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重生1980之强国崛起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满城风沙

    刘琅看了看身边的这几个“小哥哥”,他们最大的十三岁,最小的只有十一岁,每个人都非常紧张,他们虽然智商很高,可是人情世故方面还是跟同龄人一样,不像刘琅拥有着一个“饱经风霜”的灵魂。

    “我们华夏大学是国家最悠久的大学,这么多年来培养出了无数科学家,这些人奋斗一生,为国家贡献出了自己的力量,成为了我们的榜样,成为了时代的楷模。

    同样,我在你们身上也看到了国家的未来,所以我希望,你们要在今后的四年里好好学习,以后成为真正的国家栋梁。”

    赵天明在主席台上做着激昂的演讲。

    不过学生们的注意力都没在这些学校高层这里,所有人的目光都盯在了刘琅的身上。

    即便这个时代没有互联网,电视也没有普及,可是刘琅的名字早就经过报纸的大肆传播而变得家喻户晓,尤其是这些学生,三岁年纪加上全国高考状元的名头更是让刘琅成为了当代大学生的“偶像”级人物。

    “那个小孩就是神童刘琅真是太小了!”

    “听说他是机械工程学院的学生,一个小孩子怎么报考这个专业了”

    “三岁孩子能在大学里生活吗恐怕连吃饭都得别人喂!”

    所有学生都是议论纷纷。

    别说是这些学生了,就是那些老师看到刘琅也都充满了好奇,眼睛不住的瞄着他。

    赵天明发表完演讲,一位学生走上讲台,代表新生发表演讲。

    赵天明原本想让刘琅发表这个演讲,不过上面的主管部门却直接干预,让另外一名学生上台,给出的理由就是刘琅太小,哪里会说什么“冠冕堂皇”的演说

    事实上鲁明志告诉刘琅,这位新生是上面某位大人物的孩子,让他代表学生自然是有“深意”的。

    刘琅当然没意见,华夏大学和首都大学作为全国最高的学府,对于九成以上的大学生来说那是望尘莫及,但对于国家那些大人物来说却没有那么困难,他们的孩子或者孙子到这里上学只需要一个招呼而已,比如这位名为江宏的学生代表,他的父亲就是某个部委的领导。

    “各位同学们,新学期开始了,我们相聚在华夏大学这个圣地,虽然大家来自全国各地四面八方,可是我们都怀着同一个愿望,那就是把我们的祖国建设的更加美好………。

    未来四年,我们将接受国家最好的教育,我们必定要刻苦学习,不辜负国家对我们的培养。

    四年之后,我们将走上工作岗位,到那个时候,我希望看到每个人都有收获,每个人都找准了自己的方向,可以把全部身心和本事都投入到国家的四化建设中去,为了这个目标,让我们共同努力吧………”

     




第九十六章 大学生活开始了
    就这样,刘琅的大学生活开始了,他和父母住在学校给他安排的教师宿舍中,每天也不用做饭,早中晚只要到食堂去吃即可,在这个时代大学生上学几乎是免费的,学费、住宿费分文不交,学生负责自己每个月的伙食费和书本费,伙食费方面,每个学生一个月十多元钱足够了,当然,前提是他要少吃一些肉。

    一个大馒头才几分钱,一盘炒菜也就两三毛钱,最贵的肉菜,如红烧肘子也就四五毛钱,很多学生一天花费五毛钱和二两粮票就吃得很好了。

    另外学校根据每个家庭的经济收入还给予助学金以贴补用。

    每个学生收到录取通知书的同时,收到学校的一系列表格,要求学生填写,其中包括如如何把户口从家乡迁出,入学时编入首都的户口。

    另外,每家每户还要填好经济收入表,系里会根据家庭经济收支情况,给学生分发数量不一的助学金,从五元至二十八元不等,

    同时,每个院系还设有奖学金,用来奖励少数成绩优秀的学生,期末成绩出来之后,根据考试成绩,系里分别给少数几位学生授予奖学金,一共分三等,一等奖是一百元,二等奖六十,三等奖四十,这笔钱对于这个时代的学生来说可是一笔巨款,足够他们好好的大吃一个月的时间了。

