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马与砍杀之立马横枪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风兮破地
()是,,,,!
第一百九十二章 堂堂之阵
【】(),
第一百九十二章堂堂之阵
张辽是并州雁门郡人,在丁原做并州刺史的时候,就已经在军中以勇力崭露头角,但是当他听说了陈诚在洛阳弄出的那许多事情,特别是在亲眼见到了洛阳大战过后的景象,便对陈诚的武勇十分的佩服。
后来通过打听,又知道了陈诚在辽西大战乌桓人的事迹,心中愈发的钦佩。闲来无事的时候,他还会哼上几句“筹谋计算,刀锋藏于暗,雄途竟逐乱”。再后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的佳句风传天下,更是让他对陈诚多添了几分好感。
在他的心里,陈诚就应该是眼前的模样,身材雄壮,勇力过人而又恃才放旷。昨天在陈仓周围的乱战中,他也的确见识到了陈诚勇冠当世的武艺。但是为什么突然就念起诗来了?
这真是真是让人觉得很是尴尬啊!
陈诚念完了诗,怅然道:“等回去之后,我一定要多养几条狗。文远知道我为什么想要养狗吗?”
“”
“因为狗能制侵陵啊!哈哈!”
“”
陈诚大笑了两声,然后突然止住了笑声,喝道:“我军的确是在撤退,但是若以为这样便能有机可趁,那就只管放马过来!”
他抱拳向张辽道:“告辞!”
说罢,陈诚拨转马头,带兵返回了大营之中。张辽在原地愣了好一会,直到部下靠了上来,在他身边道:“将军,贼人已经走远了!”
他沉吟片刻,心道:巨鹿侯似乎对我很有好感?但是这又怎么可能了?明明之前都不曾碰过面的。
“将军,将军?”
张辽看了看边上险峻的山梁,一拉缰绳,道;“我们先后撤五里。”
步兵的速度比骑兵要慢,半个时辰之后,皇甫嵩和丁原的主力才赶了过来。皇甫嵩用兵十分老道,在主力赶过来的途中,已经派遣轻骑和斥候向北搜索,以防止西凉军设下埋伏。虽然这种可能很小,却也不可不防。
见到丁原和皇甫嵩的将旗出现,张辽立刻迎了上去。
“见过征西将军,见过左将军。”
丁原拉住缰绳,问道:“前方如何了?”
张辽将方才发生的事情如实相告,丁原听了之后,大笑道:“西凉大马,纵横天下,而贼人不敢突击,看来果然是撤兵了,陈贼已经技穷矣!”
皇甫嵩却是在琢磨“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一句,这句诗对他触动很大,就像是说到他的心里面去了一样。他暗中叹气,心道:陈文正实乃智勇双全之人,可惜不能为国家所用,反而成了大患!这次就算放走了韩遂马腾,也非得将此人留下不可!
他转过头来,对丁原道:“丁将军,我们这便发起进攻,将断后的敌军黏住,如何?”
丁原道:“正当如此。”
他对皇甫嵩道:“据探子来报敌军大部已经撤退,只剩下了不到一半。韩遂军在左,陈诚军在右,另外还有杨秋的将旗在长坡塬后面,我们该如何攻打?”
皇甫嵩道:“你带人沿渭水从左边进攻韩遂,我沿着此处山岭,从右边进攻!”
吕布只是伤了左肩,暂时不能用力,但是右手还是能够使用的。他跟在丁原的后面,这时候自告奋勇地道:“义父,请让我带兵发起进攻!”
丁原看了看吕布左肩上的绷带,道:“奉先有伤在身,不如留在我身边观战。”
吕布挥了挥右手,道:“左臂虽然不能用力,但右臂仍在!我帐下有大将高顺,精心训练了一千步卒,战力不在丹阳兵之下。有此精锐,何愁不能击破贼寇?”
