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好老师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野怪逆袭
这些学生能有个去处,已经算是不错了。
再加上,不管是汉中、南阳还是长沙。这附近的三洲十几个郡真要说起来,都算是在明德书院的辐射区内,有了这些人任官,更有助于董明推广和宣传自己的新学。更有助于打造董明自己的政治资本。
再具体说的话,就是明德书院周边凡是被书院影响到的地方,都属于董明的基本盘。这种基本盘不是兵力、金钱或者其他的什么实在的东西而是思想。
送走了这十人时候,董明与刘备等人坐到了一起,分桌而食吃了一顿饭。饭桌上,董明对她们把学生带走的事情,一个字都没提。倒是让除了蔡飒和马维的之外的三人颇有些不好意思。
不过人才难得。
莫说是人才了,只要是个能读书识字的,就没有人不想收为己用的。这个年代,识字率太低了。董明自己推算了一下,如今的汉朝,识字率估计不足百分之八。也就是说整个大汉朝识字的人数可能只有四五十万左右。
当然这里所说的识字率指的是系统的读过书,能够认识并且熟练的使用文字的人。而这些人,也是汉朝官府最需要的一批人。
然而根据后世的《劳动理论与实践》1994年第九期中的论文《中国历代官民比例》一文的统计,东汉末年的官民比例是1:7464。也就是说运转整个大汉朝的稳定运行的只有大约一万人不到。
这简直就是开玩笑,如此庞大的帝国,只有不到一万人在管理。如果这还不出乱子的话,才有鬼。
120章 新学和洛阳
翌日,刘备等人离开。随着他们离开的,还有明德书院的第一批毕业生。当然真要认真算的话,还得加上荀璦和戏志才。
十二个人,一脚迈入了汉末纷乱的时代浪潮中,开始了属于明德书院的时代。
但眼下,明德书院还只是汉末众多书院中的一个,该上课还是要上课,该种地还是要种地。时光轮转,转眼间进入六月,天气逐渐变得炎热起来,书院的教室也越来越热,董明干脆带着学生们离开书院,四处游历。
第一站便是宛城,秦颉很给面子的接待了明德书院庞大的游历队伍。当然南阳本地的士族也给面子的出钱出力出人。
投桃报李之下,董明像之前在荀里那里一样,准备讲学。而这一次的讲学,就不再是之前那样小打小闹了。他打算就在宛城,开始迈出自己规划中的第一步,开宗立派!
成为一个全新学派的领袖很容易,但是成为一个世人都能接受的全新学派的领袖就很难了。难得不是当领袖,难的是被世人接受。
中平三年六月初十,宛城城边搭了一个高台,高台之上是还有一座小亭子。下面共有三百个坐垫,坐满了读书的士子。
亭子内,董明看起来正在闭幕养神,实际上却在脑海中不停地整理自己要讲的东西。这一次跟以往不同,以往他可以求助于系统。但是眼下,他要根据自己所学总结开创出一个新的流派,这就不是系统能够做到的了。
太阳渐渐落山的时候,高台下竖立起数十根巨大的火把。三声锣响之后,董明站了起来,看向了前来听讲的士子。
“系统,能不能让我不用很大力气,就能让所有人都听到我的声音,这声音还不能太吵。”董明轻声的问道。
“一万声望值,可兑换讲学专属技能大音希声。宿主是否兑换”
“兑换!”
这个时候可不是抠门的时候。兑换了之后,董明感觉喉咙一甜,然后一阵清凉感从腹部升起,直达额头,那叫一个舒爽。
“诸君!”董明沉声说道,说话的时候感觉很是奇妙,胸腔腹腔头腔都在产生共鸣。他说的声音不大,偏偏每个人都感觉就在跟前听着一样。
“董师!”明德书院的学生立刻起立,对董明遥遥行礼。其他士子见了也跟着站起来,对着董明行礼。这个时候不管愿意不愿意,以国人的性子都不会愿意成为特殊的那一个。随大流是每一个国人最会做的事情。
“今日讲学,只为辩理,不为其他!”董明又道“理为何物”
“日月星辰为理、天地万物为理、生发停歇为理、过去为理、现在为理、未来为理。世间万物所在,皆是理。那我们又如何发现理格物尔,何为格物”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诚意则能正心,正心便能修身,修身才可齐家,齐家才能治国,而后才能平天下!”
