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最强大唐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便衣佛陀

    其次考的是时务策,就是一些当下时事需要如何处理,要




第224章 赌局
    古今中外,要说做什么生意投入的本钱少而且盈利丰厚。赌博,也就是如今的博彩,绝对名列前茅。

    正所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每次科考都会有一些被看好的热门人选,比如说各个地方的解元,以及一些名声在外的读书人,那么他们究竟谁能够高中,高中第几名,就成了人们比较好奇的事情。

    赌坊自然不会放过这样的机会,于是便开盘专门赌这些热门人选能否高中,高中之后具体的排名,总之就是越详细赌注的赔率就越高。

    长安城里大一点的赌坊基本上都开了盘,大多数人都看好来自江南地区的解元,这些地方比较富足,读书人比较多,因此每次科举的前几名多数来自这些地方。南方学子的实力往往碾压北方学子。

    今年科考的主考官是魏征,至于为什么李世民用魏征作为主考官,想必不用多解释,当然因为魏征的为人公正严明、廉洁奉公。由他主持科考李世民放心,毕竟科考就是为整个大唐选举人才,如果主考官不公平公正,那就会让科考变得失去原有的意义。

    考试一结束,考生们一离开,身为主考官魏征立刻就下令封卷,随后按照流程命令专门的誊抄官现场誊写考生的试卷,这是为了避免阅卷的人根据笔迹或者考生留下的记号认出答卷人来,出现徇私舞弊的情况。所以考官批阅的都是经过誊写的试卷,除了主考官和几位副考官,其他人是没有权力查阅原卷的。

    贡院在这个时候,也是重重禁卫,里三层,外三层的派兵把守,任何人不得出入,就算是一只苍蝇也别想肥进去。考官们必须在贡院里封闭式阅卷,吃喝拉撒睡都在这里,直至阅卷完毕,张榜公示。

    作为这一次的主考官,魏征负责整个考试过程的监察情况,杜绝一切徇私舞弊的出现。

    魏征一脸的严肃,仔细把控着各个环节,心里打定主意,皇上相信自己把为国家选举人才的事情托付给自己,那他就一定不能辜负皇上的信任,严格按照要求选拔出最优秀的人才来。

    不过阅卷的过程是枯燥乏味的,我们暂且不说,贡院这边考试一结束,立刻有人火速进宫禀报皇帝李世民,这次考试一切顺利,让皇帝放心等候阅卷结束即可。

    李世民身为皇帝,自然也十分重视科举考试,毕竟选拔出来的人才,以后可是要替他办事的,如果选拔的都是庸才,那大唐不就完了吗所以考试这段时间他也是时时刻刻都在留意着贡院这边的消息。

    此时李世民正和房玄龄、杜如晦,王珪几位大臣在议事,听到官宦的奏报,李世民非常高兴,笑吟吟的对身边的几位大臣说道:“这次考试终于结束了,这三天朕可是一直紧张着呢,一点也不比那些考生好到哪里去,现在就只等阅卷结束,张榜公示了,不过等放榜,也是一件难耐的事啊,想必你们几个心里也跟朕有同样的感受吧”

    几人连连点头,特别是王珪深有感触,这些天他确实也非常的煎熬,因为他的亲侄子也参加了这次的科考,虽说现在已经考完,可是离放榜还有好几日,确实很让人感到焦灼。王家想要兴盛并且长久不衰,就必须得靠后辈们争气,如此才不至于让王家的家业衰落,自己虽然有几个儿子,却不怎么成器,不是读书的料,有一个虽然中了举人,可是接着几次科考都名落孙山,眼看年纪大了,没有什么希望了,索性以举人的身份推荐到吏部,凭借着几分老脸,最后给了一个县中主簿,让他慢慢熬去



第225章 看榜日
    喧喧车马欲朝天,人探东堂榜已悬。

    万里随便金鸑鷟,三台仍借玉连钱。

    话浮酒影彤霞灿,日照衫光瑞色鲜。

    十二街前楼阁上,卷帘谁不看神仙。

    ――唐徐夤《放榜日》

    世上最让人煎熬的事情,莫过于等待。从考完试到放榜日这段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的日子,对于那些想要知道自己能否高中的学子们来说,这段时间每一天都是那么的漫长。

    说是度日如年,一日三秋,一点也不夸张。十年寒窗苦读,能否金榜题名对于他们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特别是对于那些穷苦出身的学子来说,科考就是他们改变自己命运的唯一一个机会。

    在那个阶级十分明显的年代,底层社会的人想要迈出上层社会的圈子实在是台难了,除了科考,可以说别无他选。

    可是这唯一的上升通道,想要走的人实在是太多了,好比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能够顺利通过,到达对岸的寥寥无几,十足落水的却数不胜数。

    不过只要跃过龙门,那便又是另一番光景。有句话叫作“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说是一步登天也不为过。

