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好老师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野怪逆袭
一来地方足够大,二来本就是军事设施,治安问题很好解决。但是以他堂堂太尉之尊,大汉朝名义上的军事最高长官,竟然借不到一处可以用的校场。
他不傻,自然知道这是有人针对他。但是他不明白的是,有这个能量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高高在上的刘宏,另外一个就是大将军何进了。
他原本以为顶多会受到世家的阻碍,没成想连何进都搅和进来了。这让他不得不想到了董明之前的提醒。
“志才,你说该怎么好呢”蔡邕的府邸内,他坐在上首,下首则坐着戏志才。
戏志才闻言摇了摇头道“这件事情,只能按照老师的计划来。”
蔡邕闻言苦笑一声,道“哎,某家还是不如董伯照啊。”
戏志才笑了笑,没有说话。
这个时候,一个女子很是自然的走了进来,正是蔡琰。如今蔡琰也出落的亭亭玉立,是洛阳远近闻名的大美人。不少世家子都眼巴眼望的想要将蔡琰娶回家。
对蔡琰直接走进来的行为,戏志才已经见怪不怪了,他很清楚蔡邕对自己的女儿有多么的宠爱。
“父亲大人,兄长。”蔡琰进来之后跟两个人打了一声招呼。
戏志才回礼,蔡邕则笑着问道“怎么了”
蔡琰闻言皱着眉头问道“听说父亲大人,要把女儿许配给卫家”
跟历史上不同的是,眼下的蔡琰这些年里跟董琬频繁的书信往来,也算是接受了新学的影响。十几岁的年纪就极有主见,哪怕是蔡邕有些时候也会拿朝政的事情,向她询问一二。
听到蔡琰的话,蔡邕脸上有些尴尬,毕竟戏志才还在这里呢。
戏志才也非常知趣,没等蔡邕开口就直接起身告辞了。说起来,整个洛阳城包括他戏志才在内都想娶蔡昭姬,只是没想到却被卫家拔了头筹。
戏志才离开的时候摇了摇头,不知道这消息一传出去,多少洛阳的好儿郎得肝肠寸断咯。
出了蔡府,戏志才转了几个弯,骑上马,直奔董明家里。他得回去告诉一下董明,蔡邕终于在屡次碰壁之后,按照他之前的计划行事了。
这,得造作安排。
说起来也是蔡邕自己找不自在,当日答应了董明之后,还是想自己做一做试试,结果现在一地鸡毛,只能老老实实的跟着董明的节奏来。
195章 是谁呀
蔡邕在做的科考事宜,在某一日之后,变得佛系起来,每日里就是派人去各个衙门去催。别人不帮忙他也不着急,就这么慢慢腾腾的推进着进度。
但是洛阳附近的士子们,对科考的兴趣却是越来越大。
从那日戏志才传来消息之后,董明就让学生们办做普通士子,在附近传着各种的消息。什么科考通过之后可以成为六百石的议郎啦,前三名可以秩比千石,甚至执掌一县啊;科考面向大汉朝所有人年满十六岁的男性,只问成绩不看出身,唯才是举
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比谣言流传的速度还要快了,等到了最后,科考魁首,将成为三公备选这种谣言都出来了。
仅仅几天的时间,科考就成了所有士子最关心的事情。士子们一群的讨论着,不管是寒门士子,还是世家豪门那些没有继承权的子弟,都对科考上了心,就等着科考一开,为自己搏一个好前程。
可是左等右等,别说科考了,连科考真正施行的迹象都没有看到,洛阳城还是跟以前一样,该唱歌唱歌,该跳舞跳舞。
士子们急了。
这个时候,董明又添了一把火,从刘宏那里得到了首肯,决定让在朝年龄小于三十岁,官职低于一千石的官员们,也能够参加科考。这些人但凡通过的,全都直接升一级,若是夺魁则可以直接成为秩比千石的外放知县。
这一下朝中的低阶官员也都着急的等着科考的消息。可是蔡邕那边还是一样的佛系,该吃吃该喝喝,事情就这么拖着。
终于,在十一月末的时候,不满的情绪爆发了。
大朝会,蔡邕面无表情的站着,心里很是平静。他身后不远处,董明也在冷眼旁观的看着。
袁隗正激昂澎湃的用激烈的言辞攻击蔡邕尸位素餐,一个科考弄到现在,一点儿进度都没有。还让消息传的满天下都是,实在是丢了朝廷的体面。
“如此!臣恭请圣裁,治太尉怠政之罪!”袁隗一番话说完之后,朝中千石以下的朝官,全都出列,跪的整整齐齐的,齐声要求治蔡邕的罪,换人来搞科考的事情。
