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1980之强国崛起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满城风沙
杜松走过了跟刘琅说道。
杜松年纪不小,在家里他也是老大,下面还有两个弟弟和一个妹妹,其中最小的妹妹跟刘琅一般大,所以他带孩子还真有一套。
刘琅现在还是很小,很多重活都干不了,晚上放学后母亲可以帮忙,但在白天,很多活都是杜松帮忙,比如之前上课晚了,干脆就抱起刘琅。
所以他现在充当的角色类似保镖,负责刘琅上学放学的接送任务,而且他心细如发,对待刘琅真如亲弟弟一般,
“老杜,下节课是辩证法,刘琅不去上课的!”
旁边一位同学走了过来,然后低下头小声地对刘琅说道:“刘琅,这三道题你会不”
“还没看呢,不知道!”
刘琅耸了耸肩。
“赶紧看,中午食堂我再问你!”
对方摸了摸刘琅的头离开。
刘琅的确不会去上什么唯物主义辩证法的课程,不光这门课不上,还有什么“马列”“哲学”这样的课他都不去上,开学的时候还惹的那几位老师大为不满。
赵天明亲自找来要问个究竟,刘琅把这几本书拿过来,然后翻了三四页后就直接来了个背诵,结果是一字不差。
生背呀!刘琅这一招当场就把几位授课老师搞的哑口无言。
刘琅都活了快四十岁了,三观早就成型还用得着去学这些东西节省下来的时间他还得多学学有用的东西,比如到外语学院学一学德语、日语。
“刘琅,你先留下,其他人
第一百章 工匠精神
..重生1980之强国崛起
自从瓦特发明蒸汽机后,西方国家正式进入了工业时代,不管是国家还是各人企业,都在围绕着蒸汽机进行不断提升,小到一个个零件,大到一台台发动机,他们的每一道工艺,每一项配料,每一个细节都是需要一点一点从心里挖出来、从失败中走出来的。
这些可是短短十几年的高等教育教育不来的,是多少钱砸不出来的,必须经过那么多次失败才会有后来的成功,没有捷径,要接受对无数次的失败,而且要心甘情愿的接受。
在西方国家在不断失败和成功之间交替进步之时中国在做什么是在进行着无休止的战争,国人连饭都吃不饱哪里有心思搞试验这一下子就差了近一百年的时间。
或许有人会说,二十一世纪不都是全球化的时代吗,为什么国家就得不到相应的技术呢
科学和工程是两个概念,科学是共享的、透明公开的,但是工程学却是保密的、私有的。发动机的原理可以说是及其简单,而且这个原理在内燃机存在的一百多年里从来没变过:燃料燃烧致气体膨胀推动活塞做功。但是科学说起来容易,如何用这些人类都知道的白开水一般的理论做出按人类意志行为的工程却完全是另一回事:如何把功率提上来,重量减下去,寿命延长,效率提高可以说是无穷无尽的漫漫长征,但是传统工业的工程学教育可以说是一塌糊涂,生产技术和理论严重脱节,国家或许不缺设计师,缺的是底层的工人师傅。缺的是国外那一百多年不浮躁的经验和教训。
在三十多年之后,国家倡导过一种工匠精神,是那种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享受着产品在双手中升华的过程。
工匠们对细节有很高要求,追求完美和极致,对精品有着执着的坚持和追求,把品质从0提高到1,其利虽微,却长久造福于世,跟西方社会相比,现在的中国工业就是缺乏这种工匠精神,如果有那么一帮人专注机械心无旁骛,恐怕数十年之后达到的高度不会比发达差。
“唉,看来我的想法还是太天真了一些!”
刘琅看完这本书后微微叹息,他之前的想法挺天真,觉得自己能对国家的机械工程做些什么,现在看来,这不仅仅是自己的事情,首先国家方面也要重视,但最重要的还是那些企业要有工匠精神,不为赚钱只为提升品质,比如书里列举出西方的一些企业,美国卡特彼勒、terex、岛国的小松,日立,这些企业都在工程方面有着近百年的传统,他们常常为了某一个零部件就好像十多年里都没有这样的企业诞生。
有技术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人才,西方国家经过一百多年的积累,工业方面的人才培养体制已经健全,每一代都有大量的人才出现,就是最基层的工人有一手绝活,技术在他们手里才能真正形成价值,就如中国历史上的瓷器,以技术来说这没什么难度,就是在黏土中加入各种矿物质,在高温下让这些矿物质电离产生出各种颜色,可是现在的技术就是无法给那些瓷器烧造出来,为什么不就是因为当初那些工匠们的手艺没有传承下来吗如今国家的工业也面临着一样的问题。
“咦!刘琅,到吃饭的时间了你还在这里学习呢”
一个女学生突然出现在了门口,把刘琅从沉思之中拉了回来。
这个女学生是另外一个专业的学生,刘琅见过对方,但并不知道对方的名字,倒是刘琅的大名,别说是全校师生了,就是后厨的大师傅,打扫卫生的阿姨都知道。
“哦!吃饭了吗这么快!”
