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好老师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野怪逆袭
“不知道这水利设施,如何修建”秦颉这个人不懂水利,所以他虽然意动,但还是想看看董明有没有好的法子,如果有的话,那自然就按照董明的规划来。如果没有的话,那还是老老实实的推广曲辕犁吧。
刘备同样也满怀期待的看着董明,希望他能够给一个章程出来。当然,只要讲一个具备可行性的方案也行。他刘备愿意赌一赌。
董明自然是没有啥方案的,或者说他自己没有方案。但是架不住系统有啊。直接那声望值兑换,一个以南阳汉中两地为基本盘的系统化的水利工程规划就出来了。不过这操作就有些大了。
基本思路就是,调整水资源的时间和空间分布,让两地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有足够的饮用水和工农业用水,又不会出现水灾。
基本方法就是开沟挖渠和修建堤坝。这两样除了能够调节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之外,还能带来一大批土地肥沃的耕地。
“是这样的,我们从南郑和宛城开始,同时开工在房陵县汇合。具体的线路规划如下”董明也没用地图,就这么一点点的口述。一直说了小半个时辰才结束。
“当然了,这只是线路,也就是说我们要开挖这么多地方。除此之外还要在这一些节点上修建水坝,一些急弯和水流湍急的河道修建河堤”
董明说的酣畅淋漓,在场的众人却越听越觉得恐怖。
诚然如董明所说的那样,如果这一套水利系统能够建成,那么汉中、南阳两郡日后绝对会成为天下最富庶的地方。
可是这工程量太大了,没有个十来年不可能完成。可是十来年之后,谁知道他们是否还在这里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事情,在官场可不多见。
倒是刘备一直兴致勃勃的,显然是真的想按照董明说的来做。不过汉中刚刚稳定没多久,他要是这么干的话,肯定又要平添许多波折。
董明全部说完之后,大家也没心思继续吃酒了。都在思考着这个汉中南阳水利工程计划的可行性和需要多大的投入。
而董明想的就简单了,推动两郡搞这个水利工程,除了有助于当地农林牧渔的发展之外,还能将书院一部分学生安排进去,真正的跟一个大型的水利工程项目,积累一下经验。
毕竟日后,若是有机会的话,董明肯定要大搞水利工程的。最起码,京杭大运河得弄出来吧像隋炀帝那样用命填,太捞了。多积累一下经验,一点点的连接南北水路才是王道。
114章 徐盛来了
水利工程计划,对于刘备和秦颉来说的确很有吸引力。两个人都是想要做实事的人,并且也有行动力。不过这毕竟是个大工程,两个人也不可能听董明这么一说,一拍脑袋就应下来。肯定还要进行多方面的考察和评估才是。
对此,董明很是理解。如果他们俩一拍脑袋就答应下来,董明反而担心这事儿干不成呢。以目前的生产力水平和劳役数量,才不伤害农业生产,不增加百姓复旦的情况下,想要将这一套工程建设下来,快了七八年,慢了就得十年往后了。这还是政局稳定的情况下。
所以,董明的建议是,汉中和南阳,先把最重要的主干线修好。大概只需要两三年的功夫就行了。哪怕日后来不及修其他的枝干,也算是打了一个很好底子。
刘备和秦颉倒是同意这个方案,不过两个人提出,明德书院必须技术支持。对此,董明自然不会反对,这也是题中应有之意。他原本就打算让学生们参与进来,积累经验。
大概商量完了之后,刘备等人便离开了宛城。董明直本新野而去,刘备则率军取道南郑。董明刚到书院,刘威就兴冲冲的跑了过来。
“老师,文向哥哥来了,已经等您几天了。”刘威很是高兴,董明闻言更是高兴。说起来徐盛跟自己的时间最短,但是毕竟师徒一场,经年不见,猛然得知他来了,甚至开心。
董明的办公室里,师生相对而坐。
跟分开的时候相比,徐盛变得成熟了许多,嘴角上甚至都蓄起了短短的胡须。整个人变得非常的威武雄壮,坐在那里自有一股大将风度。
“文向,这些年过得如何我倒是听人说,你跟着朱儁将军上了战场了”董明倒了一杯茶,笑着对徐盛问道。
徐盛闻言点点头,道“确实如此。中平元年的时候,学生率领乡勇随着朱儁将军杀贼。”
“好!不辱没你的一身本事。”董明笑道“这一次怎么有时间过来是公干还是”
眼下徐盛是有官身的,只要当初参与了黄巾之乱,立过功的都有官身。除非你像董明这样的,压根不就想要。
徐盛应该也有,至少一个别部司马跑不了。毕竟从乡勇规模和功绩来说,他也不算太差。混个别部司马没什么问题。
