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电商穿越七零年代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恣悠悠

    到了三舅家才知道,志远已经搬到家里来住了,说起这事胜男舅妈笑的不行。

    志远住校,援朝不放心,咱孩子个子高可年龄小,就嘱咐我往学校多跑几趟,给孩子送些吃的。

    开始没看出来,志远挺高兴的,一大缸子肉十几分钟就能吃完,抱怨说学校里的菜都是用水煮,连点油星都看不到。

    我让他回家吃,孩子还不肯,说别的同学都是这么吃的,他也能行。不过,每次都嘱咐我,不让我去,说让同学们看见不好。

    我怕孩子营养跟不上,隔一天就去一次。前几天我才发觉不对劲,孩子吃着饭浑身乱动,不时的用手挠抓。

    我就问他怎么了,他满不在乎的说:“没事,就是有点痒。挠挠就没事了。”

    我那能放心啊,当时就把他拉回家,正好援朝在家,就让他洗了个澡,援朝也没发现有啥不对的地方,志远也说洗完澡就不痒了。

    等孩子走了,我给他洗衣服。可把我渗的,浑身起鸡皮疙瘩。水盆里漂了一层虱子,孩子的衣服缝里,虮子成串。

    援朝看了,当天下午就把孩子接家来了。衣服被子让他扔了,让我给孩子重新置办的。拉着志远去了理发店,给孩子理成了短平头。

    志远看见被褥上的虱子,也怕了,这回倒是没再犟,乖乖的跟着叔叔回来,再也不说住校了。”

    悠悠让胜男舅妈说的,浑身发麻,她们几个都笑的不行。大舅妈对胜男舅妈说:“咱娘爱干净,手脚也勤快,咱家的孩子就没生过虱子。

    住校的孩子有几个不生虱子的,别说男生了,我上高中时,也生过虱子,不过女生仔细,没生这么多。

    过去的皇帝还有几个御虱子,像咱家这样的人家真不多。你爱国哥每次外出挖河,都被沾上虱子,我都是拿开水把他带的衣服被褥烫一遍。”

    中午,志远回来后,看到家里人,高兴的不行,毕竟他才14岁,头一次离开家半个多月,尽管里自己三叔家近,还是有些不习惯。

    他后怕说:“亏来俺三婶看出来了,要不虱子非把我吃了不可。我现在都不敢去宿舍了,怕再沾上。伙房里的饭不挡饱,我每顿吃四个干粮,不到时候就饿得心慌,半夜里每次都得爬起来啃个凉馍。

    俺三叔家的饭就不这样,晚上我放学回来,俺婶子都给我准备一大杯奶粉和点心,晚上一觉睡到天明。

    娘




第403章 新开学
    胜男舅妈听智慧说好,开始卖乖,对姥姥说:“姑,还是我说的对吧,临水的教育水平就是高,志远到这里来上学,还是对的吧。”

    姥姥赞同的说:“还真让你说准了,为了孩子今后的前途,明年昊昊考高中,也报临水一中。

    胜男啊,以后可有你忙的了。咱家的孩子多,学习又好,要是都来上高中,你啊,就别想拾闲了。”

    胜男舅妈满不在乎的说:“姑,这算什么啊。不行,俺就把志斌他姥爷调过来,让他到三完小来上班,志斌也该上小学了,我和援朝都没空管他,让他姥爷来看着他。”

    姥姥听了也高兴:“这样也好,你家俺哥嫂就你一个孩子,离的近了你也放心。

    上次,俺去张集看志新。俺嫂子还惦记你,说你从小没离开过,不会照顾自己。

    胜男啊,你就是个有福气的。现在二位老人才刚五十岁,帮着你把孩子们拉扯大了。

    等他们老了,孩子们都长大了,能帮着你照顾老人。”

    胜男舅妈得意的说:“姑,俺妈也说俺有福气,找了援朝这么个好对象,能力强人品好,关键是对我真心。

    家里人对我也好,说现在虽然是新社会了,妇女的地位高了,但把儿媳当闺女疼的人家,还是很少,让我给找着了。

    姑啊,俺爸妈就我一个女儿,可稀罕孩子了,看谁家的孩子都亲。

    咱家的孩子来这里上学,您就放心吧,保证受不了屈。俺娘她看到孩子吃,比吃她肚里都高兴。”

    姥姥点点头,特别的赞同:“你说这话我信,别的不说,张集的群众都知道你爸妈的为人。

    你爸的学生中,家庭困难的,基本上都得过你爸的帮助。大家说起他们来,没有不称赞的。

    胜男啊,不是你找了个好婆家,而是俺们老韩家有福,找了你这么个好媳妇。

    你们结婚这些年,你和援朝俩人,帮了家里多少忙啊。要不是你帮着姑姑,俺那能走到这一步。

    胜男,你爸妈说的对,你啊,就是个福星,更是俺们韩家的福星。”

