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大明之汉骨永存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老白猪
他们人人争先恐后,巴结李起都来不及,哪里敢去做任何阻挠的事情。
对于这些像苍蝇一样的人,李起自然也是懒得搭理,连见他们的兴趣都没有,直接便是选择了无视。
一路顺利无比,李起到达北京后,便是选了一个日子登基称帝。
弘光元年七月初八,李起在这一天,在北京登基称帝。
正式昭告天下,于今时今日正式改年号为“恒盛”,李起自然便是为“恒盛皇帝”。
本来按照封建礼法制度,新君继位都需要援用前一任皇帝的年号,直到第二年初,才会正式更改自己的年号。
但是因为李起这一次登基称帝情况比较特殊,因为弘光皇帝在弘光元年就已经死了。
现在说弘光二年其实也并不准确,不过只是为了将中间那谋朝篡位的朱常淓区别开来而已。
你让李起去援用朱常淓的年号,这自然是不可能的,接着用弘光的年号,却又不准确,
所以李起在礼部朝臣的建议下,一登基就用属于自己的年号,也算是新朝新气象。
恒盛,连绵不绝谓之“恒”。兴旺炽烈谓之“盛”。
二字合二为一,寓意便是王朝将拥有绵绵不绝的繁荣昌盛。
这样的意义也正是李起需要的,所以对于“恒盛”这个年号,李起也是比较满意。
有道是新皇登基,普天同庆,特别是在这样一个战争动乱的年代,更应如此,方可彰显新朝气象。
所以李起在登基的这一天,立即下旨昭告天下,免除天下农税三年,徭役三年。
不但如此,而且所有投身于贼寇的人,不论其罪行大小,自李起登基之日起一年内,只要向朝廷俯首认罪,朝廷便对其既往不咎,让其有一个从新做人的机会。
即便是像李自成、张献忠这样的首恶,李起也是公然表示只要他们可以改邪归正,投靠朝廷,李起也可以不追究他们的罪过。
而与此同时,所有被关押在监牢里面的罪犯。除恶意杀人,罪行民愤极大的大罪,其余人也都是全部被赦免,
出狱,让他们和家人团聚,从新开始新的生活。
李起的这一封旨意一出,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意义重大,这自是不言而喻。
第一,免除天下农税三年,徭役三年,这是封建王朝亘古未有的事情,从未听说,更不要说亲身感受。
须知封建王朝靠的就是农税啊,历朝历代他们能够维持基本的统治,靠的就是收税和徭役。
可是现在李起竟然一口气免了农税和徭役三年,不得不说,这样的魄力真真是令人叹为观止。
有的人可能就要问了,李起为什么要免去天下的农税和徭役呢
难道仅仅是讨好百姓吗。
免除了赋税和徭役,李起还拿什么来供养大明的军队,拿什么来维持朝廷的运转。
难道军队和官员都不吃不喝了。
这一点当然李起是心中有数的。
第一,因为天下大乱了二十多年,大明大部分的地方早就是一塌糊涂,许多的省份别说收税了,不给王朝添麻烦,就已经是阿弥陀佛了。
现在纵观整个天下,还能够正常收税收的地方,那也就只剩下江南等少部分地区。
其他的地方,例如京畿,陕西、河南、山东、四川,山西等地方,因为多年的战乱,早就是民生凋零,人口锐减,赤地千里也是常见的事情。
这样的情况下,你找谁去收税。
而像江南那些省份虽然没有受到太大的波及,目前多少还能正常的收些税。
但是如果免除了战乱地区,这大半个大明的赋税,而不免江南之地的税赋,那又难免落人口实,说李起处事不公。
有道是不患贫而患不均。
要免就都免,要么就一个都别免,这便是这年头大多数人的思想。
否则,李起便是又要将江南那些地方推到自己的对立面,以许多劣绅的德性,他们就有理由来反对李起了。
这是李起考虑的一个因素。
另一点便是因为大明王朝自太祖高皇帝以来,基本上在税收这个制度上就开始变得僵化。