徐盛解释道“此来却是路过,接下来要去长沙上任,任郡都尉。”
“长沙”董明想了一下,以徐盛的年龄和功绩,不可能年纪轻轻就成为郡都尉的。董明皱眉问道“长沙的郡守是何人你知道吗”
徐盛点点头道“知道,是孙坚孙文台!学生与他曾经同在朱儁将军麾下听令,一起杀过黄巾贼。”
“孙坚!”董明眉头跳了一下“原来是他。”
“老师认识”徐盛显得很是兴奋“孙太守刚猛勇烈,乃是天下一等一的英雄。而对学生极好,学生这郡都尉的官职就是孙太守给的。本来这位置应该是他麾下四员猛将中的一位来做,不成想竟然给了学生。”
看到徐盛的模样,董明暗自摇了摇头,只能感叹历史惯性太过强大。徐盛还是被老孙家的人给吸引住了。
“不认识,只是听说此人少有谋略,勇武过人。”董明顺着徐盛的话夸了一句。
“是极,是极!”徐盛笑道。
紧接着,徐盛将这段时间跟着孙坚混的事情,逐一说给董明听,后者一直面带笑容的听着。
这事儿还得从张温临危受命,攻打三辅地区的北宫伯玉一伙说起。张温刚受命的时候,上表奏请孙坚参与军事,进驻长安。当时徐盛就已经跟孙坚搅和在一起了,自然随着他一路同去。
至于张温为什么要上表带着孙坚呢因为张温是南阳人!当初朱儁带兵救南阳郡的时候,孙坚和徐盛两人皆在,是故张温对两人还算熟悉,知道两人都是有勇有谋,拼死敢战之辈。
不过孙坚这会儿还是个满脑子皇汉思想的弟弟,一切为了大汉,为了大汉一切。
当时张温召董卓前来,董卓不愿意,最后在军令下不得不来。张温对此很不满意就骂了董卓几句,可是董卓那是一般人吗立刻就回嘴了。大家手里都有兵,谁特么怕谁啊
孙坚见状立刻上前,对着张温小声bb“卓不怖罪而鸱张大语,宜以召不时至,陈军法斩之。”
翻译过来就是,董卓不听话,咱们以军法斩了他吧。张温当然不会同意了。董卓虽然是个混子,但是在陇蜀之间素有威名,找个接口杀了他简单,后面的仗就难打了。
当然最后也没啥用。北宫伯玉被人坑了一波,韩遂,边章两个小老弟背后捅了他一刀,率众向张温投降,北宫伯玉仓皇而逃。
至于剩下的事情,前文说过了。
且说孙坚,北宫伯玉一役,孙坚打了一个酱油,但是也多少有些功绩,班师回朝之后,就从别部司马变成了议郎。紧接着历史出现了一些小偏差,孙坚不知道信了谁的鬼话,走了十常侍的门路,提前去长沙上任了。捎带脚还给徐盛安排了一个郡都尉的官职。
“唔,你刚刚说孙文台走了十常侍的门路”董明打断了徐盛的话“这种事儿,你怎么会知道的”
“这件事”徐盛挠了挠头“这件事其实是一个同学出的主意。”
“同学”董明愣了,能被徐盛称为同学的人,只能是书院的学生“哪一个同学难道是留在洛阳没过来的”
“贺文。”徐盛笑道“不过他过些日子也会过来,眼下他是孙太守麾下的军司马。”
“贺文”董明想了想“他好像是太学的学生吧不对后来在西池村跟着我上了一段时间的课程。”
当初太学学生在宫门前静坐,当先的三人中,贺文就在其间。后来这位有时间就去西池村蹭董明的课,一来二去倒也熟悉了起来。
“正是他。”徐盛道“除了他之外,我等还找到了不少滞留在洛阳的书院同学,如今一共有十几个人要同我们一道去长沙郡。贺文就是被这件事情给绊住了,不然早就与学生一起来拜见老师了。”
“唔”董明忽然发现,刘备和曹操好可怜。这两位跟自己认识这么久了,一个自己的学生都没得到。反倒是素未谋面的孙坚,一下子搞到了十几个人。虽然这些算不上董明真正的弟子,但是怎么说也有一份师生名分在啊。
再看刘备和曹操
刘备就只有徐暖四人,这还是董明看他可怜提前给他支援的。至于曹操算了,他就一个周福,眼下还在洛阳就官。而且这周福还算不得董明的学生。
115章 上课与筒车
徐盛在书院待了几天,然后才离开。离开的时候还跟董明约定好了,过段日子再过来,采购一批曲辕犁。
董明答应了下来。
徐盛离开之后,董明仍然安心的给学生们上课。之前因为刘备结婚、赵慈反叛的原因,董明一直没在书院。眼下回来了,自然要好好上课才是。
第一节课就是验收了他们的功课,如何改善书院山脚下那一半不太好耕种的耕地。学生们的给的解决方法也简单粗暴。
地力不足的,直接安排上了肥料,同时还提出了轮种。除此之外,他们还想了一个更有意思的办法,那就是从别处挖草、树根、树叶等,熬制成肥料,浇在耕地上,坚持几年贫瘠之地也能变得地力肥沃。
至于另外一部分,他们做的也很简单,能把水抽干的就抽干,不能抽干的就往里面加水,改成池塘
尤其是把洼地变池塘的家伙,简直就是个逻辑鬼才。
不过董明倒也不觉得有什么,只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就行了。要人给人,要钱给钱。教学生嘛,本就是个高成本的事情。