    华夏大学本想把刘琅一家人的伙食费全部免掉,不过被刘琅的父母婉言拒绝,两个人都有工资,虽然不高,可是吃饭没有问题,但学校还是给刘琅每个月三十块钱的伙食补贴,这是国家的要求,不答应也得答应。

    每天早上,父母就带着刘琅到不远外的食堂吃饭,第一次吃饭的时候场景可是吓了刘琅一跳。

    食堂很大,都是看上去很旧的木头桌子,不过很奇怪,这里没有凳子,吃饭的学生或是站在桌子旁或是打完了饭跑到食堂外面的树荫底下,最让刘琅印象深刻的就是那些做饭的大师傅了,这帮人做饭都用铁锹,米饭熟了后都放在了木制的澡盆里,一个澡盆能装近百斤的米饭,一帮学生排队站在浴盆前等着盛饭的师父,这场景是在是有趣。

    吃饭方面很方便,住的方面也很方便,学校给他一家人提供房子,不过刘琅还是要求学校给自己分配一个学生宿舍,既然上大学了当然要过上学生的生活,赵天明扭不过他,给他分到了一个四人宿舍中。

    机械工程学院新生只有二十三人,这二十多人凑成一个班级,一共分成了四个宿舍,刘琅是唯一的一个四人宿舍,当同一宿舍的三个人当看到传说中的神童刘琅走进来的时候眼睛都直了。

    “大家好,我是刘琅!这是我的床了!”

    刘琅一屁股坐在一张床上跟他们打招呼道。

    “神童刘琅竟然和我们一个宿舍,太激动了!”

    三位同学激动过后都围了上来,不光是他们,就是隔壁宿舍的学生也都跑了过来,想要跟刘琅近距离接触一下。

    “各位大哥哥,我们以后就是同学了,有的是机会接触,不过我还小,很多事情都做不好,到时候还有地方求助各位大哥哥,到时候你们得帮我呀!”

    “放心放心,以后你上学我背着你去,你吃饭我给你打饭。”

    顿时有人高声喊道。

    “那我就先谢谢这位大哥哥了!”



第九十七章 两个时代大学的不同之处
    刘琅很羡慕这个时代的学生那种无忧无虑的样子,因为他们不用为工作烦恼,毕业后国家就会为你安排工作,不像他上学的时候,一到大四就开始到各个招娉会上投放简历,数百人乃至千人为了一个职务挣的是“头破血流”。

    虽然这个时代的大学生没有找不到工作的压力,可他们每个人却都很勤奋,很少有逃课的现象发生,最起码刘琅没有见过无缘无故就逃课的同学,每一节课所有的人都是拿着书本仔细地听着课,不管是二十几人的专业课还是五六十人的大课,几乎没有人不仔细听讲,即便是有些地方听不懂,他们也要仔细的记录下来等课后再研究。

    这种现象很有趣,刘琅自问要是他那个时代毕业国家包分配,那么恐怕有一半的学生将会彻底“放飞”自己了。

    其实这就是时代造成的差异,这个时代,上大学不亚于古代学生考中了进士,是一件足以光宗耀祖的事情,而且多年来的种种桎梏让年轻人对外界一无所有,当来到大学后,接触到了一个崭新的世界,他们就像是一块干瘪的海绵开始疯狂的吸收起各种知识和文化,那种求知**简直比刘琅都强出太多。

    至于说二十年后的大学生,信息社会让他们已经没有什么新鲜感,到了大学唯一让他们高兴的就是终于摆脱了父母的管教,一个独立的自我才是他们在大学要追求的东西,而所谓的独立自我很少包括对未来的规划,待到毕业走向社会才发现周围的凶险,这种凶险程度又不是八十年代所能相比的。

