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开山刀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桑甄
而各部的抵抗也大大削弱了察哈尔部本身的力量,其兵员严重减耗,使者所说的数十万大军只是个恐吓。
经过埃不哈一战,林丹汗虽然赢了,但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林丹汗手里的兵马绝对不多了。
使者座下的马受惊,载着使者的尸体原路跑了回去。
王则之用望远镜观察了一下林丹汗的阵列编制,万户府统兵3000~7000人、千户所统兵300~700人、百户所、牌子10户等4级,分由万户、千户、百户、牌子头统领。
单单查看万户估摸着林丹汗的兵马在三万人左右。
而且令王则之奇怪的是,这一次林丹汗的兵马之中没有一个步兵,全是骑兵。
王则之大胆的猜想,林丹汗这一次前来大明,并不是真的要大打一仗,而是要威慑讨赏。
不过,王则之可不会随了他的愿。
不多时,号角声响起,林丹汗的大军动了。
数万骑兵同时冲锋,声势惊人,如同惊涛骇浪。
“开炮。”
城墙上摆放着十门红衣大炮,这只是王则之手里三分之一的数量。
剩下的二十门红衣大炮分别防守在大同府城和游击营,这些红衣大炮,有十门原本就是大同府城楼上的,剩下的都是铸造局打造的。
这还多亏了王则之的收徒政策,有了这个政策,铸造局的这些工匠再也没有敝扫自珍藏着掖着了。
虽然铸造局仍旧在疯狂扩张,可是王则之觉得这还远远不够,他需要的是一个工业式的后勤基地,而不是一个小小的铸造局。
随着王则之一声令下,传令兵挥舞旗帜,火炮手点燃红衣大炮。
“轰隆隆”
十门红衣大炮齐射的声音连成一片。
十颗火热的铁球带着一股烟火气,狠狠的砸入了林丹汗的骑兵阵列。
轰的一声,一颗铁球命中了一匹马的头颅,这匹马的头直接四分五裂,铁球去势不减,射入马头之后的骑兵。
铁球带着骑兵从马上飞跃而下,接连撞翻其后三匹战马,战马吃痛摔倒在地。
其上的骑兵由于惯性,从马身上飞了出去,狠狠摔在地上,七窍流血,生死不明。
再看这个骑兵,五脏俱碎。
哪怕他身着铠甲,铁球仍旧镶嵌进他的腹部。
一颗炮弹,杀伤四匹马,四个骑兵。
其他九颗炮弹造成的杀伤完全不弱于这一颗,甚至有一颗射到了马腿上,一路射倒十数匹,那条战线上以肉眼可见的出现了一条空白区。
城墙上的炮手来不及庆贺,熟练的清膛装火药,装炮子,再次调校,开火。
“轰隆隆“
又是一轮齐射,鞑子们的阵列当中再次出来十处空档,这都是红衣大炮造成的杀伤。
第二轮齐射刚过,鞑子的骑兵们就冲到了铁丝网阵地上。
“啊!啊!啊!”
一时之间惨叫声此起彼伏。
冲到铁丝网面前的骑兵,连人带马被铁丝刮的血渍呼啦,摔到了网后的壕沟里。
等待他们的是壕沟里的尖刺。
但是,这些骑兵毕竟太多了,只是和壕沟就被马尸和人尸填满。
单单第一道铁丝网和壕沟就使鞑子损失了几百骑兵。
不过,王则之足足布置了二十几道铁丝网和壕沟。
王则之冷笑一声,淡淡的下令。
“弗郎机炮,开炮。”
第一百四十九章:击溃(第四更)
除了红衣大炮,王则之还搬来了三十门弗朗机炮。
王则之给每一门弗朗机炮配两个炮手,一个身强体壮的负责卸弹装填,一个负责瞄准发炮。
另外还有一个营总领着刀盾兵在他们身后护卫。
听到命令,发炮手瞄准点火开炮。
发完一炮之后,三十门火炮的卸弹手都用铁棍捅入子铳铁把内,将子铳从母铳内卸出。
弗朗机铜炮由母铳和子铳构成,每门火炮,都配有五六个子铳,预先装填好弹药,只要更换子铳就行了,发射速度颇快。
