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朝做权臣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红尘贼子
皇帝日理万机,天知道什么时候才有时间和张启阳见面,所以他只能等,一直要等到皇帝有了充分的时间才行。
若是皇帝的日程安排的太满,那就只能等别的日子。
为了见皇帝一面,等十天半个月都不算很过分。
在都知监等候陛见的时候,李吴山见到了一个熟人:徐志。
本以为徐志也是被皇帝召见,可事实上并不是这么回事:徐志是来给太子上课的。
作为东宫的侍讲教授,基本上相当于太子的家庭教师,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太子师。听起来这个身份好像很尊贵很有面子,其实太子的老师不止一位,而是一个小型的团队。
真正意义上的太子师是侍讲学士,而徐志仅仅只是个侍讲教授,相当于副科老师。
按照朝廷体制,作为太子正式老师的侍讲学士总共有四位,象徐志这种不太重要的侍讲教授可多可少没有定员,主要是做些讲经解史的工作。
因为不是很重要的正式课程,所以每个月只安排两堂课,临时还会兼一些其他的差使。
“万岁有旨,只要你来了就随时通传。”徐志说道:“随我去钟粹宫见驾吧。”
“钟粹宫”张启阳看向张之极,问道:“那是什么地方”
原本以为张启阳刚回家,可能会与自己有些生疏,所以一听到张启阳问自己,张之极还怀疑是不是听错了。
张之极笑着解释道:“一般情况下,皇帝召见外臣,多在三大殿进行,或者是文华、武英两殿也可以。由于你不是正式召见,所以选在了钟粹宫。”
原来不是正式召见自己啊。张启阳瘪了瘪嘴,不在说话,老老实实的跟在张之极身后。
钟粹宫是太子的居所,而不是商议国家大事的地方。
自明朝开国以来,钟粹宫都是太子的起居读书之地,只有嘉靖皇帝曾经在这里炼过丹,算是一个例外。
正常情况下,太子长大之后就应该搬到宫外另建太子府,现如今的太子已经是个十几岁的少年,按说早就应该搬出去了,之所以还住在钟粹宫,理由只有一个:没钱。
崇祯皇帝拿不出那么多钱财给太子修建府邸,也就只能先凑合着住在禁宫当中了。
一路从都知监走来,沿途所见宫阙大多晦暗陈旧,尤其是皇后居住的懿安宫,明显曾经被大火烧过,虽然已经搭建起了脚手架,看起来好像是正在修缮,却连一个工匠都没有看到。
问过张之极之后才知道,懿安宫在四年前失火被烧了很大一块。
周皇后体恤国家艰难,本不想修缮,但太子的年纪却越来越大,眼看着就已经到了大婚的岁数,就琢磨着自己搬到翼殿去住,把宽敞的懿安宫腾出来用来给太子办理婚典,结果修了一半就又没钱了,成了一个“烂尾工程”
关于历代帝王的样貌,史书中的记载大致相同,无非就是“龙额广颌”“隆准而目炬”“身姿甚雄伟”之类的描述,所以再见到崇祯皇帝之前,张启阳还抱有挺大期待,觉得崇祯皇帝应该是个大帅哥。
可亲眼见到了崇祯皇帝的模样之后,张启阳才真正明白,原来史书中记载
第二十二章:被皇帝坑了一把
“哦!这么说,你是由仙人抚养长大的咯”崇祯皇帝一脸好奇。
“没错!”
“既然是仙人将你养大,那么肯定有不凡的见地,你觉得如今我大明如何才能扫贼荡虏”这才是崇祯皇帝忧心的事,他想着张家世代忠烈,如今张启阳说自己是仙人养大,也就急病乱投医,看看张启阳有什么见解。
张启阳脑袋瞬间大了,这崇祯还真会问问题啊,这叫自己怎么回答。
所谓的贼,就是李自成、张献忠等人。所谓的虏,自然就是满清蒙古各部。
如何才能扫贼荡虏,这个话题可就大了。
当崇祯皇帝问出这个问题的时候,其实已经承认了现在的大明朝处于一个非常不利的地位,至少已经丧失了战略主动,甚至有可能会更糟。
作为一个小小的忠诚之后,当然不合适在这种事关国家大战略的问题上胡说八道,但皇帝亲口问起了,又不能不回答。
把所有自己知道的关于明末的状况,汇成语言,张启阳才说道:“草民怕说出来,陛下会不开心,所以还请陛下答应,不管草民说什么,都不要生气。”
崇祯皇帝沉吟了一下,开口道:“朕答应你。”
张启阳又是叩首一礼,“谢过陛下!”然后才说道:“以草民一愚之间,扫贼荡虏之事不在于战场争锋。李闯,张献忠等造反众人也好,满清蒙古的威胁也罢,追究到根子上,根本就不是一个军事问题,而在于经济层面上。
