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电商穿越七零年代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恣悠悠

    悠悠睡到八点钟才起,出门一看,阳光高照,蓝天白云,可就是冷。嘴里呼出的气,都成了雾。爸爸出去打水,回来眉毛上挂了一层霜。

    悠悠一出屋门,就感到脸颊冻得生疼。赶紧缩回屋里,“姥姥,外面真冷。”

    姥姥顺口答道:“下雪不冷化雪冷,这是老俗理。”

    爸爸听见了,告诉大家:“我刚看了温度计,零下十一度,今天出去穿厚些。”

    悠悠看着自己身上,姥姥刚给




第188章 卖猪
    中午饭和舅姥姥家在一块吃的,羊肉汤里加了一颗十来斤的大白菜,还在“大一号”家要了二斤豆腐,加上粉条,炖了一大锅羊肉汤,蒸了两锅花卷。除了悠悠几个小孩子,基本上是每人两碗,一锅羊肉汤喝的净光。

    饭后,援朝舅舅就走了,他还有两个村没走到,晚上还得汇报情况。大家则坐在一起说话,姥爷泡了一壶茶。

    舅姥姥喝了口茶,满足的说:“这吃喝不愁的日子,过的就是快,一年不知不觉的快过去了,马上就到冬至了。”

    姥姥算了一下,“可不是吗,二十就冬至了。”转过头给舅姥爷商量:“哥,您家的猪趁冬至杀了吧,俺给您卖出去。”

    舅姥爷接过来,“秀芹,还是先把你自己的那俩头杀了,都得有二百多斤。”

    姥姥摇了摇头:“俺家的得卖一头,站长盯着那,留下一头过年时杀。”

    舅姥爷考虑了一会:“俺家的也得卖给食品站,爱国,把你家的杀了。”

    姥姥劝他:“哥,您已经卖过一头啦,挡个任务就行,咱队里还喂着十多头肥猪,到年底都得卖给食品站,就是各家都不交,也能超额完成任务。”

    大舅说:“姑,早先一年还喂不成,今年喂苜蓿,半年就能长到二百斤。我专门看过,苜蓿草就咱这洼里有,还真是奇怪。”

    “咱村今年的时运就是好,不过也在人,石庙和咱村一样,就比咱差了好多。不是咱自家夸,你们爷们今年可是出名了,附近的村都服气。”舅姥姥自豪的说。

    舅姥爷说她:“你瞎扯啥啊,说杀猪那,你给扯那去了。妹妹,以后天冷了,出去也不方便,你还是少出门,这猪肉咱不卖了。”

    姥姥早就和悠悠盘算好了,就把自己的打算说了出来。

    “冬天村里也没啥活干,让爱国用拖拉机帮俺往城里送猪肉,俺找人买一桶柴油。

    俺一块钱一斤在村里收,一块一出手,一头猪最少赚十五元钱。

    咱村那家都有三四头猪,年前俺都给卖出去,一家得多收入几百块钱。全村加一块得有二万元,咱自家能赚小两千。

    要是光靠张集和水坑集,可卖不出去。再说,猪肉多了也买不上价。”

    舅姥爷听了姥姥的话,感觉挺好:“好吧,你既然有门路,咱们的猪一家留一头过年,其余的都杀了。”

    姥姥不同意,“别留了,还是都杀了吧,俺家那一头就够咱几家过年的了。再说了,你们看见俺那四头小猪了吧,又长成半大猪了。”

    大舅妈抢着说:“姑,要留也是俺家留,俺当晚辈的,过年就该孝敬你们。”

    舅姥姥拍板做决定:“就留爱国家的,咱们的都杀了,过年让他们尽个孝心。”

    舅姥爷和姥姥商量:“你既然决定了,俺就找几户人家合计合计,咱先试着来。”

    姥姥说:“十六集上,俺去张集把猪交了,咱十七就开始杀猪,一天先杀十头。到时候您在家里安排杀,爱国管运,我就在城里往外卖。对了,咱去平城卖,那里的工厂多。”

    悠悠听了他们的话,真心的佩服姥姥,她老人家考虑事情就是全面。洪城的院子有罗新才收的废品,再说还有外人住,还是平城方便。

    房顶上的雪开始化了,沿着房檐往下滴,接着就被冻住了,房檐下挂了一溜冰溜,晶莹透亮。

    志远领着几个孩子,用杆子往下打。大舅看见了,出来呵斥他:“你咋不长大人心眼,砸到脸上能扎出血,一边玩去。”

    &nbs



第189章 家教
    校长是本地人,这时候学校不要求用普通话上课,别看她是师范毕业生,其实并不会说普通话。

    倒是悠悠兄妹三人,从小在韩屯长大,和本地人的口音一模一样。

    姥爷感慨的说:“看出来家教重要了吧,言传身教,耳濡目染,就是说的家教。悠悠还没上学,就习惯了用普通话,你教的学生现在也没这习惯,一口的方言。”

    妈妈的重点不在这里,“悠悠,这里面的字你都认识,你是咋学会的”

