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好老师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野怪逆袭
蔡邕见刘宏这么激动,心里还是很欣慰的。毕竟这种利国利民的大事儿,皇帝高兴成这样,说明这皇帝还是心怀百姓的。
不过蔡邕也不打算居功“陛下谬赞了。这图纸是那董明设计的,制作出来的也是少府下属的工匠。微臣,顶多也就是个跑腿的。”
刘宏不管这些,对蔡邕道“大司农朕不放心,你全权负责曲辕犁的事情,两年之内,朕要整个天下,家家户户都有一台曲辕犁。”
“还需要耕牛。”蔡邕小声提醒了一句。
“你想办法!至少十户要有一头牛。”刘宏二话不说的吩咐下去。
蔡邕闻言头皮都疼了。眼下大汉朝五千多万人,可是这没算上被世家豪族隐藏起来的人口,总的来说应该有六千万左右的人口。这么多人口,少说有五百万户。
依着刘宏的标准,他蔡邕要搞到数十万头耕牛。不过这件事他必须要办好,为了国家也好,为了百姓也好。
蔡邕躬身,应了下来。
“大不了去求一下董伯照,他肯定有办法。”蔡邕心里想着。
刘宏对蔡邕很是满意,想了想他又说了一句“伯喈啊,你觉得曲辕犁最大的作用是什么呢”
蔡邕闻言,立刻回道“自然是让天下百姓增产增收了!百姓吃饱了,天下也就安稳了。”
刘宏听到蔡邕的话,脸上依旧和颜悦色,心里却不由的叹了一口气“唉,也仅仅是好用罢了。是了,他不过是个儒生罢了。我大汉朝,以王霸道杂之。是时候,找一个披着儒皮的法家臣子了。”
“你说的不错!”刘宏收起自己脑海中的想法,笑着对蔡邕道“曲辕犁和耕牛的事情,你一定要做好。”
“喏!”
“去吧。”
蔡邕躬身离开。
只剩刘宏一人,他侧卧在榻上。
“世家曲辕犁授田”他轻声说着,可是声音太小了,谁也听不清楚,他在说什么。
新野,明德书院。
董明站在讲台上,口若悬河,旁征博引。
“虽然农耕文明的生存土壤是广大的乡村,但是农耕文明的中心一定是城市!为什么是城市呢因为城市不仅仅是权力和精神世界的中心,也是手工业、商业的聚集地。”
董明顿了顿“在这里,我解释一下什么叫精神世界。精神世界其实就是人类自古以来所创造的具有价值的非物质的造物总和。包括不限于文字、书籍、思想等等。”
看到学生们听的很认真,董明继续道“说回刚才的话题。只有人口数量和密度达到一定规模之后,文明才能产生。同时也只有在文明产生的同时,才能有科技的进步。因此,城市是文明出现的特征之一,不管是农耕文明还是游牧文明。”
“我们今天,从冶金开始讲起大家翻开书本,翻到《青铜与铁》这一篇”
董明的课越来越复杂,学生们听的也越来越吃力,无奈之下他只好放慢上课的速度,一点点的推进。
“除了文字,准确的说是完整的书写系统和城市化以及有组织的社会之外,冶金技术可以说是一个文明开始最重要的标志之一!冶金技术既是衡量文明程度的标尺,也是文明发展的结果。”
学生们听的有些懵,董明只好停下来一点一点的解释。直到所有人都理解了,才继续讲下去。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干事业嘛,可不就是开头难更不要说董明要做的还是要改变整个时代的事业。
课程缓慢的推进着,大汉朝这艘破船也在修修补补中缓慢的迈向未知的未来。
中平二年五月,太尉邓盛被罢免,河内人张延从太仆的位置上挪到了太尉的位置上。张延名声不大,却是张良之后,属于熬资历熬上来的。
六月,天下太平。只有少府在洛阳等地推行曲辕犁。新式的耕犁提高了洛阳地区的生产力,节省了很多人力。但是却导致了大批的农民没有事情做,徒增了许多事端。
为此,刘宏直接下掉了河南尹和洛阳令。
七月,皇甫嵩被罢免,削夺封户六千。改封都乡侯,食邑二千户。事实上,皇甫嵩败了吗并没有,都是十常侍的一张嘴,瞎说的。
当初皇甫嵩征讨张角时,途经邺地,发现中常侍赵忠住宅超过了规定,便上奏皇帝予以没收。另外,中常侍张让向他索要五千万钱,他不肯给。
于是赵忠和张让联起手来,劾奏皇甫嵩连战无功,耗费钱粮。刘宏当时心有顾忌,再加上皇甫嵩的确没讲北宫伯玉等人拿下,所以也就顺水推舟召回皇甫嵩,收回他的左车骑将军印绶。