    在三十年后,人们总喜欢比较八十年代的大学生和八零后一代的大学生,有的人说八十年代大学生如何如何的牛,看看招生比例就一清二楚了,的确,高考扩招之前大学生的招生比例低的可怕,常常是几十分之一乃至百分之一的比例,而高考扩招之后,大学的招生比例猛增到了六七成,一个是百分之一,一个是十分之六七,按比例来说,当然是前者素质更高一些。

    不过那些八零后出生的学生都嗤之以鼻,论知识储备,那些老家伙怎么能和新世纪的年轻人相比不说别的,就是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足以甩开对方几条街了。

    刘琅前世也是这么认为的,自己生活在知识大爆炸的时代,一天之内看到听到的新鲜事物恐怕就比八十年代的人前半辈子听到的都多。

    不过现在,在接触到身边的这些学生后,刘琅的看法有些不同了,以他“过来人”的眼光来看这些学生,第一个特点就是“傻乎乎”,但他们的求知**实在太强烈了,一天从早上睁开眼睛到晚上睡觉,每个人都是书不离手,一个有如此求知**的人,不论他做什么,未来都会充满了希望。

    和刘琅一个寝室的另外三名同学的求知**就是班级里最强烈的人,强烈的连刘琅都有些自叹不如。

    他们三人有两位来自湘南省,一位来自中南省,这两个省在刘琅前世时就出产“学霸”,而在刘琅的这个班级里,他们三人的学习也是最刻苦的,就是吃饭也要看书。

    一个月下来,刘琅已经适应了大学的生活,他除了晚上回到“筒子楼”睡觉外,一大早母亲带着他一起吃过饭,他一个人就上楼到自己的宿舍,然后上课休息,一天的时间都会和同学在一起。

    “老杜、老林、老何,咱们上课去吧!”

    刘琅从食堂吃过饭后推开宿舍们,看到这三个同学正一边啃着馒头一边拿着书在看着,即便是早上这短短半个小时的时间他们也不愿意浪费,而且对他们三个来说,力学书配上一



第九十八章 熊怀志教授
    刘琅背着个军绿色的小布包,这种包是学生们的标配,里面放着书本和笔纸,四个人风风火火从宿舍出来,加快脚步向数百米外的教室赶去。

    “你们慢点,等等我!”

    刘琅从后面跑着也追不上三个人,这没办法,刘琅现在身高刚刚过了一米一,对于一个三岁的孩子来说这已经不矮了,可是跟十七八岁的少年比起来那足足差了半个身子,小短腿紧着倒腾也没有人家一步来的长。

    “赶紧走!”

    老大杜松转过身一把就将刘琅抱了起来,不要命的向前跑去。

    四个人来到教室,只见门口站着一位老人,满头白发,连胡须都是白的,穿着一身蓝色卡其布衣衫,衣服上还油渍麻花,好像有一个月没洗的样子,他抽着旱烟阴沉着脸向着四个人看了过来。

    “完了,迟到了!”

    杜松将刘琅放下,三个人喘着粗气胆怯地走到了这位老师跟前。

    “熊教授!”

    杜松三人低着头,心砰砰地跳着,他们预感“风暴”就要来临了。

    这位教授叫做熊怀志,是工程学院的院长,今年都快七十岁了,别看年纪不小,但是脾气非常火爆,对学生的要求非常高,同时他的学问也非常大,一个人教授“材料学”、“冶炼学”、“材料力学”三门课,由于脾气火爆,加上须发皆白,他被上两届的学生偷偷起了个“北极熊”的外号,新来的学生不敢称呼这个外号,平时都以老熊代替。

    刘琅听其他同学讲过这位熊怀志的经历,他可是不是普通人,祖上数代都是南方的实业家,而且是造轮船的,可谓是国家近代最早的一批工业启蒙者,到了他爷爷那一辈更是家资巨富,据说家族里都拥有近千吨的远洋巨轮。

