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穿越七零年代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恣悠悠
“哎,奶奶抱抱。”姥姥响亮的应着,满脸都是笑纹。从卫红手里把孩子接了过来。
王奶奶接着介绍,“妹子,这是卫红的爸妈,今天特意过来,给孩子抓周的。”
俩人过来给姥姥见礼
第276章 水面养殖
今年村里人又增加了一项副业,家家喂鸭子鹅,村子三面是水,下游有生产堤隔断了和平城县的联系,属于韩屯看管的大堤就有二公里。
塘子坑宽二三百米,这么宽阔的水面,这种便利条件,村民自发的利用起来,每家都买了几十只鸭子,四五只鹅。
舅姥爷他们商量了一下,村里统一购买了拦网,把韩屯和石庙交界处的塘子坑隔开了,避免了两个村的鸭子鹅掺杂。也防止了自己村里的鸭子鹅往上游跑。
从年后化冻开始,村民就发现塘子坑里有鱼,大的有二斤多,会撒网的就撑着船撒上几网,也能捞上来十斤八斤的鱼。不过,这是集体的财产,必须交到村里,谁想要得拿钱买。
这也是舅老爷他们用拦网,把水面和石庙隔开的原因之一。石庙村的群众,经常有打鱼的,村里基本不管。九个生产队,水面又没分开,还不是多占多得。他们村不管大小,网上来就舍不得扔。
韩屯不是这样,大小鱼都是按斤称,一样的价格,谁家要小鱼啊,所以,大伙把小鱼重新扔回坑里。
塘子坑靠近韩屯村护村林的地方,基本上都有几十米的土地没挖着,也都归管理村里使用了。
韩屯村前又多了快二百亩的土地,近千亩的水面,这也是黄河转弯给韩屯留下的财富。本来这些土地归属沿堤里面的五个村庄,一个村三十多亩土地,隔着河水,他们确实不方便耕种。现在有被国家购买了,按照黄委的属地管理办法,就归韩屯村耕种。
七九年以后,实行了农村责任制,尽管塘子坑变成了耕地,一个村二百多亩地,每人还不到半分地,那五个村庄也没再提过,韩屯又多了这一千二百亩的土地使用权。
以后,这里成了远近闻名的千亩荷塘,也是韩屯乡村游的热点项目之一。出产的白莲藕,每年都给村里带来丰厚的财富。
石庙村二千多人的大村,管理的大堤才三华里,还没有韩屯村多五百米。他们村的群众看着韩屯多出来的二百亩地,酸溜溜的说:“这场水把全县的财富都冲到韩屯去了。”
韩屯把这二百亩土地,全部种上了棉花,村里人还是对棉花情有独钟,这年代棉花可是紧俏物资,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回,韩屯村又和别的村淘换棉花种子。悠悠一个晚上,就把种子全部换成了一代抗虫棉。
姥姥的代销点又热闹起来,姥姥把海魂衫、劳动布裤子、解放鞋、尼龙袜又摆了出来。不只是民工买,石庙村了人也没少要。
悠悠平时没事,还是跟着桂萍往河滩跑,现在,悠悠自己会骑自行车了,桂萍家也买了一辆,俩人骑着车子,一个上午就能跑两三个来回。
桂萍已经十四了,个子长到了一米六多,从后面看,已经是大姑娘了。可是她不长大人心眼,还是喜欢带着悠悠玩。
冬季也跟着编东西,不过她编不了细致的工艺品,都是编些生活用品,好在手里利索,速度快,每月也能挣十五六快钱。
上水的时候,她也跟着上了几天学,算术学的特别快,语文就不行了,头一天记住第二天就忘了。倒是悠悠的启发式教法,适合她,悠悠准备教会她常用的三千个字。
桂萍还有一个优点,她的字写的好,一笔一划非常有力,多年以后,她给自己的哥哥当会计,看着她的字,没人相信她从没进过学校。。
