”
姥爷在代销点里坐镇,知道姥姥这段时间,卖出去三万元的东西。除去赠送的纱巾,起码挣了3000元。
现在农村盖一进五间的混转院子,500元钱足够了,十里八乡也难找个家里有千元存款的。
吃完饭,爱国舅舅过来喊悠悠爸爸,先给悠悠家种大豆,昊昊也跟着去了。姥姥和妈妈一人拿了一个叉子,去场里捋(lv)麦秸莛。
悠悠听着稀罕,就跟了过去。麦场就在悠悠家后面,悠悠到那一看,一个早上的时间,场里放满了割回来的麦子,一家一片分开放着。
在麦场转了一圈,悠悠就大体弄明白了这年代小麦的情况。品种有小白芒和大红芒两种,产量差不多,区别就是麦秆的颜色。
麦秆偏红的是大红芒,秸秆较硬,抗倒伏。但这时的小麦亩产一百来斤,基本不会出现倒伏现象。
群众们还是喜欢种小白芒麦子,原因就是它秸秆相对柔软,麦秸莛又白又长,有七八十公分,非常适合“掐辫子”。
“掐辫子”是这里农村妇女的一项主要家庭副业,从麦收后到入冬,上到八十岁的老太,下到四五岁的女童,人手一把泡软的麦秸莛,用双手的大拇指甲,把七根麦秸莛左右交叉,编织成辫子样的长条。
把麦秸辫子圈成一米长的圆圈,十圈为一逛。一逛辫子根据宽窄可以买到七分到一毛钱,越窄越贵,窄的辫子用的麦秸莛细,掐得慢,手快的一天才能掐一逛。
麦场里各家的妇女都坐在自家的麦捆前,左手攥着麦穗头,右手拿着形状和张开的手掌似的木叉子,从麦穗头往下捋,把麦秸上的叶子全都去干净。然后,把麦穗朝下往地上撞两下,把麦穗撞齐了,整齐地摆在一起晒。
这个活计简单,只要有把叉子就行。叉子也简单,用硬木削制而成,谁家都有几把,磨得滑溜溜的,用起来非常顺手。
村里能动弹的老年妇女至十多岁的女孩,差不多都在麦场里。大家一边捋麦秸,一边高声交谈着,嘻嘻哈哈的非常热闹。
一个上午,姥姥和妈妈捋出了一大片麦秸莛,快到中午的时候,大家都结束了这项工作。因为经过一晌的太阳暴晒,麦穗焦了,一碰就断,没法捋了。
回到家里,姥爷已经做好了饭。昨天,姥姥和妈妈做了两锅白面馒头。麦收的活计有苦又累,为了让出重力的劳力,吃得可口一些,家家都准备了一些白面。
韩屯村每年人均分小麦一百多斤,虽然过去了一年,那家都会存放些麦子,在麦收前全部磨出来。因此,麦收季节,村里几乎家家吃白面馍,比年节吃得都好。
悠悠家里不缺蔬菜,四月二十六娘俩在临水买了两麻袋各种青菜,回来分了舅姥爷家一半,其余的放在地窖里保鲜,随吃随拿。
悠悠还适当的随时添加上一些,她的个子小,下地窖拿菜的活计,基本上都是她做。这便利的条件,让悠悠美的鼻涕冒泡,随心所欲的换着花样吃。
过了一个春天啃咸菜的日子,悠悠也不嫌后
第86章 十万斤爱国粮
由于别的村麦子都收完了,张集公社拖拉机站把站里的五辆拖拉机都派了过来,帮着运麦子,加上村里的群众,麦收的现场异常热闹。
虽然放了麦假,学校依然把学生们组织起来,全部带上红领巾,挎着篮子,跟在后面拾麦穗,孩子们排得齐齐地,一人一拢往前捡,真正的做到了颗粒归仓。
舅姥爷安排各家都留一个人在家烧绿豆水,给每家发放了二斤绿豆,十几个小伙子把烧好的绿豆水往地里挑,送到麦收地头上,给大伙解渴。
人多力量大,一上午的时间,就收了二百多亩,并且全部拉倒了麦场。麦场的四周都堆得高高的,中间也摊晒得厚厚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