八月,司空张温领车骑将军,征讨北宫伯玉。
中平八月初一,刘备派人来明德书院,邀请董明前往汉中。董明直接给学生们放了七天的假,带着几个学生,欣然而往。
这一次,是去看汉中推广曲辕犁的成果的。
104章 汉中一行
自从作坊做出了曲辕犁、活字印刷之后,再没有新的产品做出来。不过在董明的授意之下作坊中一部分工匠被安排到了书院的后山,搞了一个研究基地。
如今研究基地在研究的东西是肥料、火药和水泥。
不过
火药的进展还是很顺利的,肥料和水泥进展速度并不大。董明倒也不着急,能开始做就不错了。
除此之外,明德书院还有一个秘密的研究机构,由董明亲自负责。更准确的说,只有董明一个人。
他在研究蒸汽动力。倒不是想在东汉就实现蒸汽化,只是想留下一个蒸汽化的种子罢了。
去汉中的路上,随行的是诸葛瑾、郭嘉、刘威三人。除了他们四个人之外,还有刘备派来接他们的孙挺,和一队骑士。
一行五人,骑着马缓慢的走在官道上。
孙挺与董明并行,两人正在交谈。
“季直有些事情我想问一下你。”董明策马往前走,道“玄德当时不过是个主簿,一郡佐官罢了。虽然功绩很大,但是没什么人脉,又会受到卢植的牵连,怎么会成为南郑郡守的南郑就算再小,也是一个郡。两千石的高官,洛阳说给就给了”
“虽然你们三个人只是跟我听过课,可是我却熟悉你们的性子。这件事如果说有人出力了,一定是你。杨隆太正,郭超太直,他俩肯定不会参与其中。而你,手段心计算是一流。”
董明睁着眼睛说瞎话了,他压根就对三个人不是太熟悉,只能说认识。只是系统扫描了他们之后,数据会自动保存罢了。他眼下只不过是调出来三人的数据,比对了一下,发现了孙挺的特性中有一个毒士的评价。
毒士无所不用其极的谋士,但每次使用计谋时成功率提高百分之二十。
孙挺皱了皱眉头,他不喜欢这种被人看穿的感觉。不过他也知道董明没有什么恶意。
“学生,贿赂了赵忠。”孙挺也没隐瞒“主公和同僚们并不知道。”
“用了不少钱吧”董明问道“赵忠可不是一般人。”
“五千钱。”孙挺轻声道“平叛的时候,我私下里收集的。这种事,主公肯定不会做的。我只好偷偷做。”
董明看了一眼孙挺“你觉得玄德是可以托付的明主吗”
孙挺闻言反问了一句“老师不也这么觉得吗”
董明笑了笑“好好辅佐他吧。”
一路无书,到了南郑县的时候,刘备率领关张等人,出城十数里相迎,很是给董明面子。远远的刘备就策马上前,来到董明跟前。麾下众人也跟了过来。正是夏天的时候,七八匹马跑过来,搞的暴土扬尘的。
“先生!你终于来了!”刘备显得很是高兴。
董明笑了笑道“来看看,对了不帮我介绍一下”他说的是刘备身后多出来的新面孔。
刘备笑了笑一一介绍道“南阳人宗楷、朱献。”
宗明和朱献都是文官打扮,两个人身量不高,不到一米八,不过倒是风姿绰约,都是三十多岁的年纪,董明用眼里扫量了一下,两人都长于政事,能力值堪堪迈过七十点。
“见过伯照先生。”两人同时向董明行礼。
董明也一一还礼“见过两位先生。”
众人寒暄了一番之后,一同回了南郑县。南郑如今是汉中郡的郡治所在,历史上,这里会是张鲁的地盘。
初平二年的时候,沛国丰县人张鲁,在时任益州牧刘焉的安排下,入主汉中。
当时刘焉任命张鲁为督义司马,与别部司马张修带兵攻击汉中太守苏固。张修击杀苏固,张鲁又击杀张修,夺其兵众。并截断斜谷道,在刘焉授意下,杀害朝廷使者。
兴平元年,刘焉死,其子刘璋代立。刘璋以张鲁不顺从他的调遣为由,尽杀张鲁母及其家室。又遣其将庞羲等人攻张鲁,多次为张鲁所破。张鲁的部曲多在巴地,刘璋于是以庞羲为巴郡太守。张鲁拿下巴郡之后,割据于汉中,以五斗米道教化人民,建立了短暂的的地方政权。
眼下,刘备入主汉中,日后张鲁再来的话,估计直接就是送死了。
进入南郑,入了郡守府之后,刘备准备了宴席。席上作陪的还有关羽、张飞、徐暖三将;简雍、杨隆、郭超、孙挺、宗楷、朱献六位文官。
众人分主客落座,席上推杯换盏,好不热闹。宴席散去之后,董明一行在下人带领下各自去休息。
第二天一大早,刘备找到董明,献宝似的说道“先生,目前为止汉中全郡每十户就有一台曲辕犁了!”
