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大猛士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木子蓝色
“圣人,摘星楼高风寒冷,小心着凉。”内侍监提醒。
冯力士已经因年老多病而辞去内侍监一职,他因患有风温关节病痛,现在皇帝恩赐他到南京金陵去养老了。接替他的宦官是近年来表现出众的韦忠贤,这位曾经任过渤海舰队押船使的宦官,有武功,也灵巧,一路晋升,终于成为了内侍太监,在任已经几年,表现还不错。
皇帝居高临下,俯瞰着整座洛阳城。
夜晚星空下的洛阳城,多数坊区已经陷入黑暗宁静之中,但也有几条热闹的商业大街依然是灯火通明,这是夜不收市的洛阳夜市,洛阳城中的几十万百姓,每天晚上都会有成千上万睡不着的人来到这里,吃宵夜、逛夜市、喝酒看舞等。
目光往西,远处漆黑一片。
皇帝知道在那遥远的万里之外,太子正在北庭碎叶川。
那里还有皇帝的一个兄长,还有另一个儿子也在。
转身回到楼中。
韦忠贤便让人关闭窗门,门关上,外面的风也被拦在了外面,不过皇帝御案前有一面大窗,却是以透明的琉璃制成,坐在屋里,依然能够看到夜空和洛阳城。
皇帝的桌案上还摆着许多简报。
虽说皇帝才三十多岁,但罗成却不是杨坚杨广父子那种勤政的皇帝,他从不会批奏章到深夜。
做为皇帝,他始终认为自己只是这个帝国的掌舵人,负责大方向就好。
政事堂、翰林院,这才是朝廷政府。
朝廷内外事务,都是自有制度,有规定的流程。三省六部九寺五监三衙诸军卫,以及六京九府三十六道二百七十郡,一千八百县,如此诺大的天下,若是事事皆由皇帝处置,那皇帝就算是整天不吃不喝的理政也是干不完的。
地方由道郡县乡四级,乡下有里村保甲。
道为朝廷中央分担了许多地方管理事务。
而朝廷的三省六部九寺五监诸卫也各按职责管理一块。
重要的事务再由府院负责。
极重要的事情,才会报呈皇帝,由皇帝决策,或是在御前会议上,由重臣们商议。
此外,皇帝都是让政事堂宰相们票拟,然后翰林院大学士们批红。
秘书省的秘书郎们则会把这些票拟批红的奏章,摘录提炼,然后抄录一起,形成一片简报送呈皇帝。
如此一来,每天成千上万的奏章,汇集到皇帝面前的,也就是一份最多万言左右的报纸,每件事情顶多一句话,一些不重要的事情甚至都不会送到皇帝面前。
而且那些历次科举考试考出的状元郎们出任的秘书郎们,还会替皇帝把这方方面面的事务,给分门别类,让皇帝更加省心省事。
既能减少案牍奏章上花费的时间,又不会耽误事情。
皇帝拿起简报又读起了第二遍,比起第一遍的迅速快读,这一次皇帝速度放慢了一些,甚至对一些关注的内容拿笔在上面画线画圈,甚至在边上做出了简单批示评语。
等将一万多字的简报第二次看完,皇帝重新看了一遍自己刚才圈划的地方。
做为秘书监的于志宁立马上前,拿起简报,“臣马上让人跟进。”
于志宁是在原秘书监王珪升任宰辅后接任的,他是隋朝太师于谨的曾孙,名门大族出身,又有才学。
“朕圈记、批示的内容,转给政事堂和翰林院,让他们传阅,重新考虑下处置方案,回头,记得再结果再上报给朕。”
“臣遵旨。”于志宁点头。
一份简报万余字,朝廷和地方上的许多奏章,一般就是一句话记录在上,格式一般就是发生了什么事,地方如何处置,府院如何处置意见,然后呈到皇帝这里。
皇帝要是对这事处置没意见,则只是阅后许可,连个可字都不用写。但如果皇帝对这件事情产生兴趣,或是对府院处置有意见,那么他会用他特有的几种圈记符号,来表示他对事情的不同关度程度,或是直接批文示下。
于志宁做为秘书监,手下有一大群状元郎出身的秘书郎,这些人都是历届科举之尖子,每天负责这份简报,自然也是十分用心,不敢有半点差池。
但相比起政事堂和翰林院的那些宰相大学士们,却又轻松多了。
要知道这每天万把字的简报,可是从每天成千上万份的奏章上提炼抄录下来的,许多一般的章折都是根本就没抄上简报,不用浪费皇帝时间。但是这些奏章,府院却都是要一一处置的,好在翰林院分掌军事,分担了宰辅们很多压力。
这么大的一个帝国,事务确实是太多了。
各种日常的,还有各种突发的,这让政事堂九位宰相,翰林院九位大学士们忙的焦头烂额,好多位宰辅甚至连两任六年都没有干满,就请辞外任,或是干脆因病退居二线了。
实在是事务多,压力大。
南方荆湖改造工程还在继续,目前有些成效,但是距离十期完工还依然遥远,偏偏最近荆湖暴雨成灾,长江开始涨水,荆湖虽然经过几期工程得以疏通了许多,但若是暴雨继续,依然还是会形成水灾。
