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开山刀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桑甄
一夜无话。
第二日,天亮。
王则之第一时间接管了大同府城防,大同府原先的守备是耿如杞和张鸿功的部下,他们交接了手续回宣府驻地去了。
接管城防之后,王则之命各营将领把军士们操练起来。
“立正,稍息,向左,向右转,跑步走,一二一一二三四”
大同城北,军士们的操练声,声震四野。
王则之站在城北城墙上,看着雄壮的队伍,一时间雄心万丈。
“大人,代王府官家求见。”
“哦让他上来。”
代王,朱鼎渭,朱鼐钧嫡一子,万历四十五年五月受封代世子,天启七年二月袭封代王。
他的府邸就在大同城内。
“将军旅途劳顿,我家王爷在府中设宴,为将军接风洗尘,还请大人移步。”
管家来到城楼上,看着气势雄壮的军士,安心了许多,当日鞑子南下,他们都吓坏了,而今大同府有如此强军坐阵,他们的安全也算有了保障。
“末将以为,此举不妥。”王则之对这些藩王没有什么好映象,头也不回的直接拒绝了。
“愿闻其祥。”王则之拒绝了管家的邀请,管家也不生气。
明朝的藩王分封,但是没有封地,有王爵但不能管理当地的政治民生大权,享受待遇而不用管事,还不可以参合进入士农工商这些行业。
明成祖朱棣身为藩王通过造反方式篡位以后,对于藩王的提防力度再次加强。
但是他不能霸道削藩,所以通过提高经济特权来换取藩王军事特权的软性削藩方式来削藩,同时还限制了藩王的人身自由。
这样一来,藩王有着赏赐土地的收入,不用承担赋税任务,国家还要掏空国库给俸禄,而老百姓的地越来越少,却要承担所有的赋税,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所以可以说明朝藩王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土地兼并的过程,也就是说加深了明朝灭亡。
“代王身为我大明朝藩王,宴请末将,那是在折损身份,有损皇家威严。”
“将军所言极是,倒是我家王爷唐突了,不过我家王爷也是一片好意,还请将军移步。”管家面不改色继续说道。
“呵呵代王结交武将,这是要学明成祖吗”王则之仍旧不理睬管家,淡淡的说道。
管家面色大变,躬身一拜,退了下去。
代王府。
官家把王则之说的话给代王复述了一遍。
“有意思,此人不可招惹,退下吧。”代王挥了挥手,管家退下。
王则之来到大同府之后,再也没有什么大动作,不过小动作却是不断。
他先是命人不断从游击营、土洞调钱粮物资来大同城。
又从军士中分出一千精锐以大同城为中心,四处剿匪。
这一剿匪不得了。
除了贼匪,还抓了不少各个堡城里的逃军。
除此之外,还抓回来不少鞑靼,他们有些是林丹汗留下来刺探情报的。
有些是大同一战时打散的,还有一些是从塞外逃过来的。
逃过来的这些人,大多是蒙古右翼诸部的族人。
抓到这些人之后,王则之叫来拖木还有李化,尝试培训他们。
李化负责洗脑,拖木翻译。
原本王则之以为这些人是培训不了的,哪知道,一盆热腾腾的羊肉就把这些人收买了。
拖木从这些人中口得知,草原上的日子并不好过。
一边林丹汗四处用兵,征伐右翼诸部,另一边后金皇太极,恩威并用,既出兵攻打又许诺好处,极力拉拢左翼察哈尔,还有一边,是被林丹汗征伐的诸部打算为族人复仇,不断的反抗着林丹汗。
一时之间草原上风起云涌,各部落的族人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他们没想到来了王则之这里,反而能吃顿饱饭。