董明见状撇撇嘴,等着看好戏。
珠帘后面,刘宏的表情谁也看不真切,只见他用极其平淡的语气朝着蔡邕问道“太尉大人,此事为何会如此”
蔡邕闻言也不辩解直接回道“臣之能力不足以应付此次科考,还请陛下另选贤良。”
“太尉此言差矣。”刘宏自然不会让蔡邕撂挑子,他连忙道“太尉国之干臣,区区科考之事,怎能难住太尉呢。”
“臣需要一校场作为科考用地,可惜的是洛阳如今各大校场都在使用中,实在是抽不出空闲的校场给臣使用,臣只能找替代之所,只是一时半会儿还没找到合适的;另,科考乃是国之大事,为国选材,届时前来参加的士子都是我大汉朝精英之辈,若是出了问题,那臣就是我大汉千古罪人了,所以臣想要一些人维持一下秩序。可惜的是三河五校也好,西园八校尉也好,都没有人手供微臣使用。”
蔡邕絮絮叨叨的说着“没有场地,也没有人手,臣实在是做不来这件事。”
董明闻言,对蔡邕豁的出去的精神很是佩服。他的话虽然将何进等人拉下水了,但是也给刘宏留下了无能的印象。
这是一个两败俱伤的玩法。
按照原本的计划,董明是打算刘宏自己‘不经意’之间发现某些人的不配合,然后再拿出自己提前准备好的后手给蔡邕的。
谁知道,今天突然来了这么一出。他本想跟蔡邕商量一二的,可惜的是没有来得及。他本以为这场朝会,他又得舌战群儒,没成想蔡邕直接掀桌子了。
爱谁谁,大家一起死。
也不知道蔡邕是受了谁的刺激。
听了蔡邕的话,刘宏果然生气了,他是真没想到啊,自己刚刚打算做一件正经事儿,下面的人就这么不配合,他杀人的心都有了。
“朕,是不是吩咐诸公全力配合太尉大人”刘宏哑着嗓子问道“朕,还是不是大汉的皇帝”
第二句话就重了,可见刘宏有多生气。
他话音刚落,百官立刻跪了一地,高呼不敢。董明跪在地上却想着,跪下来的朝臣中,又有多少人跟他一样,心里没有一丝的敬畏
“不敢!”刘宏声若洪钟,他心里的愤怒几乎可以说是喷涌而出“朕看你们什么都敢!朕还没死呢!大汉朝还是朕的大汉朝!”
“何进!”刘宏直接点了自己的小舅子大名。
何进闻言缩了一下脑袋,然后硬着头皮答应“臣在。”
“你干的好事儿!”刘宏也不给他面子直接说道“明日,朕要看到距离洛阳最近的校场空出来,不然朕唯你是问!”
“喏!”何进虽然脸色难看,胸中怒气难平,但还是咬着牙答应下来。
“袁绍!”刘宏又喊了一人,却是袁绍。
“你所部,接下来全权听太尉指挥。”
“喏!”袁绍也答应下来。
不同的是,袁绍一点儿脾气都没有。眼下的袁本初,还不是日后的河北之主。只是西园八校尉之一,袁家庶子。相较于跟自己的叔叔们一起死磕董明,他更乐意跟董明合作。
朝会结束之后,董明独自一人离开,走出了宫门之后,背后有人快步追了上来。他回头一看,就看到一个衣着考究的大帅哥正一脸高兴的看着自己。
“伯照!”
看面相,这人与董访有几分相似,但是更加成熟稳重一些。董明转念一想,这人应该就是董昭了,自己那便宜大兄。
“公仁兄”董明虽然很是确定,但还是试探性的喊了一句。
来人正是董昭,笑着说道“来了洛阳也有些日子了,怎么也不见伯照来找为兄”
董明挠挠头,在他的印象里,董昭应该在地方做父母官才对,不知道怎么会出现在洛阳,还混成了朝官。
“大兄莫怪,明还以为大兄仍在柏人县呢。”董明解释了一句。柏人县县令,应该是此时董昭的官职才对。
“哈哈哈,听闻伯照你回转洛阳,家里便让为兄也回来了。”董昭解释了一句,然后道“不知道伯照可有时间不妨到家里一叙。一来你我兄弟二人同朝为官,应该好好熟络一下;二来,家里为你安排了婚事,也交给了为兄来操办,正好与你商量一二。”
董明想了想,点点头,答应下来。
给董昭来了一发,武力值和军略乏善可陈,倒是谋略和政略双高,都超过了八十点。
“明先跟学生吩咐一下,让家里人不用等着。”董明对董昭说了一句,然后快步走向来接自己的徐庶,如此这般的交代了一番,然后跟着董昭回去。
与此同时,在华阴县外,出现了诸葛亮一行的身影。除了他们几个熊孩子之外,还有一个膀大腰圆,气势不凡的骑士随行。一行人有说有笑的,看起来关系很是融洽,同时也说明这一路走来不算太辛苦。
“已经到了华阴县了。”那马上骑士指着华阴县的城墙说道“到了这里,离洛阳就不远了。”
回话的是诸葛瑾,他对着马上骑士拱拱手道“多谢壮士一路护送,等到了洛阳,瑾定然会禀告家师,让他帮你解决你的困难。”
