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回到明朝做权臣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红尘贼子

    蔡枫华恭恭敬敬的说道:“臣愚钝老迈目光昏聩,我主万岁英明神武天纵奇才,与汹汹之际看破虏军破绽,一击而胜,昔秦皇汉武无过于此。”

    虽说整个《西江月》作战计划完全是出自张启阳的手笔,但却离不开复隆皇帝的大力支持。

    能够给张启阳很大的支持力度,替他分担很大的政治压力,足以说明复隆皇帝确实是个目光如炬英明神武的雄才大略之君。

    一连串的军事胜利,尤其是在朝廷上下大多竭力反对的情况下,还能给予张启阳大力支持,这让复隆皇帝非常得意,非常非常的得意。《八《八《读《书,23o⊥

    如蔡枫华、王宣同他们这一批人,虽然确实很忠诚,但他们终究太老了,做事的时候竭力追求一个“稳”字,却没有大的建树。

    所有的这些胜利,最终都要归功于皇帝陛下的英明和睿智,在臣子们尤其是蔡枫华他们这一批老臣的面前展现自己的雄才大略,让复隆皇帝“龙颜大悦”。

    事实证明,甩开内阁乾纲独断圣意天裁就是完全正确的,若总是中规中矩的听从这批老臣子的意见,哪里还会有现在的辉煌大胜和良好局面

    刚才的那一番话,除了可以用来证明皇帝本人的英明神武之外,还可以适时的敲打他们一下。

    在这半年左右的时光里,蔡枫华这个内阁首辅大臣非常非常的低调,总是把“臣昏聩老迈”“万岁圣明如炬”这样的话语挂在口边,几乎成了他的口头禅。

    他确实已经很老了,身子骨也越来越不行了,隔三差五的告一次病,总是“请病假”。

    每一次皇帝都会念在他是“东宫旧臣”的情分上准了他的告病,并且每一次都会很贴心的送医送药,把君贤臣忠的好戏演的淋漓尽致。

    其实,不管是蔡枫华还是复隆皇帝,甚至包括绝大多数朝臣,都已经看的很清楚了。

    这一对君臣之间早已离心,蔡枫华正在慢慢的交出手中的权利,皇帝本人越来越不在意内阁和这个内阁制度了。

    蔡枫华的倒台只不过是一个时间问题,而且一定会太久。

    唯一的区别就是,他毕竟是当年的太子师,现在又是帝师,还是一路追随皇帝从北都走过来的东宫旧臣,就算是真的倒台了,皇帝也会顾全他的脸面,不会让人很难看。

    最近这段时间以来,复隆皇帝总是隔三差五的颁下赏赐,对蔡枫华好的都没边儿了,要么是赏金玉要么就是赐田产,前几天还专门赏了他两个年轻貌美的宫娥,据说是为了更好的“服侍照料”蔡老大人。

    当年的东宫旧人,崇祯皇帝亲自给太子选出来的老师,不论蔡枫华的能力如何,品行操守和个人风骨肯定没的说,绝不是贪财好色之辈。

    以前的时候,虽然皇帝也有些赏赐,蔡枫华总是以“国事艰难”“府库空虚”为由坚辞不受。

    毕竟国家很不富裕,身为内阁首辅大臣,应该做出清正廉明两袖清风的榜样和表率。

    但是,这几个月以来,蔡大人却一改往日的作风,把皇帝给的所有赏赐全都不客气的收下了。

    “臣有事上奏。”

    “赐座,让蔡首辅坐着说话。”

    这是复隆皇帝对待大臣的一种态度,虽然蔡枫华还没有老到那种地步,却还是一点都不客气的坐下了。

    “功高楼已初具规模。”蔡枫华说的不是什么军政大事,而是修建“功劳楼”这个事儿:“以臣观之,这功劳楼还有些许的美中不足之处。”

    “这功劳楼本就是为了铭鼎录功之用,专门收录光复故土血战阵前的将士,本就是题中应有之意,却未免有失偏颇。”

    说起这事儿的时候,蔡枫华根本就没有丝毫“老迈昏聩”的样子,反而是条理分明侃侃而谈:“阵前杀敌固然是有功于社稷,然后方安民勤于政务亦是大功。古人云,善战者无赫赫之功。”

    修建“功劳楼”,本就是为了酬功,为了让军中将帅士卒没有后顾之忧,表明皇帝对他们的信赖之心。

    当初皇帝还真的没有想过别的,现在却被蔡枫华提出来了。

    在前方打仗是功劳,难道在后方筹集钱粮稳固局面就不是功劳了么

    这个说法,立刻就获得了所有文官的一致支持:功劳不能只是属于武将的,文官也应该有一份儿,而且绝对不能比武将们少了。

    “蔡首辅所言极是,想必已有了相应的章程和解决之法了吧”

    “当初唐太宗修建凌烟阁同样为了酬功,但那凌烟阁却分为两个部分,一曰‘功高侯王’,乃是为酬战阵杀敌之功。一曰‘功高宰辅’,则是为酬治理辅佐之功,如此文武益彰,方显文治之盛武功之隆。臣意,我朝之功高楼,可以效仿之。”

    只要是上了功高楼的名字,肯定是要流芳百世名垂千古的,这样的机会绝不能只是留给赳赳武夫,素来清贵的文臣也一定要有这样的待遇。

    当然,这只不过是蔡枫华表面上的说法,现在的他已无心为整个文官系统争名夺利了,他想的仅仅只是自己的身后之名罢了。

    什么叫做“功高宰辅”

    不就是在说他自己嘛!

