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好老师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野怪逆袭
高尚听完董明的话之后,只觉得热血上头,再加上他真的是非常喜欢研究这些技术,当下就躬身行礼道“老师放心吧!学生一定为老师前驱!”
“不过学生有一个疑问。”高尚又问道“除了学生之外,还有哪些人”
董明指了指自己,顿了顿又道“还有飞虹。以及书院和作坊的工匠们。”
高尚有些意外“可是学生鲁钝,为什么老师不去找志才兄呢威哥儿、嘉哥儿、庶哥儿、瑾哥儿也是极为聪明之人”
董明明白他话里的意思,直接解释道“他们有他们的使命,你有你的使命。站在台前粉墨登场和隐在幕后支持,大家都是为了同一个目标罢了。”
“入了此门,荣华富贵、高官厚禄都会离你远去。高尚,你愿意吗”董明说这话的时候,忽然想到了后世的袁老先生、屠奶奶等一大批为了国家甘于平凡却又永远伟大的人。
高尚闻言没有说话,而是直接跪在了地上,对着董明磕了三个响头。
砰砰砰!
董明笑了,笑的很开心。
董明收到了一封信,就在高尚离开之后,董琬拿来了一封来自洛阳的信。写信的是人何贤,也就是日后的少帝辩。
刘辩还有些稚嫩的笔触下,将最近的事情一一道来,言语间颇有些对董明的依赖。总是在说完一件事之后,就问一上一句“老师,学生做的对吗”
董明边看边笑,说起来,董明也没教刘辩多少次。顶多也就就是每天晚上额外给他上一些历史课,讲一些历代明君的事情罢了。
说起来,董明一直在写的历代帝王本纪也已经写到了桓帝。等桓帝这一篇写完之后,这本帝王本纪就算写完了。说实话,行文和内容安排上,董明可以说是“借鉴”了很多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不过在内容上有所创新。董明毕竟是后世之人,对于帝王的判断和功过是非,自有一套自己的逻辑。
信中刘辩还诉说了自己的苦闷。
最近刘宏的身体有些差了,月前还混到了一次,让南北两宫都惊了一下。好在当时轮值的是曹操,直接封闭宫门,控制了南北两宫。除了三公以外不准任何人进出。不过事后,曹操被贬职,跑到三河练兵。
这其实就是明降暗升了。曹老板相当于直接掌握了洛阳附近,最强有力的部队之一。至于曹老板能不能摆平三河的骄兵悍将
这就是个蠢问题。
刘辩的苦闷就是,随着刘宏的身体越来越差,宫里的气氛也越来越紧张。尤其是王美人,进来对他越来越冷淡,这让他好不适应。
何皇后最近也少见他,只是叮嘱他要拿出人君的气度来。可是他不想,他就想跟弟弟皇子协一起玩。
林林总总一大堆,总之就讲了一件事。随着刘宏的身体越来越差,皇子辩和皇子协两个人已经被动的开始了争位大戏。
董明想了想回了一封信给刘辩,信中只是开解了他的苦恼罢了。将回信给董琬之后,董明又给蔡邕、曹操、袁绍、袁术各写了一封信,提醒他们密切注意十常侍的行动。
同时也请求他们,不管出现什么情况,一定不能让洛阳出乱子,更不能让藩镇武夫入洛阳。饶是如此,董明还是不放心,又做了第二手准备,给汉中的孙挺写了一封信,让他留意洛阳的动向,一旦洛阳有变,就帮助刘备拿下巴蜀之地。
108章 无题
明德书院,董明正在上课。
“惜粪如惜金,积地莫如积粪。大家能明白这是什么意思吗”董明敲了敲讲桌,大声问道。
在场有经常在肥料房当值的学生,闻言立刻举手,董明点头之后,站起来解释道“农业生产一定要使用肥料。就目前来说,五谷轮回之物是效果最好的肥料。同时肥料的来源也不复杂,只要有人就有。”
“施肥之后,可以大幅度提高粮食的亩产。”
其实大家都知道,同时也知道,董明抛出来的这个问题是为了后续的课程做准备的。
董明示意学生坐下来,然后道“五谷轮回之物无法直接用来施肥。一般来说,最简单的处理方式,就晒干。而且在晒的同时,产生的蛆虫还可以用来喂养家禽,或者鱼类。除此之外,今天还要教大家另外几种处理方法。”
“蒸粪法、煨粪法、酿粪法、窖粪法等四种处理方法,我们一个一个来仔细说。”董明清了清嗓子正式开始今天的课程。
“区田,以粪气为美,非必须良田。诸山、陵、近邑高危倾孤及丘城上,皆可为区田。区田不耕旁地,庶尽地力”
董明拿着系统整理好的材料,一点儿一点而讲给学生们听着。
事实上,华夏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在农业技术上的探索可以说是几千年来不遗余力。不管是官方还是民间,都用最大的努力,尽可能的提升亩产,扩大耕地面积。
至明朝中后期,华夏大地上已经有超过8亿亩,到了清朝这个数字直接提升到11亿亩左右。
如今的大汉朝,一半的耕地亩产三石,复种的情况下可以达到三点五石左右。而南方地区种植水稻,因为是粗放式耕种,亩产两石多不到三石。
但是也有例外,上面董明所说的区田就是例外。区田的亩产非常高,但是董明没见过。不过水利灌溉田和“代田”的亩产都可以达到十石。区田的产量要比他们还要高。
当然了,区田也好,代田也罢,都是极为稀少的。
大汉朝如今大多数耕地面积,平均算一下,也就亩产三石不到的样子。尤其是经过黄巾兵乱之后,耕地破坏,劳动力减少。大多数地方的亩产也就两石出头的样子。