丁原对吕布十分喜爱,见他极力请战,便道:“那吾儿当小心一二,不可置身于危险之中。”
鼓点声从将旗前方响起,并逐渐加快加强。稍微修整了一下的汉军随即绕过山梁,按照计划兵分两路,分别前去攻打西凉军的营寨。这块渭水和六川河边上的平地气势并不是很平,而是高低起伏,中间夹杂着好几处塬地和槽地。西凉骑兵虽然依旧能够驰骋,但只要占住了几处险要地方,便能限制住骑兵的机动。
见到汉军发起了进攻,陈诚和韩遂不约而同地将骑兵放了出来。唯一不同地,是陈诚是自己亲自披挂上阵,而韩遂则是命阳逵和田乐两员大将各带数千骑兵出击。
陈诚军大营在长坡塬和六川塬边之间,方才骑兵追到山梁边缘折返了回来,也没有入营,而是在大营外面休息。在汉军杀来之前,士兵们趁机给战马再喂了一次草料,并让马匹饮足了清水。顺便,他们也胡乱地往嘴里塞了点东西。
等到长坡塬上旗帜招展,号角声响,陈诚便命令士兵们一起上马,然后拉开了距离,摆出了冲锋的阵型。依旧是经典的骑兵突击阵型,重骑兵在前,轻骑兵在后,游骑兵部署在两翼。
说是重骑兵,但也只有每次排最前面的两百名侍卫亲军有铁甲,其他的都是扎甲。这两百人中,又只有不到一半的战马有时候会配上铁马铠,称得上是“具装甲骑”,其他的战马最多只在重点部位有皮革或是飐毯保护。这其中有机动性的考虑,但是更主要的原因是没钱。
马铠的价格比铁甲更贵,但是却有很大的使用限制。只有在地势平坦的地方,才有具装甲骑出场的机会。但这些昂贵的装备会对战马造成极大的负担,使得具装甲骑的冲击力无与伦比,但是马匹的速度也随之降低了下来。要是敌人见识过一次,就知道应该避开甲骑的锋芒了。
不过陈诚一般也不会让亲兵装备上马铠,只是在特定的情况下,才会使用这一杀手锏。
今天的情况够特殊,却不够特定的标准,所以暂时并没有具装甲骑出场的机会。
阵型已经排开,正待发起冲锋的时候,陈诚却发现对面的汉军并不是以骑兵作为先锋,而是直接就将重步兵放了上来。八个步兵方阵排成两列,每个方阵人数约五六百人,正好是一个曲的兵力。
在步兵方阵的前面和方阵间的空隙中,有许多成群的汉军骑兵在游荡。八个步兵方阵的后面,横放着一百多辆战车。战车都以布幔覆盖,看不清里面装的是什么。陈诚猜测,不是将大黄弩和床弩之类的玩意装了上去,就是在上面藏了甲士。总不能说,在上面装满了食物,等着士兵们打累了,就跑战车边上去用餐吧?
战车群中间的一辆战车上,竖着皇甫嵩的将旗。战车后面,还有六个步兵方阵和大群的汉军骑兵。除了肉眼所能观察到的情况之外,陈诚还能看到有不少的汉军正在向着那道山梁上攀爬,估计是昨天曾经见过的那些汉军轻兵。
面对着这样的阵势,当真要带着骑兵一头撞上去?
陈诚在马背上直起身子,眺望缓缓逼近的敌人。每个方阵大约五六百人,虽然只能看到刀盾兵,长枪兵和长戟兵,但是用脚趾也能想到后面定然还有的许多弓弩手。若是骑兵被那些使用长枪和长戟的重步兵挡住,接下来的就会是弓弩齐发的场面。
陈诚思索了一会,觉得皇甫嵩这个战术其实破之不难,只是自己不想将手中的精锐都给消耗掉,所以才会觉得难以对付。眼前的这只敌军的装备从总体上来说,比自己这一边更好,兼且军官经验丰富,士兵战技娴熟,难怪曾经将西凉军打的望风而逃。
昨天作战的时候,官兵的援军是以添油战术进入战场的,阵型破碎,队列不甚严整,就已经给予了西凉军以重大的杀伤。这次人家排成了更加严密的战阵,战斗只怕是会更加的艰难。
就算不是在这么狭小的地方,碰到了这么坚固的战阵,大概也只有暂时避让一途。辽国人的骑兵强横一时,碰上了宋人的步兵战阵,也要退避三舍,更何况是现在?勿击堂堂之阵,
勿邀煌煌之师,这可是辽国人用鲜血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教训。
只是,陈诚纵然想要退兵,但是现在战与不战的权利并不在他的手上。
另外,他也有些疑惑,明明韩遂那边的军队更多,为何偏偏将主力都调过来攻打我这边?难道是因为我这边看起来比较软,捏起来手感会更好吗?陈诚回头看了看,自家的营寨修的很是坚固,比边上韩遂部所占据的几个营寨要完备的多了。
或者就是因为自己这边看起来比较难啃,所以敌人才将主力都调过来?也不是没有这种可能。但即便真的是这个原因,难道就能不修营寨了?
