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好老师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野怪逆袭
书院这边,董明仍然在上课。
“通过郑国渠和都江堰这两个例子,咱们可以看出来水利工程对于农业生产的巨大作用。当然水利工程的作用也不仅限于农业生产,还包括运输、调节气候等。这些咱们先不谈,继续往下说。”
董明扫视了一眼学生,道“有了水利工程之后,粮食的增产还需要革新的农具和使用畜力。耕犁就是人类农业文明发展史上,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耕犁的出现,使得我们的生产效率大大提高。我们可以种植更多的农作物,开垦更多的耕地,然后养活更多的人口!这就对文明的发展有了正向的作用。”
“人口变多,那么劳动力就会变多,劳动力变多粮食产量就会增加,粮食产量增加,人口数量又会进一步提高!”
“其次就是畜养牲畜!猪马牛羊狗等驯化,使得我们的农业生产更加的轻松和多样化”
116章 孙坚孙文台
孙坚一行带着两千多兵丁朝着长沙郡进发。徐盛单人快马,已经赶上了孙坚等人。此时孙坚一行已经扎营休息。又不是去打仗,所以孙坚一行的行军速度并不是很快。
徐盛到了军营处,滚落马下。
“某家徐盛!”他大喝一声,守在营门的士兵连忙放下武器。
“徐将军回来了”有认识徐盛的兵丁笑着喊了一声。
“正是某家!”
孙坚如今这两千多人,有一千是徐盛的私兵。是徐盛从徐州老家带出来的乡勇。经历了黄巾之乱和三辅之地两场大型战役的洗礼之后,可以说是精锐之师。
同时,这一千多私兵,也是徐盛在孙坚这个小团体中身居高位的保障。大概是父亲早丧的缘故,徐盛做人很是圆滑,自从跟了孙坚之后,再也没提过独立领军的事情。
投桃报李之下,孙坚也给了徐盛一个高位。
徐盛快步走到大帐,大帐内孙坚正与一众将领商议军事。除了孙坚之外,还有他麾下四大将,祖茂、黄盖、韩当、程普。
“主公!盛来了。”徐盛进了大帐之后朝着孙坚行礼。
孙坚站起来,笑道“文向来的正好!”
“嗯”徐盛毕竟不是纯粹的武夫,打眼一扫,发现五人全都身着铠甲,知道肯定是发生了什么重要的事情“莫非有军情”
“然也!”孙坚重重的点头“这里有份长沙来的军报,你看一下吧。”
徐盛接过来,发现并不是官方的军报,而是写在一份竹简上的。打开看了一眼,立刻眼睛圆睁。
“好狗胆!”徐盛实在没想到,孙坚还没到任呢,竟然有人在长沙郡造反了。
就在月前,区星自称将军,聚兵过万攻城略地,在长沙起兵造反。
“区区一个贼人罢了,一群乱民,我等两千精兵,战将六员,杀将过去。摆平一个区星还不是手到擒来。”孙坚见徐盛大怒,当下就大笑道“文向不用如此,让弟兄们吃饱喝足,歇息一会儿之后,咱们直奔长沙,斩杀贼酋!”
“喏!”徐盛抱拳应下来。
“对了不知道文向此去新野,有没有什么收获”孙坚笑眯眯的问道。
他跟董明是不认识,但是眼下他手里的文官基本上都是董明的徒弟。这让他对董明产生了很大的兴趣。
尤其是在洛阳的时候,碰到了袁本初两兄弟和曹孟德。这三人全都对董明交口称赞,言语之间只把董明说成了两汉四百年来最妙的一个人。
是的,最妙的一个人。
这个妙字用的就很有灵性。说起来曹操、袁家兄弟和刘备,这三方对董明的认识有很大的不同。
刘备那是把董明当成了人生导师,董明说的话,刘备都当成真理来听。眼下身居高位久了一些,不像年轻的时候那样萌萌的了,但还是非常的尊重董明。
曹操则把董明当成志同道合的朋友,他认为董明是跟他一样的人。愿意为了大汉冲抛头颅洒热血之人。为了大汉朝的繁荣富强长治久安,可以做任何事的那种人。
袁家兄弟嘛,在大方向上保持一致,那就是董明是个很有能力的人,同时也博学多才是个名士。他们就爱结交名士。
区别也是有的,袁绍更多的是为了日后招揽董明做准备,哪怕不能招揽,也想留一个好印象。至于袁术嘛。
“董明,某家的好兄弟!谁同意,谁反对”
这大概就是袁术的心声了。
所以孙坚在他们三个人嘴里听到的董明,就是一个妙人了。
听到孙坚的问题,徐盛笑了起来,道“却是去着了。主公在洛阳的时候想必也听说过曲辕犁吧”
