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好老师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野怪逆袭
“为什么会纠结”董明问道。
戏志才闻言低着头,缓缓解释道“一开始学生想着,要靠一身所学,搏一个富贵荣华。后来学生想着,要为天下百姓做些什么。可是眼下,学生发现留在书院就可以为天下百姓做事,甚至要比出仕做的还要多!还要好!。”
“可是”戏志才说到这里顿了一下“可是学生却也想一展胸中所学。不想留在这里荒废了之前所学的一切。”
董明安静的听着,戏志才说到最后有些絮絮叨叨的。说到了他的家庭,他的梦想,他规划好的未来,以及他的苦恼。
最后,戏志才朝着董明问道“老师,你说学生该如何是好啊!”
这个时候,董明忽然意识到,不管是戏志才也好、郭嘉也好,还是诸葛瑾、诸葛亮、徐庶等人。这些史书上熠熠生辉的人物,并不是那么的完美。
他们不再是史书上那个寥寥几笔记载在纸上的历史人物。他们都是活生生的个体,除了日后的丰功伟绩之外,他们同样会在少年时期叛逆,二十多岁迷茫。
眼下只有二十多岁的戏志才,显然进入了迷茫期。
董明磨砂着手里的茶杯,看着戏志才开口道“我接下来说的话,你听完之后,再做决定是否离开明德书院吧。”
戏志才闻言正襟危坐。
“光和四年的春天,某家忽然醒悟了一些事情,不能再浑浑噩噩的蹉跎一生了。于是发愤图强,一边读书一边教学。那几年真的很快乐,可是某家还是选择了北上洛阳。当时不过是去看看我大汉的都城罢了。”
董明说到这里笑了笑“一开始,某家自以为学究天人,说世家评时势。可是到了洛阳才发现,压根就没人把某家当回事。甚至于还成了世家和宦官争斗的棋子。当时某家很是自信,说是三家相争,并不是什么狗屁棋子。”
“可是结果呢一纸调令某家就上了战场。若不是有孟德相助,某家自己又有些能耐,说不定就被弄死在了平叛的路上。”
董明摇了摇头“在邺县的时候某家就在想,这天下到底是怎么了可某家想不通,也想不透。再加上战事吃紧,某家转战广宗,与玄德和孟德一起拿下了广宗。”
“在广宗,某家忽然反应过来,一开始某家只是一个老师来着,怎么就跑到了战场上醒悟过来之后,某家来到了这里,重开明德书院。”
董明顿了顿又道“可是我还是想,这个天下怎么了。又或者说我在想如何拯救这个天下。”
戏志才忍不住开口问道“那老师您想到了吗”
“正在做。”董明笑道“曲辕犁也好,全新的制作粪肥也好,全都是在拯救这个天下。”
“光靠这些可以吗”戏志才不信。
董明道“自然不可以!可是这些却是必须经历的过程。等到某一天,某家会再回到洛阳,届时,就是某家拯救这天下的时候。”
“哈哈哈哈”董明大笑起来“说拯救太夸张了,应该说是改变吧!对,改变这个天下。”
董明虽然没有直说,但是以戏志才的智慧还是听明白了他的意思。
养望,然后携巨大的声望回道洛阳。这可不是在洛阳的时候,被有心人刻意宣传出来的名望,而是实打实的名声。
别的不说,新野周边数郡,数十上百县,上到郡守下到黎庶,哪一个不是对董明交口称赞
戏志才想了想,忽然郑重的对董明道“老师,学生已经决定了!”