“哎”董明对此很是意外。刘备派来的工匠才回来四五个月,这效率有点儿高啊“做的这么快怎么做到的”
眼下可不是日后的大机器生产时代,全靠手工来做,一个熟练工一天都做不完一台曲辕犁。刘备派过去学习的工匠也才一百来号人而已。几个月的功夫,以这批工匠的速度,连南郑县都不一定能够安排明白。
“季直去了一趟洛阳,从少府那里买来的。”刘备解释道“少府做了很多,本来想要在整个司隶推广的,但是推广的速度很慢。主要是耕牛不够用。季直就买了很多回来。”
董明点点头,对于少府的能力,他还是很认可的。效率可能不高,但是人手是真的多!眼下蔡邕领着少府,估摸着少府的效率会提高很多,再加上人手多,这就可以理解了。
“话说回来,回去安排一下流水线作业,模式成熟了之后,再传播出去好了。”董明想到了另外一件事,有点走神。
“先生”刘备有些好奇“想什么呢,这么出神”
董明笑了笑“想到了一个可以提高曲辕犁制造速度的办法,不过还得等某家回书院试验好才行。”
刘备闻言大喜,道“先生就是办法多。”
董明摆摆手,正色道“玄德,我知你不是爱炫耀的人,此次让某家过来,除了曲辕犁之外,还有其他的事情吧”
刘备闻言也不客气,直接道“知道瞒不过先生,备却又要事要请先生帮忙。”
“何事”董明问道。
“备听闻新野如今有了一所名为明德书院马氏学堂的私塾”刘备道“不知道这学堂可否也在汉中开起来。”
董明闻言笑了“此事你不说我也会提起的。”
刘备也笑了。
他想要帮着董明开学堂,也有自己的考量。其他的不说,至少董明教出来的学生,不管能力大小,都是可以做实事的。这对于刘备这种人来说,是非常有吸引力的。
再一个,他实在是太难招募到愿意跟随他的官员了,就想着自己培养一些。可是他又不是世家出身,没有这个条件,因此就想到了董明,继而想到了明德书院的附属小学。
刘备眼下对世家的心态大概就是,今天你对我爱理不理,明天我让你高攀不起的赌气状态。还是年轻,没像历史上那样经历那么多挫折。
105章 炸炉了
在汉中开附小的事情可以说是一蹴而就。不管是董明还是刘备有意促成此事,因此两人稍微商量了一下之后,刘备拍板决定在汉中九县各县先建一座明德书院附属小学。
他倒是没学马维,把名字给改了。不过一共九座附属小学,每个县城都以县名命名了学校名称,用以区分。举个例子,南郑县这里的的就是明德书院南郑第一附属小学。日后肯定还会有第二、第三等等。
汉中这边出钱出地方,董明出老师,来年开春的时候正式开学。
有了马氏学堂的经验之后,董明处理这种事情很是得心应手。马氏学堂加上马蔡两家的孩子一起,一共也就四十多个学生,一个老师就能带过来。暂时还做不到后世那样分年级分科目,只能一个老师一锅烩,三年一届。
汉中这边九所小学,也就是九个老师的事情。来年明德书院肯定会有一批学生出师,大多数是达到了资质上限,要想再有提高就必须在实践中提高的学生。突出代表就是戏志才了。
说起来戏志才这些年跟着董明,最大的变化大概就是内政属性提高了很多。至于其他的,刚见面的时候什么样,现在还是什么样。
事实上对于戏志才来说,眼下再跟着董明不过是浪费时间罢了。
安排完了附属小学的事情,刘备提起了汉中发展的事情。之前董明答应过要派人来汉中调研,可是这段时间一直在上课,把这件事给忘了。
眼下董明当面,刘备自然不会错过这个好机会。
“先生,我等来汉中也有数月之久,也摸清楚了汉中的情况。不过如今只是做了一些安民和劝课农桑的工作。正好此时先生在这里,备想就如何治理汉中一事,讨教一二。”刘备带着请教的意味对董明说道。
董明却也不会拒绝,只是道“先说一说汉中的情况吧”
刘备点点头“那是自然的。汉中郡共有九县,北依秦岭,南临巴山”
董明听着刘备的叙述,不停地点头。汉中这个地方,大部分的人口都集中在汉中盆地。盆地内气候宜人,土壤肥沃,可以说是经济中心南移以前重要的粮食产区。
更妙的是,这里不但粮食产量大,矿产资源、林业资源都不差!往北可以直击长安,入主中枢,往南可以杀入巴蜀之地,割据一方。可以说是乱世之中非常合适的起家之地了。
刘备被扔在这个地方,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的,董明都只能说是天意。假如接下来董明当咸鱼不管天下风云只是教学生的话,那么刘备肯定会比历史上发家的更快!
无他,汉中一地,直接就锁死了巴蜀,到时候巴蜀就是砧板上任人宰割的鱼肉。到时候他只需守住关隘,一路南下虎嗜鲸吞之下,几乎可以一战而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