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穿越七零年代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恣悠悠
地里的活计干完了,队里就组织大家收苜蓿草,春天干燥,温度又合适,苜蓿草晒的特别快,质量还好。队里为了照顾大家,集体收割是从远处开始的。
村民利用早晚的时间,把近处的苜蓿割回来,晒干了自家用。看到苜蓿长的快,大家就开始重新做打算了。
今年准备大干一场,多喂些猪。大伙在河滩里割着苜蓿,热烈的讨论着养殖的问题。
“今年这苜蓿草长的可真快,开始俺还担心不够喂的,看着阵势,就是再多喂些猪,也吃不了。”
“可不是吗,援朝说了,以后一个月就能割一次,早知道俺多要几头猪了,怕没东西喂,俺只要了4头。”
“咱知足吧,喂的多了,悠悠姥姥卖不出去,要是交给食品站的话,两头卖一头的钱。”
“那也是喂的多了好,咱就是搭些力气,又不跟原先似的,得喂粮食追肥。你们看石庙村的人,不都买给食品站了,家家也都得了不少钱。”
“俺就觉得稀罕,早先咱喂猪,喂一年还不到二百斤,你们看留根,半年就喂到了二百斤,俺今年也试试,反正有东西喂。”
“还真是这样,援朝给咱们买的这猪秧子也好,肯吃肯睡,长的快。”
悠悠听了大伙的议论,眼前一亮,喂猪也是增加大伙收入的好办法。还好,六月初苜蓿还能收获一次。看去年的产量,足够每家喂二十头的。
去年,收了两次苜蓿,每家喂了四头猪,队里喂了一百头。不仅是队里,就是各家都剩下好多的干苜蓿,大伙都说就是多喂一半也够。
其实,去年的河滩的苜蓿,大伙收的也就一半多,剩下的都让悠悠收进了空间。
今年的苜蓿比去年长的好,大伙要是都收起来,就这两次,也足够用的。更何况,春季的头一茬苜蓿,质量最好,蛋白质含量最高。
石庙村的人们因为队里留的春地多,没整功夫收割苜蓿。其实,他们村临着的河滩地里,苜蓿比韩屯村的长的还好。
关键是他们村里的人,还是没有韩屯村的人胆子大,各家从去年的两头猪发展到今年的四头。经过去年的实践,大家也知道该准备多少饲草,收足自家用的就行了。
韩屯村由于插栽簸箕柳,苜蓿的面积少多了,要不是黄河大转弯,留下了大片的河滩地,韩屯村还真没多少苜蓿了。那片河滩地得有二百多亩,其中一部分也插上了簸箕柳。
从
第236章 老首长
房间里用石灰膏抹成白墙,队里还专门配了被褥,做了被罩,比公社的病房条件还好。
好多病人需用青霉素,公社照顾爸爸,给的配额虽然多,但也多不了那里去。这时候,青霉素的产量低,确实满足不了需求。
再说找到这里来看病的,家里条件都好。卫生室没有,就自己出去找。有门路的找来平价的,没门路的就买高价的。
这时的高价青霉素,又成了100元也不好买。关键是年后国家抓了几个药贩子,大家都不敢倒卖药品了。
爸爸偷着对姥姥说:“妈,现在我还真有点想念黑市了,年前要不是有黑市,不知得伤亡多少孩子。现在,国家倒是管的严了,这不病人急需了,有钱也没处买去。”
姥姥嘱咐他:“卫华,咱家里剩下的那些,你要是想给他们用,就按国家的定价收钱,可千万不能多收钱。妈情愿赔些,也不能让你落个倒卖药的名声。”
