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献帝崛起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武陵年少时
年纪轻轻就能能将长安治理的井井有条,还能分出精力来兼管京兆事务,不愧是王允的侄子。
外间因此而产生了许多流言,有说皇帝不忘王允诛董之恩,王凌只是身受荫蔽;也有的说王凌还能在朝任事,并得以重用,或许太原王氏还有再起之机。
种种揣测,无不暗藏祸心,王凌忧谗畏讥,办事愈加谨慎小心。虽然皇帝让他暂理京兆事务,但他为了避嫌,依然选择在长安令的府衙里办公,并且隔几天就上疏请皇帝尽快任命京兆尹。
王凌处心积虑的想躲避风头,低调的熬资历,可还是拦不住麻烦事主动缠身。
前两天饮马桥那里的亭长送来文书,称该地有一伙啖人贼流窜入境,抢了两户人家的老妪,结果当地典农司马还未有动作,便被老妪的家属,一个游侠给解决了。
这件件都是匪夷所思,又证据确凿的事情,而且任何一件事,落在有心人的手里,都足以掀起大风大浪来。
王凌拿着文牍,皱着眉头,忽然朝外面喊道:“宜禄!”
早在门下等候多时的长安北部尉秦谊赶忙进来,说:“明府有何赐教”
秦谊本来是吕布军中的帐下吏,当初吕布战败而逃,他因为舍不得家中娇妻,故而请命留下,为朝廷传报敌情。王允当时自身难保,无暇顾及到他,但为了表示亲近,还是让他在自己门下当御属。
所谓御属,其实就是录事之类的小官,跟秦谊以前的工作差不多。直到王允被免遣归,他的侄子王凌被拜为长安令,苦于没有个得力的人手帮他维持京城治安,所以王允便将稍懂一些军略,上阵打过仗的秦谊推荐给了王凌。
在汉代,由于京城人口繁盛,治安难度比一般县尉承担的要大,所以分为四部,设四部尉,比如曹『操』就做过雒阳北部尉。
北部尉虽然只是秩二百石、月奉三十斛的小官,但掌管整个长安北城区治安捕盗之事,秦谊仗着曾跟随吕布四处征战得来的领兵经验,带着手下几个亭长、里正维持治安,比昔日在军中还要得心应手、如鱼得水。
“这个鲍出是什么来历但凭一己之力,连杀十数名啖人贼,如此武艺,为何我以前没听说过”王凌问道。
秦谊事先打听过鲍出的履历,一五一十的说道:“此人乃三辅有名的游侠,好结交义士,行踪不定。虽为剑客,平时却很守王法,对其老母也是极为孝顺,若不是这次啖人贼捉了他母亲,此人未必会动手杀这么多人。”
王凌指了指身前桌案上的一堆简牍:“他们家既然是屯户,又没人做过兵卒,为何分到了军屯里去了”
秦谊在一边小心偷觑,『插』话道:“这个我就不甚清楚了。”
其实他清楚得很,只是这里面牵涉得太多,他人微言轻,不敢说。
王凌也不愿深入讨论这个话题,摆了摆手,说道:“他这是孝举,又是杀的贼人,非但无过,反而有功。”
说完,王凌又叹了口
第四十一章 丨开达理干
“盖精微听察,理析豪分。规矩可则,阿保不倾。”————————【艺文类聚】
黄琬这时在心里想道:‘到时候董承与盖顺一个深受忌惮,一个才不堪用,剩下够资格能领兵出征的,唯有皇甫嵩。’
在打白波这件事上,无论派谁去,黄琬他们都得不到半分利益,所以此时的重心应该放在民屯与军屯长官私下争夺屯户的问题上。
钟繇点了点头,两人在无声之间,用眼神达成了默契。他巧妙的转移话题,对仍坐在一旁,茫然无知的王凌问道:“我记得负责京兆军屯事务的是典农校尉王承”
负责军屯的将校多半是由凉州将校里裁汰的武官,或是主持关中军屯事宜的典农中郎将段煨的旧部。
