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穿越七零年代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恣悠悠
大舅妈对她说:“胜男,我不是怕给你添麻烦吗,你跟着个月子娃,自己的孩子都管不过来,我帮不了你,也不能给你找事。”
胜男舅妈急了:“嫂子,您给我客气啥啊,志远都这么大了,能给我添啥麻烦。要是因为这耽误了孩子,俺和援朝都没脸见孩子。”
最后,志远还是报考了临水一中,以全区第三名的成绩被录取。韩屯联中初二28个学生,还有23个考上了洪城一中,其他的全部被张集高中录取,韩屯联中的知名度更高了。
“大一号”家的二女儿景云,今年也考上了洪城一中。她担心家里的负担重,不是经济负担,是人手不足。
家里三个不懂事的孩子,大姐又要结婚了,老人年纪又大了。下面的三个妹妹又都上学,她觉得自己能上到初中,就是父母的照顾了。村里和她一样大的女孩子,连小学都没毕业。
她今年17了,正好帮着家里干活,于是主动的提出不上高中了。
没等“大一号”两口子表态,她两个奶奶就发话了。“景云啊,你放心的去上学,家里有俺们俩那。俺们都刚六十多点,身体都好着那,看俩孩子没一点问题。
咱现在又不是上不起,你尽管去,你娘不供你读书,俺们给你出钱,别看咱家的女孩子多,一样金贵。”
也是他家的孩子是多,可是有两个老人帮着,韩道伟的娘五个儿子,平时经常看着三四个孩子。
“大一号”知道了,劈头就骂:“你啊,咋不随俺,就随你那个爹,一肚子的心事。
家里不用你帮忙,好好的去上学。你要是考上大学,以后也能帮衬着你四个弟弟。这才是帮了俺们的大忙。”
她大姐景芝也说她:“家里不是还有俺吗,你操的哪门子闲心。你们四个都去上学,我在家帮着咱娘。
咱娘不就盼着咱们都有出息吗,咱姐妹五个,都让上学了,你看谁家爹娘做到这一步了。
我这是年龄大了,没赶上好时候,要不咱娘也得让我上高中。你们出息了,就是对咱爹娘最好的报答。”
下面的小姐仨都高兴了,至少知道父母的态度。她们几个学习成绩都是前几名,奖状可没少拿,估计考学没问题。
成绩下来后,全村人都高兴,尽管这里面石庙村的学生占了一多半,可是村委会经过讨论,还是给学校发了一万元的奖金。
并定下了奖励措施,以后考上一个临水一中,奖励500元,洪城一中300元,张集高中100元。
每次竞赛,第一名奖励500元,第二名400元,第三名300元,前十名的200元。
韩屯联中校长加老师,总共才11名。一万元的奖金,每人快一千元了。
现在,刚毕业的公立老师,一个月才34.50元,一千元的奖金,比他们两年的工资都高
第399章 姑奶奶
不过,悠悠怕他自己偷着跑出去游泳,连黑唬加吓唬,让他保证绝不一个人下水,去游泳得有哥哥姐姐跟着。
可是效果不明显,迪迪和狗剩嫌他碍事,出门就把他甩了,他跟着谁都敢去游泳。
每次浑身的回来,问他跟谁去的,都是村里的小屁孩,不过还真比他大。
舅姥娘和姥姥不放心,就让悠悠负责看着他。他刚学会游泳,瘾头特大,就缠着悠悠下水,悠悠那一身的小麦色,有他很大的功劳。
胜男舅妈听说妈妈回来了,就带着孩子回到了韩屯,她反正还在产假期间,在那里都一样。
韩莉两个多月了,和小时候完全变了个样,白白胖胖、粉粉嫩嫩的,一双乌黑发亮的大眼睛,好奇的东张西望。
睡醒了也不哭闹,自己吐泡泡玩,看到人就喜咪咪的,特招人喜欢。
志新也跟了来,他没在家住过,看什么都稀奇。招猫逗狗,更是个惹祸精。
家里的安静生活,从胜男舅妈她娘四个来了,就鸡飞狗跳的乱开了。
舅姥爷每天高兴的合不上嘴:“这才是过日子,家里就得有几个小孩子,才显得热闹。”
悠悠和姥姥每次出去,车上都挤着一堆孩子,志远和昊昊开始轮流开车。
现在,还没有驾照这一说,路上基本没车辆,即使自行车也很少,倒是方便了他们俩。
悠悠家在城里的几个大院子,都成了他们的乐园,逛园子,摘水果,一个院子可以玩一天。
也是,他们那里见过这么大的院子,昊昊跟着去过京都,见识过那里的四合院,他就成了几个人的解说员。
悠悠趁机给他们描述,舅姥爷在京都给他们置办的二进的四合院,引起了几个人的向往,都期盼着去京亲眼看看。
志远给他们许诺:“等哥哥考上京华大学的医学院,你们都跟着进京,咱们去自己家住上一段时间。”