所以,四栓和五断上学时
第277章 送锦旗
村里的房子,到农历的三月底,终于建完了。狂沙网来垫防台的民工,看着大家盖的房子,那叫个眼气。“这院子盖下来,得多少钱啊”
“不多,还不到一千。”
他们惊得张大了嘴,“还让俺们支援灾区,你们比俺们过的强多了,俺们几个村也找不到家里有一千块钱的。”
“不是所有的滩区都是俺们这样的,俺韩屯一直是县里的先进村,抗灾自救俺村在省里都挂了名。滩区的李村整个村都出去要饭,难道不该支援吗”韩屯的村民自豪的回答。
防台在四月初十也垫好了,悠悠在空间里选了适合的果树苗,带回来让大伙栽上。76年上水,把村里的果树都淹死了,留下的都是些耐涝的柳树和槐树榆树等,连香椿今年都没发芽。
村民都说今年栽树晚了,等明年再栽。舅姥爷看姥姥买回来了,就让大家栽上了。特别是葡萄,大伙原来没栽过,看到这么小的苗子,大伙觉得认为成不了气候。
哪知道,新栽的果树都成活了。大伙那个奇怪,悠悠那个得意,本小姐可是用生根水处理好的,能不活吗。
接着卫生局负责建卫生室,在北面的新防台上建了二十间房子。卫生室占地三亩,在十字路口的西北角,前后两排房,中间二十米的活动场所。
左右打了围墙,是个40米见方的院子。院内栽着果树,院子的中间搭了个葡萄架,当做走廊。
南面的防台上,东面五亩建学校,由教育局负责,新建了三十间房子。前后三排,每排十间,两排之间间隔十米。
前面的十间是小学,每个教室两间,一共五个教室,一至五年级就在这里。中间的一排也是五个两间的大房子,两个初中教室,两个办公室,剩下的是校长室。最后一排除了一个两间的伙房,其余的都是单间,是给教师准备的宿舍。
教育局还给学校新配了课桌和办公桌,就连伙房的锅灶都准备好了,宿舍里每人一个办公桌一把椅子一张,连脸盆架都配上了。
最前面是六十多米的大cao)场,整个学校占地五亩,正好是防台的一半。
原来的二十间房子,还是归村里所有,里面放置着抗灾物资。和学校之间用长长的葡萄架隔开,前面的空地全部种上了青菜。原来的猪圈重新规划了一下,外面栽上了果树。
北面的防台队里新建了十间房子,砖瓦是去年老首长特批的,木材是重建后剩下的,建好后当做队里的仓库。
防台上空余的地方,村里都种上了蔬菜。虽然是生土,但队里积攒下来的肥料多,上了厚厚的一层。去年大伙被围困在防台上,最缺的就是蔬菜。
防台周围的坡面上,也栽上了果树,密度相当大,原因是悠悠拿出来的树苗多,再者也怕不活,树苗又小,栽的时候看不出来。
果树的空间,人们又种上了京瓜和冬瓜,一点资源也没浪费。
房子建成后,村里制作了六面锦旗,和公社的领导一起,敲锣打鼓的送到了县里。县委、县政府、外贸局、河务局、教育局、卫生局。锦旗的后面,是两头系着红花的,宰杀好的大肥猪。
县委李书记看着这十几头猪,哭笑不得,“你这个老韩啊,净给我们出难题,这是拉拢腐蚀革命干部。”
三舅说:“书记,我今天是以韩屯村民的份来的,老百姓喜欢拉拢你们,欢迎你们进入人民的队伍。”
&nb
第279章 咱们的老百姓,今儿真高兴
上水不光淹死了各种果树,知了也淹死了,孩子们听见知了叫,吃过晚饭,就结伴去黄河大堤上抓知了。家家都有自行车,倒也方便。
大家还怀念前年悠悠姥姥收知了的事情,说:“咱村里这两年变化可真大,原来半年吃不上一次肉。悠悠姥姥收知了,一斤知了换斤肉,俺还没舍得,就要了一斤多,一大家子掺上韭菜,吃着香的不行。现在啊,天天吃肉,咋没有原来的香了。”