这个王承本来是胡轸的手下,后来改换了董承的门庭。在董承查办侵占上林的三辅士族的时候,王承由于拷掠残酷,办事得力,逐渐为董承赏识,提拔为典农校尉,专司京兆及长安等地的军屯事务。
王凌这会儿还在思索为何要让董承去干这个事,就只听钟繇的发问,他回了神,赶紧应了一声:“唯,京兆的军屯一直是由王承负责,不过此人对典农中郎将都不甚尊敬,于我便更无交集。”
长安令与黄门侍郎同样都是秩六百石的官员,只不过一来黄门侍郎随侍陛前,比其他同等官职无形之中要贵重许多;二来则是钟繇成名已久,是王凌的长辈,是故在应答之时,王凌选择了极为谦虚敬重的姿态。
钟繇微微皱起眉头,说:“听说王承此人积财吝赏、贪功诿过,没想到他仗着背后有董承为其声张,连长官都不放在眼里了。”
王凌异常机警,他从钟繇的话里听出对方无意间透『露』,有问责王承的打算,再联系一开始黄琬的态度。两相对照,很容易就能得出二者想借此整治一番军屯,将那些被王承强行纳入军屯的普通民屯户口,重新交还给当地的农曹掾。
他所求的就是这个机会,毕竟民屯办得好不好,也与他的政绩挂上钩,但不出则已,一出就得克竟全功。
所以这时王凌保持冷静,沉着说道:“王承此人为求一时之绩,放纵下属苛待屯户,此次鲍出之母遭掠,而该管之人却无施援手,可见此人不善治事。”
黄琬点点头,说:“在董承上疏之后,陛下定然会找你问询情况,你在回复的奏疏中,要将鲍出家中景况,细细的说明白,绝不能有丝毫纰漏,影响圣断。”
王凌醒悟明白,当即答诺,在黄琬面授机宜后,王凌对此事心里有了把握,道谢之后,知晓黄琬与钟繇还有事要谈,于是只坐了会,便告辞离去了。
钟繇看着王凌离去的背影,突然说道:“此子之才已远胜同侪,再过两三年,恐怕就可属大事,执一方之政了。”
黄琬闻言叹道:“那得看他有没有这个命,王公一走,他在朝中可谓是孑然一人,我等虽能在旁照拂一二,但终非长久之计。王氏门楣今后是盛是衰,全靠他自己了。”
钟繇想起王凌应对时不卑不亢,言行举止颇有一些王允的耿直,眼神里却又时不时的透『露』出精练。他感慨道,语气里夹杂着遗憾:“这就是王氏的才俊,也不枉王公临走时,对他抱以厚望。”
黄琬看了钟繇一眼,如何不知对方是触景生情,
第四十二章 丨军容观盛
“坚甲利刃,长短相杂,游弩往来,什伍俱前。”————————【上书言兵事】
这一天皇帝带着若干臣子以及侍中来到上林苑,期间却听到一个故事。说是虎贲郎王昌在蓝田打仗做先锋,在峣关已被敌人据守的情况下,王昌在山上布置疑兵,鼓舞士气,亲自抢关夺城。待敌人落荒而逃后,王昌又当机立断,派人追击,最后以两三百人,迫降了麾下数千的刘雄鸣。
随行的秘书郎法正听了不禁赞叹道:“他用的是当年留侯兵出蓝田的故计,此人深谙用兵之道,以少制众,实在了得。”
法正是一干秘书郎里面最懂兵法谋略的,连他都出言夸赞了,其余的人无不跟着附和。
皇帝骑在马上,听罢,冷笑道:“能出此计者,确实是不可多得的将材。”
众人听着皇帝语气不对,面面相觑,都没弄懂皇帝此刻的心思。
“王忠。”皇帝对一旁说起这段故事的旅贲令王忠问道:“这个故事你是从哪里听来的”
王忠接任张辽留下的职缺,拜为旅贲令随驾奔走的日子还没多久,对皇帝的『性』情一知半解。此时不知道皇帝的心思,谨慎的说道:“听说是虎贲军中传出来的,都说蓝田一战,若无此人运筹,绝不会这么轻易拿下。”
皇帝没有答话,如果不是看到了盖顺叙功请封的奏疏、看到了排在王昌之后的那个熟悉的名字,他还可能真以为自己捡到宝了,以为王昌是什么被历史埋没的将才呢!