志亮却说:“那还得等两年,可惜姐姐开学时,咱们都上课了。”
农村的学校因为多了麦秋假,暑假时间相对较短,只有一个月的时间。
这不算太远的外出,孩子们也算是开了眼界,长了见识,心胸比原来开阔多了。
杨奶奶看着姥姥带来的大大小小的九个孩子,那叫个喜欢,她打内心里为姥姥感到高兴。
“妹子,看到您的这些孩子,姐真为你高兴。为了这些优秀的孩子,咱吃再多的苦也值。
姐算看明白了,你们家的这些孩子,个顶个的有出息。都说从小看老,这才多大的孩子,都这么懂事。”
杨奶奶见孩子亲,领着他们又在自家的院子里转了一遍,给他们介绍宅院的常识。也没避讳封建迷信之说,好些风水知识也讲到了。
志远和昊昊毕竟大了,懂得比他们几个多,再说了,悠悠的那些杂书里,也有关于这方面的介绍。
置身于实地,再听了杨奶奶的介绍,昊昊豁然开朗。感悟的说:“原来好些被说成封建迷信的东西,也是有一定的科学道理。
华夏几千年的古老文明,存在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古人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还是有道理的。”
志高最不服气的就是悠悠了,他终于找到了借口:“悠悠从小就跟着姑奶奶到处跑,怪不得处处比我强。”
志远蹬了他一眼:“你也有强项,她没你会玩,论玩就不如你了。”
志高的嘴垮下来,红着脸不支声了。
&nbs
第400章 辅导课
把个张美娥激动的,眼泪都流出来了,一个劲的说:“好孩子,不用谢,姑奶奶看见你啊,就觉着亲。”
两位老人也动容,连声的对姥姥说:“这就是缘分,这些年,就没见小娥稀罕过孩子。
秀芹啊,还是你有福,有这么些好孩子。今后可都是人中龙凤,你啊,是个有福的。”
姥姥笑呵呵的说:“谢谢您的吉言,有您老这金口玉言,俺就等着享福了。”
在洪城,孩子们更是如鱼得水,和罗新才家的孩子玩的热火朝天。看着智茹,王代娣馋的不行,遗憾的对姥姥说:“嫂子,今生俺是没闺女的命了。”
罗新才和她开玩笑:“这你可怨不着俺,谁让你娘给你起了个代娣的名字,哪知道真的应验了,你下面就是弟弟,到了俺家也得生儿子。”
王代娣那个气啊:“不是计划生育,俺还得再要,不信生不出闺女来。”
悠悠看着穿花裙子的小五瑞福,上蹿下跳的泼皮样,顿觉无语。这得多盼闺女啊,盼到给泼小子穿花裙子。
志远昊昊他们几个大的,跟着瑞祥学装收音机上了瘾,姥姥只好带着孩子们在城里住下。
迪迪也跟着学,他唯一不服气的是得喊小五“叔叔”。趁人不注意,就拿着这种好吃的哄骗他喊“哥哥”。
才两岁多的孩子有什么辈分观念,只要有好吃好玩的,还不是让干什么就干什么,不一会的时间,俩人就混熟了。
小五跟在迪迪的屁股后面,“哥哥,好哥哥”的叫个不停,老四瑞康纠正了他几次,见他不听,气急败坏的说:“你要是再喊迪迪哥哥,就不要喊我哥哥了,哥哥再也不领你玩了。”
小五可是家里的宝贝,除了怕妈妈,他就是家里的小霸王,能让四哥吓唬住,喊得更响亮了:“迪迪哥哥,好哥哥。”
老四被他气得,咬牙切齿的,又舍不得拍他一下。大家看着,笑的肚子疼。
在洪城住了三天,除了志斌、志新和智茹,其他六人都装了一台收音机,大家才打道回府。
回去的时候,还带了一套工具和十几套配件,准备回去接着装,这是没玩过瘾。
回到家里,献宝似的把自己装的收音机摆了一溜,挨个的打开,让家里的大人评优劣,一个个得意极了。
村里的孩子见了,都羡慕的不行,嚷着让志远他们教给大家。
悠悠嫌弃吵的慌,把他们撵到了大舅家里,哪知道不到十天的时间,村里的孩子就把带回来的配件组装完了。
就连“高高三”也不顾脸面的和孩子混在一起,硬是抢着装了一台。
家长们都来找姥姥,让她给孩子们捎些配件来,还有让姥姥捎工具的。姥姥对他们说:“一套工具一百多,没必要都捎,我再捎一套,让孩子们轮流着用就是了。”
可是村民不是这么想的,他们说:“咱现在不缺钱了,买套工具让孩子们学门技术。听说城里有办学习班的,得200元的学费。咱村有志远和昊昊他俩免费教,俺们这就是赚了。”
特别是上了初中的孩子,志远把物理课中电流的知识,融汇到收音机的线路中,给他们讲了个透彻。