“说吧。”董明笑了,只要戏志才不再迷茫,那就再好不过了。
“学生!开春就离开明德书院!”戏志才坚定地说道。
董明点点头,道“去吧。去做你想做的事情就可以了。”
戏志才点点头。
他没说的是,他打算当董明的先锋,帮着董明宣传各种新式发明和他的新学。没错,董明如今的学问被称为新学。
书院的弟子称之为格物学,外人则认为是新学。但不管哪一个名字,不管汉末的学阀大佬们认可不认可吧。董明的确成了一个学派的开山鼻祖。
110章 学田
正旦日,董明带着董琬跟刘威一家人凑到了一起。
早在十一月的时候,刘威的家人就搬到了明德书院。在书院山脚下花钱盖了一个小院子。这一片本就是马维送给明德书院的,刘威的父母想要建个房子,董明自然不会拒绝。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好消息,刘威的父母给他添了一个弟弟,取名刘封。过了正旦日,刘封就一岁了。
当然这不是刘备那个养子。那位是长沙郡人,本姓寇,他妈妈姓刘。说到这里,不得不提的是,刘备年后要结婚了。大概是为了拉拢汉中的世家,他直接向一个世家女求亲。这一看就知道是孙挺的手笔。
效果也是极好的,几乎在婚事定下来的当天,就有数十位世家子弟,归附到了刘备麾下。汉**有大姓三家,分别是李氏、邓氏、赵氏。这三家可以说是汉中世家豪族的领头羊。刘备娶得正是李家嫡女。而且还给了正妻的地位。
不过,孙挺做事儿有点儿走极端了。在刘备娶了李氏嫡女之后。孙挺又让关羽、张飞、徐暖、简雍、他自己在内的所有刘备麾下将官都娶了当地世家的女子。其中简雍娶了邓氏嫡女,关羽娶了赵氏嫡女。
这一波操作看的董明脑仁疼。这样帮助刘备在最短的时间内控制了汉中,将汉中三大姓绑上了刘备的战车。
但这也限制了刘备这个小团伙的自主性。至少眼下,他们在行事的时候要更多的考虑一下这三大姓的利益。
当然了,以董明对孙听到了解,估摸着日后一旦刘备起飞了,他转眼就能把三大姓收拾的服服帖帖的。
孙挺,孙季直,人狠话不多。
也就说到了来年,汉中可以说一波又一波的有人结婚。而且,你一个地方官员,从上到下都与地方豪族结亲,你想做什么
孙挺压根就是在赌,赌洛阳没工夫搭理汉中。刘备的小团伙里也不是都不明白,但他们也都在赌。
董明对此倒是有些担心,但他也没有去提醒刘备什么。刘备嘛,别的本事没有,抗打击能力那是天下一等一的,而且愈挫愈勇。
刘威家里,刘威的父母置办了一桌子好菜。毕竟不是王公贵族,没那么讲究,还一人分一个案几吃饭。
就是大锅饭,一大家子其乐融融的围坐在一起。
董明、刘威、刘建坐在一起吃饭。刘氏还从新野沽了一壶酒过来。大冷的天,喝上一壶温热的就,甚是爽利。
“老师,有件事想跟您商量一下。”刘威将碗筷放下,一脸郑重的看着董明,说道。
刘建闻言也放下了碗筷,连在一旁正在哄着小刘封的刘氏也看了过来。刘威父母一脸期待的看着董明。
董琬不知道什么情况,也放下了碗筷,等着刘威继续说话。
董明点点头,道“你说。”
“老师,山脚下一片荒地,能不能租一部分给学生”刘威问道“不用特别多,一百亩就成,正好够家里吃穿用度的。”
董明闻言笑了笑,点点头道“荒地的开垦可不容易啊。眼下又是寒冬腊月的,土都冻上了。”
刘建这个时候接口道“没事儿,庄稼汉有的是力气。”说着,他还憨厚笑了一下。
“这样吧。”董明想了想道“你负责书院学生的登记事宜,眼下还有多少学生在书院”
刘威想都没有想,直接脱口而出道“一共还有十二个人。除了学生自己之外,还有徐庶、诸葛瑾、诸葛亮、戏志才、郭嘉、高尚、张田、任宇、蔡涛、马原、李通等十一人。”
看着刘威一本正经的模样将每一个学生的名字背出来,董明笑了笑。徐庶等历史名人之所以没有回家是有原因的。
徐庶是因为自己老母就在书院,也没必要离开。诸葛兄弟则完全被诸葛圭寄样在书院了,逢年过节的还会一车一车的送礼物。戏志才、郭嘉寒门子弟,早早的也将家人接了过来。
高尚没离开是因为他压根就不想走,沉迷于热武器的发明无法自拔。
剩下的五人中,蔡涛是蔡家人,但是跟家里关系好像不怎么样,反正书院管饭,就没离开。其余四人,无家可归,家人都在黄巾之乱的时候遭了兵灾。
“那这样,除了亮儿之外,其他人都忙活起来吧。为师去新野找马令借一些兵丁,咱们把山脚下可以开垦的荒地面积统计出来,当做是书院的学田好了。”董明笑着说道。
学田,在这个时期,是一个相当新鲜的词儿。
所谓的学田,其实就是书院等教育机构所拥有的的耕地。这些耕地会租给农户,收取一定比例的租金,这些租金就是书院最主要的资金来源。
当然,这个时期是没有的。
学田最早起源于宋代,北宋乾兴元年,开始实行学田制度。
