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大明之还我河山
时间:2023-05-27 来源: 作者:倚天傲雪
林啸强压心头的不忍,迫使自己放下后世的道德观,极力地为自己开脱着。
伫立良久,终于冷静下来后,林啸抬腕看了看手表,清了清嗓子,沉声对祝俞嘉说道:“走,我们进城。”
“我和特战队员们就待在城门楼里吧,不进城了,你带上你的人去帮他们肃清残敌。”
走到南城门口的时候,林啸犹豫片刻说道:“记住两点,第一,让他们先组织救火,要让百姓知道是千岁军光复了城池,有什么困难要尽量解决;第二,有偷偷溜出去的清兵就睁只眼闭着眼,但是戏要演足了。”
“明白了,队长!”
祝俞嘉轻轻应了一声,带上他的警卫排进城帮忙去了,他对队长郁郁不乐的原因心里有数,他自己又何尝不是同
第168章 遂宁独立团
“作为大明臣子,一名战士,南阳侯血染敌襟,为自己的国家战至最后一刻,也算是死得其愿了!”
林啸轻叹一声,稍后却目闪寒光,咬牙道:“虽说他是被孙可望所害,但这笔账,还是要算在鞑子头上。”
“今日这一仗不仅拿下了遂宁,少说也干掉了上千鞑子,兄弟们都杀得痛快,也算是为南阳侯报了仇了!”张孟仍然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
“一个小小的遂宁算得了什么”
林啸摆摆手,淡淡一笑道:“你们不是要加入我讨虏军吗可以,不过要答应我两个条件,不知诸位是否愿意”
“总指挥但请吩咐,我等遵命便是。”楚芳不假思索地应道。
“诸位已然看到我部士兵的军容军纪和战斗力了,我军的成军宗旨,便是做百姓的子弟兵,要对百姓秋毫无犯,军纪要摆在第一位,没有军纪的军队,终究是一群乌合之众,是成不了大事的。”
既然大当家的爽快,林啸也就直截了当的道,“因而这第一个条件呢,便是你部必须接受同等的整训,否则一切免谈。”
“这个理所应当!”
护法三兄弟尚未开口,楚芳便再次脱口应道。
与其余三位大老粗不同,她是识文断字的,林啸说的道理她完全赞同,便毫不犹豫的应了下来。
“那便好,番号我已经想好了,你们可以打出讨虏军遂宁独立团的旗帜,内部编号为独立第三团,如此可好”
独立一团和二团,林啸已经心有所属,因此只能给个第三团的番号了。
“好!”
这次其余人也异口同声了,给个独立团的编制,今后岂不是和祝大人平起平坐了,还有什么不满意的
“整训的教官,我已交待祝团长代为派出,不过大战在即,你部眼下只能边战边训了。”
林啸话锋一转,沉声道:
“第二个条件便是,你部不得龟缩在遂宁城做山大王,这里毕竟是个小地方,兵源、钱粮都不够充裕,必须走出去,才能壮大自己。”
“等整训结束,你部学会了火枪的使用,届时新造的火器也可以到位了,在此之前,你部尚缺乏独立作战能力,暂且便配合祝团长所部,参加下一步的反攻作战如何”
“好嘞!”
这次轮到张孟和左文昭哥俩率先发话了,打仗杀鞑子,最合他们心意了。
林啸望向楚芳和袁佐才,见他们也是频频点头,便朗声道:
“行,那我现在正式宣布任命,楚大当家的,任讨虏军独立第三团团长!”
“遵命!”
楚芳瞥了瞥祝俞嘉,一脸傲娇地抱拳应道。
“任命袁二当家的,为副团长;张孟、左文昭,暂时便分别任第一营和第二营营长!”
这次林啸的口气是不容置疑的命令式,可不再是商议式的了。
“得令!”
老三老四一拱手,大声应道。
林啸一正脸色,挺身回了个军礼,随即严肃地道:
“我把丑话说在前头,入伙后,你们便是正式的官军,军械粮饷暂由总部统一调配,因而每到一处不仅不得扰民,还得妥善安置他们……我的队伍官兵平等,谁也没有特权,任何人犯了军纪,都必须接受处罚,另外还有许多别的规矩,你们整训后便知道了,能做到吗”
“能!”