几个卸弹手卸出子铳后,他们又抱起旁边放置的一个子铳,安入了母铳后部那粗大的长形孔槽内,用凹心铁杆打下,将子铳母铳两口对齐。
每门炮的发炮手,立时又取出烧红的长铁钩,往火门上点去。
“轰隆隆~”
此时三十门弗朗机铜炮又一轮发射的战果出来。
鞑子骑兵被铁丝网壕沟所困,他们悍不畏死的冲锋,好不容易才用上千人命和马命,推平三道防线。
就在此时弗朗机炮的轮番射击到了,三十多颗铁球打中了冲到防线之下的骑兵。
有些骑兵知道了铁丝网的厉害,下马开始劈砍铁丝网。
这些铁丝是由四五根铁丝混合扭在一起的,哪里是几刀能够轻易劈砍断的。
弗朗机炮的又一轮攻击到了,三十颗铁球打在一个个鞑子兵和他们的战马上面,直接连人带马都给砸的血肉模糊。
有些骑兵没被射中,却是被倒地的战马压在了身下。
一时之间第四道防线之下,哀嚎遍野,惨叫声一片。
后面赶到的鞑子里,来了一个百户,他一顿喝骂,组织起一队死士,从阵地的空隙处冲了过来。
其他鞑子骑兵见状,纷纷放弃劈砍铁丝网,跟着冲了过来。
这条路最多只能容纳两骑,骑兵冲锋的优势荡然无存。
王则之命令火炮停止攻击,把火铳营的鲁密铳调了过来。
随着王则之一声令下,在城上的垛口垛墙处,还有城门左右两侧的城墙处各个垛口上,已是密密麻麻布满了火铳手,他们架着火铳,只是向冲锋前来的鞑子骑兵瞄准。
鲁密铳的射击远远高于弓箭,王则之都不用命令刀盾手上前护卫,直接让火铳手轮番射击就行了。
王则之专门把鞑子骑兵放进来五十步,这才下令击杀马上的骑兵。
王则之不允许他们射击战马,一是他需要战马,尤其是鞑子的上等战马,二是,他要在战场上考验一下他们。
毕竟,平时做了那么多实弹练习。
也到了查看效果的时候了。
道路正对的城墙上,道路两边的墙垛上,第一批军士,火铳齐鸣,城墙上弥漫起大量的火光与烟雾。
冲过半个阵地的鞑子骑兵纷纷落马,只有他们胯下的战马依旧向着城门处冲来。
王则之有一支千人鲁密铳火铳队,此刻第一批军士射击完毕,退后装弹。
第二批走到墙垛口继续开火射击。
这些火铳手平时训练时都是八环以上的高手,此刻他们齐齐瞄准战马上的鞑子。
一时之间,阵地中间的通道上传来一片惨绝人寰的惨叫声。
第二批射击完,第三批继续。
随着墙垛上烟雾升腾而起,通道中间再次掉落了一地的鞑子。
三轮齐射过后,阵地中间的通道已经有些拥堵了,鞑子们数度强攻,连放箭的机会都没有,全都萌生了退意。
鞑子还没退却,第四轮齐射到了。
火铳手还没射击,只是把鲁密铳架设在垛口上,鞑子一声尖叫放弃了继续冲锋,调转马头乱哄哄的喊叫起来。
前面的鞑子调转马头止步不前,后面的鞑子还在继续冲锋,军士们还没射击鞑子就已经自乱阵脚。
不过,军士们并不会因此就放过鞑子,对于他们而言这都是军功。
第四轮攻击到了。
随着城墙上烟雾升起,鞑子们溃了。
首先撤退的是冲到第四道防线之下的鞑子们,道路中间的鞑子被堵住了,一时冲不过去,竟然跳下马开始奔跑。
王则之见状命令弗朗机炮、红衣大炮乘胜追击。
早就填装好弹药的火炮手们已经迫不及待了,随着王则之一声令下火炮手们点燃了火炮。
“轰隆隆~”
火炮的打击就像催命符,鞑子们彻底没了一战的勇气。
他们听到火炮的声音,一个个全都歇斯底里的嚎叫着四散而逃。
除了留守大营护卫着林丹汗的骑兵,攻到第四道防线处的鞑子骑兵,全都逃了。
他们没有逃回林丹汗的帐下,而是四散而逃。
那是因为林丹汗对逃兵的惩罚尤为严厉,未获准撤退的视为逃兵,会面临连坐惩罚。
十人队中有人逃而其他人没有当场制止,全队死刑,如果十人队全逃了,则该十人队所属的百人队全部处死。