那骑士闻言哈哈大笑道“无妨无妨!某家也不是挟恩图报的浑人,只是恰巧顺路罢了。”
诸葛瑾闻言点点头,没有再说什么报答的话,这些日子的相处,他已经明白眼前这人,不是凡品,是个人物。
“就不要再华阴县停留了吧,咱们直接去洛阳。”马车里,传来董琬的声音。诸葛瑾闻言连忙回道“好的,就依你。”
一行人入了华阴县,买了一些吃食之后,便要离开。
“哎”郭嘉忽然有些惊讶的喊了一声,指着不远处说道“你们看看,那不是热气球吗难道华阴县这里也有咱们的师兄弟不成”
众人顺着他指的方向看了过去,只见不远处的空中,大概离院墙一两米处,飘着一个大概脸盆大小的热气球,热气球下面用麻绳牵引着。
“去看看”李通忽然开口问了一句。
郭嘉看了看诸葛瑾,后者皱了皱眉头道“既然有可能是我等的师兄,那自然该去拜访一下。”
马车上的董琬也掀开了窗帘柔声说道“那就去看看吧。”
“好。”
诸葛瑾答应下来,带着众人顺着热气球的方向找了过去。路上问了几个路人,在路人的指点之下,来到了一处雅致的院落。
门前有两个石狮子,门上有一块匾,匾上写着两个大字“杨府”。
“咱们有姓杨的师兄吗”郭嘉皱着眉头,问了一句。
诸葛瑾想了想道“是有的,只是那位好像是扬州人。”
“来都来了,上前一问便是。”黄叙笑了一声,踏步上前敲门。过了一会儿,一个小童将门打开一个缝隙,将脑袋伸出来,好奇的问道“是谁呀”
196章 除了董伯照
科考的事情,忽然变得顺利起来,董明也趁着这段时间,将十四博士各自安排了该去的州部。只不过眼下正是冬天,他倒是体恤这些糟老头子,全让他们留在了洛阳,等开春了再过去。等他们到了之后由各州内郡守们负责筹建学校,一应开支也由各郡平摊。
早朝,董明正在侃侃而谈。
“所谓学田制,就是由地方单独划分出一块耕地,送给各州的书院。书院可以将耕地租赁给百姓们,收取少量的佃租。这样一来,书院有了收入,不管是先生们的衣食住行,还是书院的日常维护,都不需要跟各郡扯皮了。大汉的博士们,也能够将心思都放在教书育人上。”
董明正在给朝臣们解释学田制度,这个制度跟前面的改组太常是一体的,只不过这是第二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掌控太常,踢开掌握话语权的博士们;第二个阶段就是借由各州修建书院的事情,将学田制拿出来。
一来,书院可以经济独立,那些被赶到地方的博士们有了好处,自然就不会有那么多的怨怼之情;二来,也可以为日后尽可能的普及基础教育做一个铺垫和尝试;三来,借由学田制度,可以从世家大族手里,坑一点田地来,算是变相的授田给百姓了。
各地的田产大多数都在世家大族手里,想要推行学田制度,那就必须让这些人吐出一些耕地才行。不管他们愿意不愿意,这件事都是势在必行的。
早在前一天,董明就已经跟刘宏通了气。眼下刘宏看起来听的很认真,有时候还点点头,一副圣明君主的模样,其实心里一直在等着董明拿世家开刀呢。
哪怕只是割一点世家的血肉,刘宏也是非常的开心的。
这边,董明话音落下,在场的大臣们没有反对的。毕竟这是为国育才,培养读书人的政策,没有人会傻不拉几的一点儿好处都没有就上来喷董明。
为了反对而反对,那就是神经病了。
“眼下,臣以为,十四州部,根据各州贫富、百姓数量等,各州部的书院所配给的学田大小应该因地制宜,不能一概而论。”
刘宏在上面假装的很辛苦,心里不由得开始埋怨起董明来“别说这些没用的了,赶紧朝世家们要耕地吧!”
董明又解释了一会儿之后,顿了顿道“不过,这耕地国家也没有多少,需要向百姓们征集。所以臣想了一个法子。”
“什么法子”刘宏精神来了,知道要开始了。
“捐地!”董明掷地有声的说道“还请陛下亲笔写一封信,请求各州部豪门世家,为了国家人才兴旺,踊跃捐地,数量不限,根据捐地多寡,授予相应的爵位。”
写信,请求。
四个字董明说的云淡风轻,但是刘宏真要答应下来了,那金口玉言,就必须得做。这一做出来,无异于将豪门世家架在火盆上烤。
除了极少数死猪不怕开水烫的家伙,大多数人哪怕是做样子也会捐出一部分耕地来。
没办法,董明这办法就是冲着不要脸去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