“不但听说过,某家还见过。真真是个好东西。”孙坚颇为感慨的说道“听说这东西就是你老师制作出来的”
“正是!”徐盛昂着头道“盛此去新野,正好也跟老师说起此事。他愿意以低价卖一批曲辕犁给我们。”
“如此甚好!甚好!”孙坚抚掌大笑“某家还寻思着去洛阳买一批,只是这一路上人吃马嚼所废颇多。眼下有了文向老师的支持,那可是省了一大笔银钱。”
顿了顿孙坚又道“等到了长沙,便让幼台走一趟新野。”
孙坚嘴里的幼台,便是他的弟弟孙静。孙坚兄弟三人,长兄孙羌与妻子早亡,也因此孙坚与孙静感情极好。
孙静一直待在吴郡老家,打理家里的生意。孙坚家里是种瓜的。具体的话来说,是种西瓜的。
西瓜这一水果,华夏大地是何时种植的一直以来众说纷纭。一直到八十年代的时候,在扬州西郊邗江县汉墓随葬漆笥中发现了西瓜籽。墓主的死亡事件是汉宣帝本始三年,也就是公元前71年。
虽然孙坚跟刘备一样给自己安排了一个孙武后人的牛掰身份,但是本质上来说。他跟刘备一样,都来自于社会低层。
一个编草鞋的说自己是皇室宗亲,一个卖西瓜地说自己是孙武后人。
嗯,这很汉末。
大帐中,徐盛听到孙坚的安排也没有什么不满。毕竟眼下他是孙坚手下武将第一人,若是再过问政事,就有些不妥了。
再加上孙静本身也颇有能力,至少程普等四将对孙静推崇备至。徐盛就更没有什么意见了。
“除此之外,还从老师那里学来了一个新式的制肥法,可以大幅提高粮食亩产。”说着徐盛又从怀里摸出一本小册子递给了孙坚。
孙坚接过来,打开看了看之后,虽然有些不明白,但是感觉很厉害。
“很好!”孙坚夸赞道“还有什么好东西,都一一拿出来吧。”
孙坚说着,就笑了起来。
徐盛闻言拱手道“倒是没有其他的了。只是老师说,如果我等在长沙的话,可以在水稻种植上下一点功夫。如果可以的话,他希望派一些学生来这边做点研究。”
“研究”这个词对孙坚来说有些拗口了。
“唔”徐盛想了一下道“就是说老师想派一些学生来,亲自种植一下水稻,挑选和培育良种,争取能够提高亩产。”
“哦这样啊。”孙坚摸着下巴,想了一会儿道“倒也是个好事。不过眼下不是说这些的时候,先拿下长沙再说如何”
“喏。”徐盛没有多想,直接应了下来。
孙坚其实对董明派人去长沙这件事有些不愿意的。他跟刘备不一样,刘备可以完全信任董明,他不行。
前面说过了,孙坚家里是卖瓜的,除了一身武勇之外,一无所有。他所谓的孙武后人也不过是自说自话的装点门面罢了。
刘备虽然也惨兮兮的,但是人家是有谱可查的汉室宗亲。当然这谱有没有谱就不知道了。反正刘表都认了,其他人能说什么呢
在孙坚的世界里,自己的东西就要靠自己的双手去搏一搏。自己的地盘就要靠自己去经营。我可以花钱请你来,高官厚禄任你选。但你要是巴巴的赶上来,那我就要怀疑你的用心了。
117章 升级了
且不管孙坚如何的纠结。
明德书院这边,董明正带着学生们参观高尚和谭木匠做出来的筒车。对高尚这个学生,董明可以说是极为欣赏。
不骄不躁,安于研究。有想法还有行动力。敢想敢做敢实践,最关键是的,最后还真能弄出来不少好东西。
筒车配曲辕犁,董明忽然发现这短短的时间内,汉末的农业生产力直接达到了唐朝时期的水平。当然前提是筒车和曲辕犁能够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使用。
不过,对于种田技能点满的国人来说,这种事情甚至都不需要官府出力,光是百姓们自己就能把这两项东西安排的明明白白的。当然,这是在天下稳定的情况下。
筒车边,高尚和董明正在说话。
“老师,这筒车只是试验品,真正的成品还要更大一些。”高尚向董明介绍着“目前学生跟谭老商量了一下,最好是二十四筒的水车。这样用处广一些。同时在某些地方可以修剪四十筒以上的。不过这个就属于大型工程了,得有衙门的支持才行。”
发明出来的东西,第一反应就是如何使用。这算是高尚的第二个优点了。
董明闻言点点头道“这件事,你做得很好。没想到你们能把筒车给做出来,为师很是高兴。这样,你和谭老辛苦一下,把二十四筒的做出来。还有就是把所有的技术参数、实验数据都记好整理好,装订成册。保证让其他工匠,拿着你的小册子,就能做出来一架。”