    与隋唐之前的九品中正制相比,科举制度还是一种进步的选拔官员的方式。

    从选才方式和原则来看,科举制度以考试为核心,分设科目,面向广大读书人的公开考试,在某种程度上有着公平竞争,择优录取的原则。

    它是庶族知识分子进入仕途,登上政治舞台。打破了以往的九品中正制以门第选拔官员的方式,也打破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

    唐太宗李世民还是比较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的,在他登基这些年,不断的扩充国学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

    自从考完试,母亲张翠花就一直期待着放榜日的到来,好知道自己的姑爷能否高中及第。作为岳母不好在女婿面前唠叨,所以王大锤就自然而然的成了她絮叨的对象之一。

    “大锤,你打听了没究竟什么时候放榜”

    “会不会有什么意外。”

    “你姐夫柏然他,究竟能不能高中”

    “……”

    这样的问题母亲每天至少能问王大锤三遍,听的他耳朵都快起茧子了。

    一连数日,贡院那边,终于放出了确切的消息,将于四月二十八号放榜。

    消息一出,顿时轰动整个长安城,对那些翘首以盼的人来说就像是久旱逢甘霖一般。王大锤也是喜出望外,毕竟只要放了榜,母亲心里的石头就会落地,自己也就不必每天都被她问个没完没了。

    其实不光王大锤的母亲张翠花如此,满长安城对此期待的不在少数。

    这次科考,在赌坊下注的人实在不少,上至王公贵族,下至贩夫走卒,好赌的,难免想趁机发财。

    等到四月二十八这一日清晨,居住在客栈里的考生便早早的起床吃早餐,然后结伴而行,前往贡院看榜。

    王大锤也被母亲早早就从被窝里叫了起来,李柏然也一样,早早的被他的媳妇王傲瑜催促着起来:“柏然,柏然,快起床,吃了早饭,赶紧和大锤去看榜,要是去迟了挤不到跟前。”

    媳妇催促,李柏然自然不敢不起,王大锤也是,母亲有命自然也赶紧起床。

    匆匆起床,洗洗漱漱,吃了早饭,在母亲和大姐的催促下,王大锤和李柏然两人不得不坐上马车赶紧出门。

    李柏然看到王大锤一副没睡醒的样子,不由得冲着他不好意思的笑了笑。“不好意思,连累的你都没有睡个安稳觉。”

    “待会儿高中了,好



第226章 名列一甲
    在这里能碰见历史名人,王大锤还是挺高兴的。特别是对于王勃这样才华横溢、风流倜傥的人物。

    “王公子,先请!”

    “王子爵,李兄,先请!”

    双方互相礼让,最后一起并肩而行,王大锤对王勃比较好奇,其实王勃主动过来和他们打招呼,何尝不是因为对王大锤比较感兴趣。

    一番交谈,双方的关系更加亲切,大有一见如故,相间恨晚的感觉。

    众人听了王勃的话,认出了王大锤和李柏然,立刻议论了起来,同时也自觉的给他们让开了一条路。说实话,如今王大锤的名气在长安城里也相当大,只不过他向来比较低调而已。

    他们三个人在人群簇拥下来到了最前面,说说笑笑等待着张榜,周围的人指指点点,议论纷纷,说的基本上都是王大锤和王勃两人的事迹。

    好不容易等到了吉时,一声铜锣声响,随之而来的是一声高喊:“张榜放红。”

    嘈杂的贡院门口,顿时安静下来。

    随后,贡院的大门打开,只见一位学官带着一众差役拿着榜单鱼贯而出。

    所谓放红,原来是用来公布的榜单是大红色,寓意自然是为了喜庆吉祥。

    这一刻万千人头攒动,大家不约而同的屏住了呼吸,瞪大了眼睛,眼巴巴的看着差役手里的榜单。

    寒窗苦读十年,能否鱼跃龙门,一飞冲天,青云直上就在这一刻了。

    如果金榜题名,那从此以后就真的成了人上之人,光宗耀祖,名利双收自不用讲。

    如果名落孙山,那之前的努力就算是付之东流,全都白费了,心灰意冷,无人问津。

    上榜的就是到了天上,落第的就是到了地狱。现实就是这样的残酷、无情。

    古人讲究左贵右轻,所以榜单是从右向左张贴,同时公布的名单上的名次也是从后到前。

    随着第一张榜单贴出。人群顿时一阵骚动,数十个名字,赫然在列,很多人都瞪大了眼睛在上面寻找自己的名字,片刻之后,人群中爆发出几声喜极而泣的声音。

    “呜呜,我中了”

    “我中了,我终于中了。”

    声音哽咽,紧张中带着颤动,颤动中带着喜悦,虽然只是榜尾的名次,倒是中了就是中了,没有人嘲笑他们,相反很多人还投去了羡慕嫉妒恨的目光。

    虽然排名靠后,将来的前途不算特别好,但是好歹十年寒窗苦读不算白费,进士就是进士,将来好歹可以谋个一官半职,也算是光宗耀祖了。最差也可以在地方上成为一县之长,那也是名符其实官老爷。