四人慌忙依葫芦画瓢,学着林啸的样敬了个礼,齐声应道。
“好,下面,咱们就来谈谈这场反攻战役。”
林啸把众人引到地图前,指着地图上的某个点说道:“你们的下一场战斗,便在这里。”
“茅坪”
楚芳惊咦一声,虽然地图还不太会看,但每个字她都认识,同为苗人聚居的城步县茅坪镇她去过无数次,自然很熟悉。
“对,先前,我不让特战队现身,还吩咐暗中故意放跑一些清军,如今大家应该知晓我的用意了吧”
“就是要让他们跑回去送信,使那个叫屯齐的鞑子相信只是一群土匪把他吓跑
第169章 三类人
队伍壮大了,对于反攻作战能否顺利达成目标林啸一点都不担心,但河山收复之后将遇到的一系列民生问题确实令人头疼。
眼下到处民不聊生、百废待兴,小冰河期气候异常、灾害频发,即便粮食丰产区也大幅减产,百姓都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民间粮食紧缺已成为最大的问题。
林啸望了望祝俞嘉,手指轻磕桌面,皱眉沉吟起来。
良久后,他抬头看着楚芳,终于缓缓开口了,但语速很慢,显出他内心也有一丝犹豫:
“粮食,总部倒是还有一些,不过今后我部兵力越来越多,地盘越来越大,需要救济安抚的百姓也必定越来越多,这些粮食也维持不了多久了……
不过,总部的银子倒是还有不少,各地多少都有一些大户,他们手中都是有粮的,我琢磨着向他们征购一些粮食,但不许坐地起价,必须平价买卖……诸位看来是否可行”
林啸知道,这个时代的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在对外贸易中其实靠瓷器、丝绸和茶叶等货物赚取了洋人的大量白银,整个社会缺粮是真但并不缺钱。
然而由于土地兼并问题已极为严重,民间贫富差距十分巨大,一小部分人掌握了绝大部分的社会资源,而更多的人,则天天过着食不果腹的日子。要不然,闯王李自成也不会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就纠集数百万流民,席卷了大半个中国。
而巨额的社会财富,主要集中在三类人的手中。
由于老朱当初制定的优待政策,一些有功名在身的,或是祖上曾经出过仕的家族,不仅享受朝廷的免缴岁赋待遇,还倚仗各种势力,通过贪污受贿、巧取豪夺强占大片良田、发放民间高利贷等手段积聚了巨额的财富,甚至有些奸诈之人主动投献土地至其门下以避税,久而久之,这些人便成了真正的豪门大户,是蛀空大明国库的罪魁祸首。
这些人越有钱,就越无节操,什么忠君报国,什么民族大义,在他们眼里统统被视为狗屎,穷奢极欲、物欲横流成为上层权贵们向往的潮流,正所谓“我死后,哪管洪水滔天”。
当初崇祯帝因国库空虚,为募集军饷抗敌,曾低声下气亲自开口向在京的臣子士绅们募捐,结果只募到了区区十多万两白银,而李自成攻入北京后,通过拷掠逼捐,在同一批人身上,竟然搜刮到了白银七千万两之巨。
这些土豪劣绅,在林啸他们的计划中,以后一旦开展土改运动,都应该是打击的对象。
虽说目前还不到实行土改分田分地的时候,但迫于目前形势,先强迫他们平价粜一些粮米出来救济乡民,虽肯定会得罪这批人,但一定能争取到更多穷人们的支持的吧。
另外,还有一些富商巨贾,或是世代地主,手中也都藏匿有不少的钱粮。
这类人,虽不及第一类人那么劣迹斑斑,但在他们财富的原始积累过程中,也免不了使出各种奸诈手段,甚至官商勾结,买空卖空,可以说,他们的手上,也大多不干净。
第三类人,就是那些皇家宗室了。尤其是老朱的那些后代们,都是世袭王侯,明廷为防止他们造反作乱,强令他们散居各个封地安心过日子,虽说他们手中并无实权,但每一家都不劳而获,享受极为优厚的待遇。
这些家族都是寄生虫,按祖制规定,地方官府每年都必须向他们提供数目不菲的钱粮俸禄,有些穷的地方,这项开支甚至成为了当地财政的一项沉重负担。
再加上这些人也并不老实,兼并土地、盘剥百姓的手段比其他人更凶狠、更有恃无恐,早已蜕变为当地豪强,民愤极大。
按说这第三类人,是最应该打击甚至消灭的,要不然这天下永远甭想治理好,但眼下来说,满清已经把全国九成以上的明宗室消灭掉了,这类人暂时已不成气候。
以后随着光复的国土日渐扩大,这类人定会死灰复燃,到时候必须割掉这个毒瘤,届时若是再遇到阻力,林啸他们就不怕和明廷撕破脸了,他们这些穿越者,辛辛苦苦打天下,可不是真为老朱家恢复统治来的。
&n
第170章 真有康乾盛世?