“妈,您放心,不到了性命攸关的时候,我不动用咱们的药,就是用了,也不多收钱。咱就那些药,真是敞开用,也治不了几个病人,这些慢性病,不是一盒二盒的药,就能治好的。
不过,要是药品充足的话,得给病人减轻多少痛苦啊。好多慢性病,都能根除了。”
悠悠听了他们的话,简直要抓狂了。这个憋屈啊,自己的商城里,那么多的青霉素,就是没法敞开的给病人用。哪怕是自己赔钱,只要有合适的渠道,悠悠也心甘情愿。
由于病人多,宝景真的成了爸爸的助手,给爸爸帮了好多的忙,而他也耽误了去队里干活挣。二爷不仅没有制止,反而大力的支持他。
“你跟着吴医生好好的学,病人多你才能多学点,见多识广就是说的这。”悠悠听了,真心的佩服二爷有才,瞧这话说的,太有水平了,见多识广用到这里真的挺贴切。
宝景也十五岁了,爸爸就给舅姥爷提建议,让村里给他报个赤脚医生,这可是一生的职业。其实,宝景这两年跟在爸爸后面,还真学了不少东西,比其他的赤脚医生水平高多了。
另外,就是他执着的态度,这次流脑,爸爸安排他给孩子量体温,他每天两次,三个多月,一次也没拉下过。并且,记录的清楚明白。
爸爸不在家,村里人有个头疼发热的,也都是他给拿的药,其实村里人也认可了他。
舅姥爷去公社跑了两趟,还真给他办成了,并且是特批的。村级的卫生室根本用不着配两个赤脚医生,加上他就是给爸爸配了个助手。
赤脚医生批下来,宝景就有报酬了,比个整劳力都强。一年365天,天天挣十个工分,每月还有几元钱的生活补贴。
村里人说什么的都有,好多人眼热,不过碍于二爷的威望,就是私底下说说,表面上看到二爷还得恭维着。
“宝景这徒弟算是出师了,还是二爷您老人家看得远,让宝景跟着吴医生,学到了这么大的本事,这可是几辈子的饭碗。”
别说,以后宝景还真出名了,关键是他中西医结合,治病真有一手。韩屯的医院就从这三间病房开始,发展的越来越大,成了远近闻名的民营医院,韩宝景就是这个医院的院长。
其实,这其中还有个根本原因,和部队的一位首长有关。那是一位老红
第237章 油桃=李光桃
进了院子,姥姥跟在悠悠后面,还真看到了红通通的油桃,虽然不多,每棵树上也就几十个桃子,由于是矮化品种,姥姥伸手就能够着。
悠悠喊看呆了的姥姥:“姥姥,赶紧给我摘个。”
姥姥回过神来,伸手摘了一个,没给悠悠,自己先咬了一口。
“好吃,甜,还真有桃味,这就是油桃啊,俺第一次见。”这才想起来递给悠悠,不过自己又摘了一个,接着吃。
悠悠吃了一口,口味浓甜,香味浓郁,肉质细脆,甜而不腻,非常爽口。香、甜、脆一应俱全,十分适合人们喜甜的饮食习惯。
油桃的肉质是脆的,水分相对少些,易于运输和储藏。
按照悠悠的规划,从最前面的跨院开始,按成熟的早晚,一个院子一个品种,各种适宜的水果都栽上了。这样,从前往后,挨院子的成熟,想起来就感到惬意。
由于是第一年挂果,每棵树也就十来斤的产量,院子里栽了十几颗油桃,摘了一百多斤,装了三满筐。
姥姥去找李保国,悠悠就满院子的溜达,下一个院子就是杏树,上面的杏已经长足个了,用不了几天就该成熟了,看来收麦前还得来一次。
他们回来时,悠悠守着一盘洗好的油桃,还吃着那。玉玉看见就拿了一个,张口就咬。