    原来疑惑在这里啊,悠悠赶紧编理由:“这上面不是有拼音吗我看着注音读的。”

    妈妈接过悠悠递过来的书,仔细的翻看着。“这应该是为了推广拼音专门出版的。可惜啊,还没推广开,就搁置了。

    现在,学校的用的教材,还没有拼音课程。到四年级用字典时,才教点拼音,主要用笔划查字典,好多老师都不会拼音。悠悠,你跟谁学的拼音”

    悠悠真不知道这些,还好,自己给了迪迪一套拼音图片,赶紧扒拉出来:“这上面就有。”

    迪迪大声的宣布:“这是我的,我也会读,和姐姐一样。”迪迪拿出来上次的画书老鼠嫁女儿,大声的读起来。

    用的就是普通话,不过他还十足的童声,不注意还真听不出来。

    妈妈找了好多生字,指给迪迪看,迪迪稍一考虑,就准确地读了出来。

    姥爷欣慰地对爸爸说:“卫华,有这几个孩子,咱就有盼头。”

    爸爸叹了口气,“孩子们没赶上好时候,窝在这里,把他们给耽误了。”

    姥姥不乐意了,“啥叫耽误了,你俩啥不会,咱自己尽心的教。往后孩子们大了,你俩以教孩子为主,别的活先放放。”

    姥爷也赞同:“啥也没孩子当紧,婉莹会的不能谋生,卫华你的医术可是传家的本领。”

    “爸爸,我跟你学当医生,当医生好,能把狗剩姥姥救活了。”迪迪大声的喊着。

    孩子的世界不好懂,不知道什么事情,就会在孩子的心里留下深刻的印象。

    六月初一,二奶奶家的一场打闹。让迪迪印象最深的,是爸爸作为医生的高大形象

    志远也说:“姑父,俺也跟您学医生,长大了给俺爷爷治病,把俺爷爷的弹片都取出来,俺不能让爷爷一直带着弹片。奶奶说了,肉里不能掺假,弹片留在爷爷的身体里,爷爷就会难受。”

    姥姥听了,激动的摸着志远的头。“好孩子,你爷爷没白疼你们。”

    志亮说:“俺去当兵,给爷爷报仇。”

    昊昊说:“我学开飞机,把你们都载上天。”

    迪迪问悠悠:“姐姐,你学什么”

    悠悠说:“我学妈妈,给你们当老师。”

    昊昊撇下嘴,“就你,还给俺们当老师。”

    妈妈高兴,“悠悠,你把拼音读一遍,让妈妈听听。”

    悠悠拿起拼音卡片,准确的读了一遍。爸爸先给了个评价,“婉莹,悠悠比你读的还标准。”

    妈妈也点头,“发音比我强,悠悠,你先教哥哥他们学拼音,这可是基础。”

    又对昊昊他们说:“我去张集给你们买字典,学会了拼音,你们自己查字典,就能自学了。”

    志远问:“姑姑,啥是自学啊”

    悠悠显摆的指着自己:“哥哥,我就是自学的。自己看书学习就是自学。”

    姥姥说:“咱家住村外,悠悠连个伴也没有,孩子自己呆着,没东西玩就看书,倒是学会了这么多东西。”

    &nbs



第190章 “小老妈妈”家的丧事
    姥姥赶忙问她:“啥是候走的,没听说她不好啊。”

    二奶奶说:“告诉你也不要紧,今早‘高高三’起来,就见她倒在了地上,身体都硬了。估计是半夜起来解手,倒在地上没起来。

    她娘俩呛呛了一辈子,到老了落个这下场。你知道就行,别忘外说,‘高高三’的媳妇还没娶回来。”

    悠悠把迪迪甩了,偷偷的跟在姥姥后面,去瞧稀罕。刚去世的人,不让三岁以下的孩子靠近。说是三岁以内的孩子,魂魄不全,怕见不干净的东西。

    她家里没外人,就姥姥、二爷和他大哥家的人。韩德库一家三口,满脸都是泪,不过没敢大声哭。‘高高三’哭的不能自主,趴在了他奶奶的身体上。

    “都怨俺贪玩,早上起的晚,俺娘嘱咐俺了,说天冷让俺勤看着奶奶点,俺就没当回事。”

    二奶奶拉着他:“孩子,听大娘话,以后不能再说这话了,让你爹娘咋做人啊。”

    ‘高高三’哭着:“二大娘,都怨俺睡的死,跟俺爹娘没关系。”

    二奶奶指点着他说:“你这孩子平时挺明白的,咋犯糊涂了。别人知道了可不这样想,你奶奶咋说也是冻死的,好说不好听,隔着儿子有孙子啥事。你奶奶的娘家不在这里,要是咱这里的,得把你爹给捶死。”

