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朝做权臣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红尘贼子
历史上有哪个废帝是能善终的
以鳌拜的秉性和做事手法,只要是到了关外,必然会对这一对母子下手,这是想都不用想的事儿。
“太后,这是大贝勒的密信。”当老太监海富从衣底取出一封书信的时候,布木布泰亟不可待的接了过来。
大贝勒,不是指大清国的大贝勒,因为那是礼亲王代善以前用过的名号,至今还在用。
老太监说的这个大贝勒特指一个人:吴克善。
科尔沁蒙古大贝勒吴克善,布木布泰的嫡亲兄长,当今天子福林小皇帝的亲娘舅。
事到如今,屡遭变故的布木布泰已经信不过其他人了,当然她已无人可用。
唯一可以派的上用场的就是自己的娘家人:蒙古人!
大贝勒吴克善的密信中说的很清楚,几千蒙古骑兵已在长城外做好了准备!
蒙古兵准备什么
当然是截杀鳌拜!
把最后的一点兵力用于自相残杀,而不是齐心合力抵御外敌,这当然是一个错误的决定,但这个错误布木布泰不得不犯。
明明知道这是一错再错,却不得不这么做。
这会把大清国最后的一点元气损失殆尽,却已顾不得了。
大清国会是什么样子,那根本就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和儿子的安危。
宁可亲手断送了这个大清国,也绝不能便宜了鳌拜那狗奴才。
撤出京城,经蓟州过遵化,出了长城碍口之后继续向北,这是一条捷径,比走山海关要近的多。
而在这中间,要经过一段属于蒙古人的地盘,吴克善不仅是顺治小皇帝的嫡亲娘舅,还是当今皇后的父亲。
和布木布泰既是兄妹又是儿女亲家,属于典型的外戚,而外戚能够依赖的就只有太后和小皇帝了。
吴克善打的是什么算盘,布木布泰已经隐隐的感觉到了。
既然大清国的灭亡已是板上钉钉的事,索性一锤子砸到底,利用现在的局势和血缘关系彻底把大清国变成大蒙古国,趁着这个机会接收关外,把大清国的遗产变成大蒙古国的基业。
广阔的草原再加上关外之地,本就不属于大明朝的实际控制范围,毅勇军再怎么厉害恐怕也无力发动那么大规模的远征。
到时候以长城为界,只要喘过这口气,未尝就不能效仿当年的铁木真,昔日给黄金家族做牧奴的科尔沁人,未尝就不能成为新的黄金家族!
野心啊!
在这惶惶乱世之中,每一个人都揣着极度膨胀的野心,每一个人都在为自己打算!
嫡亲兄长的算盘,布木布泰不是不知道,但她还有别的选择吗
乱吧,那就来一场最彻底的混乱吧。
哪怕这天下人杀的尸横遍野沃血千里,只要能保住我们母子的平安,随他去吧,也只能走一步说一步了,哪里还顾得上其他
把吴克善的密信扔进炭火盆中,有些呆滞的看着写满了野心二字的纸张在火焰中很快的卷曲起来,迅速化为灰烬,布木布泰深深的吸了一口气,用一种不带丝毫感qgse彩的语气说道:“何洪森怎么说”
到了这个时候,布木布泰一点都不在乎满朝文武的意见,也不在乎他们到底在做些什么,反而开始关心起这个汉人状元何洪森。
那是因为何洪森做了一件事:这位汉人状元公,明明既无实权又不掌兵,却在私下里联络了一批满腔热血的下层八旗子弟,准备刺杀鳌拜,行“剪出权臣”“归大政于皇帝”的壮举。
通过非常隐秘的渠道,何洪森把准备起事的人员名单送进了慈宁宫。
但布木布泰却把那份至关重要的名单给烧了。
无论布木布泰再怎么糊涂,都知道何洪森的举动完全就是书生意气,根本就改变不了什么。
就算他们真的能拼死刺杀鳌拜,又能起到多大的作用
只怕到时候京城会陷入无法挽回的混乱,连撤回关外的机会都没有了。
布木布泰不同意他们这么干,但却意识到了何洪森等人的忠诚之心,通过老太监海富给他们传递出了一个消息,要何洪森等人暂时隐忍,待到局面出现转机的时候再做考虑。
至于所谓的转机到底是什么,什么时候才能出现,布木布泰则只字未提。
老太监还是那副拱肩缩背的畏缩模样,就好像是一个最谦卑的奴才:“大贝勒那边如何回复还请太后示下。”
“不必回复了,由着他们去做吧。”布木布泰显得有些意兴阑珊,或者是早已心如死灰了。
除了母子二人的安危之外,她什么都不在乎了。
不回复,就等于是默许,吴克善和布木布泰都很明白这一点。
“你说,我做的对吗”布木布泰苦笑着说道:“我已做错了太多,一错再错。”