年前,几乎家家杀了十头猪,每头猪十多斤的下水,光下水都一百多斤,大家吃不完,就做成了腊肉,吃了一个春天,还有人家没吃完。
“大一号”接着,“早先,俺怀孩子那个馋啊,一顿能吃两碗肉。有一年,俺喂的猪得病死了,七八十斤的猪,俺爹剥了皮,咋着也得三十多斤肉吧,一锅煮了,就放了点咸盐,俺一家子一顿就吃完了,俺自己就吃了三碗多,剩下的汤都喝光了。
这次,有的是肉,俺就是一天三顿吃肉也够吃的,可是稀罕了,俺反而不想吃了,白菜豆腐的吃不够。道法就骂俺,说俺贱皮子,有福不会享。说要是把孩子饿瘦了,绕不了俺。”
大伙就问她:“他咋着饶不了你啊,打打不过,骂骂不过。也就嘴上说说,你还能怕了他。”
“大一号”说:“怕不怕的没啥,俺就寻思着,咋就摊了这穷命,以前想吃没有,这回有了又不想吃了。”
上了年纪的就说:“老话说的‘没有吃糠甜似蜜,有了吃蜜也不甜。’就是这个道理。你们也不想想,从去年八月节到现在,咱村里谁家断过肉,这天天吃,早晚得够。”
接着,大伙又议论起了孩子订婚的事,自从韩屯出了名,特别是民工回去后,来韩屯提亲的人家多了。也没人嫌弃韩屯在河滩里了,不只是十**岁的有人提亲,就连十六七岁的也有人说亲。
宝景的二姐,就来给他提亲,是她大姑姐的闺女,比宝景大一岁,据说模样非常好。全家人都没意见,可惜宝景坚决不同意,他一心跟着吴医生学医术。
桂香春天订婚了,男方是石庙的。三挡,现在叫赵芳和翠萍她们三个都找的石庙的婆家,一是这两个村离得近,相互之间了解。主要是石庙过的好,和韩屯村的情况差不多。今年他们村的簸箕柳也栽上了,秋后就开始办柳编技术培训班。
韩道伟的大儿子刚十七,就说定了对象,正准备订婚那。韩道伟的娘说:“咱家的孩子个子矮,现在十七咱就说以后还长那,先定下来再说。要是等到二十岁,个子基本上就长足了,人家好条件的还真看不上咱。”
“骡子”的大孙子十八岁也订婚,她刚强了一辈子,现还是不服输,自己一个人喂了十头猪,春天刚盖了新院子,放出话来,孙子结婚,她就把自己的院子让出来,给孩子娶亲用。
七七年的夏天,天气虽然热,但韩屯村的人们过的非常的惬意。每天早起,去河滩割苜蓿,驮回来交到队里,现在有鲜苜蓿,队里喂猪喂牛都是用鲜苜蓿,十斤换一个工分。
上午和下午,参加队里的统一劳动。下工的时候,拐到河滩里,割捆苜蓿驮回来,喂自己家的猪羊。
各家都买了自行车,有的一家还买了两辆。上下班骑着,省时省力,驮饲草也方便。
吃过午饭,大伙在护村林下乘凉
第279章 咱们的老百姓,今儿真高兴
上水不光淹死了各种果树,知了也淹死了,孩子们听见知了叫,吃过晚饭,就结伴去黄河大堤上抓知了。家家都有自行车,倒也方便。
大家还怀念前年悠悠姥姥收知了的事情,说:“咱村里这两年变化可真大,原来半年吃不上一次肉。悠悠姥姥收知了,一斤知了换斤肉,俺还没舍得,就要了一斤多,一大家子掺上韭菜,吃着香的不行。现在啊,天天吃肉,咋没有原来的香了。”
年前,几乎家家杀了十头猪,每头猪十多斤的下水,光下水都一百多斤,大家吃不完,就做成了腊肉,吃了一个春天,还有人家没吃完。
“大一号”接着,“早先,俺怀孩子那个馋啊,一顿能吃两碗肉。有一年,俺喂的猪得病死了,七八十斤的猪,俺爹剥了皮,咋着也得三十多斤肉吧,一锅煮了,就放了点咸盐,俺一家子一顿就吃完了,俺自己就吃了三碗多,剩下的汤都喝光了。
这次,有的是肉,俺就是一天三顿吃肉也够吃的,可是稀罕了,俺反而不想吃了,白菜豆腐的吃不够。道法就骂俺,说俺贱皮子,有福不会享。说要是把孩子饿瘦了,绕不了俺。”