这里的石并不是后世一旦上百市斤。
汉书律历志》上量者,龠、合、升、斗、斛也,所以量多少也。本起于黄钟之龠,用度数审其容,以子谷秬黍中者千有二百实其龠,以井水准其概。合龠为合,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而五量嘉矣。其法用铜,方尺而圜其外,旁有庣焉。其上为斛,其下为斗。左耳为升,右耳为合龠。其状似爵,以縻爵禄。
权者,铢、两、斤、钧、石也,所以称物平施,知轻重也。本起于黄钟之重,一龠容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也就是说,一石是一百二十斤。但是汉朝的一斤相当于后世的二百二十六克,也就说不到半斤。相当于现在一斤的百分之四五点二,咱再送他零点八,凑成百分之四十六。
汉一石相当于现在的五十五斤多一点。
一石粮食如果省着吃,大概够一个成年人吃两个月的,当然绝大多数情况下肯定是吃不饱的。也就说一个成年人在省着吃的情况下,一年要吃掉将近六亩地的粮食。一家五口的话,小孩子的口粮减半,光是吃饭就硬生生吃掉二十亩地左右的收成。
可是一家五口一共才几个劳动力顶多也就两到三个劳动力,他们一年到头能种多少地呢更不要说,如果干重体力活的话,一石粮食顶多够他们吃二十天的。
所以眼下,董明所讲的如何提高亩产的课程,可以说是每一个学生都关心的。不管是寒门出身还是世家出身。在这个年代里,没有谁会嫌弃粮食多的。
学生听得专心,董明也讲的专心。
眼下所讲的都是当前的生产条件可以做到的,短时间内就提高亩产。除了肥料之外,还有一些先进的耕种方式,包括复种、种子的优选、灌溉的方式等等。可以说光是这一部分,董明就可以将一个月不带重样的。
时间流转,进入九月份。
八月份也发生了不少琐事。飞虹的伤势见好,又投入到了火药房的工作当中。当然了,眼下火药房已经改成了烟花房。
明德书院在这期间又招收了几个学生,都是周边县城的。除此之外,刘备也送来了一批学生,一共二十多个。他们都是刘备资助的寒门子弟。说起来这还是董明给他出的主意。
同样的,八月份洛阳的邸报刘备也抄送了一份送了过来。
整个八月份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司空张温率军征讨北宫伯玉了。眼下两军已经接战,具体战况如何,犹未可知。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官员调动,这些董明并不是很在意。不过曲辕犁的事情,董明就比较在意了。
在刘宏的暗中相助之下,蔡邕推广曲辕犁的行动进行的很顺利。如今已经从司隶地区慢慢向三辅地区和冀州扩散。
生产力提高的同时,随之而来的劳动力过剩问题也逐渐尖锐。对此,洛阳的做法是扩充三河五校,让这些有精力没出发的年轻人应征入伍。
对此,董明不置可否。
按照董明的想法,这些人就应该组成开垦团、边疆建设团,天南海北的去开发边疆去。也需要花多少钱,直接免他们年的税就行。国人对于土地的渴望,绝对能够超过对背井离乡的恐惧。
漫说是边疆了,如果大草原上能种地,那游牧民族早就凉透了。比方说此时的东北地区,在汉人的眼里就是个苦寒之地,也就是那些未开化的游牧民族当个宝贝似的占领着。
可那是因为汉人不知道那里有着广袤无垠的黑土地。如果知道的话,那不用说,盘桓在那里的游牧民族可以被扫尽历史的垃圾堆里了。
董明倒是知道,可是他并不打算现在就说出来。这块地,他又更为重要的安排。还是那句话,世家大族可以铲除,但是眼下这个时代不需要。只要他们捣乱就行了。如何让他们不捣乱呢很简单,喂饱他们就行了。
没有比耕地更能够喂饱这些人的东西了。
收回自己的飘远的思绪,继续回到邸报上来。董明详细的读完了剩下的内容之后,揉了揉眉头。
除了上面提到的信息之外,还有一个信息让他很是在意。整整一个八月份,刘宏只上朝了三天。平常的时候,几乎都是何进和三公共同主持朝政。
“看来刘宏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了啊。”董明心里叹息着,同时也有些着急“一定要再多撑几年啊!等我养足了资本能够上台主政之后您再挂啊。不然你前脚一蹬腿,后脚大汉朝就会乱的。到时候难度系数激增了。”
“系统有没有办法延长刘宏的寿命”董明想到自己的咸鱼系统,抱着试试看的心态问了一句。
“没有。”
嗯,果然是个咸鱼系统。
“伤势可以恢复,断臂也能重生,但寿命不行。”系统又补充了一句,大概是想要解释一二不过它那个毫无感情的电子合成音时刻提醒着董明,这就是一个傻瓜式系统。
有些时候董明都在想,自己这个系统简直弱爆了。除了整理资料,灌输知识之外,他几乎没怎么用过它。
虽然不能延长刘宏的寿命,但是董明却也没那么担心。他虽然历史学的不咋地,但是恰巧知道,黄巾之乱平定之后,刘宏还活了几年才驾崩。眼下才中平二年,刘宏还有几年的时间呢。
当然了,几年时间也很紧张,至少不够董明养足资本,同时也不够刘辩成长为一个合适的皇帝。
但是,鲁迅先生又说了人死x朝天,不死万万年。担心这些没有用,干就完事了!