他在这边犹豫不决的时候,在汉军游骑的掩护下,重步兵方阵离大营已经越来越近。边上魏冉问道:“主公,是否要发起冲锋?”
三军之乱,首在狐疑。
很多时候,随便做一个决定都要比犹豫不决更好。
望着步步紧逼的敌人,陈诚定下心来,道:“命八里八失和去卑带兵上去将汉军的游骑兵驱逐开,飞熊骠骑去原地待命,传令杨秋部步兵进入大营,准备防守作战,侍卫亲军点出一百名,随我上前!”
说完,他一夹马腹,坐骑瞬间窜出了一丈多远,将侍卫亲军甩在后面。见状,魏冉和赵思连忙大声呼喝,命令第一队和第二队的亲兵打马跟上。八里八失的羌人骑兵和去卑的匈奴骑兵从两翼冲出,上前驱逐汉军的游骑兵。
陈诚骑马向前,咕噜飞奔起来,仿佛是一团火焰在燃烧。见到的汉军骑兵纷纷避让。这些人都听说过反贼陈诚神射无双的威名,昨天还有不少人亲自见识过,现在却是不想将小命平白的交代在了这里。于是他们纷纷打马避让,顺着步兵方阵之间的空隙,退回了战阵后方。
他们只是来掩护步兵的,不是用来冲锋的。真要和敌人的骑兵对着冲锋,那也不是他们的事情,应该让战阵后方待命的那些甲骑过来才对。
见到自家游骑兵还没交战就退了下来,皇甫嵩面色依旧,但是他边上的将领却厉声道:“不战而逃,论罪当斩!”
皇甫嵩摇了摇头,道:“傅将军此言差矣,西凉骑兵甲于天下,我军本就不敌。与其上去送了性命,不如暂且退下来。”
()是,,,,!
第一百九十三章 六川河之战 1/3
【】(),
第一百九十三章六川河之战
汉军步兵是以纵队的形式行军的,在见到敌人之后,这才聚集成了方阵。随后,破碎的地形给向前推进的汉军步兵方阵造成了一定的阻碍,让他们花了一定了时间去调整阵型。每个方阵之中,有着三到五面旗帜,旗帜上写着各部的番号。
现代用数字和字母为代表的番号起源于德国,但中国古代很早就已经有了明确的番号编制,只是没有现代番号那么详细,也不用数字表示罢了。比如说北军步兵营中部前曲后屯左队右什,可以在表述上一直精确到什伍这个级别。在全民皆兵的古典军事主义帝国时代,中国的军制和军事学曾经发展到空前的地步,并一直延续了许多年,然后才骤然衰弱了下去。
汉朝的军制严密,只要按照操典严格执行,就能够有很强的组织度。这一点,也是汉军战力强大的原因之一。在汉军骑兵被驱逐之后,步兵方阵前进的速度也减慢了下来。中军处号角声响,向全军传递准备接敌的信息。
每个方阵前后六排,每排在百人左右,展开来后足有一百二十到一百五十米的宽度。每两个步兵方阵之间,还留出了二十到四十米的距离,以供骑兵和轻兵出入。在方阵的重步兵后面,还有着许多的汉军轻兵,这些轻兵穿着轻便的皮甲或者是干脆不着甲,使用盾牌,短矛和环首刀作为近战武器,另外视个人情况还携带有投矛或者是弓弩。
听到后方的号角声之后,前出的数个步兵方阵开始十步一整队,三三两两的轻兵出现在方阵的前方或是边上,准备用弓弩射杀对面的敌人。两翼的骑兵开始纠缠,汉军的轻骑和陈诚麾下的羌胡骑兵开始互相追逐,并用弓弩向着对方射击。
汉军骑兵有不少装备有强弩,可以在马背上射击。三十步内对轻装的骑兵有很大的杀伤力,无论是射中人还是射中马,都有很大的可能让对手直接失去继续战斗的能力。若是距离拉近到十步,威力和精度更是惊人。
双方的骑兵都有马蹄铁等装备,因此机动性和战斗力都有很大的提升,互相对射了没一会,便出现了个位数的伤亡。两边的轻骑不断地往来追逐,各有损伤。随后汉军轻骑向后退却,将羌胡骑兵引诱到步兵方阵附近。战阵之中,弓弩齐发,将十数名羌胡骑兵射落下马。