这本书并不厚,刘琅只花了一个小时就读了个大概,更多的时间他是在沉思,结果转眼之间就过了两个多小时,现在已经是中午十二点了。
“刘琅,你在哪里”
杜松在走廊里大喊,作为刘琅的“
第一百零一章 经济专家吴荷
..重生1980之强国崛起
国家改革开放的那段历史之中涌现出很多名人,这位吴荷教授就是其中之一,他是位经济学家,对改革开放时期国家经济制度的建立有着巨大的贡献,最早提出了市场经济的概念,是国家放开市场的坚定拥护者,甚至被人起了个“吴市场”的外号,正如那几位学生所说,他对国家领导人的确有着巨大的影响,后来还担任国家经济发展小组的负责人职务,算是位高权重了。
在十多年之后,吴荷教授的主张自然被国家和社会所肯定,但在现在的八三年,恐怕他的那套理论还面临着争议。
“吴教授的课嘛,好,我下午也去听听。”
刘琅来了兴趣。
杜松和刘琅到了宿舍,刘琅就拿出三毛钱和二两粮票交给了对方,让杜松给自己买二两米饭和一份炒豆腐,杜松二话不说拿起饭盒向食堂冲去,而刘琅则在纸上把熊怀志留的那三道题完完整整的计算了出来,还把杜松昨天没有解答出的题目算了出来,这算是一种“等价交换”。
吃过午饭刘琅躺在床上休息了一会儿,下午一点准时起床,他们班下午没有课,杜松正光着膀子坐在桌子前看书学习,何涛和林海没有回来,大概是在操场上运动。
“我去上课了!”
刘琅跟杜松打了招呼就挎着书包走出宿舍,冒着烈日向教学楼走去。
现在是八月份,午后正是气温最高的时候,不过操场上还是人头攒动,一帮学生们踢着足球打着篮球,刘琅也喜欢打篮球,不过他现在这身材要是上场恐怕得被人踩死。
很快,刘琅就到了教学楼,上午那几名学生是经济学院的学生,刘琅的记忆力那是过目不忘,整个教学楼里那个专业在什么地方上课他记得清清楚楚。
刘琅到了一间教室门口,推开门就走了进来,这是一件大教室,能容得下一百人上课,里面已经坐了一半的人,看到刘琅走了进来也没吭声。
刘琅在华夏大学那是“肆无忌惮”,拥有着随便听课的权利,他不光去听一年级的课,有时候还会到二三年级去听课,一个月下来所有人都习以为常了。
“这个刘琅又来听吴荷教授的课了,他听得懂吗”
后面还是有不少人议论起他来。
“谁知道呢反正这个小家伙的脑袋太聪明了,听说是过目不忘,连校长都特许他可以不听历史政治这些课程,咱们是跟他没法比呀!”
刘琅也不理会他们,在第一排最边上坐了下来,因为身材太小,脑袋刚刚比桌子高处一点,要想写字那得站起来。
不一会儿的工夫教室里的座位就被坐的七七八八,快到一点半的时候,教室门再次被推开,一位五十左右岁的中年人走了进来。
“果然是那位吴荷教授!”
刘琅前世在网络上看过这个人,那时他已经是年过七旬白发苍苍的老者了,现在他刚过五十,正是壮年。
“好了同学们,我先跟大家道个歉,去年我到美国做访问,为期是一年的时间,原本今年七月份回国,不过临时有些事情耽误了一个月的时间,这段时间是王教授替我代课,我在这里谢谢王教授,晚上我就请他到全聚德吃饭!”
“哈哈!”
同学们纷纷大笑起来。
“好了,我们现在开始上课吧………!”
吴荷向下面一扫,一眼就看到了坐在第一排的刘琅。
“咦!谁把孩子带来一起上课了”
吴荷教授开口问道。
“哈哈哈!”