109章 戏志才要离开了
春去秋来,又一春。
时间流转,来到了中平二年十二月末,明德书院已经放了年假,明年三月才会复课。月底的这一天,董明收到了刘备送的新年礼物,四个婢女。
董明给她们取了名字,春夏秋冬四香。然后安排成了学生们的宿管阿姨哦不对,是宿管小姐姐。
他也不知道刘备怎么想的,不过毕竟是一番好意。他也让来人带了回礼给刘备。第二天就是正旦了,董明本来打算早早地休息,可就在这个时候,戏志才找了过来。
“志才啊,这么晚找我有什么事情吗”董明有些好奇的看着戏志才问道“先进来吧,等我一下,我点个灯。”
戏志才闻言走进来,站在房间里。董明将灯点着,看到他还站着,朝他挥了挥手,道“过来坐下吧。”
戏志才点点头,走到榻前,跟董明相对而坐。
师生二人中间一张矮几,上面是一盏铜灯,灯下还有一壶茶水,两个茶杯。戏志才坐下之后,拿起茶壶,倒了两杯茶。
嗯其实是白开水。
师徒两人,端起茶水,都喝了一小口,然后将茶杯抱在手里暖手。
“说说吧,志才。”灯火闪烁,打在人的脸上有些忽明忽暗的,董明敏锐的发现戏志才有些心绪不宁。
戏志才闻言放下茶杯,踌躇了一下,才道“老师,学生有一个问题,如鲠在喉。但是可能又不该学生问的但是这个问题又实在是”
董明很是奇怪,戏志才是一个果断的人,这种吞吞吐吐结结巴巴的纠结状态不应该出现在他身上。又或者说,作为一个智者型的人才,决断力是最基本的。
“你我虽是师徒,但实际上却是朋友。有什么好犹豫的”董明笑了笑道。
说实话,戏志才的年龄跟董明相差仿佛。虽然戏志才执弟子礼,但是董明从来没有把他当成学生看待。可以说整个明德书院董明最放心的就是戏志才。这些日子里,他和戏志才配合也非常好。
董明外出的话,戏志才一定在书院里。如果董明课程紧,有些事情就让戏志才出去办。两个人可以说是相得益彰。
戏志才听到董明的话,心里也有些触动。说实话,他拜董明为师这件事,一开始带着很功利的思想。因为他和郭嘉是寒门子弟,上升渠道几乎是被封闭的。若想有所作为就必须依附于世家大族。
可戏志才不想,他也不想郭嘉跟他一起依附于世家。
董明的出现无疑给了他一个机会。他带着郭嘉拜董明为师,成为一方名士的弟子。尤其是这个名士还被很多人看好,那么他就有机会借势上升。
可是人跟人的感情是很难琢磨的,相处下来之后,戏志才忽然发现跟着董明也没什么不好。一个崭新世界的大门,在他的眼前缓缓的打开。甚至于现在他已经一只脚迈进了那个崭新的世界。
更让戏志才感到舒心的是,董明对寒门和世家的一视同仁,对天下百姓的深切同情。一开始戏志才以为,董明也跟那些只会放嘴炮的名士一样,天天胡咧咧,一点儿实事都不敢,满嘴跑火车的吹牛波依。
可是现在,不管是曲辕犁、还是蒸粪法等无一不是利国利民的好东西。正是这些东西,让戏志才看到了一个新的世界。
他收回纷乱的思绪,深吸一口气,一脸郑重的朝着董明问道“老师!学生想知道老师以后打算做什么!”
“以后打算做什么”董明咀嚼着这句话,大概明白戏志才的意思了“且不说这个,志才你是在犹豫是否离开明德书院是吗”
戏志才闻言点点头,道“是的。学生近来一直在思考,到底要不要明年开春离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