可以说维持大明帝国财政税收的主要来源就是农税。
农税占了帝国财富税收的百分之九十以上,其余的商税茶税什么的,这些本该重税的税收反倒是少了。
这样的税收制度在大明王朝开国之初,自然也是合理的。
毕竟那时候百废凋零,农业是重中之重,是发展的第一当务之急,也是当时唯一着力发展的产业,
所以农税自然也是占据朝廷税赋的绝大比例,这无可厚非。
但是时间在流逝,事事自然也在变化,随着大明王朝两百多年繁荣昌盛,天下经济形势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第五百五十八章 人心
而且不单是因为现在江北四镇这个问题已经解决了,
放眼看去,自从弘光皇帝被朱常淓阮大铖等人害死后,皇位就一直空虚。
有道是国不可一日无君,家不可一日无主。
特别是在现在这天下大乱的时候,更加显得尤为重要。
这便是封建王朝的特征,有皇帝在,人才有主心骨。
所以当务之急,李起当然是要选择登基称帝,以一个全新而又威严无比的身份来主宰天下,重整大明河山。
只有这样才能显得更加具有天然的合法性、正当性,人心才能更加敬服。
故而身边的顾炎武,戚正等人一听李起选择这时候要回北京登基称帝,不由的也是心中狂喜。
这也是他们一直期盼的是,能够亲身伴随一个人登上皇帝宝座,这是多么荣耀的一件事情。
虽然这时候李自成、张献忠,还有那关外的鞑子都在,李起现在没有去对付他们。
但是其实李起登基称帝,这却也在无形之中加速了他们的灭亡,这一点人人都是心中有数。
此时此刻,他们对大明朝廷,对李起都拥有着无比的信心,认为李起收拾他们,那也只是迟早的事情。
弘光二年五月初三,李起先到凤阳,拜祭了凤阳皇陵。
在凤阳皇陵,李起失声痛哭。
“朱明皇室列祖列宗在上,太祖爷爷在上,不孝子孙朱慈炯来看你们了。
当年太祖爷爷您离去之时,留下的是一个富饶强盛的大明王朝,
可现在大明王朝家国破碎,百姓民生凋零,苦不堪言,死难者数不胜数,尸横遍野,流血如海水。
此皆乃父皇当政期间施行苛政,增加税赋,盘剥百姓,以致人民遁哭,百姓几无活路,纷纷揭竿而起。
此乃父皇一人之罪过。
而如今父皇已于煤山自缢,他已经用一死来向天下人谢罪,来向祖宗神灵谢罪,还请太祖爷爷,还有朱明皇室列祖列宗饶恕他的罪过。
现在不孝子孙朱慈炯即将君临大宝,登基称帝,担负起大明江山的重任。
当年父皇犯下的过错,给百姓造成的苦难,不孝子孙朱慈炯都将代父皇偿还。
天下顿苦,民生凋零,不孝子孙朱慈炯必将结束这一切,还我大明太平盛世。”
李起当着南京文武百官的面,在朱元璋墓前痛哭流涕,陈述崇祯帝的罪过。
这话说的话不可谓不重,甚至于完全将如今这样的局势,全部归结到崇祯帝一个人的身上。
这可以说是非常严厉的批评和指责了。
虽然说今天大明有这样的局面,崇祯帝负有很大的责任。
毕竟他当皇帝也当了十七年,而且也不是历史上的儿皇帝,更加不是傀儡皇帝。
你说他没有时间去改变,没有能力去改变,那也真的是说不过去。
但是要说完全是他一个人的责任,这也是有失偏颇的。
毕竟天灾摆在这里外,内忧外困摆在这里,大明王朝从上至下烂成这样的局面摆在这里,
说崇祯帝负有完全的责任,这也是不正确的。
可是这无所谓,天下老百姓不懂那么多,他们只需要知道有一个人,需要为今天的苦难负责就行。
而同时又知道有一个人将会勇于承担这个责任,这就够了。
所以李起这话传开后,天下百姓并未对大明皇室失去信心,反而燃起一丝希望。
一个勇于承担责任的人,不管怎样,他都比胆小懦弱,一味的只想推卸责任的人强,也更有担当。
这样的人自然更给人以信心。
更何况这样的局面也不是李起造成的,他也不过是父债子还,替崇祯帝来偿还这些罪过而已。
不过有道是千人千面,每一个人的想法都不一样,有夸李起的,就一定有骂李起的。