“这一次是对的。”老太监袖着说道:“至少,老奴认为,这一回太后没有做错什么。至于说将来会是什么样子,那就只能听天由命了。”
第424章:热血
“如果说我们还有一个盟友的话,那就是你们手中的武器。”张启阳在咆哮:“除此之外,我们没有盟友,绝对没有。”
“任何势力,任何军队都是我们的敌人。”
“我们的任务消灭他们,冷酷而又无情的消灭他们。”张启阳环视众人,目光中全都是腾腾的杀气:“你们还有任何疑问吗”
这一番话,是对最近一些传言的回应。
因为吴三桂和左梦庚全都打起了“大明王师”的旗号,正在卖力的攻打京城,这让有些人产生了疑虑,甚至连中路军的李绍和高起潜都专门派人来询问过这个事情:
“是不是应该和左、吴二人形成一定的战略默契哪怕是稍微克制一下进取的速度也好,这样就可以形成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局面。”
而毅勇军,刚好可以做这个渔翁。
张启阳用非常强硬而又明确的态度做出了回答:我们是在孤军作战,视野范围之内的所有人都是敌对关系,必须消灭,毫不留情的消灭。
在这之前,因为吴三桂曾经派遣手下的心腹爱将马宝和张大帅做过沟通,说起过“反清复明”这件事。
当时张启阳的态度是默许,承认吴三桂的行为就是“举义反正”“反清复明”。
如此一来,吴三桂和与他联合在一起的左梦庚似乎在一夜之间就洗白了,变成了“大明王师”的一部分,并且马上发动了对清军的攻势。
但是现在,张大帅不再承认吴三桂和左梦庚的合法性,而是将他归属到敌人的范畴之内,并且以不容置疑的态度表示一定要把他们坚决消灭。
出尔反尔也好,卖队友也罢,反正他的实力最强,他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张启阳曾经做出过卖队友的破事儿,至于说吴三桂和左梦庚,那真不是他的队友,卖起来更加的肆无忌惮。
这番表态,不仅把左部和吴部视为仇敌,还很清楚的表明了一个态度:北方不允许有其他的势力存在,这是我们的地盘儿!关于这一点,对毅勇军将士尤其重要。
这等于是表明了一个事实:我们不是在为朝廷打仗,而是在为我们自己作战。
毅勇军已经自成体系,第一次公然喊出了要拥有自己地盘的口号。
大战在即,自从北伐以来,张启阳第一次把所有的学生们召集起来,发表了一次激动人心的战前演说:“扫除腥膻光复北地之使命已到最后关头,你们所能看到的都是敌人,你们的使命就是消灭他们,为我族长兴扫平一切障碍。”
“唯有铲除这样横亘在我们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才能踏上新的征程。”
“你们全都是我的学生,全都是我的弟子,将继承我的衣钵,为我族奋斗终生。”
“一直以来,你们都是学生,以前是,现在也是,但以后就不是了。”
“你们的先辈父兄,曾在毅勇军编组成军。我会在小吴庄,在我们毅勇军的摇篮,把你们编组成军,以后你们就不是学生了,而是战士,为了我族可以牺牲一切的战士。”
“光复北地,收复故都,这不是结束,而是一个开始。”
“我相信,你们和我一样,都很清楚自己的肩头的责任,都知道自己的使命是什么。我们前进的路途还有万里之遥,路途之上必然荆棘密布伏莽处处,但你们已经长大,将以战士的昂昂之姿登上这个时代的舞台。”
“我知道你们的力量,你们也知道。但这个世界还不知道。”
“现在,就让这个世界知道你们的强大,让这个世界明白你们的坚强。”
“太平盛世不是凭空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用自己的双手拼出来的。此一战,必须打出我族的威风,让九州四方在百年之后听到你们的名字都为之颤抖。”
“五千年的生聚,五年前的荣光,全是你们的身上。”
“扫平一切敌人,用最彻底的方式消灭他们,这是我族崛起的第一步。而你们——就是为我族披荆斩棘的利刃!”
“此生再无他想,唯愿我族长兴。”
当张启阳振臂高呼只是,一张张年龄的脸庞之上全都洋溢着狂热的喜悦,因为他们马上就要完成从学生到战士的转变。
这不仅仅只是身份的变更,还意味着使命的延续和发扬。
喷薄欲出的狂热扑面而来,每一个学生都跟着张启阳的呼喊振臂高呼:“我族长兴!”
