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重回大明之还我河山

时间:2023-05-27  来源:  作者:倚天傲雪

    林啸目光幽幽的望着他,不依不饶道。

    “开个玩笑而已,其实,这里另有他用,”

    李涛咧了咧嘴,笑道,“我打算,在这里办一所学堂。”

    “学堂”

    “对,”

    李涛点点头,“土改干部短期培训学堂,具体的,咱们进去再说……”

    说话间,众人下马进了大院。

    在正厅落座后,还没等上茶,李涛就继续说道:“老林,你是不知道呀,你轻飘飘的一句土改,老李我都快愁死啦……”

    “辛苦了,老李。”

    林啸咧咧嘴,带着歉意笑道。

    “我辛不辛苦倒在其次,”

    李涛摇摇手,轻叹道,“这么大的地盘,到处要派驻土改工作组,哪来这么多人,我……实在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啦。”

    “确实,”

    林啸点了点头道,“没这么多军事干部可以抽调了。”

    “是啊,光广东和闽北两地,就已经抽调了好几百名干部,他们都叫苦连天,怨声载道了,”

    李涛抬手指了指夏博敏,苦笑道,“再说,咱们部队的军官中,识文断字的人有多少,你又不是不知道……再抽下去,他们就快没连排长啦。”

    “这倒也是,”

    林啸皱了皱眉,“看来,不拘一格降人才,只有去社会上招聘录用了”

    部队干部失血太多,战斗力就无法保证,确实不是长久之计。

    “对,”

    李涛点点头,“这次叫你拐道而来,就是有几件重要的事要和你商量,其中之一,就是要招聘充实一批地方干部,经过培训尽快上岗。”

    林啸点点头,表示明白他的意思。

    “所以,我看中了西湖边上的这座宅子,看情形,至少得培训个几千人,”

    顿了顿,李涛继续说道,“还有,想必你也看到了,咱们的兵力还是极度紧缺,招兵扩军在所难免,建一所军事干部学堂也该考虑了。”

    &nbs




第462章 坐山观虎斗
    第四六二章坐山观虎斗

    “头,先喝杯茶吧,”

    这时,夏博敏的警卫员给他们一一端上了茶盏,一直没怎么说话的夏博敏笑道,“正宗的龙井,产于狮峰山上的。”

    “好。”

    林啸笑着端起了茶盅,长途航行,又上岸骑行了十几里路,确实有些渴了。

    刚揭开盅盖,一阵淡淡的鲜嫩清香便飘至鼻尖,林啸不由得抽了抽鼻子,享受着这股熟悉的绿茶味道。

    如果说林啸有什么嗜好的话,喝茶便算是最大的嗜好了,行军作战之余,每每有空坐下思考问题的时候,警卫员都不忘给他泡上一壶好茶。

    但是,自穿越的一年多来,他很少喝到绿茶,华南虽然是茶叶产地,但当地人习惯饮用红茶和乌龙茶,很少见到不耐储藏的绿茶。

    可是,作为一个苏南人,林啸在后世喝过最多的,自然是家乡的绿茶,其中以碧螺春为最佳,但冠列中国十大名茶之首的杭州西湖龙井,他倒是也多次尝过的,对于特级龙井茶的这种独特幽香,他并不陌生——虽然在后世,真正产于狮峰山的正宗货,他这个层次的人肯定是无福品尝的。

    林啸很享受地撮起嘴巴,小心地吹了吹杯口,饶有兴致地观看着一朵朵细嫩的叶片,在浅浅的绿色茶汤中上下翻滚。

    手中的茶盅虽然不是透明的玻璃杯,但一眼望去,洁白的瓷杯中,茶汤的色泽嫩绿而明亮,娇嫩的茶叶扁平而挺直……

    林啸浅酌了一口,清高的香气中,一股带着淡淡嫩栗味的甘甜滋味,顿时充斥了齿颊……

    林啸不禁微微闭上双眼,任由鲜爽甘醇的茶汤在齿颊和舌根间停留了数秒,这才轻轻咽了下去。

    虽然七月初夏早已过了新茶上市的季节,但这杯中的,显然确实是极品龙井,该有的色、香、味样样俱全,比他在后世尝过的所谓新茶味道更佳……

    忍不住又饮了几口,林啸这才放下茶盏谈起了正事,他沉吟着问道:“有件事……我情况不明,你们介绍一下,都说说意见吧。”

    “什么”

    “南京……目前的形势,究竟怎样了咱们要不要出手,打算如何出手”

    “这件事啊,”