    熊怀志本人从小就接受良好的教育,三十年代初期更是到了德国去学习最先进的轮船制造技术,学成之后本想继续深造,可是赶上了二战爆发,德国是待不下去了,回到国内又想壮大家族,但是岛国人杀了进来,家族把船只献给了国家,最后在炮火之中沉入海底,国家都完了,熊家连同其它那些刚刚起步的民族资本工业家们面对大势无可奈何,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几代人积累下的财富,还有那振兴民族工业的希望一同灰飞烟灭。

    这熊家逃到了南洋,熊怀志则被送到了美国重新开始学习工业技术,这一下子都到了四十年代的中期,外敌被打跑,熊怀志学成归来想要大有所为,可是内战又开始,一直到新中国的建立,终于他有了报国的机会,国家也的确给了他机会,让他担任当时江南造船厂的总工程师。

    熊怀志的技术那没的说,国内都数一数二,可就是脾气不太好,如果有人干活时达不到他的要求,那不由分说就是一阵大骂,人际关系方面搞得很差,在中国,你的人际关系搞不好那就问题大了。

    五十年代后期,熊怀志做为留过洋,而且是在德国美国这两个国家留过学的高级分子,“责无旁贷”的被扣上了“臭老九”的帽子,也不让工作了,天天被关在屋子里写检查,好在他本事太大,上面人特意对他进行了保护,没有受到太大的冲击,可是又过了七八年,十年浩劫开始了,这一下没人能帮得上他了。

    下牛棚,被批斗,熊怀志能经历都经历了,好在他身体硬朗,性格耿直,终于挺到



第九十九章 工业是立国之本
    “老杜,我够不着,抱我一下!”

    题目写的太高,刘琅伸长胳膊还差了三十多公分。

    “哈哈!”

    其他同学都哈哈大笑起来。

    杜松赶忙把刘琅抱了起来,刘琅拿着粉笔在下面飞快地写着,一分钟之后一道题解答完毕,另外一道题用时稍微长一下,不过两分钟后也被刘琅写出了答案。

    “哎呀,累死我了!”

    看到刘琅写完,杜松手一松把刘琅就放在了讲台上,然后不住的揉着胳膊,他就是个死心眼,也不知道半路休息一下。

    “嗯,嗯,这道题你也会”

    熊怀志指着刚才杜松没有解答出来的题目问道。

    “我昨天翻了翻第三章的内容,稍微了解了一下,熊教授您要是考第四章的内容我就不会了。”

    这道题的确还没有学到,但那也是书上的内容而已,对于刘琅来说,只要课本上写的知识,他最多也只是看上两三遍就能明白个大概,然后再做几道相关的题目,那么这些知识点便会完全融会贯通,学习能力比普通的学生要强出数倍,现在刚刚开学一个月,但他已经把大学一年上半学期的一些书看差不多了,剩下的就是多做一些题目熟悉一些而已,所以这道题对他来说并不难。

    “看看你们两个吧,连个三岁小孩都不如………回到座位上,我们上课!”

    面对如此“妖孽”的刘琅,熊怀志也无可奈何。

    “你连三岁孩子都不如!”这句话常常被挂在那些老师嘴边,这可不是讽刺挖苦,而是事实呀!

    当下课的铃声响起,所有人都长处了一口气,同样是一堂课一个小时,熊怀志的课却感觉像是度过了半天时间,所有人都开始收拾书包恨不得马上离开。

    “今天作业,你们回去把这三道题做完,明天的冶金课我要提问!”

    熊怀志在黑板上写下题目。

    “啊!”

    所有人都小声地惊呼出来,这三道题难度非常大,要想做出来恐怕还得预习很多课程,要是多几天时间才好,可是这老熊一个人上三门课,几乎是天天都有,逃都逃不了。

    走吧!

    刚才还因为下课有些高兴的学生们一个个垂头丧气地离开了教室,向着另外一间教室走去。

    “刘琅,我们走吧!”
1...2627282930...41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