有赞成的,就一定会有反对的,区别也不过是人数多少而已。
其中便有小部分人在背地里大骂李起不孝,简直是禽兽不如。
这些人能够有这样的想法,这也不奇怪。
有道是子不言父之过。
李起这个当儿子的,如此这般陈述父亲的罪过,这从孝道上来说是说不过去的。
古人最讲尊师重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一套。
对上位者,对祖上,连名字都要避讳,更不要说言其罪过。
不过凡事都有其特例,也有其特殊的环境因素所影响,所以同样一件事情发生的时候不一样,那得到的结果也不一样。
便说这一次李起痛斥崇祯帝的罪过,将天下大乱的罪责全部加到崇祯帝一人身上。
李起这样的言论,这样的身份,若是放在太平年月必是要引起轩然大波,甚至要引起天下大乱。
但是此时在背地里痛斥李起的人却只是占了少数。
因为事情都有两面性,都需要辩证的看问题。
古人是说子不言父之过,意思就是当儿子的就不应该说父亲的罪过,
哪怕是这个当父亲的罪大恶极,罪恶滔天,也不能提半个字。
但是这句话你反过来理解,他又有另一层意思。
那就是如果连儿子的都不配说他父亲的罪过,那么别人又怎么配呢
所以这一句话反过来理解,也可以理解为如果一个人犯了罪过,那么最能够说他的,那就是他的儿子。
正是因为可以辩证的看待这个问题,再加之如今天下大乱,老百姓急需要有一个人带领他们走向光明,走向幸福,走向太平。
所以这时候李起能够勇于言说崇祯帝的罪责,怎么给老百姓一种踏实,勇于担当的印象。
即使有那么一些人在私下里说到这件事情,说李起不孝,也立马会引来众人的斥责。
“人家自己说自己的老子,关你什么事你有本事你也说啊。”
“就是,人家定王殿下英明神武,什么事不知道你能唧唧歪歪想得到的事情,难道人家定王殿下那么高的身份,他能想不到吗”
“说人家定王不孝,你自己又能孝顺到哪里去也没看见你给爹娘买点啥啊。”
第五百五十九章 新皇登基,普天同庆
绝大多数百姓还是向着李起说话的。
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民意基础在,使得这一小部分人只要稍稍对李起表示了一点不满,便是会被百姓连声斥责。
那些人自然也是不敢再多说什么,纷纷收敛,即使是有那顽固不化的,也只敢在自己家里发发牢骚,哪里又敢到外面去说。
这便是得民心者得天下。
李起自从起兵以来,对老百姓都是极好,从未听说李起对老百姓有任何不义之举。
而这一次李起冒天下之大不韪,在凤阳皇陵痛责崇祯帝的罪过,
这不但没有对李起的名声造成丝毫损害,反而使得李起的地位更加巩固。
离开凤阳皇陵后,李起便立即马不停蹄,连南京京城都没有落脚,直接带着人马向那被北京出发。
一路前行,昼夜星驰。
虽然路途也是遥远,但好在这时候鞑子也已经被赶出关外,李自成、张献忠的势力也还远远没有触及到这里。
所以这一路上李起都是太平无事。
尽管路上也有一些势力,比如那乡绅地主武装,小的山头势力等,这些也是有的。
但是在李起这样的身份面前,在李起的大军面前,试问又有谁敢跳出来。
他们人人争先恐后,巴结李起都来不及,哪里敢去做任何阻挠的事情。
对于这些像苍蝇一样的人,李起自然也是懒得搭理,连见他们的兴趣都没有,直接便是选择了无视。
一路顺利无比,李起到达北京后,便是选了一个日子登基称帝。
弘光元年七月初八,李起在这一天,在北京登基称帝。
正式昭告天下,于今时今日正式改年号为“恒盛”,李起自然便是为“恒盛皇帝”。
本来按照封建礼法制度,新君继位都需要援用前一任皇帝的年号,直到第二年初,才会正式更改自己的年号。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