本来心里还有一丝不确定,现在听了这传的沸沸扬扬的流言,皇帝再也没有疑虑了。
越是世代沿袭,就越是了解这个体制内的规则与约定俗成的陋习,这个王昌的父祖皆为虎贲,自然深谙其道。这种人即便有一定军事技能,堪为一时精兵,但日久天长,一定会败坏军中风气。
如果不早些预防,把这股歪风刹住,皇帝手下这支好不容易练成出来的精锐之师,就要变成乌合之众了!
虽然上林苑许多地方都被拿来屯田,但为了方便皇帝时不时的出城游猎,检阅军队,还是特意保存了些有重要功能和意义的宫殿遗址,比如建章宫、宣曲宫,这些遗址大都分布在长安城西,于是也被称为上林西苑。
细柳观就是皇帝经常来检校部队的地方,由于皇帝经常到这个地方来,所以善于做事的上林苑令胡邈便在原址上搭建了简单的殿宇,花费了一两个月的功夫,才修葺的像模像样。
皇帝等人骑马赶至时,上至北军中候王斌,下至中郎将徐荣、盖顺,以及北军若干校尉们,无不出营奉迎。这里虽说是细柳观,但却不是真正的细柳营,这些将领也不是‘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的周亚夫。
然而眼前的这一切让皇帝如何也提不起兴致来,倒不是他对这些人太过高要求,其实他对王斌、盖顺这些人的期望很低,不求他们能征善战,只求他们忠诚听话,替他牢牢掌握军队就是了。
可盖顺偏偏就不知事,不管他是蒙在鼓里也好,还是有意纵容、提拔王昌也罢,此事都是在责难逃。他的所作所为也让皇帝无比失望与后悔,到底是自己当时太过急切,为了尽快掌握禁军,将年轻没什么历练的盖顺一下子从宫门司马扶上秩比二千石的虎贲中郎将高位。
本来以为有
第四十四章 丨兵以攻弱
“圣王以天下耳目为视听,故能无不闻见。”————————【后汉书刘陶传】
皇帝亲近的叫着盖顺的表字,盖顺不敢托大,抱拳道:“陛下说的是,为将者负三军存亡、一战成败,非能者不可任。”
“看来你这一个多月在三辅剿贼,也算是颇有心得。”皇帝看了看徐荣,又看了看站在徐荣后头的张辽等人,说:“‘夫总文武者,军之将也’,你们以后是都要单独领兵,征战在外的。刚才检校的是底下的兵众,现在我要检校你们这些当将军的谋略。”
众人听了这话,都没有什么异议,他们老早就羡慕盖顺与徐荣剿除三辅群寇的战绩,此刻都摩拳擦掌,想着在皇帝面前好好表现,不说担任主帅,但随军出征白波也不是不可以争取。
“臣谨喏。”众人里唯有北军中候王斌有些尴尬,硬着头皮说道:“不知君上要如何检校”
这里的将校要么就是上过战场杀过人的,要么就是家中传习过兵法,自身满腹韬略。就王斌一个是门外汉,此时一听皇帝要检校谋略,心里顿时就虚了起来。
“当年新息侯马援聚米为山谷,为光武皇帝指画形势,使凉州诸郡城郭、地形、兵力尽在眼底。”皇帝对此早有打算,毕竟王昌冒领军功只是他个人的猜测,无凭无据,他若不找个合适的由头,还真无法解释为什么他就偏偏认定蓝田一战是徐晃的功劳。
于是皇帝便让人事先做好一个简陋的沙盘,此时让人抬了上来,根据沙盘的地形,由他自己设置敌我兵马的数量、种类、精锐程度以及天气等条件,专用以考校这些人临机决断、行军打仗的能力。
但沙盘毕竟限制了地形,所以有时候皇帝也会抛弃沙盘,选择一些历史上出现过的经典战争当做题目。
比如对张辽的考校问题是:“若此时敌以十万之师,兵临城下,敌众我寡,尔为主帅,该当何如”
张辽没有立即作答,他壮着胆子反问道:“敢问陛下,此乃坚城否”