大伙就问她:“他咋着饶不了你啊,打打不过,骂骂不过。也就嘴上说说,你还能怕了他。”
“大一号”说:“怕不怕的没啥,俺就寻思着,咋就摊了这穷命,以前想吃没有,这回有了又不想吃了。”
上了年纪的就说:“老话说的‘没有吃糠甜似蜜,有了吃蜜也不甜。’就是这个道理。你们也不想想,从去年八月节到现在,咱村里谁家断过肉,这天天吃,早晚得够。”
接着,大伙又议论起了孩子订婚的事,自从韩屯出了名,特别是民工回去后,来韩屯提亲的人家多了。也没人嫌弃韩屯在河滩里了,不只是十**岁的有人提亲,就连十六七岁的也有人说亲。
宝景的二姐,就来给他提亲,是她大姑姐的闺女,比宝景大一岁,据说模样非常好。全家人都没意见,可惜宝景坚决不同意,他一心跟着吴医生学医术。
桂香春天订婚了,男方是石庙的。三挡,现在叫赵芳和翠萍她们三个都找的石庙的婆家,一是这两个村离得近,相互之间了解。主要是石庙过的好,和韩屯村的情况差不多。今年他们村的簸箕柳也栽上了,秋后就开始办柳编技术培训班。
韩道伟的大儿子刚十七,就说定了对象,正准备订婚那。韩道伟的娘说:“咱家的孩子个子矮,现在十七咱就说以后还长那,先定下来再说。要是等到二十岁,个子基本上就长足了,人家好条件的还真看不上咱。”
“骡子”的大孙子十八岁也订婚,她刚强了一辈子,现还是不服输,自己一个人喂了十头猪,春天刚盖了新院子,放出话来,孙子结婚,她就把自己的院子让出来,给孩子娶亲用。
七七年的夏天,天气虽然热,但韩屯村的人们过的非常的惬意。每天早起,去河滩割苜蓿,驮回来交到队里,现在有鲜苜蓿,队里喂猪喂牛都是用鲜苜蓿,十斤换一个工分。
上午和下午,参加队里的统一劳动。下工的时候,拐到河滩里,割捆苜蓿驮回来,喂自己家的猪羊。
各家都买了自行车,有的一家还买了两辆。上下班骑着,省时省力,驮饲草也方便。
吃过午饭,大伙在护村林下乘凉
第280章 开学典礼
公社教育组给韩屯派了五个老师,都是男公立教师,四个刚毕业的师范学生,一个五十岁的朱校长,原来的孙校长成了副校长。
初一三个老师,悠悠妈教语文,刚毕业的付老师教数学,朱校长教政治,初二才有物理和化学课。其他的三个老师教小学,加上孙校长和桂金,平均一个人一个班。
教育组让韩屯村给联中找一个做饭的,待遇按社办老师,校长兼司务长。
村干部商量了几天,把这个指标给了二爷家的桂莲。她身体不好,干不了力气活。可是做饭的手艺挺好,给五个老师做饭,也累不着,正好适合她。
另外,村里负责学校的柴禾,每个月在补贴每个公立老师十五斤白面,一斤豆油。队里分肉分菜,老师和村民一样。
教育组带着几个老师来报道时,村里把宿舍和伙房都收拾好了。本来到韩屯这么偏僻的村子,还是滩区的村庄,几个小青年都有顾虑。
可是,听到村里的优惠条件,他们都感动了,当场表示一定安心教学,争取拿出好成绩,给学校增光。
8月20日,学校开学。韩屯联众正式成立,举行了隆重的开学典礼,县乡都来了人。小学一至五年级,每个班基本是二十多个人,五年级的少些,不到二十人。
初一刚到二十人,大部分都是石庙的学生。新生代表发言时,说了句大实话:“要不是韩屯成联中,俺们这十多个人,一半上初中的也不到。”
学生虽然不多,可是精神面貌好。小学生都穿上了运动服,这是悠悠给舅姥爷提的建议,有点后来校服的味道,整体气氛被烘托起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