    胜男舅妈紧着摇头摆手,“姑,您这可是说错了,俺可没这么大的福气,您啊,才是咱家的福星。

    咱县里多少开代销点的,那个能和您比。就是让俺干代销点,俺也没您老这能耐。

    说句实话,俺和援朝能有今天,还不多亏了您老。要不是您老给铺路,援朝那里能有今天。

    援朝在临水能这么快的站住脚,也多亏了您老帮衬着。我的工作这么顺利,更是沾了您老的光。

    姑啊,您有这两个公司,别说在咱临水,就是去了省城,也得到处被人捧着。

    俺和援朝就是靠着您这两个公司,在哪里都被人高看一眼。”

    悠悠带着智慧,去了自家的公司,也就是自家的院子。现在那里是玉玉阿姨坐镇,她和智慧姐一见如故,俩女孩子叽叽咕咕,说着女孩子的私密话。

    悠悠则去了后面,自己提了一批货,在工作人员那里办妥了手续。

    接着喊了两个工人帮忙,去院子里的摘水果。葡萄、苹果和寿桃,都有成熟的品种。

    智慧姐和玉玉阿姨,坐那里吃着悠悠洗好的水果,聊的那个起劲。

    这俩不自觉的,一直聊到中午,要不是得回去吃饭,估计俩人还得聊下去。

    回到三舅妈家,悠悠给了志远一个小型的录音机,还给了他一盒智慧姐录制的磁带。

     



第405章 成伙房
    赵芬的奶奶又耍开了小聪明,托媒人对亲家说:“韩屯还没说分地的事,让赵芬的对象先在他家分了地,再去办理结婚证,把户口迁到韩屯村,这样就能多分一份地了。”

    在赵芬和爹娘不知道的情况下,她就把事情办下了。她的打算是好,可是赵芬对象的村里不乐意。

    特别是现在分组了,每个组就几十口人,他要是不走,占用的是组里人份额。

    他们组里的人直接找到公社里,让公社的干部帮着协调。韩屯村的干部知道后,就去找了赵芬的父母。

    结果一家人除了老太太,其他人都不知情,还在家纳闷那,咋说好的去办理结婚证,没有音信了。

    经过老太太的瞎掺和,赵芬的结婚证反而办的比景芝都快,把宝山奶奶后悔的,到处嚷嚷:“真是亏大了,俺花朵似的好闺女,白白便宜了他们,一个豆都没出。”

