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农家小福女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郁雨竹

    “没事!”所以才更生气有没有

    杨和书坐到椅子上,眉头忍不住紧蹙,“一两银一月十二文的利息很高吗”

    师爷道:“不高。”

    “不高,为何就无人来赊牛”杨和书道:“这都五天了,整个罗江县只有六户来赊借犍牛,这眼看着新一轮的春耕又要开始,竟然没一人心动”

    师爷笑道:“大人何必焦急,贫户之家,别说三四两,就是三四文的事也是大事,您若真想把牛赊出去,不如放宽些要求,相信不足三日,余下的牛都能被赊走。”

    “再放宽,就是把牛赊借给乡绅了。”

    师爷笑道:“这有何不可,反正牛也都是拿来耕种的。”

    杨和书就淡淡的看了师爷一眼。

    师爷身子一僵,僵笑道:“大人”

    杨和书弹了弹袍子,问道:“本官看着像笨蛋吗”

    说罢起身离开。

    师爷身子僵住,想追上去,却又拉不下面子,一时涨红了脸。

    杨和书的随从万田连忙追上去,“少爷,怎么说着说着您就生气起来了”

    杨和书哼了一声。

    万田就道:“其实小的觉着师爷说的也没错,这么多牛每天要吃的草料可不少,一直赊不出去,少爷看着也心烦不是”

    “你知道什么”杨和书气恼的道:“我让人送来这么多头牛,你以为是做倒买倒卖生意的你知不知道,每赊出去一头牛,我和县衙就亏一些。”

    “我已经不计较他们像周家人那样先赊银再买牛,隐隐赚我一笔了,那是因为他们穷,这样无伤大雅的亏我愿意吃,”杨和书道:“可把这亏下来的利给并不缺钱的乡绅算怎么回事”

    万田一脑门的疑问,显然有听没有懂。

    杨和书恨铁不成钢的拍了一下他脑袋,道:“你怎么就这么笨啊,比一个小孩儿都不如,亏你还跟我念了这么多年的书。”

    杨和书回了屋,换了一身清爽的衣服后才问道:“你知道那小孩儿,就那个叫满宝的,她借了银后换成铜板买牛,我亏了多少吗”

    万田一脸迷糊的道:“少爷不是说过,县衙借的是银,要回来的也是银吗虽然铜板跟银有差价,但其实我们没亏呀。”

    “说你笨还不信,县衙赊借银子那一块是没亏,但卖牛那儿我们亏了,当时买这批牛,我和县衙出的可是银子,不是铜钱!”

    杨和书道:“这批要赊借的牛,全部是成本定价,定的是银子,以前我不知道银和铜钱间相差这么大……”

    杨和书顿了顿后道:“所以,每一头牛我们现在都是亏本摆在




第391章 下县
    杨和书虽然上任才一个来月,但已经把罗江县下所有的村子都走了一遍,对各里,各村的情况都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

    他也终于明白,为什么罗江县只是一个下县。

    因为它真的很穷啊!

    在杨和书的认知里,各家各户私有的牛且不提,一里之内最起码要有十头牛吧

    十户共有一头,这样就可大大缓解春耕的压力了。

    但以七里村为例,他们一里才有一头牛,每年只轮三十三户人家,一次只轮耕三亩,三亩后轮到下一户。

    而一里有百户,这意味着,一户人家要时隔两年才有可能轮到自家用耕牛一次,一次可耕三亩地。

    这一次剩下的牛里,应该每一里都能分得一头,那用牛耕作的效率起码提高了一倍。

    杨和书这么算一算,心里总算是好受点儿了。

    他放弃京城的大好前程跑到这一个下县来当县令,当然不止是为了积累政治资本,更是为了做些实事。

    他想要知道,自己是不是就得像父亲说的那样为官

    老周头一家有了牛,对县衙牛棚里的牛却还是很关注,所以牛才发下来,他们就知道了。

    第二天老周头牵着牛去犁田的时候,就有人问老周头悔不悔,“要早知道不买牛,县衙也要把牛发下来,白给我们使唤,谁还去买呀。”

    老周头怜惜的摸了摸他最爱的牛牛,给它套上绳子,闻言道:“那能一样吗,发到里正手里的,轮到你都不知道到啥时候了,而且你最多也只能耕六亩地,我家的牛,那是想耕多久就耕多久。”