在拖木问他们愿不愿意追随的时候,这些人以长生天起誓,愿意追随王则之,为王则之而战。
王则之大喜,即可命李化和拖木两人给这些人加紧培训。
这些人是草原上天生的战士,善骑射,而且人人有马,王则之一直有一个想法,到时候就要靠这些人去帮他实现。
第一百四十二章:马政
各个堡城里的逃军,被陆续押着送到游击营交给教官们训练。
至于那些鞑子,就留在大同府交给李化亲自训练了。
王则之特意交待,千万不能让王三郎知道这些鞑子的存在。
王三郎仇恨鞑子,如果被他知道了,怕是会出事。
目前,大同府城北需要重建,城外的军营也需要建设。
这些建设需要买大量的木料、石料,幸好,大同府城内有很多商人,这些东西都不难买。
吩咐好这些事,王则之开始考虑其他的事情。
他给山西巡抚宋统殷写的折子到现在还没有回复,这是因为,宋统殷把折子送到陈奇瑜手里需要时间,陈奇瑜再回给宋统殷也需要时间,短时间内王则之是收不到折子的回复了。
既然这样,他就开始张罗另一件事了。
买马。
李自成带着农民军之所以能东奔西蹿,拖死一队又一队剿灭他的官军,就是因为他马多,跑的快。
所以,王则之就想着,他能不能也组建一只骑兵。
王先从蒙古回来的时候,给王则之说了一些鞑靼卖马的内幕。
鞑靼人的马一生下来,就会做这样一项测试:把小马驹留在山下,把母马系在山顶。
如果小马驹能够从山下一跃而上跳到母马身边,这就是好马,留着自用。
如果小马驹一下跳到半山腰然后溜达上去找母马,那就是肉马,杀了吃肉。
如果小马驹懦弱而不敢往上跳的,卖给大明。
王先亲自去归化城,付出了两倍的价格,这才在鞑子手里把好马买回来。
大明与鞑靼两方互市,换回来的马匹基本上都是最差最差的马,大明是交易中吃亏的一方。
大明愿意和鞑靼人搞“互市”完全是为了稳住鞑靼人。
但从隆庆四年“俺答封贡”后,鞑靼人年年都来卖马,大明为了和平,也年年都用钱照买,马买回来还不用,因为朝廷中的人都知道这些马不行,那就千里迢迢送去马场养着。
也就是说,大明养马州县衙典胥吏、管马官,京城包揽究售的马贩、太仆寺医兽、验马官,乃至太仆寺、兵部官员、京城势要之家,他们从蒙古人手里买来的战马都是不堪大用的,要想有好的战马,还得去蒙古买。
可是,王先已经带人出塞卖煤去了。
王则之一时半会儿,也不知道去哪儿弄马。
“大人,平定州牛家,牛郎求见。”
“哦快快有请。”王则之记得这家伙就是做牲畜生意的,而且他背后还有一个大家族,说不定他们也做战马的生意。
“恭喜大人,贺喜大人。”
牛郎提着两大盒礼品,来到王则之的营帐贺喜来了。
“你的消息倒是挺灵通的嘛。”
“大人缪赞了,商人嘛,南来北往的,消息还是会有一些的。”牛郎把礼品递给亲卫,拱了拱手,站到王则之下侧。
牛郎说的这句话,使王则之脑海中灵光一闪,可是一眨眼就又忘记了。
“你是无事不登三宝殿的人呐,说吧,来找我什么事儿”
王则之看着牛郎也不废话,开门见山直接问。
“嘿嘿就等您这句话了。”牛郎看了看左右。
“这儿都是我心腹,放心说。”
“战马。”牛郎弯腰低头,凑到王则之面前轻声说了起来。
王则之嚯的一声站了起来,大声吩咐起来。
“来人,上酒菜,哈哈哈”
这真是打瞌睡就有人来送枕头。
王则之大喜,拉着牛郎喝酒吃饭去了。
“您上座。”牛郎弯腰伸手,请王则之坐在主位上,等王则之坐好,他才坐下。
“坐坐坐,牛大哥一路而来,旅途劳顿啊,来,我敬你一杯。”
“干。”牛郎一饮而尽,把杯子倒过来,示意他喝光了,王则之也有样学样,一饮而尽。
“牛大哥的战马,从何而来啊”王则之急迫的询问起来。
“民牧、茶马、市马大人知道吧”
根据民户的丁口田产等情况,将上等的战马交由饲养,按期缴纳马驹的制度。同时,减免养马民户一半的田租。
民牧最早于洪武年间在应天六府、滁和二州实行。