    复隆皇帝顿时就明白了他的心意,也明白了这位蔡师傅迟迟不肯让出首辅位置的根本原因,原来他还想要一个流传后世的好名声。

    这也是绝大多数人的梦想。

    事实上,蔡枫华有这个资格。

    当初李闯寇京之时,作为为数不多追随太子一路南来的文臣,蔡枫华虽然没有太过于突出的贡献和大的建树,却还算是兢兢业业勤勤恳恳,至少在忠诚这个大是大非的问题上始终立场坚定。

    或许这样的一个臣子还不足以流芳百世,但却足以得到一个好下场了。

    在整个明朝晚期,宰辅很少有能够善始善终的,张居正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到了崇祯朝,内阁首辅大臣走马灯一般的轮换,十七年的时间里就换了十几个首辅,还杀了其中的两个,罪了好几个,很少有好下场的。

    虽然说这和当时的大局有关,但也看出皇帝对重臣的态度了。

    “蔡首辅之言大善,是朕思虑不够周全了,就按蔡首辅之言办理吧,在功高楼上设功高宰辅部分,专门为酬治理稳固之功。”

    说到这里,复隆皇帝特意看了看蔡枫华,目光在他的身上逗留片刻,别有深意的说道:“我朝建于汹汹之时,蔡首辅拥立辅佐之功举世皆知,作为百官之首,是必然要荣这功高宰辅之名的。”

    “老臣何德何能怎敢居如此天功岂不贻笑后世”

    “朕说你有功,那就是有功。功高楼建成之时,张启阳为武人之魁,你蔡枫华就是文官之首,你二人的名字定会与我大明同始终!”

    “臣惶恐,陛下如此恩宠,老臣感佩莫名。”

    仅仅只隔了一日之后,蔡枫华就又“请病假”了,并且在给朝廷的“请假条”中附上了一份辞呈,表示要辞去内阁首辅大臣的职务。

    复隆皇帝当然不同意,一再挽留,希望他能继续为大明朝奉献余光余热,并且表示对他的工作非常满意,他就是最好的首辅大臣人。

    要是他辞职了,真不知道以后应该怎样应对纷乱的局面。

    蔡枫华知道这是皇帝的客套话,是在给自己留脸面呢。

    这一次,他是真的铁了心的要辞职,辞职报告打了一次又一次,一连上了七份辞呈。

    最终,皇帝看实在“挽留不住”,这才勉为其难的同意让他辞职。

    复隆朝的第一任内阁首辅大臣就这样退下来了,退出了大明朝的政治舞台。11




第385章:学生
    刚刚爬上树梢的月亮又大又圆,泼洒下温柔的光芒。八八读书,o≥

    不远处的稻田中刚刚收获过,在月光的照耀下,堆砌起来的稻秸子仿佛一个又一个的小型营垒。

    空气中弥漫着焚烧稻草的味道,这种味道让赵苞感到熟悉而又亲切。

    以前在泗州老家的时候,每到这样的时节,就会和父亲一起拎着“鞭拍子”通宵达旦的在打谷场上忙碌。

    晚稻收获之后,一定要尽快脱离、晾晒、储藏,若是遭逢一场大雨,可就遭殃了。

    父亲挥动着“鞭拍子”捶打稻穗的形象在赵苞的脑海中留下了无比深刻的印象,那有节奏的捶打声仿佛还在耳边回响着。

    贫寒的家庭养不起闲人,作为家中的长子,从小就跟随父亲下田耕种,尽可能的分担生活的压力。

    这也是农村最基本的生活状态,男孩子上了十几岁之后就必须开始沉重的劳作,只有少数少年能够继承父辈的手艺,成为泥瓦匠、铁匠或者别的工匠。

    若是能够到县城里去做学徒,则有可能成为一个做买卖的生意人,不过那终究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事儿。