打仗打仗,看似是拼的前方军力,其实说到底不过是钱粮二字。”战争不过是政治的延续,而政治则是经济的表现形式,对于张启阳来说,这些只不过是一个连初中生都能弄明白的问题。
“打仗打的就是钱粮”这句话算是说到点子上了。
如果大明朝的经济能够维持在及格线以上,拥有足够的钱粮来支撑战争,就算是再有十个八个的李自成,再有十个八个的满清,也早就灭了。
想我大明幅员万里,生民亿兆,国力十倍于贼虏,又是天下正统,扫贼荡虏自然不在话下。”无论是国土、人口还是资源,大明朝都远远超过对手,战胜敌人完全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根本就不需要操心。
但事实却恰恰相反,在满清和李闯的双重逼迫之下,现在的大明朝已是四处冒火八方生烟的境地,虽还不至于摇摇欲坠,却早已经显露出只有招架之功毫无还手之力的窘态。
自身的实力明明比对手强的多,却被对手打的疲于应付,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动员能力不足,而且是严重不足。
“陛下您想想,我大明那么多的土地,那么多的人口,为何还是组织不起一支强兵无非就是因为土地所产的粮米和百姓创造的财富不在朝廷手中而已。财富不在朝廷手中,国家的潜力根本就动员不起来,这才是根源。
崇祯皇帝并不昏聩,他早已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国家有劲儿使不上,资源和人口无法动员起来,这才导致了今日的局面。
亿兆百姓辛勤劳作,所创造的财富究竟哪里去了总不会平白无故的就凭空蒸发了吧
这个问题根本就不需要回答,因为在场的每一个人都知道答案。
老百姓们吃不上饭,已经穷的揭竿而起造反了。
朝廷却拿不出养兵的钱粮,只能眼睁睁的看着造反的老百姓越来越多,满清也趁火打劫。
钱粮财富不在老百姓的手中,也不在国库里边,而是在地主士绅和官僚的手中。
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是大明的立国之本,现如今所谓的士大夫阶层只顾自己的利益,毫不在乎大明朝的兴衰,想要从他们手中争夺资源,那等于是和全天下为敌,一定会动摇国本。
自古以来,就没有哪个皇帝敢于公然挑战士大夫阶层,崇祯皇帝也不例外。
“能有这份见识已是难能可贵了。”用一句轻飘飘的话语结束了这个话题之后,崇
第二十三章:组建民团
可惜的是,崇祯皇帝依旧沉默不语。
关键时刻,最先做出表示的竟然是周皇后。
周皇后开口说道:“朝廷有朝廷的难处,你做的是为国分忧之事,凭的一双白手,想来也是极不容易的,终究不能让你两手空空的回去,我这里还有些体己钱,原本是准备用做修缮懿安宫,且先给了你吧……”
国库空的都能饿死老鼠了,哪有闲钱支援你的民团建设但这事毕竟关系重大,若是只掏张启阳一个人的腰包,终究好说不好听,所以周皇后主动拿出自己的私房钱来,贴补一下张启阳。
周皇后笑着说道:“东一笤帚西一簸箕的凑凑,总能凑出三四千缗,虽然不多,也是一番心意……”三四千缗钱,也就够买二十多匹战马而已,真不够给张启阳塞牙缝儿的,但这确实是一番心意。
贵为皇后的她,一年到头拢共才有六千缗的供给定额,一下子就拿出三四千来支援民团建设,已经算是很大的手笔了。
连皇后的体己钱都拿出来了,张启阳自然就不再哭穷,马上做出一副慷慨激昂的样子,当场跪拜下去:“皇后如此作为,臣敢不尽心竭力。
隔了一日之后,朝廷的正式任命终于下来了,同时送过来的还有周皇后对张启阳的支持。
昨日周皇后曾经答应过张启阳要拿出自己的体己钱来支援建军事宜,果然如同事先所说的那样送过来四千缗钱。
这四千缗不全都是现钱,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丝绸、布帛等可以折算成银钱的物品,甚至还有两件银器。
崇祯皇帝的真的穷,内帑早就掏空了,皇后当然拿不出太多钱财,只能用这些东西表达一下对张启阳的支持。
相对于这些三文不值两文的铜钱和布帛,张启阳更加看重那面军旗:那是皇后亲手绣制的一面三角军旗,上书一个斗大的“明”字。
皇后给的军旗,甭管是不是亲手绣制的,都具有举足轻重的象征意义。
和张之极回到国公府,俩人没有多说什么,张之极只是说了句“加油!”然后就塞了个人给张启阳。并且给了张启阳一块城外私田民庄,用来训练民兵。
庄子里除了种田的农户,还驻扎着两个小旗二十名国公府家丁,五十余匹战马。