永乐十二年,户马法经过改革,在南直隶地区实行的同时,开始在北直隶地区施行,宣德四年推行到济南、兖州、东昌三府地区,正统十一年推广到彰德、卫辉、开封3府地区。
正统十四年,蒙古瓦剌部也先入犯后,明朝将原来安置在京畿地区的种马调整到永平府等地,在北方有十四府承担民牧军马,大同府也在其中,后来在全国逐渐形成了种马、地亩、认定、岁取都有定额的牧马管理制度。
对于民牧的管理,主要有:
养马民户,十五岁即成丁养马,直至六十岁。
洪武年间,“江南十一户,江北五户养马一,复其身。”
永乐年间,北方五丁养一匹。
南方凤阳、庐州、扬州、滁州、和州,五丁养一马;应天、太平、镇江,十丁养一马。淮、徐初养马,亦以丁为率。
马群规格。北方一群马十匹,二公八母。南方一群马5匹,1公4母。
马群管理。一群马立群头一人管理,五群立群长一人管理。
种马额数。弘治六年,确定两京太仆寺管辖的种马总额为公马两万五千匹,母马十万匹。
马驹征收。永乐十二年开始,一岁征一驹。洪熙元年,改为二岁征一驹,免草粮之半。成化初,改三年征一驹。成化六年,复两年征一驹之制。此外,景泰三年规定,公马十八年、母马二十年以上免算驹。
督理岁考。“岁正月至六月报定驹,七月至十月报显驹,十一、二月报重驹。”“岁终考马政,以法治府州县官吏。”“三岁偕御史一人印烙,选其健良而汰其羸劣。”“种马死,孳生不及数,辄赔补。”
茶马即由茶马司负责与西北游牧部落等以茶叶交易马匹的制度。
洪武中,在川、陕设茶马司,与西北游牧部落交易马匹。
先采用金牌制,“听西番纳马易茶,赐金牌信符,以防诈伪。每三岁,遣廷臣召诸番合符交易”。
原本这种在这种制度下,茶马交易回来的战马都是好马。
市马,即边镇或与外邦、或向民间购买马匹充作军用的制度。
市马法始于永乐年间,直至万历初年仍有施行。
先在辽东,后在大同、宣府以及西北边镇开马市,与北方游牧部落交易马匹。“其价,辽东以米布绢,宣、大、山西以银。市易外有贡马者,以钞币加赐之。”
第一百四十三章:买马
“我从太仆寺、苑马寺买马不好吗”王则之不解的问道。
“大人有所不知啊”牛郎嗤笑一声,解释起来。
民牧、茶马、市马不仅拖累了人民,而且困扰了朝廷。
朝廷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其一、马政事务繁重。马政事项包括督养、点视、印烙、编马户、交兑、发表等。
而且每项事务必须付出巨大的努力才能有所成,如督养要勤,编审要公平。
其二、加大制度成本。马政繁杂,难以应付,官员往往就轻避重,如令下户养马,不行验印,不行编审马户。
其三、难以调和马政与民政的矛盾。在行马政之初,太仆寺官管马,府州县官管民,似乎各有所职。其实马为民牧,二职难分。太仆寺官责在马,地方官责在民。因民而困马政,为太仆寺官不容;因马而疲民,是地方官所不忍,双方难以调和。
其四、增加行政难度。民为马困,必然拒绝养马,派养马匹就遇到困难。嘉靖五年,就发生了拒养马匹的事件。
除了这些明面上的原因之外。
地方豪强凭借手中的权势,为所欲为,他们不仅对良民百姓进行欺压,而且对于国家的财务也是巧取豪夺,毫无顾虑。
同时,太仆寺、苑马寺和王公贵族、地方豪强坑壑一气,茶马、市马也逐渐**。
从万历年至今,陕西、山西两地的草场已经被这些人侵占了一万多顷。
到了崇祯元年,民牧、茶马、市马已经废了,基本上已经变成靠剥削马户、马头为生的这些利益集团的摇钱树。
朝廷虽然对养马的百姓,给予免除劳役、赋税等待遇,但是百姓如果想获得这些待遇,必须将马牧养的膘肥体壮,且一年要生养一匹小马。
否则,不仅劳役、赋税不能免除,反而要赔钱。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