董明讲的很慢,讲的也很细。除了理论之外,还举了很多例子。高台下的士子们反应各不相同,有人觉得格物学是人间至理,也有人觉得董明是狂悖之人。不过这都很正常,董明对此并不在意。
任何一个学派,从出现到消亡,总是不可能让所有人满意。而且董明眼下所创立的新学还只有一个架构,需要更多志同道合的人一同去补充和完善。任何一个学派的理论,都不可能只靠一个人来完善。
需要无数人一同去修改、完善。
宛城讲学,听讲的只有三百多人,但是带来的影响却可谓深远。
此时,洛阳,千秋万岁殿。
刘宏横卧在榻上,张让在一旁低着头,看着脚尖。殿内,赵忠跪在地上,不停地磕头。
“奴婢知错了!奴婢知错了!”赵忠一边磕头,一边哭嚎着。
刘宏皱着眉头,看了一眼张让“把他扶起来吧。”
张让闻言点点头,上前快走几步,弯腰将赵忠扶起来。两人快速的交换了一下眼神,都有些惊魂不定。
赵忠退到一边,佝偻着身子向刘宏道“陛下,奴婢知错了!”
刘宏摆摆手“车骑将军的印留下吧。”
赵忠闻言愣了一秒钟,然后缓缓从腰上解下了车骑将军的大印。张让接过来,走上前轻轻放在了刘宏前的桌上。
“以后安分点,别想那些有的没的。有些事情不是你们该做的!朕能给你们荣华富贵,也能让你们死无葬身之地。”刘宏黑着脸“做你们该做的事!”
张让和赵忠立刻跪在地上,两股战战,连称不敢。
“你们有什么不敢的!”刘宏气的拍桌子“最近安分一点!”
张让和赵忠连连称是。
“滚吧。”
张让和赵忠两人躬身告退,出了千秋万岁殿。到了殿外,两人低着头快步疾走,一直走到了宫门外,才慢了下来。
“陛下”赵忠刚想说话,被张让打断。
“禁声!”张让冷声道“最近我们做的的确有些过了。”
“你怕了”赵忠想笑。
张让抬起头,看了他一眼,道“最近不要作死,下一次可不是被下掉车骑将军这么简单地事了。”
“怕什么他刘陛下终归还是需要我们的。”赵忠嗤笑道。
张让没有说话,而是快走了几步,上了自己的马车。
赵忠在后面看着张让的背影,冷笑一声“张父呵呵呵呵”
千秋万岁殿内,在张让两人离开之后,刘宏的脸色变得潮红,然后吐了一口血出来。他随手拿起一个方巾,将血擦干净,看起来有些习以为常了。
刘宏躺在榻上,看着千秋万岁殿的天花板,眼神中流露出一丝的软弱和对死亡的恐惧。这个时候,一个轻微的脚步声响了起来。
刘宏立刻坐起来,恢复成了那个掌控大汉朝的皇帝。
“谁!”刘宏沉声喝道。随后从阴影中,闪出来几个身穿黑甲的沉默武士。
“是是儿臣!”刘辩有些害怕的声音传来,人也走了出来。
刘宏看到自己的儿子,面色变得柔和起来。
“辩儿,你怎么来了”刘宏挥挥手,让那些黑甲武士退去,然后朝着刘辩招了招手,让他过来。
刘辩小跑到刘宏跟前,规规矩矩的行了一礼。
“父皇,儿臣今天收到了老师的信,还有一本书。这本书儿臣有些看不懂,想让您教儿臣。”刘辩从怀里摸出来一本纸质书,递给了刘宏。
刘宏接过来,翻开看了看。看了一会儿之后,沉浸进去。
121章 耕牛、耕牛
刘辩拿给刘宏的书,正是董明根据后世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改编来的那一本书。书还没有取名字,甚至都没有印刷。刘辩手里的这一本,是董琬一个字一个字抄写下来,寄过来的。
所谓“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使先后有伦,精粗不杂。”。
书中,将帝王分成了创业、守成、陵夷、中兴、乱亡五类。说白了这就是一本打着史书幌子的帝王教科书。
也因此刘宏才看得入迷。小册子中的内容并不是很多,大概几十页的样子。翻到了一半的时候,刘宏回过神来,看向刘辩。
后者仍然规规矩矩的跪坐在他跟前,一直看着他。见刘宏看向自己,刘辩连忙躬身。
“父皇”刘辩道“怎么了吗”
刘宏摇摇头,合上书本,轻轻敲打着坐下软塌,想了一会儿问道“这书是董伯照给你送来的”
刘辩闻言点点头,又摇了摇头“是琬儿姐姐寄来的,不过这书却是董先生所著。琬儿姐姐在征得了老师的同意之后誊抄了一份给孩儿送过来。老师在信中也提到过,让儿臣好好揣摩此书。”
刘宏点点头,看着刘辩道“日后你有什么不懂的就来问为父。”
“谢谢父皇。”刘辩开心的说道。
顿了顿刘辩又道“父皇,儿臣好几天没见到弟弟了。他去哪儿了”
刘宏闻言脸色瞬间就黑了,目光也随之变得阴冷“谁让你问的”
刘辩被刘宏忽然的情绪转变给弄懵了,愣了半晌才期期艾艾的回道“没没人让儿臣问,儿臣就是就是想弟弟了。”
十几岁的孩子,知道些什么他哪里知道,眼下的刘宏心里有多敏感。