这一下所有人都大笑起来,眼泪都笑了出来。
“怎么回事”
吴荷有些不解。
“吴教授,他是刘琅,是我们八三界的学生。”
一位女同学站起来解释道。
“什么学生”
吴荷刚刚回国几天的时间,不知道刘琅大名,别的老师也没告诉他,一个三岁的小孩出现在大学的课堂上他当然感到奇怪了。
“你是大学的学生”
吴荷走到刘琅身边上下打量着对方。
第一百零二章 论私营经济
(麻烦各位书友在书的右上角对这本书评价一下,最好五星,四星也行,一星两星也无所谓,麻烦各位了)
“呵呵,今天我是开了眼界了,好,刘琅小同学坐下吧,咱们正式上课!”
吴荷不再对刘琅的年纪问题纠结,既然校长特许,那就听罢。
“我先问大家一个问题,看看谁能回答,咱们国家在七七年开始改革开放,我想问一下,谁知道这改革开放的核心含义是什么谁能回答”
吴荷抛出了一个问题。
教室里鸦雀无声,这些学生才是一年级的学生,虽然都听过改革开放,但是真正含义还真没有多少人知道。
“吴教授,我能回答吗”
刘琅立刻举起手来。
“好呀!刘琅小同学,你说一下!”
吴荷点了点头。
“现在的改革开放就是转变我们国家的经济制度,从计划经济转到私营经济,放开市场,让市场充满活力!”
刘琅回答。
“哎呀!厉害呀!”
吴荷大吃一惊,表情都变得精彩起来。
“刘琅小同学你回答的很好,这就是改革开放的真正核心………你从哪里知道的”
“我是从报纸上看到的!”
刘琅回答。
“报纸上看到的不可思议,不可思议!”
吴荷教授连连摇头。
“大家听到了么,刘琅小同学回答的非常好,那我再问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从计划经济转变到私营经济呢谁能回答”
“吴教授,当然是国家的计划经济实行不下去,只有私营经济这条路可以走了!”
刘琅再次回答。
“我的妈呀!”
吴荷现在看向刘琅的的目光完全变了,眼睛里冒出了精光,好像这个小孩子是一个宝贝一样。
“说得好,那刘琅小同学我问你,你觉得私营经济这条路走得通吗”
吴荷从讲台上直接走到了刘琅面前询问道。
“当然走得通,不光走得通,未来还会走得很好,我始终坚信!”
刘琅回答。
“哈哈,说得好,说得好呀!”
吴荷本就是市场经济的忠实拥护者,听到刘琅的话简直比奉承他千句万句还要让他高兴。
“刘琅小朋友,你有什么依据呢”
吴荷再次问道。
不过这次刘琅耸了耸肩没有回答,再回答就露馅了。
“哦!对了,你才几岁,不过你这两个问题的高度已经超过了很多人………你真是机械系的学生不如转到我经济系来学习吧!”
刘琅的回答让吴荷有了一种找到知音的感觉,能有这般见识的学生不学经济简直是白费了。
刘琅笑了笑没有回答对方。
经济当然重要,即便吴荷现在的理论遭到了很多人的质疑,但是未来必定还是会被整个国家所接受,这是大势所趋,有没有自己都无所谓,他当然不会想搅进来。
“这个小孩非常有灵性,怎么去机械系学那些傻大憨粗的东西了不行,等我回去跟赵天明谈谈,看看能不能把他调到经济学院来。”
他现在已经开始打刘琅的主意了。
吴荷轻轻拍了拍刘琅的肩膀,然后走上讲台接着说道。
“我们国家从建国后就开始实行计划经济,在建国初期的确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同样也有过决策上的失误,导致国家受到损失………我给大家举个例子,在六零年,我们国家的生产总值比邻国rb要多出百分之三十,而到了去年,也就是八二年,你们知道我们两个国家的生产总值是多少吗知道吗我告诉你们,rb的生产总值是我们国家的五倍,想想吧,一个弹丸之地,人口是我们国家十分之一的小岛国,生产总值是我们的
第一百零三章 “七上八下”的高压线
“吴教授,那应该是八个人的剩余价值被剥削了!”
一位学生有些迟疑地回答。
“呵呵,剩余价值,我想问问大家,连饭都吃不上的百姓有什么剩余价值现在我们国家的问题不是剩余价值的问题,而且要让大家吃得饱穿得暖的问题,这两个基本条件都解决不了,还谈什么剩余价值根本就是个狗屁!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