    李涛笑了笑,也端起茶盏饮了一口,这才不紧不慢,神神叨叨的说道,“我的意见……按兵不动,坐山观虎斗。”

    “按兵不动”

    林啸的眉头跳了一下,似乎没有明白李涛的意思。

    “我也是这么认为的,头,”

    这时,夏博敏见机插话道,“这件事,老李和我们讨论过……眼下清军退守江北,主力逃到了合肥一带,洪承畴将江南的粮草席卷一空,两支明军却不思进取,非但不趁势追击,反而在南京外围和皖南一带相互对峙起来……”

    “洪承畴在合肥”

    林啸闻言眉毛又是一跳。

    “对,这个地方,现在叫庐州府,洪承畴带着残兵退守于此,”

    李涛接话道,“不过,清廷显然是不甘心失败的,不到一个月内,各地的清军援兵便蜂拥而至,江北数府已经聚集了大约十多万人,所以,目前这个形势比较复杂……”

    “除此之外,滁州、和州、安庆府……还有扬州府等地,都还在清军手里,”

    说着,李涛站起身来,招手将林啸引到一张摊着地图的长条桌前,指点着地图说道,“滁州,就在南京的对岸,而鲁王兵不满万,却占据了沿江的太平、应天、镇江、常州四府十六个县,江防非常空虚……如果洪承畴孤注一掷来个反扑,南京根本谈不上安全。”

    “张同敞的位置,具体在哪里”

    “张同敞的三万人马,主要占据了皖南的徽州、池州、宁国、广德四府,其中前锋,在高淳和黄池一带,与张名振的人相峙……”

    “照这么说,张名振确实没多少人驻守江防了,”

    林啸皱了皱眉,不解道,“那我们……为什么还要按兵不动”

    “你的心思我懂,但是,请听我慢慢说,”

    李涛抬头看了看他,“



第463章 搅局者
    第四六三章搅局者

    “第二个原因……可就复杂了,”

    李涛眯了眯眼,玩味道,“这个鲁王朱以海,和永历帝朱由榔很不对付,双方各以正统自居,才收复了这么点地盘,就急着互掐争老大了……你说,咱们这个时候去南京蹚浑水,究竟该帮哪边”

    “这帮鼠目寸光的家伙,”

    林啸皱了皱眉,咕哝道,“如果我直奔南京,有没有可能以武促和,迫使他们双方和解,一致对外这次,我把张晨枫的骑兵团,还有段正宏的特混团都带来了,总共有五千多人……”

    这个横刺里杀出来的鲁王,结结实实地扮演了一个搅局者的角色,完全打乱了既定计划,让林啸觉得很不忿。

    “你想得太简单了吧”

    李涛摇了摇头道,“一山岂容二虎,这两边,总得分个高下吧……咱们现在是什么身份你带兵进京,鲁王的人会甘心”

    “这倒也是,至少在名义上,咱们还是永历的人,这个时候过去,明显有拉偏架之嫌……”

    “对呀,即便暂时压服了,也是口服而心不服,隐患极大,”

    李涛笑了笑,“甚至遭到当场反抗,也不是没有可能……咱们究竟该镇压,还是退让”

    “嗯……不管怎么说,这个鲁王也算是坚持抗清的,有一定的民意基础,”

    林啸挠了挠头,苦笑道,“在消灭清军之前就展开内战,确实于稳定民心不利,不妥。”

    “所以呢”

    李涛耐人寻味的一笑,追问道。

    “看来,还是让他们自己先争个高下好了……”

    林啸长出一口气,叹道。

    “这就对了,”

    李涛笑了笑,“先不理他们,咱们牢牢抓住自己的地盘,按原计划,强军、安民,建设根据地,等大势明朗了,再回头收拾这件事也不迟。”

    “嗯,也只能如此了,”

    林啸摩挲着下巴,沉吟道,“不过,要是永历小朝廷强行要挟我们站边,咱们怎么应付”

    “那就装聋作哑,不予理睬……”

    李涛一挥手,说道,“不是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么,那个李定国不就是这样的么,小朝廷能调动得了他”

    “我担心的就是这个,”

    林啸叹了口气,沉吟道,“虽说翻脸是早晚的事,可如今不是时机还不成熟吗,要是过早分裂,势必会失去一些真诚的朋友……”

    林啸有些担心,要是永历那帮人没有自知之明,公然翻脸,必定会涉及到瞿式耜、李定国和郑成功等人,至少迫使他们提前站队……

    “你过虑了吧,老林,”

    李涛皱了皱眉道,“永历的老巢,不是还在咱们的地盘上么,他们有这个胆量”

    林啸点点头,没有答话。

    “不过,话说回来,现在是民族存亡之秋,不是谈私人情谊的时候,如果朋友做不成,我想,真到那个时候,你不会优柔寡断的吧”

    李涛抬头看着林啸,缓缓说道,“我认为,他们最好能够识大局明事理,主动放弃对抗,把枪口一致对外……毕竟,这些人终究要消耗掉,消耗在抗清战场上,总比内部消耗来得好……”

    “你这家伙!”