见孩子们跟着志远他们学到了本领,大伙都激动的不行。以前到了七岁还不让孩子上学,今年刚满六岁的孩子,都争着往学校里送,盼着孩子在学校多学些本领。
相比较于韩屯,石庙村做的有些离谱。开学以后,他们村在韩屯上四年级的孩子,辍学的很多。
由于分组
第401章 录发音
宿舍在校区的后面,是为了今年的扩招计划新建的。两间的大通间,靠墙一圈木板搭的通铺。每人一米宽的地方。伙房也建在这里,方便学生吃住。
学校不仅有专门的开水房,还有洗澡房,每个星期天都免费对学生开放。
学生每个月交三十斤粮票,三元钱的伙食费。粮票拿着学校的证明信,用粮食去粮所换。高中的伙食国家是有补贴的,不然,光是三十斤粮食,三元钱可不够。
伙食按定量供给,以班为单位领取。每天早上一个馒头,一碗稀饭,一块咸菜条。中午一份熟菜,两个馒头中有一个是粗粮的,晚饭和早上一样。
定量供应的饭菜,大部分学生都吃不饱。可以另外买馍票,一斤粮票加上二毛钱,兑换五个馍票,每个二两,其中二个是粗粮的。
上高中的都是十七八岁的孩子,饭量都大,只有中午有熟菜,不是萝卜就是白菜,还油水极少。学校给的定量,别说男孩子了,即使是女孩子,也吃不饱。
饭量大的男孩子,一个月得补贴三十斤馍票。光是这一样,就得六元钱。就是女孩子,每月最少也得补贴十斤。
因此,在临水一中上学,每月最少得十元钱,家离得近的,家长定期送干粮,学校给免费溜热。
今年,临水一中首次在全区招了320名高一学生,可是来报道的,不足300人,家里生活困难的,自动放弃了入学资格。不仅是临水一中,各县一中也都有这种情况。
不过,现在各公社都有高中,他们可以就近上学,起码生活上有保障。考上一中的都是学习好的,公社高中非常的欢迎。
临水一中就在地委家属院西面,中间隔着一个三完小。三舅妈家五间房子,最西面的一间闲着,还没人住。
胜男舅妈亲自把房子收拾好了,还专门给志远配了个书橱,家里的保姆把新铺盖都给洗了一遍。可是志远非得要住校,他说:“别人都住校,我也得感受一下高中的住校生活。”
大舅和大舅妈也支持他:“志远和慧慧不一样,他是男孩子,就得粗糙着养,多吃点苦也是个锻炼。”
胜男舅妈却说:“大哥,嫂子,孩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学校那条件,营养根本不够。
咱家的孩子这几年都喝奶粉,在学校即使有,也不能喝,现在好多人家婴儿都喝不上奶粉。
奶粉可以不喝,学校一个月三元钱的伙食费,别说肉了,连油都不舍得放,一个学生一个月才三两油的指标。在家里的时候,咱家那天不吃肉。
我也问了,一中的宿舍紧张,临水市区的孩子,都得走读,咱家离学校这么近,几步路的事,比孩子放学去伙房都方便。
你们就别争了,就让志远在家里住。咱又不是没条件,干嘛让孩子受那个罪。
志远,你听婶子的话,想感受集体生活,咱到大学里去感受,考上重点大学,有四年的在校时间。
现在,二年的高中,可是争分夺秒的时刻,就在婶子这里住,学习环境安静。”
志远态度挺坚决,他说:“老师已经给安排好了铺位,我还是先在学校里吃住,要是不行再搬到三叔家。”
爱国舅舅说:“就让他试试吧,咱家有的是粮票,多买些馍票,饭量再大也能吃饱了,条件比我上学时好多了。”
胜男舅妈只好说:“志远,咱家里学校近,你有事就回家,叔叔和婶子在这里,碰到难
第402章 住宿差
电商穿越七零年代正文卷第402章住宿差“大一号”回过头来,说她:“你这孩子就是死心眼,让你爹给你打个大木箱,放到里面,平时用锁锁死,不就行了。”
姥姥在深南见过小型的录音机,就对她们娘俩说:“我给景云捎个小型的,和课本差不多大,平时放书包里就行,带着方便。”
景云高兴的说:“那太好了,这样我们几个,有空就能随时在一起学习了。”
其实高中的英语前面几课内容简单,景云她们几个,在暑假里基本上都学会了,就是纠结于和老师的发音不同。
看见“大一号”给景云买录音机,其他几家也找到姥姥,让姥姥给他们家的孩子捎录音机。他们都说:“这不是一天两天的用,孩子得用两年,上了大学也得用,这钱花的值。”
下个星期天,悠悠和姥姥去临水,大舅妈惦记孩子,收拾了一大包吃的用的,提着上了车。智慧姐也跟去了,她听了景云的英语发音,对志远的情况非常担心。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