    虽然赵苞真的很希望自己可以成为走州过县的商人,最终却事与愿违阴差阳错的成为了一名士兵。

    参军入伍不是赵苞的本意,但却是没有法子的事儿。

    官府的差人要抽丁,作为家里的长子,赵苞有必要顶替父亲来服役。

    “好铁不打钉”“好汉不当兵”是最传统的观念,若不是被逼的实在没有法子,谁也不想做丘八。

    在这兵荒马乱的世道当中,说不准哪天就战死沙场身死异乡了,说不得连个囫囵尸首都落不下呢。

    好在赵苞的运气还算不错,在军伍当中遇到了本乡本土的老兵,赵苞赶紧和这个老兵攀起了交情,尊其为“族叔”,得到了不少的关照。

    但是现在,他却必须“关照”一下这位“族叔”了。

    当初“泗州兵变”的时候,“族叔”老桑受伤了,被削下了三根手指头。

    虽然不是多么严重的伤势,却会对战斗力形成很大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这种人会被转为辅兵,不仅要从事更加艰苦沉重的劳作,各方面的待遇也会急剧降低。

    作为在一个锅里使马勺的兄弟们,众人都在竭力帮着族叔老桑隐瞒受伤的事儿。

    但是这种事情根本就瞒不过去,能隐瞒到月底就算是很不错了。

    作为这一群降兵的首领,老独眼儿已经帮他想好了一条不错的出路:“老桑啊,只要坚持到月底,我就有办法给你报一个因战负伤,到时候就好说了。”

    族叔老桑的手指头确实是在和辫子兵激战的过程中被削下来的,这是事实,但是他受伤的时机不对。

    他受伤的时候,还没有正式投降,应该算是清军而不是明军。

    大明朝的王师凭什么给一个清军“因战负伤”的待遇

    若是再打一场的话,就说是在归降之后受的伤,待遇可就完全不一样了。5∞八5∞八5∞读5∞书,←o≈

    月光照耀之下,老独眼儿那半张满是伤痕的脸孔显得有些恐怖,但大家却觉得分外亲切,他正在小声的叮嘱着手下的降兵们:“洪承畴已是笼中之鸟瓮中之鳖,扬州那边早就打的不知道谁是谁了,我估摸着洪承畴一定不会坐以待毙,肯定会想办法往咱们这边跑。”

    洪承畴能不能顺利的突围,淮扬大战的最终结果究竟是什么样子,都不是这些人应该关心的问题,他们只关心一件事而,那就是老桑的待遇问题。

    “老桑这后半辈子能不能过的安稳,就看咱们爷们儿的嘴巴是不是足够严实了。”老独眼沉声说道:“老桑受伤的事儿,谁也不能说出去,只要再打一场,咱们就咬死了说是新伤,好歹给老桑挣个因战负伤的待遇,我听说毅勇军的待遇,那是相当的不错呀。”

    毅勇军对待死伤将士的待遇确实相当的不错,简直堪称“奢侈”。

    最大的问题是,老独眼、老桑、桑德子他们这一批人直到现在都不清楚自己是不是属于毅勇军。

    作为以前的清军,投降过来之后算不算是毅勇军呢

    这是一个问题!

    上面到底是怎么安排的

    我们这些人到底是不是属于毅勇军,还是说只能算做是反正的清军

    至今没有一个准确的说法!

    好在最底层的厮杀汉们从不关心这个大问题,因为他们根本就影响不了什么,也改变不了什么,只能被动接受。

    一轮圆月升上了中天,鼾声渐起,降兵们进入了梦乡。

    “寻营,寻营!”

    睡眼惺忪的赵苞是被老独眼一脚踹醒的,急急忙忙的披上号褂子跑出来列队,连绑腿都顾不得扎好。

    外面已经列出了好几支队伍,全都和赵苞他们一样衣甲不整,有些甚至连武器都没有拿就跑出来了。

    赵苞远远的看到一群人举着火把,好像还有几个当官儿的。

    当那几个穿着军官服色的人走过来的时候,老独眼儿他们纷纷行礼,赵苞也跟着打了个军礼。

    当官的巡营其实也就是那么回事儿,常例而已,不过是说几句“战备期间,人不解甲,马不卸鞍”之类的套话,或是训斥或是嘉奖几句而已。

    但是这一次却有些不同。

    那个当官的走到族叔老桑面前,看了看他握qiang的那只手,专门问了一句:“负伤了”

    因为太过于匆忙,来不及做过多的遮掩,老桑手上的伤还是被发现了。

    所有人的心里都“咯噔”了一下,心中暗道:“完了,全他娘完蛋了,老桑要被打发去做辅兵了。”

    “回上官的话,皮外伤不要紧。”

    “把手伸出来,给我看看。”

    “长官,真的不要紧。”老桑不仅没有伸出手来,反而下意识的往后躲了躲。

    旁边的那个新附军参将立刻就大吼起来:“大帅让你伸手,这是军令!”

    大帅

    这个年轻人是大帅

    能用这个称号的,也就只有张启阳一个人了。

    降兵们根本就不认得张启阳,也没有机会见到这位毅勇军的缔造者,直到现在才知道面前的这个人就是名动天下的勇毅公张大帅。
1...211212213214215...32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