    对方闻言一噎,说不出话来了。

    抬头见老周头腻歪的那样,忍不住问,“你这是看上它了怎么觉着你这眼神看着这么渗人呢比你以前刚当爹的时候看你儿子还腻歪。”

    老周头道:“我家牛牛可比大郎几个强多了。”

    现在,牛在他心里的地位早就超过了几个儿子,直逼满宝的位置了。

    没办法,这牛太好使,太省力了。

    不过它现在还小,老周头不敢狠使唤它,所以每耕作一段时间就让它休息一下。

    给它吃的老周头也很上心,除了让它自由的在田野种啃刚冒出来没多久的嫩草,还让几个孩子去地垄田间割各种青油油的绿草,甚至把家里做豆腐剩下的那些豆渣都搅了给它吃。

    做豆腐有豆渣,去年五月前,如果做的豆腐多了,豆渣也就多了,老周头他们除了自家吃一些外,余下的都是给鸡吃,但自从水灾过后,那些豆渣都被收起来,一点儿没浪费,全被小钱氏做成各种样子给吃了。

    或者是炒干或蒸干后又晒好收起来。

    现在,做豆腐剩下来的豆渣,少部分进了周家人的肚子里,大部分则是给牛留着了。

    老周头可是特意去找白庄头请教过的,说是农忙起来的时候,牛干的活儿多,为了不伤牛,还要煮豆饭给牛吃的。

    只有它吃的不比人少,它才能干比人更多的活儿。

    给豆饭什么的,老周头其实还是舍不得的,但给豆渣却没问题。

    当然,他也不舍得那么狠力的使唤他家的宝贝牛。

    满宝每天都被老周头念叨着要对牛后,以至于她对小农庄里的三头牛也非常的关注起来,某天还特意跑到庄子里去看一眼那三头牛,摸了一把,确认它们非常强壮后才放心。

    春雨淅淅沥沥的下着,又断断续续的停下,再又不知道什么时候又飘了下来。

    但七里村的村民并不非得等雨停下才劳作,春种的时间很有限,错过了,对庄稼的影响是很大的。

    所以除了懒人,没人会耽误农时。

    而老周家有老周头和钱氏在,周家兄弟就是想懒一下也不行。

    &n



第392章 人口
    满宝道:“让我来!”

    白二郎就嫌弃的把叶子一丢,直接往旁边一挪屁股,不高兴的道:“你来就你来吧。”

    满宝伸手去捞叶子,水里本来就惊惶的蝌蚪瞬间一哄而散,全都躲起来了。

    白善宝和白二郎:……

    俩人都对满宝怒目而视,怪她,“你看,抓不了吧”

    “这里没有,别处有!”满宝颇有一种山不来就我,我就去就山的气势,拎起叶子就从地上爬起来。

    杨和书探头看了一眼,问道:“那黑色的是小鱼能吃吗”

    突然响起的声音吓了三个孩子一跳,一抬头,这才发现,白老爷,里正,村长都跟在杨和书的身后,此时正一起低头看着他们。

    嗯,身后还占了几个满宝他们见过却不熟悉的官吏。

    大人是不许他们靠近水边的,更别说玩水了。

    三人心虚的立即丢到手里的东西就要站起来,嗯,白善宝顺手把手里的木桶也给丢沟渠里去了。

    众人:……

    看着木桶在沟渠里飘呀飘,眼见着就要飘走,白善宝忍不住叫,“大吉,快捞上来呀。”

    一直安静待在一旁的大吉伸手捡起一根棍子就把木桶拨过来,三孩子见了松了一口气。

    见三人心虚的站起来排排站着纠手指,杨和书便好奇的问道:“这是怎么了”

    白老爷瞪了他们一眼后才轻咳一声道:“愣着干什么,看见大人还不快行礼。”

    三人连忙行礼。

    杨和书就笑道:“只是一段时日不见,三位小友怎么拘谨了许多白老爷,我就和他们说说话,不必太过拘束他们。”

    白老爷当然只能应下。

    杨和书不喜欢太多人围着,主要是有他们在,白善宝他们都不太喜欢说话了,所以让大家散去。

    陪同县令上山下乡,第一次接受这样的命令的众官吏:……

    虽然不太想丢下县令,他们也不知道该去干点儿什么,但县令都下令了,大家也只能各自散去,远远的走到一旁说话。

    张主簿跟白老爷挺熟的了,看了一眼沟渠那边一眼,便与白老爷笑道:“没想到白老爷家的公子和县令成了忘年交,我们这位新县令可是出身名门,贵公子将来前程不小啊。”