“功课做得还不错,大家就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吧。不过一定要做好详细的规划,到时候报给戏哦报给刘威就行了。”
戏志才已经走了啊。
学生们应下来。
董明继续道“行了,咱们接着上课吧。大家翻到《解决粮食问题》这一课。说起来,咱们一直都在聊这个话题,并且也做出了一些实打实的东西来。比方说曲辕犁、新式制肥法等。这节课,为师给大家详细聊了一下,粮食问题的解决到底有多重要,又该如何解决”
“在技术达到某一个阶段之前,人口的基数是保证文明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在我们眼下的这个时代,如果说一个文明总人口不到一百万,那么,它不仅修建了不好了万里长城,还可能发明不出来冶金技术等制造技术。”
董明顿了顿“这是因为大多数的劳动力都被束缚在土地上,他们需要在土地上努力劳动来满足文明的延续。只有少数人在从事农业生产以外的工作,这种中间再去除掉手工业、建筑业等,从事技术研究和发明的人就更少了。”
“这样,文明的发展就会极其缓慢甚至进入停滞”
“因此,人口基数是一切发展的基石,那么如何提高人口基数呢这既是我们今天要讲到的了粮食是限制人口数量的最大因素。”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提高粮食产量呢为师认为,应该从三个方面来考虑。灌溉、劳动力、种植技术。”
董明说到这里,声音大了起来“灌溉,换句话说应该是水利工程。早期的文明发展,都靠近大河流域,比方说我们炎黄子孙。但就算如此,水利工程的灌溉对于农业生产来说,仍然是必不可少的。”
“我们举两个例子,一者是都江堰,一者是郑国渠。”董明笑道“先说郑国渠”
董明抑扬顿挫的声音飘荡在课堂上,学生们则聚精会神的听着。在汉末这个时代,明德书院似乎成了一方净土。
就在明德书院上课的时候,新野城的作坊里,高尚和谭木匠两个人又搞出了新的东西。也不能算是新的东西吧,他俩根据毕岚发明的翻车,做了一定成都的适用于南方自然条件的更改。这种更改,怎么说呢,大概是做出了筒车吧。
这玩意董明在课堂上提过概念性的东西,同时在《算学》这本书中,也出现了大概的论述。不过那是以水车为例子来说的。
高尚在研究了一段时间之后,自己画了一张草图,就乐呵呵的跑来找谭木匠。眼下谭木匠等人也是今非昔比了,每个人手底下都至少有二三十个学徒。
本来他在研究火药武器的事情,可是眼下被困在了材料上。这个方面他也没什么研究,去问董明,董明让他等等,先去研究别的。
于是乎他就搞出来了这玩意。
筒车,应该是隋朝时期出现,唐朝开始盛行。高尚和谭木匠鼓捣出来的这玩意,看起来好像很简单,实际上制作起来并不是那么容易。
首先,做一个大转轮,在转轮上装一些竹筒,使筒口朝着转轮前进的方向(也就是水流的下游方向)。竹筒与筒车的轴呈45度左右的角度,这样可以使得在倒水时,倒向筒车的侧边(便于水槽接水的位置)。
使用的时候,将转轮浸入水中一定的深度,大约四五尺深,便于给水。在筒车轴心靠后约10米的位置(高度比筒车顶部低一些)装一个流水槽。
筒车的水轮直立于河边水中,轮周斜装若干竹木制小筒,最多的可以装四五十个竹筒,但是他们做的这个比较小,只有十二个竹筒。
利用水流推动主轮轮周小筒次序入水舀满,至顶倾出,灌入流水槽,导入渠田。
高尚和谭木匠搞出来之后,尝试了一下,想过还不错。虽然效率很低,但是不需要其他动力,可以日夜不停地运转,已经足够了。
“谭老,这东西算是成了吧”高尚看着不停运转的筒车,笑着问一旁的谭木匠。
谭木匠闻言摸了摸胡子回道“应该是。不过这给水量不足啊。”
“再做大一些,转**一些,竹筒也大一些,再多加一些竹筒,这样给水量就上来了。”高尚分析道“不过这样的话,制作难度会变大。”
“还有一点。”谭木匠补充道“木材还是要换,不然的话不耐用。”
“这个咱们可以再试验一下,找一种使用且便宜的材料。”高尚回道“对了,听说你们最近在改曲辕犁”
谭木匠点点头道“没什么头绪。之前先生过来说,以后要适应大农场化的生产,让我们尝试一下,能否制作出适用大农场的耕犁。”
“大农场”高尚楞了一下“老师好像没提过啊。”
“他就是之前来过一趟,随口一说。老头子趁现在还有把子力气,所以想试试看能不能走出来。”谭木匠笑了一下。
“谭老,最好还是先问一下老师大农场是什么意思,还有就是可以问一下老师如何去改进曲辕犁。”高尚小声说道。
“也对。”谭木匠笑道。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