    林啸抬手点点他,一脸苦笑道。

    &nb

    sp; “我年龄比你大,也比你现实,没你那种书生气,这一步,不是迟早要来的么,”

    李涛坏笑了一下,旋即一正脸色,说道,“一路上,你也看到了,虽然饥民已大为减少,但粮荒问题还是很严重。”

    “嗯,”

    林啸点点头,也严肃地说道,“广东和福建的粮荒倒是缓解了,那边的夏粮已经开始收割了,江南这边的水稻,要到十月才能成熟吧”

    “就算立刻成熟,其实活得滋润的还是少数人,”

    李涛皱眉道,“九成以上的佃农还是很苦,他们普遍家徒四壁,交完租子,剩余的粮食已经很少,



第465章 两全之策
    第四六五章两全之策

    作为后来人,林啸他们都知道,要让国家走出这个怪圈,唯一的良方就是彻底剥夺这帮蛀虫的特权,让占据绝大多数的贫苦农民从麻木中觉醒,努力建立一个平民化的公平社会。

    其中,显性的措施,说起来无非就是三条——土改、税收和吏治。

    通过土改,将大地主手中的土地收归国有,并把耕种权交还给全体农民,只有摒弃土地私有化,才能杜绝土地买卖,从源头上斩断土地兼并现象,真正做到耕者有其田。

    其次,必须将粮、盐、铁、矿山等涉及国计民生的主要商业种类,暂时由国家专营,严厉打击官商勾结、寡头垄断等丑恶现象,并通过盐铁税来平抑物价,做到适当的劫富济贫。

    以上两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很复杂,真正要做好,关键在于第三点——吏治,而这一点,正是令林啸极为头疼的地方。

    要知道,打破一个旧的统治体制很容易,无非就是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然而,要按规划重建一个新的国家政权,才是更为艰巨的。

    总不能推翻了老的特权阶级后,重新培养一批新的权贵上台吧,那样的话,真的就成了新瓶装旧酒,一点意义都没有了。

    所以,李涛迫不及待地着手培训大批土改干部,从长远来说,也是在为以后的地方治理储备人才。

    林啸知道,在军管的配合下,向各地派驻土改工作组,仍然只是李涛的权宜之计,他要培养的,肯定不仅仅是土改人才。

    主力部队早晚要走,军管结束后,根据地的军政必定分离,江南一带,从来就是全国的主要财税区,这里除了农业,还有较为发达的商业和手工业。

    就苏州和湖州一带来说,这里的桑蚕业特别发达,是主要的生丝产地,丝绸贸易量惊人,历代以来,从罗马、波斯、阿拉伯、奥斯曼等十几个帝国吸取了巨额的金银顺差。

    但是,这里的丝行与蚕农之间的剥削与反剥削矛盾由来已久,少数有良心的丝茧客商与欺良霸善的坐地丝行之间相互倾轧的矛盾也特别尖锐,这些问题,光靠军事干部,没有懂行的人才,别说妥善管理,就连插手都很困难。

    以后,随着上海的轻工业基地建成,必定会带动周边地区进一步的商业繁荣,如何有效的管理这些行业,光靠军管,肯定是不行的。

    因此,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如何选拔一大批既能忠实执行新政策,又要懂得经济有实际工作能力,还能不被糖衣炮弹腐蚀,有效避免蜕化变质的地方干部,是摆在他们面前的一大课题。

    退一万步说,即便从眼前来说,随着光复的地盘越来越大,急需的地方干部数量便不是个小数目。

    即便不考虑政策的培训以及个人素质的鉴别等琐碎事情,光光人员的选拔和任用这一点,要是让林啸亲自去做,恐怕就得牵制他一大半的精力了。

    别说全国有一千多个县,仅从目前来说,虽然真正完整到手的省份,才只有广东、湖南和浙江三省,加上江西、福建、湖北和广西等部分地区,总共也已有好几百个县了。

    这么大的地盘,结束军管后都急需地方干部接手,因此,当李涛急吼吼的说要开设干部培训班的时候,林啸早就巴不得了。
1...134135136137138...20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