    白老爷便谦虚了两句,自家的孩子什么样儿他还能不知道吗

    杨和书就站在沟渠边与他们说话,“你们捉这鱼拿去吃”

    白善宝得意的看了满宝一眼,道:“你看,杨大人也说是鱼吧“

    白二郎:“就是,就是。”

    满宝哼道:“不信我们养出来再看。”

    “养就养。”白善宝和杨和书道:“她说这不是鱼,是青蛙,我们要捞几条来养,看看它到底是鱼还是青蛙。”

    杨和书“咦”了一声,低头去看水里又重新冒了出来的小蝌蚪,在脑海中搜索了一下后道:“这样的东西似乎水中有很多,但我不记得它们像什么大鱼,难道它不能长大”

    杨和书知道,有些鱼是长不大的。

    满宝一听他的意思就明白,他也不相信这是青蛙。

    杨和书笑道:“你们养吧,看能不能养出来。对了,我看你们这儿大多在犁田,怎么,豆子种完了”

    “昨天就种完了,”满宝道:“我们有三头牛呢,又请了很多人,速度很快。”

    杨和书就指了一些妇人问,“那她们在干什么”

    “在种瓜,”满宝道:“白庄头说得种些菜给长工吃,偶尔要请短工时也得做菜,所以要种南瓜,节瓜,冬瓜,各种瓜。”

    杨和书赞了一句,“考虑得真多,对了满宝,你家的牛怎么样了,好用吗”

    满宝肯定的点头,“好用!”

    杨和书便问了一下她家的耕作速度,比往年相比如何。他对农事



第393章 贫穷的理由
    三个长工不仅没有媳妇,连家都很少回去了。

    他们从家里被赶出来打工讨生活,做了两年短工后才在白家安顿下来,期间倒是回家过。

    但他们在老家没有地,或者地很少,日子并不好过,还不如在白家打长工呢。

    基本上,不是特别懒就不会被赶走,不赶走,每天就有吃的,就能活下去。

    富贵不了,但在灾年的时候日子也比一般贫苦人家还要好过,因为至少他们不会饿死,也不至于去当流民。

    如今,三个长工,年纪最大的一个已经二十四岁了。

    在七里村,这个年纪孩子都能下地干活儿了。

    比如周二郎和周三郎这个年纪。

    最年轻的一个也二十二了,三个没有一个有娶媳妇的资本。

    杨和书兴奋起来,连忙让人去把三个长工叫过来,他很好奇,他们是怎么失地的。

    三个长工在县太爷面前都有些拘谨,而且杨和书的问题也让他们有些懵。

    他们离家的时候年纪不小了,但对家里的事情知道的还真不多,至于家里的地是怎么没的

    三人想了想,长工一道:“好像是我爷爷病了来着,我爹就卖了一块地买药,结果还没好全,又重了。”

    他想了想道:“不记得我爹是跟谁借的钱了,后来人家来家里要债,就把家里大部分的良田都给收走了。家里地少,养不活这么多人,我爹娘就把我和二哥赶出来,让我们自己去讨生活。”

    长工二道:“我在那一片干旱,地里没收成,我爹娘把家里留的种子也给吃光了,然后就带着我们出门讨饭了。”

    杨和书:……

    满宝:……

    “我也不知道我爹娘他们带着我小弟去了哪儿,反正我回家看过,他们都没回家,家里的地也荒着,村长说我要是回去可以分我永业田,我但我想着,我就一个人,既没有农具,也没有种子,要种地还得先跟人借钱买农具,买种子,我平日吃喝也要钱,还不如来做长工呢。”

    杨和书就看向长工三。

    长工三憨憨一笑,道:“我家那片地少,我家三兄弟,一个都没娶媳妇,我爹娘觉着这样下去不行,就把我的永业田卖了给我大哥娶媳妇,让我出来讨生活。”

    杨和书惊呆了,满宝和白善宝白二郎也惊呆了,纷纷瞪大了眼睛齐声问,“你也愿意”

    长工三习以为常的道:“我家总要有人传宗接代,三兄弟都留家里,一个都娶不着媳妇,还不如出来一个呢。”

    杨和书心里有些难受,酸酸胀胀的,这种感觉有些陌生,他顿了顿后才问,“那,那你回家过吗”

    “不回,我都出来了,还回去干啥”长工三憨笑道:“回去要路费的。”

    “那你要是有路费了,回去吗”
1...112113114115116...110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