不是坚城就很好回答了,要么弃城打游击、要么就战略『性』撤退,另寻关隘要道据守。可这么一来问题就太过简单了,皇帝揶揄说道:“自然是坚城无疑了。”
张辽这才答道:“彼等十万之众,可战之兵想必不过三万,其余应该多是民夫,充入军中,是要造势诈我。所以我军应当拣选精锐,以大义激励士卒,披坚执锐,趁彼等尚未整阵、立足未稳之时,率兵突袭。”
徐荣听了,忍不住反驳道:“即便得逞,也未能伤及根本,彼等依然会围城。”
张辽一见是徐荣,便直接反驳道:“此法确实不能让彼等退兵,但若是得胜,便能夺其军心、败其士气,而且还能安定我军之心,自此之后,便可从容固守,修习守备。”
“那不就成了围城苦战”法正突然说道。
见众将都扭头看着他,法正毫不胆怯,朗声说道:“彼等十万之军,若是日夜攻打,就算有坚城也守不了多久。”
张辽知道秘书郎法正是皇帝身边的年轻俊彦,不可以像刚才反驳徐荣那样无礼,他缓言道:“陛下先前已言,此时敌众我寡,两军士气又经过我带兵突击而彼降我涨。且不说是否有援军,就说对方十万大军,整日粮秣所需何止千万而我军据守
第四十三章 丨检校谈兵
“圣王以天下耳目为视听,故能无不闻见。”————————【后汉书刘陶传】
皇帝亲近的叫着盖顺的表字,盖顺不敢托大,抱拳道:“陛下说的是,为将者负三军存亡、一战成败,非能者不可任。”
“看来你这一个多月在三辅剿贼,也算是颇有心得。”皇帝看了看徐荣,又看了看站在徐荣后头的张辽等人,说:“‘夫总文武者,军之将也’,你们以后是都要单独领兵,征战在外的。刚才检校的是底下的兵众,现在我要检校你们这些当将军的谋略。”
众人听了这话,都没有什么异议,他们老早就羡慕盖顺与徐荣剿除三辅群寇的战绩,此刻都摩拳擦掌,想着在皇帝面前好好表现,不说担任主帅,但随军出征白波也不是不可以争取。
“臣谨喏。”众人里唯有北军中候王斌有些尴尬,硬着头皮说道:“不知君上要如何检校”
这里的将校要么就是上过战场杀过人的,要么就是家中传习过兵法,自身满腹韬略。就王斌一个是门外汉,此时一听皇帝要检校谋略,心里顿时就虚了起来。
“当年新息侯马援聚米为山谷,为光武皇帝指画形势,使凉州诸郡城郭、地形、兵力尽在眼底。”皇帝对此早有打算,毕竟王昌冒领军功只是他个人的猜测,无凭无据,他若不找个合适的由头,还真无法解释为什么他就偏偏认定蓝田一战是徐晃的功劳。
于是皇帝便让人事先做好一个简陋的沙盘,此时让人抬了上来,根据沙盘的地形,由他自己设置敌我兵马的数量、种类、精锐程度以及天气等条件,专用以考校这些人临机决断、行军打仗的能力。
但沙盘毕竟限制了地形,所以有时候皇帝也会抛弃沙盘,选择一些历史上出现过的经典战争当做题目。
比如对张辽的考校问题是:“若此时敌以十万之师,兵临城下,敌众我寡,尔为主帅,该当何如”
张辽没有立即作答,他壮着胆子反问道:“敢问陛下,此乃坚城否”
不是坚城就很好回答了,要么弃城打游击、要么就战略『性』撤退,另寻关隘要道据守。可这么一来问题就太过简单了,皇帝揶揄说道:“自然是坚城无疑了。”
张辽这才答道:“彼等十万之众,可战之兵想必不过三万,其余应该多是民夫,充入军中,是要造势诈我。所以我军应当拣选精锐,以大义激励士卒,披坚执锐,趁彼等尚未整阵、立足未稳之时,率兵突袭。”
徐荣听了,忍不住反驳道:“即便得逞,也未能伤及根本,彼等依然会围城。”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