“我族长兴!”
冯生民、楚天生、邓继贤、洪长安、张三娃等等无不热血沸腾,因为他们都很清楚的知道,万里征程才刚刚开始,克复北地光复故都只不过是征程的第一步。
能够在父兄先辈成军的地方完成从学生到战士的转变,代表着一种传承,代表着一种精神的延续。
这个世界和这个时代,将在毅勇军的摇篮之地完成一次更迭,结果先辈手中的旗帜,继续为我族长兴的终极使命而奋斗终生。
身为几千学生当中的一份子,化名为朱季兴的永王同样热血沸腾心绪澎湃,和其他的同学们一起高声嘶吼着,振臂高呼着。
但他终究不是一般的学生,他的身份太特殊了。
当一切结束之后,沸腾的热血渐渐冷却,朱季兴忽然意识到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问题:自己和同学们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成军
在这之前,无论学生们的表现有多么惊艳,也不管他们战胜了多少敌人打出过什么样的辉煌大胜,真正的身份都是学生,张启阳的学生。
克复北地收复故都之后,最主要的敌人肯定已不复存在,为何还要在这样的时间这样的地点把最能打的学生们编组成为军队呢
难道说,张启阳还要扫平四方
或许真的是这个样子吧,毕竟西边还有虎视眈眈的豪格,也许张启阳在光复了故都之后还要进一步的收复关外之地,毕竟那里曾经是大明的奴儿干都司嘛。
也许他还要进兵漠北,六伐大漠九征蒙古的壮举大明朝不是没有做过,太祖皇帝和成祖永乐皇帝都是那么做的,曾经打出了大明朝的赫赫威名。
张大帅再做一次也是说得过去的。
但是,朱季兴还是有点无法理解:凭借张启阳现在的军事实力,足以横扫天下了。就凭这几千学生,就能把吴三桂的几万关宁军打的找不到北。
既然有这些兵力已经足够,为什么新华军校那边还在培养更多的学生
第六期军校生的规模最为庞大,竟然有两千多人,听说还在准备招募第七期学生,或者说已经开始招募了。
按照张启阳的说法,从新华军校里边走出来的学生,只要有一万人,就能横扫天下。
事实上根本就用不了那么多,但为何还在不停的扩充规模呢
第425章:送死
张大帅亲自率领的西路军整体越过拒马河之后,并没有直扑京城,而是朝着朝着西北方向进发,沿长城一线推进,摆出了一个非常明显的包抄姿态。∈八∈八∈读∈书,≦o≧
中路军则沿卢沟一线北上,所指的方向同样不是近在咫尺的京城,而是西山一带。
到了这个时候,只要吴三桂不是傻货,就能看出毅勇军的意图了:他们的目标根本就不是京城,这是奔着自己来了。
大军迫近,这是一个非常不友好的姿态,但吴三桂还是有点不敢相信,他不相信张启阳会直接对自己下手,但这个局势却已十分明显。
疑心极重的吴三桂马上命令军队保持警戒状态,同时派出使者去和张大帅联络,希望双方可以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以避免产生不必要的误会。
一直等到第二日晚些时候,派出去的使者还没有回来,而毅勇军的两路大军则马不停蹄的从两个方向包抄上来。
到了这个时候,吴三桂已经彻底明白过来:张启阳要撕毁“盟约”,直接对自己下手了。
虽然局势对自己很不利,但吴三桂却并不是很担心,因为他对自己的实力很有信心!
现在的关宁军兵精粮足,有三万余众,光是精锐的战兵就有近两万,其中有三成多是甲胄齐全的骑兵。
这可不是左梦庚那种用数量取胜的乌合之众,而是真正的精锐部队,是大明朝用几十年的时间养出来的虎贲强兵。
自甲申国变之后,关宁军一刻都没有闲着,始终处于战斗状态,一路西进转战南北,击闯军破山陕,转战中原进取湖广,全都是战斗经验丰富的老底子。
哪怕是在锦州蛰伏其间,深知军队才是安身立命根本的吴三桂也从来没有放松过,时刻厉兵秣马加强训练,关宁军的规模有所扩充。
放眼天下,关宁军就算不是当世第一强兵,至少也是强兵之一了,所以,吴三桂并不怎么害怕毅勇军,而是马上做出了正确的反应:先下手为强。
既然毅勇军明显不怀好意,那就把他打回去,让张启阳领教一下关宁铁骑的厉害。
在战术的运用上,吴三桂显然不会犯下任何错误,而是选择了最正确的做法:让左梦庚垫在西线、卢沟之北一带,自己则率领关宁军主力向西移动,准备率先击破毅勇的西路军。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