“诺。”高尚沉声应下来。
这事儿其实有些难办。就好像后世哪怕说明书给的再详细,照样有组装不好一个简单鞋架的弱智。这个时代也是如此,工匠们几乎都不识字,识字的人也几乎不懂技术。并不是所有人都像明德书院的这些学生一样,哪怕动手能力不行,但也是懂技术的。
“对了,为师打算将作坊搬到书院山脚下,你觉得怎么样”董明问道。
这是他想了很久的一件事,作坊在新野倒也没有什么不好。就是学生出来实践的时候不太方便,这年头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娱乐基本靠手。从书院到这里十几里地,走来走去的有些耽误时间了。
而且乱世将现,妖孽不妖孽的先不说,剪径的毛贼倒是有不少。要不是明德书院的学生全都习武,每次出门又是数人通行,早就遭了贼了。
再有一个,如今作坊里生产的东西越来越多,考虑到保密性和安全性,在山脚下比较放心一些。作坊也好,后山的研究所也好,这是董明日后是否能够有所作为的底蕴。这种东西,还在眼皮底下好。
“搬到山脚下”高尚想了想问道“如今此地倒是有些拥挤,搬到山脚下是个好主意。但是应该提早做准备,至少要将工匠们的住处修建好才行。”
“这是自然。”董明点点头“为师想着,在山脚下弄成一个小镇子是不是更好。镇子里全都是各种作坊和工匠。”
“确实是个好办法。”高尚点点头“不过这样的话,就要去一趟宛城,找南阳太守报备一下。”
“此事无妨。”董明笑了笑“太守大人还是给某家这个脸面的。”
“老师英明。”高尚送了上一记新鲜出炉的马屁。
“英明什么,瞎说话。”董明笑道“对了,这筒车就叫高氏筒车吧。”
高尚闻言脸上一喜,董明这句话说的轻松,可无疑是给了高尚一个名传千古,青史留名的机会。不过转念,高尚就拒绝了。
“老师还是莫要如此的好。”高尚摇摇头道“此筒车是在翻车的基础上,由老师所说的知识加上谭木匠的手艺做出来的。学生不过是动动嘴皮子罢了。以学生所见,不如就叫明德筒车吧”
“你真的这么想”董明看了一眼高尚。
高尚点点头“学生肺腑之言。”
“好!”董明笑道“该你的,不会少你的。值此一项,为师送你个青史留名!”
“老师!”高尚激动了“多谢老师!”
对董明这些吹牛波依的话,高尚直接就信了。跟董明这么久了,他算是看出来了,自己这位老师注定将会青史留名。甚至于高尚已经将董明摆上了和孔子一样的高度。
孔子的徒弟都能青史留名,某家作为老师的弟子,肯定也会名传千古。
高尚就是这么想的。
明德书院附属马氏学堂内,刘威正在给学生们上课。
这是马氏学堂的第一批学生,一共只有十三人。其中还有七个是马、蔡两家的适龄儿童。余下的八人多是本地豪族之子。在这些孩子中,刘威最喜欢的莫过于坐在第一排靠窗的邓芝了。
邓芝今年十三岁,长得虎头虎脑的,但是很聪明。
刘威给他们上课的内容,正是当初董明给他们开蒙的那些东西。当然,这只是第一年的课程,之后两年还会引入技术和大汉朝思想品德教育课。三年之后,他们就会参与升学考试,考过了之后就可以升到明德书院继续读书。
当然不读书也行,主要还是看他们自己的选择。
“今天给大家讲的是算学中的四则运算。”刘威上课的时候比较喜欢模仿董明“四则运算是什么呢预习过功课的同学肯定知道。”
“加减乘除!”刘威继续道“咱们先从加减法开始学。”
“举个例子:小明手上有十个苹果,吃了一个还有几个”刘威笑着问道。
邓芝举起手,道“十个苹果吃了一个,还剩九个。”
“这就是减法”
教室外面,刚从筒车那边赶来的董明,看到刘威上课上的有模有样的,很是高兴。跟他一起来的还有马明。
“明哥儿,这些学生里,有没有什么好苗子”董明笑着问道。
马明闻言点点头,指着邓芝说道“就那个虎头虎脑的小子,很是聪明。威哥儿不止一次在学生面前夸奖他了。”
说道邓芝的时候,马明眼里闪烁着精光。董明看在眼里,心里明白,马明这是看上邓芝了。
邓芝,这个名字董明有印象。但凡他能有印象的人,在汉末都不是一般人。
一发眼力伺候,得到了邓芝的天赋。
乙上的资质,内政和军略资质最高,谋略次之,武力最低。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