学田的来源有很多,主要从国有土地中如户绝田、废寺院田产、没官田以及牧马草地转化而来。还有一些来自于官僚、士绅、地主、商人的捐献、地方官府的拨款购买。
可以说,学田制度从宋代建立之后,一直到清朝时期都长盛不衰。
“学田”刘威显然不清楚董明的意思。
董明笑了笑道“总之就是书院的田产,到时候可以租给百姓。书院收取一部分租金就成。”
“收几成”刘建很显然更关心这些东西。
“三十收一。”董明吐出四个字。
说实在的,董明也不在意这点儿钱。他跟马家合作的淬体药生意,还有作坊的曲辕犁生意。就这两样,就完全可以满足书院的消耗,甚至还有很多的富余。
随着明德书院发明的东西越来越多,可以预见的是,书院的收入也会越来越多。更不要说,新野的马维和汉中的刘备,每个季度都会以各种借口给书院送来粮食、布帛甚至是直接送钱。
就是免收租金,董明也无所谓。但是呢,很多东西,如果你不付出一点儿代价的话,你一定不会珍惜的。
三十收一是最好的,看刘建脸上兴奋的表情就知道了。
“三十收一,太好了!太好了!”刘氏忍不住对着刘建不停的说着。
刘威见二老高兴了,脸上也展开了笑颜。
吃罢了饭,董明刘威师徒二人在院中赏雪。
“老师,谢谢您。”刘威对着董明,轻声说道。
董明闻言笑了笑“学田的事情”
刘威点点头。
董明拍了拍他的肩膀到“这事儿还是你提醒了我,不然山脚下的荒地,就真的荒废了。你不用谢我。说起来,还记得上一次咱们一起看雪是什么时候吗”
“三年前,光和五年,正旦日。”刘威回道。
“还记得为师问你的话吗”董明又问道。
刘威点点头“老师问学生,有什么志向。学生回答说想让身边的人都过的很好。”
“那就是了。你只是在完成你的志向罢了。”董明笑了笑“继续努力吧,未来是你们的。”
“未来,是我们的吗”
“嗯,是你们的。”
111章 有大汉特色的学田制度
翌日,董明回到了明德书院。量荒地面积的事情,他直接让戏志才负责了。后者开春就要去洛阳就官。在汉中的刘备给了他一个孝廉的名额。这是两好的事情,刘备本来就要为国举才。
趁着戏志才还没离开,“压榨”一下他的剩余价值。
而董明自己,则在做更重要的事情。
学田!
说实在的,要不是刘威父母提出租地的事情,董明还真想不起来学田的事情。眼下既然想起来了,董明自然要将这个东西彻底东汉化。做一个有东汉特色的学田制度出来。学田制度如果能够推而广之,最少有两个好处。
一来有助于他明德书院附属小学、以及以后可能出现的附属中学的拓展。二一个,也有助于汉末的教育事业的发展。
而且学田制度肯定不会遭到世家的反对。就目前来说,田也好、知识分子也好,都掌握在他们手里。学田制度的推广,不过是帮他们扩大影响力罢了。
董明也清楚这一点,他不在意。世家坐大,本就是现实,再多一些影响力也没啥。董明要的是大汉朝的读书人群体越来越大。至于是世家教出来的,还是他董明教出来的,都没关系。
他有自信,学了他新学的学生,就光动手实干这一点上,能把大多数传统的知识分子,按在地上摩擦。
更何况他还有后手,这里暂且不表。
董明一面在系统那里全方位的了解了一下学田制度的发展沿革,一方面又根据汉末的实际情况做出了符合时代要求的修改。学田只能由官方来推动,所以董明做的学田制度规划,都是以官方的角度来做的。
修改的方向主要有两点
其一,因为汉末的识字率太低了,识字率底下导致的接过就是,连官府都没有足够的识字的官吏。这种情况下想让这些人出来教书,无疑是无稽之谈。想要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利诱了。
名也好,利也罢。总得吸引人才行。
所以,董明的计划是,以朝廷的名义,在各郡建立书院,各郡分拨学田。所有书院的老师,都给官位。学正、教谕之类的职位,最高秩比一千石,最低秩比百石。没有实权,但是有俸禄,并且独立于郡府之外。
书院直属于洛阳,在洛阳设立专门的衙门,或者属于太学都行。这是实打实的利益。
名声这一块就更不用说了,什么大儒、名士的头衔直接给,就是宣传罢了。如果这个行不通,董明也有其他的办法。
刘宏官位都能卖,虚名什么的也能啊。大不了给个什么千秋万岁殿大学士之类的称号。除了给个虚名,做个身份证明之类的,啥也不用付出就一定能吸引到一批愿意为大汉教育事业奉献终生的糟老头子。
其二,学田的来源。
首当其冲的肯定是朝廷自己想办法,在各地官田中划出来一批给书院。其次,就是想办法从世家手里拿地了。这一点董明的办法也简单粗暴的很。
给地的话,书院就给一个实权的职位。不给地的话,就一边待着去。世家多是郡望,肯定不会错过在书院里掌权的机会。些许田产拿出来,对他们来说九牛一毛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