这些鞑子骑兵畏惧,不敢回归林丹汗的帐下,只能趁乱四散而逃。
林丹汗大怒,急令帐下骑兵骑射,逼回逃跑的骑兵。
这一射就像捅了马蜂窝,这些鞑子骑兵,逃无可逃,竟然弯弓搭箭开始冲击林丹汗的中军大帐。
林丹汗的中军大帐都是精锐,哪里惧怕这些逃兵的冲击。
他们反应极快,立刻组织盾兵防护起来,盾牌阻挡住了弓箭的攻击,紧接着他们开始列阵反击。
箭雨成片成片的袭来,这些四散而逃的鞑子骑兵根本不是他们的对手。
一瞬间就死伤无数。
逃兵们眼见事不可为,分别往凉城和玉林的方向逃去。
不过他们并不是投奔这两个地方,而是在林丹汗中军还没反应过来的时候赶紧逃跑掉,免得这些人追出来。
林丹汗的中军都是精锐,他们每人还都配备的三四匹马,以备长途奔袭。
鞑子的战马矮小精壮,皮厚毛粗,耐受力极强,可忍受零下四十度的严寒。
但是林丹汗的行军、迂回、穿插、诈败等战术对战马要求极高,再有耐力的战马也吃不消,因此林丹汗的中军精锐,每个骑兵通常有四五匹备用马。
而且他们的马鞍也与普通骑兵的不同,他们的马鞍几乎平铺在马背上,骑兵能自由移动,尤其在后退时可用帕提亚回马射射击敌人。
最重要的一点,他们的铠甲也不同于普通骑兵的皮革铠甲,而是铁片铠甲。
如果被他们反应过来,这些逃兵被抓住不死也要脱层皮。
所以这些逃兵四散而逃之时,纷纷象征性的射了两箭,夹紧马背使劲儿挥舞马鞭,拼命逃离。
第一百五十章:野地浪战(第五更)
就在林丹汗中军一片大乱的时候,王则之瞅准战机,命钢甲重骑,大同轻骑,鞑子营,还有拖木手里的轻骑共计四千余人乘胜追击。
此等战机,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一刻钟后,骑兵们鱼贯而出,在阵地前方列阵。
王则之对鞑子还是不太信任,所以就把他们打乱分到了大同轻骑和拖木的骑兵之中。
王则之命轻骑跟轻骑之间留一个大的间距,这个位置是留给重骑兵的,一排十人穿插轻骑跟重骑,百人为一阵。
林丹汗知道这些溃兵收不回来了,干脆放弃收拢他们的打算,他整顿兵马准备与列阵而出的王则之一个教训。
在林丹汗看来,大明朝凭借着城高池深才能与他们打个不相上下。
如果野外浪战,生长在草原上的他们还没怕过大明的骑兵。
王则之的重甲骑兵,连人带马都配备钢甲,鞑子的弓箭根本无法射穿。
他们手握长刀,长达17米,其重量仅为25公斤。
腰配轻刀,腰刀结合了日本刀的一些风格,造型纤细,刀柄也略呈弯曲,刀身有如同流水一样的花纹。
这是专门用于近距离砍杀的武器。
他之所以能有这些武器,还要多亏了崇祯送来的装备。
轻骑配备的都是品质上乘的开元弓。
以筋、角、木制成弓体,加上桦树皮、大漆等防潮材料,用丝线、棉线、鹿筋等做弦的弓,在同样的拉力下,此弓比鞑子所使用的弓在寿命和威力上都有优势。
而且最重要的一点,开元弓射出的箭矢可以轻而易举的射穿鞑子的铁片甲。
开元弓的造型非常奇特,是专门为马上作战设计的弓种。
开元弓的弓梢两端挂弦处有钩状的延伸,这也是开元弓的最典型特征。
这种设计非常精妙,在战场上,两军交战,互相对射,箭矢往往散落的满地都是。
如果骑兵的箭矢用光,则可以用弓梢两端的钩子去地上钩取箭矢,而不需要下马去捡拾。
这种钩状设计也减轻了弓梢的重量,减少了弓梢自重对能量的消耗,让弓的能量可以更好地传递到箭身上。
相比较其他弓种,这种弓,弓片宽大,弓梢细小,具有极高的耐久度,可以保证骑兵远程奔袭时即使弓暂时得不到好的保养也能保持战斗力。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