    原来,韩德库的老娘和儿媳一直不对脾气,老了也是单独过,没和儿子合伙。不过,她疼孙子,‘高高三’从断奶就跟她睡,同时也照顾她的生活。

    今早,还是“小老妈妈”来喊他吃饭,才发现的。

    老二奶奶年纪大了,送老的东西都准备好了,姥姥和二奶奶给她换上了送老衣。

    “小老妈妈”流着泪念叨:“您老人家刚强了一辈子,送老衣都是自己准备的,可到老也没穿上。劝了您多少次,咱们一起过,您就是不听,说没脸让俺伺候。

    真不知道您咋想的,都说养儿防老,您养儿还抱孙,咋就没脸了,不就是咱娘俩呛呛了几回。

    俺给您好话说尽,您就是听不进去。不知您后悔不,反正俺后悔了。早知道这样,说啥也得跟您归伙。”

    这里的风俗是,老人临咽气,趁着身体软和,就换上送老衣。咽气后再穿,就不算了。像老二奶奶这样,算是光着身子走的。

    二奶奶叹口气:“就这穷命,从小挨饿,没成人就被卖了,到老还是光着身子走的。”

    姥姥她们把一切收拾好,二奶奶嘱咐着:“咱就说是吃饭呛着了,别的不能提。好了,都大声的哭吧。”

    村里人听见动静,很快都赶了过来,院子里挤满了人。大伙听了二奶奶的解释,就说:“老二奶奶今年七十三,自己害怕了一年,就差俩月了,还是没熬过去。”

    “要不说那,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老二奶奶也算高寿了,咱村还没几个活过她的。”

    村里的执事,自发的张罗起来,丧事有条不紊的进行。执事不是一个,男女加一块有七八个,韩德库就是领头的。

    女执事外号叫“骡子”,人又粗又壮,六十多岁,是保管韩玉臣的大伯娘。

    说起她来也是个奇葩:她公婆两个儿子,她丈夫是老大,韩玉臣的爹是老二。她人长的壮实,家里外头都是一把好手,就是生孩子不尽人意。十六岁进门,连着十二年,生了七个闺女,韩玉臣他爹则相反,八年生了四个小子。

    韩玉臣的娘经常话里话外的挤兑她,说她长了个绝户头脸,一辈子也生不出



第191章 “老骡子”的辛酸
    ?干亲是重要亲戚,行礼放在最前面。响器班子和她熟了,配合着她行礼的节奏,起劲的吹打。一套大礼行下来,用了半个多时辰,有板有眼,没出一点差错。

    有她镇着,下面连着几家都出了错。大伙就传开了,十里八村都知道,韩屯有个寡妇,比男人都能干。

    她弟媳听说了,撇着嘴说:“她长的那样,是和男人差不多,不男不女的,像个骡子。”

    大伙一想,还真让她弟媳说着了。她整天在地里干活,风吹日晒,皮肤又粗又黑,和男人真没啥区别。于是,“骡子”的外号就按在了她的头上。

    她脾气也好,谁喊都应着,还笑呵呵的说:“又不少块肉,大伙就图个乐呵,连俺自己都快忘了还是个女人。”

    慢慢的日子过起来了,还买了一个骡子和一架骡车,四十亩地也守住了。儿子十二就给娶了个媳妇,也和她一样,是个五大三粗的女人。

    结果,解放了,她家地多,划了个富裕中农的成分。韩玉臣的父母,前面的三个儿子娶的媳妇,都和婆婆上不来,分家另过,地也分开了,结果一大家子都成了贫农。

    村里人都知道情况,也没拿成分当回事,就是她妯娌俩,一辈子上不来。

    大伙都喜欢嫂子,她干什么都利落,胆子又大,丧事给老人净面换送老衣,一般都找她,接客送客也是她的活。

    近些年,她上了年纪,就被称为“老骡子”。老二奶奶这是特殊情况,就没喊她。

    韩德库认死理,非得杀头猪,给她娘大办一回。执事都劝他,“你家的亲戚少,杀猪也用不了,去集市割些肉就行。”

    “高高三”也要杀猪:“俺奶奶自己就喂了两头,得杀了给她办桌大供。”

    丧事的大供有说头:十碗方子肉,每方五斤;十碗公鸡,十碗鱼。方子肉用中间的五花肉,碗里装不下,都是架在碗口上,不杀头猪还真出不来。

    这样的大供,解放前的大户人家,才摆得起。解放后,特别是饥饿时期以后,就没听说过有摆大供的。

    现在的好供就是十碗肉的,每碗不到一斤,有“供肉不过斤”的说法。

    一般就是上桌花供,也是十碗。两碗肉,一碗鸡,一条鱼,一碗酥肉,一碗炸面丸子,其余的就用应季的青菜配上。

    就这也有好多人家上不起供,拿两块钱给执事的,用主家的供摆一次。

    大家听他爷俩这么说,也不拦了。大伙都说:“老二奶奶这叫先苦后甜,走了也风光一回,咱村得有几十年,没见过摆大供的啦。”

    个别的人私下里议论:“真不知道老二奶奶咋走的,一家子悄没声的自己换的衣服,这是图安心。”

    要不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纸里保不住火,真相早晚有大白的那天。
1...4647484950...267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