    景芝的婆家虽说是男到女家落户,可是全部是按娶媳妇准备的,各种礼节不仅没省,比其他人还多。

    相比较下,赵芬的婆家由于时间仓促,反倒是没什么准备,比别人看着寒酸了不少,不是缺这就是少那,宝山奶奶百般不如意,也没了办法。

    大部分村庄安定下来,韩屯村成了另类,和韩屯村作伴的,还有石庙村的两个生产队。

    他们忙完了三秋,接着把韩屯的簸箕柳买过去,开始忙着收割簸箕柳,晒条子。

    对这种特殊情况,公社里也挠头,像韩屯村的这种情况,他们也没好办法。

    别的村庄,集体经济薄弱,能分到各户,韩屯村的肉食厂可是几百万的资产,根本没法分开。

    石庙村的两个队,只有一个养猪场,还有辆拖拉机,还是比较好分的,可是他们那两个队,群众就是不愿意分开,他们跟在韩屯的后面学,感觉挺好。

    这两个队在石庙村的东面,离韩屯村比较近,大伙卯足了劲,积累资金,准备从韩屯村把高压电接过去。这时候让他们分开,大伙都不乐意。

    这次派下来的工作组,倒是没坚持多长时间,就撤了回去。听说别的地区,也有这种情况。

    省委派了调研组,最后决定尊重群众的意见,不愿意分开的村庄,可以保持现状。

    不过,群众愿意分开的时候,必须无条件的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任何人不得阻拦。

    就这样,韩屯和石庙的两个生产队,依旧和原来一样,基本上没什么大的改变。

    石庙村的两个生产队,因为没分地,今年和韩屯村一样,接受了县种子站的委托,给种子站繁育齐麦一号原种。

    全县就剩下了这两个村庄没分开,县种子站为了便于管理,把原种的繁育工作交给了这两个村,并一直持续了下去。

    石庙的两个队,还加大了养猪场的规模,都建立了大型的养猪场,他们没有别的集体项目,只好在养殖上做文章。

    他们从夏季开始,也把属于自己的塘子坑围了起来,利用塘子坑养鱼。

    还有就是成了的独立的服装厂,单独给韩屯村的服装厂联系,收入归队里所有。

    随着集体经济的解体,各村的服装厂却保留了下来,现在除了深南特区,国家依然限制个人企业的发展,服装厂成了村里集体经济的唯一来源。

    今年麦季,国家改变了征购政策,群众分的口粮增加了一倍,秋季收获更是全部分到了群众的手里。

    家里有年轻妇女的,都想法买个缝纫机,练上几天就能加入服装厂,先从简单的工序做起,一天最少也能赚一元多。

    整个秋季,从事服装



第406章 老来轻
    全村320人,俩个人根本忙不过来,只好又加了两个五十多岁的男劳力,反正现在是农闲季节,地里的活计少了。

    村里人吃食堂上了瘾,就给村里提要求,希望每天多做个菜,一素一荤。

    大伙主要是图省事,中午不用做菜了,只是早晚两顿,还不用蒸馍,省出来的时间,干什么都能挣出来饭钱。

    一顿中午饭,连做带收拾,最少得两个小时。两个小时能加工两件衣服了,手工费最少0.30元。

    能买一素一荤两个菜,伙房的菜分量大,够一家人吃的了。再说,自己做也得有成本。

    办伙房的结果,令人哭笑不得。上了年纪的人,那叫个高兴,他们经常凑在一起议论:“五八年天天喊口号,实现,没想到还真到了。

    咱村里这伙房,可比那时候的大锅饭好,天天有肉吃,顿顿吃白馍。就是原来的地主老财,也没这个吃法的。”

    到了后来,村里人吃伙房的越来越多,绝大多数人家为了省事,中午都在伙房吃饭。孩子放学后,不用回家,直接去伙房吃。

    为此,村里专门做了几个碗橱,各家都有固定放碗筷的地方。即使是老人,腾出的空闲时间,多做些手工鞋垫,也比做饭强。

    本来为外来人员设立的伙房,给自己村里人创造了便利,成了村里人福利,深受大伙的欢迎。

    改革开放时值二年,今年才算有了改变。农村的集市上,开放繁荣,实现了真正的买卖自由,工商税务只是收取摊位费,打击缺斤少两。

    没人再提倒买倒卖、投机倒把,到了集日,供销社的门前,摆满了个人贩卖服装的摊位。摊位上的衣服,比供销社里的款式好,价格低,服务态度好。

    现在和后世不同,服装厂大部分是国家的,个人办服装厂的几乎没有。

    韩屯村的服装厂,也打着村办企业的名号,加工的服装还是震宇公司的订单。

    现在服装的款式少,各摊位都是相同的衣服,只不过是颜色花色有些区别,价格也差别不大。

    人们挤在个人的摊位上,挑选着合适的衣服,还能当场试穿,合适就要,不合适转头就走。

    个人摊位上可以还价,同样的衣服,要价就比供销社的低,会讲价的还能降下来几毛钱。

    现在一毛两毛的,也不是小钱,能买不少东西。白菜2分钱一斤,咸盐7分一斤,火柴2分一盒。孩子的铅笔3分钱一支。半斤的盒装小苏打饼干,才0.18元。

    鸡蛋、猪肉、粮食等这些农产品,更是敞开了交易,特别是猪肉,每集都有几家专门卖猪肉的。

    卖烧饼的,卖包子的,炸油条糖糕肉盒的,水饺混沌和丸子汤,各种小吃都有卖的。

    群众分的粮食多了,集市上卖各种面食,有粮票的价格低,没粮票价格高,大家买吃食,再也不受粮票的限制。

    就像烧饼,一斤粮票加0.25元钱买5个烧饼,没有粮票0.10元一个。

    就连多年不见的“老来轻”点心也有卖的了,大伙赶集都会给老人捎半斤。

    老来轻点心其实是用江米做的膨化点心,外面裹着一层白棉糖,酥脆爽口,又香又甜,还带着一种特别的江米焦香味道,老年人牙口不好,非常适合他们。

    “老来轻”点心体积大,半斤就是一大包,黄色的包装纸上面在放张红色点心签,用纸绳扎上。

    老人从赶集的孩子手里接过点心,嘴里抱怨着:“费这钱干啥,以前的地主也舍不得吃。”脸上却高兴的笑开了花。

    还有就是



第407章 肉食厂
    电子商城里,悠悠把获取了安全食品证书的烧饼,贴上了纯手工制作,绿色环保食品的标志,每个烧饼竟然卖到了50元的高价。

    由于集市的放开,进入八零年冬季,杨奶奶和王代娣她们销售量剧增,比原来多了几倍。

    特别是王代娣,她娘家的兄弟姐妹都卖小饰品,业务发展到周边的几个县,同时也稍带着收购铜钱和乱发。

    杨奶奶家又找了两个帮忙的,她现在雇佣了六个人,两个保姆,四个营业员。

    原来平城卖衣服的那家人,现在改行跟着杨奶奶卖小饰品。有一次在杨奶奶门市里碰巧看到姥姥,她主动的过来打招呼。

    “嫂子,俺后来找了您几次,都没见到您。卖衣服成本大,货源还跟不上,俺就改卖小商品了,没想到这些小东西,利润这么大。”

    等她走了,杨奶奶告诉姥姥:“这妹子一家子是真能吃苦,几个人分开赶集,舍不得歇一天,四五十里的路程,见天赶个来回,也不知道个累,她家卖的货最多。”
1...96979899100...267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