气势汹汹的羌胡骑兵因此而气沮,打马向后撤去。汉军骑兵在重新装填过弩矢后,复又反身杀了回来。两边虽然打得热闹,看上去很是激烈,但是这样你来我往的厮杀,并不能造成多大的伤亡,也不能决定战争的胜负。
陈诚没去理会两翼的纠缠,在看了一眼左边更远处韩遂军的方向,发现友军还略微占优之后,边放下心来。他直接打马来到了汉军步兵方阵前方百步左右的地方,在这里,大部分的弓弩都是既没有准头,也没有威力的。
但是汉军中有着大黄弩这种强力武器,虽然一般都是放在战车上使用的,但也有单人使用的例子,不过那要使用者十分强壮才行。《史记—李广列传》中就曾经记载了飞将军李广手持大黄弩射杀敌将的事迹。
陈诚对李广用兵打仗的能力是抱有怀疑的态度,却也十分佩服他的武勇。在他想来,即便是在皇甫嵩军中,能够手持大黄弩杀敌的勇士,也应该是不太多的。一百步大约有一百五十米,在这么远的距离上射移动靶,就算是李广复生,也不可能百发百中。
他曾经在洛阳城里和北军的射声营打过交道,知道大量装备弓弩的军队能在多远的距离上对自己有威胁。于是命令侍卫亲兵和汉军战阵保持百步的距离,他自己则是继续打吗上前,进入到八十步的范围。
“止步!”
“止步!”
“止步!”
对面传来中下级军官们的呼喝声,梆子声响,弓弩手上前,对着百八十步外的敌人发动齐射。在四周游荡的轻步兵和轻骑兵也用弓弩向着凉州军发动了攻击。密密麻麻的箭矢升起,仿佛是大群的蝗虫骤然腾飞。
陈诚轻提缰绳,咕噜陡然加快了速度,从战阵前一晃而过,将密密麻麻的箭矢落在了后面。汉军向来以强弓硬弩为胜,只是一次试探性的射击,就用掉了数百只箭矢。据说当年李陵率五千之众出塞,共用掉了五十万支箭矢,算下来每人足有一百只。
现在的汉朝虽然国内烽烟四起,但是武备比之武帝时期,并不逊色,一次大战中用掉十几万,几十万只箭矢也是常事。不过汉军虽然射了这么多,但是并没有取得什么战果,只有零星的几只箭矢射到了侍卫亲军的身上,因为距离的原因也没有能够造成有效伤害。
边上步兵方阵中传来响亮的口号,“上弦!”“上弦!”“上弦!”,弩手坐于地上,将弓臂张开,再放入弩矢。十息,也就是差不多一分钟的时间后,呼喝声再次响起,“前进十步!”“前进十步!”“前进十步!”
八个步兵方阵此起彼伏,像是波浪一般,不断地将战线向前推进。陈诚仔细地观察了一会,就像是昨天一样,敌人的低级军官素质很高,无须后方发布命令,就知道该如何应对。这种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军官团,正是他所需要的。
在银川的时候大费周章地开办夜间补习班,扫盲班,补习班,不就是为了提高军队和官僚系统的素质么?素质其实是个好东西,素质教育也是个好词,但世界上的事情就是这样,无论是什么东西,只要掺杂在了利益在里面,最后都会变成妖魔乱舞的情况。
一抓就死,一放就乱,很多事情都套的上。
陈诚控制着坐骑再次向前,进入到六七十步的距离区间。他轻轻地踢了踢马腹,头上套着防具的咕噜在阵前来回奔驰。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只要跑的够快,箭矢就射不中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