说是家丁其实就是私兵,两个小旗二十名装备精良的骑兵,绝对是国公府私兵中的精锐力量,带队的一名总旗官叫做张国忠,三十多岁年纪人也十分彪悍,应是张之极重用多年的心腹。
被塞给张启阳的人是个中年男人,虽然是个读书人,但却是个半吊子。
虽然极力保持着读书人应有的矜持和体面,但突然被国公爷从账房先生安排了别的差事,吴大伟还是喜的抓耳挠腮:“小公爷,不知属下什么时候才能干活”
“今日便干活好了。”张启阳笑道:“组建民团招募民练宜早不宜迟,我这里有个章程……”
按照张启阳的章程,招募民练之事很快就定了下来,剩下的事情已非常简单,只需要吴大伟写个文告,然后广而告之就可以了。
吴大伟最喜欢做书写之类的事情,因为这等于是把他这个账房先生提升到了“文案”的高度。
不管怎么说,对于吴大伟这种好面子的文人来讲,“文案”终究要比“账房先生”更好听一些,而且显得更加体面。
当天中午前后,吴大伟就写好了一份“招募文告”,然后找了一面铜锣,带着张启阳跑到自己老家,京城外的小吴庄,卖力的敲打着在大街小巷里扯着嗓子高声喊叫起来:“各家各户的听真了
第二十四章:亲戚
太阳照的暖洋洋的,张启阳一开始感觉还挺舒服的,时间久了,就有些犯困了,打了个哈欠,留下吴大伟和几个家丁帮忙,张启阳自己回了京城。
刚刚回到国公府坐下,屁股还没捂热,管家就找上门来了:“小公爷,您是不是有个姓刘的亲戚”
“什么姓刘的亲戚”
“刚才小公爷去小吴庄的时候,家里来了个人,是个叫刘乾龙的,他自称是您的亲戚,说有很要紧的事情,我们反反复复的问了几次,他也不肯说到底有什么事情,只是说一定要见到小公爷的面才行。”
亲戚
老子我独身一人穿越到这个世界,哪有什么亲戚就算有,那也是国公府的,必定是坑蒙拐骗的家伙,直接轰出去也就是了。
“我没有这样的亲戚,把那个家伙赶走。”
“是。”管家领着几个人去驱赶那个姓刘的家伙,想不到那人竟然直接躺在了大门口,高喊着“张启阳打死亲大爷了”的话语,直接就赖着不走了。
我姓张,你特么姓刘,怎么可能是我亲大爷敢在国公府大门口这么撒泼打滚的家伙还真是第一次遇到,张启阳觉得好气又好笑,索性走出去看一看。
见到张启阳,正躺在门前耍泼的那个家伙顿时就收敛了很多,一咕噜从地上爬起来,斜着眼睛瞅了张启阳一眼:“你就是张启阳”
“我就是。”看着满身是土头发上沾满了碎草秸的这个家伙,张启阳很好奇的问道:“你说你是我的亲戚那我倒要问你了,你是我的哪门子亲戚”
“狗屁的亲戚,”这话说出口,姓刘的家伙拍了拍屁股上的土,嬉皮笑脸的凑了过来:“要不这么说,又怎么能见得到你张张小公爷”
“你到底是什么人”
“当然是大明的人。”
张启阳默默地盯着他,也不说话。
被张启阳直勾勾的盯着,那人终于卸了气,老实交代道:“我姓刘,刘乾龙,郦县人氏。”
“你是干什么的”
“打卦测字观风望气,顺便卖点大力丸什么的,有时候也做些偷鸡摸狗溜门撬锁的事情。”
张启阳顿时就明白了,这就是个江湖骗子。
难得这个骗子如此的坦诚,竟然毫不掩饰自己的身份,而且说的这么直白。
“原来是江湖上的朋友,想必是遇到了难事。”张启阳笑着对管家说道:“取几个干粮给了这位走江湖的朋友,再给他五十个钱……”
所谓的江湖人氏,大多都是骗子,不过是为了混个吃喝而已,本质上就是穷苦人。
既然这位“江湖人”到了家门口,作为英国公府的小公爷,张启阳给他几个干粮和几十个铜钱,也算是对得起他了。
按说这个刘乾龙拿了干粮和铜钱之后就应该对张启阳说几句感恩戴德的好话,然后拍拍屁股走人了。
可他非但没走,反而凑到张启阳面前,嬉皮笑脸的说道:“我曾跟随终南山的老道学艺,学了一手相面的本事。小公爷体态雄奇,天阁饱满地角方圆,眉宇之间隐隐有紫气升腾,定然会有场泼天的大富贵。”
“打住,你赶紧给我打住,别再卖弄骗人的江湖口决了。”张启阳哈哈大笑着说道:“你这套说辞骗骗别人还行,却是骗不过我,我也没有那个闲工夫听你说这些个东西。”
&
第二十五章:徇私舞弊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沿袭了千百年的习惯,虽然天色才刚刚擦黑,劳累了一天的人们早早就上坑睡觉去了。
整个小吴庄一片安然,鸡不叫狗不咬,只是偶尔听到飞鸟的鸣叫。
吴大伟已经睡下了,忽然听到一阵阵急促的敲门声。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