李保国瞪了她一眼:“你就没个够,这两天光吃这东西了,饭都不好好的吃。不过,姐啊,您在哪找来的这果树,俺都不知道这是啥果子。看着是桃叶,结的这果子也像桃,可它也不是桃啊。”
姥姥也是刚知道它是什么,就给他解释:“兄弟,这还真是桃,叫油桃,比一般的桃成熟早。”
玉玉对着李保国说:“爸,俺就说是桃,您还不信,非说是李子。还是俺说的对吧,吃着就是桃味。”
李保国说:“怪不得叫油桃,可真贴切,这桃上面没长毛,油光闪亮的,像抹着一层油。”
悠悠听了他的说法,立时无语了,这脑补的还有根有据的。
玉玉看到新的玻璃丝袜子,就喜欢上了,忙着翻看各种款式的袜子。李保国把带来的包打开,和姥姥显摆他收的东西。悠悠趴在一旁,跟着饱眼福。
李保国带来6000快银元,36根金条,1300元的玉器。看到李保国收的玉器,悠悠哭笑不得。他是真的不懂玉,却秉承了一句老话:“庄稼老头不识货,专拣大的摸。”
除了姥姥给他说的手镯外,他收的玉器全部按大小论价,大的价高,小的价低。
其中有个玉镇纸,他给了60元。耳坠、吊坠等小物件,5元他都嫌贵, 2——3元钱的价格,固然他也能收了起来。
其实他收的那些个头大的玉烟嘴、玉带扣什么的,还真不如2——3元钱收的耳坠、吊坠,那里面还真有好东西。有几个看着透亮碧绿的,悠悠看着像是玻璃种的翡翠,就单独的挑了出来。
“李爷爷,这几个好。”悠悠摊开的手心里,是几个绿油油的小挂件。
李保国看了一眼,“小孩就是喜欢玻璃球,你看着好,以后爷爷给你多收点,都给你玩。还有别的颜色的,爷爷都给你收过来。”
悠悠听了,顿时奥特了。爷爷哎,这是大白菜啊,您老随意的划拉着买。
等等,还有别的颜色的,好啊,悠悠万分期盼这李爷爷再给自己带来惊奇。
至于那些品质差的,
第238章 摘杏
她一边蹬车子,嘴里还在嘟囔:“悠悠,你一点也不好玩,别的孩子喜欢的,你都不要。狂沙网
悠悠啊,姨给你说,俺小时候,放学上学都拐到百货楼这里,为的就是看一眼玻璃柜台里的洋娃娃。
知道大人买不起,从来没敢说要过。到你这里,咋就不喜欢那。”
悠悠这才明白,她每次都给自己买娃娃的原因。
下午回去时,姥姥在副食门市买了几筐青菜,黄瓜、甘蓝、蒜菜、豆角。这里的青菜品种多,上市也早,好些菜村里都没有。
现在,村里住着个老首长,县里每周都给他送给养,村里人也跟着长见识,好多原来没见过的东西,最起码见到了。
油桃给全家带来了震撼,孩子们吃上了瘾。舅姥爷还真认识这东西,他看到就说:“秀芹,你咋买了这个,李光桃好看不好吃。又酸又涩,说是桃吧,真不如李子好吃。现在咱这里也有栽的啦”
等他吃了一口,又说:“怪不得说要因地制宜,这李光桃栽咱这里,还真好吃。”
原来,舅姥爷在西北驻军时吃过油桃,在那里油桃因外表像李子一样光滑,但味道和口感都跟桃子相似,大家称它为李光桃。不过味道较酸,由于不太符合人们的饮食习惯,很少有人生吃,多数用于晾制果脯。
只要有就好说,姥姥也算放心了。她老人家给的说法是:“这是别人给的,真没见门市里有卖的。”
第二天,娘俩先去了洪城。罗新才果然才起,他一年到头的赖,悠悠和姥姥坐车过来,他不是没起就是没吃饭。
县城的院子小,悠悠没栽油桃,姥姥就给他家带了一筐。罗新才和个孩子似的,马上洗了一盆,没吃饭先吃桃。