    随着榜单不断贴出,激动的声音难以遏制,此起彼伏,有的人抱头痛哭流涕,有人仰天大笑,状若疯癫。

    看那些高中了的学子,激动的样子,王大锤觉得一点也不亚于后世中了五百万大奖的彩民。

    每一张榜单贴出,都会引起一阵骚动,有人高声欢呼雀跃,有人暗自神伤。

    见一连贴出来五六张榜单,都没有自己名字,站在王大锤身旁的李柏然不由得紧张了起来,脸上露出焦虑不安的神色,倒是一旁的王勃一直神色不变,显然对自己信心十足。

    “放心吧,以姐夫你的学问,肯定在后面。”王大锤拍了拍他的手安慰道。

    “不错,柏然兄不必紧张,现在才张贴出二甲的名单而已,以你的学问肯定在最后一张榜单之上,获得探花、榜眼、状元也不是不可能。”王勃也笑着说。

    怪不得他能够成为初唐四杰,和杨炯、骆宾王、卢照邻并肩,果然小觑不得。

    &nbs



第227章 宫中轶事
    王勃高中榜首,这可是让那些压王勃高中的赌徒们乐开了花,当然了,那些买了李柏然的赌注的,此时此刻更是欣喜若狂,因为买李柏然本来只是因为他跟王大锤有关系,所以本着有枣没枣打一杆子才买了点,没想到现如今却也是高中一甲,自然是赚翻了。

    医术大赛刚刚结束,现在又是科举考试,整个长安城里到处都是议论纷纷,一片喜庆。

    ……太极宫。

    今天是贡院放榜的吉日。

    李世民同样在宫中翘首以盼。

    因为本着公平公正严明的原则,在出榜放红之前,贡院的门一直是封闭着的,禁止出入,这榜也是从贡院里直接张贴出去的,所以即便是宫里的李世民也得派人去贡院看榜,谁也别想提前得到什么内幕消息。

    抡才大典,是朝廷的头等大事,作为统治者李世民自然也是极为关注。说穿了这些高中的考生将来就是自己的下属,要替李唐添砖加瓦,未来十几二十年朝廷是否有可用之才,可就基本上全看科考了,李世民自然深谙人才可贵的道理,所以一大早他就派了人去看榜。为此他自己还特意穿的正式一些,专门坐在暖阁里等消息。

    看着眼前来自天下各州各县的奏章,平日里勤政爱民的太宗皇帝今天却怎么也看不进去,等不到消息,根本无心署理奏章。

    毕竟,相比这些来自各州各县的奏疏,今年的科考才是头等大事。

    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王珪等人,也都在场陪同。

    要说他们当中谁最着急,那当然是有侄子参加这次科考的王珪了,自己的侄子究竟能不能高中,这可关系到王家是否后继有人的大事,所以哪怕是年过半百,心里头依旧有些忐忑。

    “郭仁,这榜单怎么还没有送来啊”李世民等的心急,一遍又一遍的催问。

    “回禀陛下,看榜的人一早就派去了,奴才早就叮嘱了,只要榜单一出来,立刻给陛下抄了送来。陛下不要着急,再稍微耐心等待片刻。”郭仁道。

    因为都惦记着出榜的事情,所以大家都没有心情批阅奏章,处理政事,于是相互闲聊打发时间。

    李世民随口道:“有魏征这个家伙做主考官,朕心里还是放心的,他一定不会辜负朕的期望,替朕好好筛选出有真才实学的。”

    “陛下说的是,魏征大人铁面无私,而且文采斐然,肯定会选拔出最优秀的学子来。”

    “不过魏征大人太过严厉,恐怕今年落榜的学子有要增加了。”

    “不错,以魏征大人的脾气,他要是不满意,那可真是一点余地都没有。”

    李世民起个话头,众人你一我一语,便都拿魏征说了起来。

    又过了一会儿,报榜的人还是没有回来。李世民等的有些不耐,对郭仁道:“再去问问,这榜究竟出来了没有,让人加急送过来。”

    郭仁无奈,只好出去到门口等着。

    杜如晦笑着说:“陛下,何必着急,该来的总是会来的,迟一会儿早一会儿又有何妨”

    “哈哈,还是杜大人心静如水,朕今日确实有些心急了。”李世民有些尴尬的自嘲道。

    王珪不由莞尔一笑,心说杜如晦你装什么大尾巴狼你忘了前几年你儿子参加科考时候了此时此刻他跟李世民一样着急,想早一点知道自己侄子的成绩,毕竟关系到王家的祖宗基业能否长青。

    又过了片刻,郭仁终于带着一位小太监急匆匆的走了进来,小太监估计是一路跑过来的,所以气喘吁吁,郭仁赶紧对李世民道:“陛下,榜来了!”

    一听榜来了,暖阁里坐的几个人精神一振,不管是表面上如何淡定,心里其实都




1...5758596061...28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