“咱们这里的小块梯田主要种的就是水稻了,除此之外,山坡上还种一些蔬菜、板栗、水果呀什么的,别的……就剩树林和竹林了。”
“那,土豆和番薯呢难道……都没种”林啸闻言惊疑道。
他还记得,上次参加何守信的婚礼,其中就吃到了番薯和土豆,说明这两样经济作物早已经传入中国了呀。
以当时的农业技术,水稻亩产不过500来斤,北方的小麦更是只有300多斤的亩产。
而土豆和番薯,以及玉米,可都是易存活、高产量的经济作物,不仅产量是水稻和麦子的好几倍,并且北至甘宁,南至海南都能很好地生长,特别的抗寒冷、抗干旱。
历史上,自从清初在全国大规模推广种植土豆和番薯之后,曾经养活了大量百姓,使得清初的人口在寒冷的小冰河期仍得到了大幅的增长。
为此,还有一些后世的满清粉,硬是以此为依据吹出了什么“康乾盛世”,竭力为其歌功颂德。
事实果真如此吗
事实上,这哪是什么康乾的功劳,清初康、雍、乾三人,除了雍正还算比较勤政外,另两位不说屡下江南游山玩水劳师靡费,在政务方面也一点都谈不上清明,出台的许多政策,都开了历史的倒车。
可以说,完全是土豆和番薯拯救了当时的黎民百姓,也为康乾脸上贴满了金。
凭心而论,与那些满清皇帝相比,尽管自朱棣之后的大明皇帝大多非常混账和任性,但还是颇有几位能够做到开放言路、施以德政,或是励精图治、改革弊政的,可惜,诡异的是,这几位在位时间往往都很短命。
即便是末代明帝崇祯,尽管在位十七年间在军事、经济方面搞得一团糟,但在时局十分艰危的年月里,却也曾大力推崇吸收西学,提倡发展科技,不惜动用国家力量推动“西学东渐”,这一点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科技发展,是一项综合工程。比如火器的发展,绝不是一个独立项目,它需要多学科的同步前进,首先是大工业体系,如涉及火药发展的化学,金属制造业的冶金和锻造,及一系列工艺技术的发展,说细一点的话甚至需要包括车、铣、钻床等加工工具发展等等在内,但最主要的还是首要依赖数学、物理、化学等理论体系的突破发展。
在这点上,崇祯朝相对来说还是做得比较好的,一是不排斥西方科学知识的传入,物理化学天文等等都比较大幅度的引进,政府也相对保持了鼓励态度;二是军队也鼓励从西方购买、学习、引进先进火器及制造技术及相关理论,甚至引进整支西方雇佣军来对明军进行训练、列入编制投入战斗。
历史,往往令人遗憾,从明朝灭亡的前一年1643年来看,即便是处于科技革命前夜的西方,其科学发展还很不明朗,实用科技的进步更是极为缓慢。
而此时的科技在中国,有着相当不错的发展环境,如果政局稳定,还是很有机会再次执世界之牛耳的。
那一年,牛顿和莱布尼兹还没有出生,波义耳和帕斯卡不过是个毛孩子,伽利略则被判终身监禁,笛卡尔因为躲避教会势力的迫害而移居荷兰隐姓埋名二十年……
实用科技方面,以十七世纪已经普及的燧发枪为例,此枪整个欧洲军队足足装备了200多年,直到十九世纪中期才被后膛定装枪所淘汰。
而迟至1840年英军进攻中国时所用的火炮,也仍然是黑火药前膛炮,但是当时满清的火炮技术已经大幅倒退,无论射程、精度还是机动性,竟然都远远不如清初时期了……直到十九世纪中后期,西方已经使用上了先进的后膛线装火器,更是把满清中国甩出八百里……
而当时大明的科技代表人物徐光启,则出任崇祯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内阁次辅等职,位极人臣。
此人毕生致力于数学、天文、历法、水利等方面的研究,勤奋著述,尤其精通农学,不仅著有《崇祯历书》和《农政全书》等著作,还努力翻译了西方的
第171章 土豆一定要推广
应该指出的是,作为一个极度渴望挽救朝局,极其重视西学研究的皇帝,崇祯还是可圈可点的,同时也说明,明朝政府对世界科技发展进度和地理知识都是相当了解的。
而大搞愚民政策的满清时期,不仅民间创造力被严重扼杀,而那些经科举选拔出的各级官吏,除了摇头晃脑吟诗作对外,也是一个赛一个的低能。
作为“康乾盛世”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元老的张廷玉居然不知道“佛郎机”在哪里;道光皇帝不知道英国在哪里;光绪时期的权臣徐桐不相信“葡萄牙”和“西班牙”的存在……实在是愚昧无知到了可耻的地步!
可以说,这一段可耻可悲的历史,对于整个华夏民族影响之深远,时至今日,仍深受其害。
若非清朝,琉球群岛怎会被改名为冲绳若非清朝,宝岛台湾怎会被日本占据数十年,生出那么多的日遗绿娃来若非清朝,美利坚又怎会有机会把宝岛当做中国人的紧紧捏在手里,稍不顺心便狠狠来一下
……
不料,林啸的话音刚落,楚芳却一下蹦了起来,失声道:
“哎呀总指挥,你是说土豆这……可是要二钱银子才能买一斤的,一般百姓哪个吃得起呀”
“啊”
一旁的祝俞嘉一听也有点懵了,土豆,不就是马铃薯吗,怎会这么贵
林啸也有些疑惑,不过他很快恍然道:“这个,恐是物以稀为贵吧,以后只要种的人多了,一定会很便宜的,你只需告诉我,眼下哪里有得种,我买种子去。”
“这个,倒是曾听家父提起过,据说福建沿海,还有琼州一带有人种植,只是确实很少见,故此贩运过来便很贵了……还有,这东西并不好吃,买来做菜吃的人不多哪,怕是……没人愿意种啊。”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