“嫂子,这油桃真好吃,明年你也给俺弄颗树苗,俺也栽上,这时候缺水果,正好让孩子们拉馋。”
王代娣说他:“是你自己拉馋吧,嫂子,孩子们还没他馋,吃啥都打着孩子的借口,其实是他自己馋了。”
罗新才一点也不在意,笑着说:“这不正好,就我自己落个馋名,你们娘们跟着享福。”
姥姥把带来的袜子给了王代娣,罗新才简单的吃了早饭,就把自己收的5000快银元给了姥姥。王代娣要了5000双袜子,姥姥给了他们一万元钱,就带着悠悠告辞了。
到平城时才上午十点,娘俩先回了自己家。姥姥也不嫌累,进家就去摘油桃,悠悠看她兴致高,就回到屋里,把炉子点上,开始打扫卫生。
等姥姥摘完油桃,已经十一点半了。悠悠从空间里拿出节期间放进去的水汆丸子,加上木耳、粉皮和菠菜,做了个简单的炖菜,加上馒头,娘俩对和着吃了个午饭。
姥姥喝着悠悠泡好的茶水,心满意足的说;“姥姥算是熬出来了,吃上了俺悠悠做的饭。这一眨眼,孩子都长大了,昊昊都快跟我高了。”
姥姥去找杨,悠悠困了,就去炕上睡午觉。等她被姥姥叫醒时,杨已经走了。
听了姥姥说,杨收了3000快银元,24根金条,1800元的玉器。她也要了5000双袜子,姥姥给了她11080元钱。
杨收的玉器品质果然好,件件温润通透,让人移不开眼,都是精品。姥姥看了特喜欢,她说:“这些东西,都能传家,咱也不急着用钱,都放着吧。”
 
第239章 十五万斤爱国粮
其他的村庄小麦都已经收割完了,堤里好多村庄连场都打完了。
6月10日,县委李书记亲自带队,领着二百多人来韩屯帮忙收麦。不只是人来了,还带来了十多辆拖拉机,他们都是坐着拖拉机来的,到韩屯时还不到六点。
这次,舅姥爷没让公社饭店送饭,而是韩屯村自己管饭。一大早,就把悠悠家的大肥猪杀了一头,村里的两口大锅都用上了,还在周楼的馍房定了馒头。
现在,村里长成的肥猪,就悠悠和二爷家有。二爷家的已经杀了两头。这次队里用两头,必须入账,得按食品站的收购价,姥姥就让杀自家的。
看到姥姥从城里买回的黄瓜,舅姥爷专门派爱国舅舅去了一趟县城,拉回了一车黄瓜,不仅做菜用,还洗干净了,用筐装着,抬到地头,让帮忙收麦的人吃了解渴。
护村林下,打扫的干干净净,树下铺着干净的凉席,旁边摆着绿豆汤、麦黄杏、洗干净的黄瓜。
两口大锅里炖着猪肉黄瓜粉条,成簸箩的白面馍,大家随意食用。这在现在,可算是顶好的饭菜了。
县委李书记和大家一块吃喝,他和舅姥爷开玩笑:“老韩,你这可是用糖衣炮弹,收买我们给你当牛做马。”
人多力量大,割得割,拉的拉。两天的时间,村里的九百多亩麦子就收完了。
第二天,舅姥爷就把打出来的第一场新麦,交了公粮。接着就给县委李书记讲条件:“李书记,俺村今年多交爱国粮,您再给辆拖拉机吧。”
县委李书记也是个爽快人:“老韩,你要是还交十万斤,我再给您辆拖拉机。咋样”
旁边的公社书记听了,揭舅姥爷底:“李书记,您掉老韩坑里了。他今年多种了四百亩麦子,十万斤没一点问题。”
舅姥爷赶紧表示:“俺再多交五万斤,换辆拖拉机,总可以了吧。”
别的村庄,一万斤都交不上,韩屯三百人的小村,能交十五万斤麦子,跟着来的人都不可置信的睁大了眼睛。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