刘宏很清楚自己的身体已经撑不住多久了。南北两宫的人也都清楚,这位大汉朝的掌权者的身体已经一天不如一天。随之而来的,就是下一任继任者的事情,太子是谁,这是所有人都关心的。
刘辩作为长子,具有天然的优势,再加上其舅舅何进又是大将军,怎么看刘辩都是大汉朝下一任的执掌者。
但
就怕有心人。这些日子刘宏的身体越来越差,脑子却越来越清明,属于帝王本能的政治手腕开始觉醒。他开始主动的疏远宦官,提拔贤能,竭尽全力的保证洛阳的安稳。好在日后,他万一驾崩了,刘汉的皇位能够平稳的过渡到他的儿子身上。
至于是刘辩还是刘协,都无所谓。哪一个登基不会造成天下大乱就让哪一个登基。刘汉的皇帝,骨子里都是规矩的破坏者,什么长幼有序、什么嫡长子,在确保老刘家江山稳固这以基本点面前都是扯淡。
眼下来看,刘辩无疑是最合适的。大将军是他舅舅,这就等于刘辩获得了军方的支持。文官方面,蔡邕绝对是站在刘辩这一边的。虽然蔡邕只是少府令,但是要说权势可不比三公差多少。毕竟刘宏朝的三公,换的比特么小孩儿的尿布还要勤。
但凡大汉朝有个大小灾祸的,刘宏肯定不会学某小猪那样下罪己诏。而是在三公中找一个倒霉蛋下掉。刘宏朝又是天灾不断、兵灾不断所以刘宏朝的三公惨是真的惨。
文武两边都要铁杆支持者刘辩,看起来储位稳固。但是刘宏却很清楚,事实并不是那么的简单。刘辩的出身太低了。
这要是在前汉,不是个事儿。但是在如今这个时代,何皇后那个屠户出身的身份,是刘辩登基最大的软肋。
刘协就不一样了,他母亲是王荣,五官中郎将王苞的孙女。五官中郎将是一个什么样的官职呢最高可以为丞相的副手,最低也比杂号将军品秩要高。
王荣生得漂亮,聪明机敏而有才智,更因为出身官宦世家,能写会算,是一个才貌双全的女子。王荣一开始被选入掖庭,封为美人。何皇后除了好看一无所有,仗着自己的身份和刘宏的宠爱,横行后宫。
王荣怀孕的时候,一度想要自己把孩子打掉,但是胎儿安稳不动。王荣又多次梦见自己背负着太阳而行走,便认为这是吉兆,于是再也没有想打掉胎儿的念头。
不过,王荣生下了刘协之后,就被何皇后派人毒死。汉灵帝得知后大怒,想要废黜何皇后,宦官们坚决劝阻才得罢休。这一年是光和四年,董明刚从后世来的那一年。
这么看起来,刘协没有母族的支持了。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王荣死后,刘宏的母亲董太后一直抚养刘协。同时刘宏的舅舅,表兄也是汉末重臣,一个是执金吾、一个是五官中郎将。刘协背后的母族,要比王荣死之后还要煊赫。
更何况,董太后也不是一般人。刘汉的皇太后,干政那是基本操作!再加上刘协跟着她一起长大,董太后不止一次或直接或间接的跟刘宏提出,立刘协为太子。
这也导致了董太后和何皇后两人之间的关系极其紧张,连带的刘辩和刘协之间最近也越来越少见面了。也因此刘辩才会有此一问。
而刘宏如此反应其实也不难理解。他下意识的就认为刘辩受到了别人的指点,来这里演一出兄友弟恭的戏码,博取他的好感。
再加上这一本帝王教科书,容不得刘宏不多想。
“你退下吧,好好读书。”刘宏不打算对儿子发火,那样意义不大。
刘辩还不知道自己哪里惹父皇生气了,可是看到刘宏的模样,他也不敢询问,低着头行了一礼,便告退了。
留下刘宏一个人,在千秋万岁殿的软榻上。
此时,远在新野的董明,接待了一个来自洛阳的使者。当然,这个使者并不是刘宏派来的,而是蔡邕。
这段时间蔡邕一直在忙着推广曲辕犁的事情,还有配套的垦荒政策。这垦荒政策在董明看来,是一个给大汉朝续命的良方。
百姓开垦出来的荒地,直接归百姓所有,并且免收五年的田税。虽然无法从根本上将大汉朝从深远中拉出来,但是却也给大汉朝上了一道绳,暂时吊着一条命。
这垦荒政策,历史上却是没有。主要还是劳动力的原因,之前不是不想开垦荒地,而是没有足够的劳动力。
但是曲辕犁的出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力和生产效率,使得同样的劳动人口,可以开垦出更多的耕地。在这个前提下,垦荒政策才能真正卓有成效。
而眼下,蔡邕遇到的最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耕牛的问题。他当初很爷们的应下了刘宏的要求,做着找董明想办法的打算。但是一开始他还是想自己试一试能不能提高耕牛的数量。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