当然,长江洪水,不仅仅是影响到荆湖两岸地区,下游的江西、淮南、江东三路,也一样面临着极大的防洪压力。
哪怕是朝廷年年防洪修堤,在江淮下游地区,依然设立了许多个泄洪区,为的是以应对那些几十年一遇甚至是百年一遇的大洪灾,一旦堤坝承受不住,就只能向泄洪区开闸放水,淹没部份地区,来缓解险情。
虽说弃小保大,是不得已为之,可泄洪区若是淹没,也一样会造成无数人家园成泽国,无数百姓将成为灾民。
第1499章 放手
若是大堤失守,随便一处溃堤,那造成的危害就更大。
大水灾还可能爆发大瘟疫,甚至是在灾后形成饥荒。
朝廷虽有专门应对这些灾害的应急措施和方案,可要实行,也是非常的麻烦,要保卫堤坝,要调集粮食、药品,甚至还要调集军队以防万一,这还涉及到可能要及时的疏散百姓,转移人口等等。
仅是这场大雨,就已经让江淮一线的七八个道都连轴转进来,更别说朝廷中央更是承担着极大的压力。
还有新罗那边。
自新罗王金白净突然病亡,贵族们要另立新君,引发刘仁轨迅速挥兵入新罗后,如今大秦已经全面向新罗发兵。
虽然刘仁轨屡战屡胜,打的新罗人丢盔败甲,一路丢城失地,但毕竟这是灭国之战。
军事上的节节胜利后面,还需要的是后勤辎重上的补给供应,以及对新占领区的善后控制等问题。
哪怕多数新罗人并没有顽抗,但既要维持军事上的用兵,又要后勤支撑前线,还要迅速的派人手接管后方,维持统治,这可不是简单的事情。
仅百济、安东、辽东等几道的人手根本应付不过来,朝廷既要全面协调关外诸道对新罗战争的支撑,又要从中原等其它地方抽调粮草、辎重,甚至是官员吏员们前往。
刘仁轨这位新任鸡林道经略军事上表现还是非常不错的,打的新罗贵族们是溃不成军,可是不久前,偏偏在已经占领的地区,出了一个比较有能耐的新罗人,他们树起反旗,四处联络,带着许多新罗人逃入深山老林之中,自称新罗义军,开始在敌后新占领区打起游击来,到处袭击、劫掠,破坏辎重线等,短时间内,已经发展起了有五六万人,这让新罗的形势有所变化。
前线依然是节节胜利,可后方却已经开始有些不太和谐,为此,刘仁轨只能一边抽调部份军队回去围剿,一面让后方留守的官员们加快建立保甲联防。
当然,除了新罗现在战事正酣外,其实很多边地也不太平。
漠北是暂时平定,可在西南地区,蛮夷们的叛乱却是此起彼伏,西山道的羌人在那险要的山里据碉堡石寨反叛,云南的乌蛮啸聚雪山,或退往南面雨林。
黔中高原上的僚夷,也有许多因落籍之事而生叛乱。
虽然,西山、云南、黔中这几道的蛮夷叛乱,其实只算是疥癣之疾,有地方上的驻军就能解决,可毕竟影响到西南的开发,叛军打不过朝廷府兵,却总是突袭朝廷的汉人移民屯庄,或是袭击汉人商队等,搞的人心烦,甚至让当地移民和过往商贩畏惧担忧,人心不安。
至于广南道新从真腊夺取的大片山区,控制也不怎么顺利,那些山里的真腊蛮子们,对于归化大秦并不怎么上心,甚至稍有不满,就呼啸着聚众造反做乱,那山高林密道路难行的,难攻易守,征剿十分困难。
而林邑道的占人虽然灭国数年,但零星的反抗也是不断,甚至在扶南的鼓动之下,如今许多占人开始投靠扶国南,在他们的幕后支持下,联合起来发动更大的叛乱。
罗成很清楚,其实西南等地,虽然军事上的征服已经完成,但是想要彻底稳固控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说到底,大秦的扩张其实也已经达到了一个极限。
西南的高原大山密林,正在严重的限制着朝廷的控制力,而朝廷对这些地方控制力减弱最关键之处,还在于如今朝廷已经没有多少汉人百姓可以移民过去了。
这是最关键的,缺少足够的汉移民,仅靠官员和驻军来管辖统治那广大地区的蛮夷们,是很难的。
唯一的解决策略,也就只是军事上镇压围剿,加上拉拢安抚,再持续的往西南移民,只有等时间长了,才能一点点的把那些汉化,改土归流,真正纳入统治。
这可能需要几十年甚至百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了。
太子密奏长文,说西域四道,除了安西道控制较强外,其余诸道朝廷的控制力其实很弱,河中与大夏两道不用说,就连北庭其实也很薄弱。
还说突骑施凭借三十万众,对朝廷的汉化政策阳奉阴违,并暗中联络车鼻施二部,意图不轨。
太子说他要先下手为强,借助这次出巡之机,打突骑施一个措手不及,永远解除这个后患。
说实话,刚接到这封奏折的时候,其实罗成很是惊讶。
太子不是这种贪功之人,也不应当是有这种胆识之人,太子才十六岁,虽然这些年在他的教导之下表现不错,但现在突然提出要灭掉五十万人的突骑施联盟,这可谓十分大胆。
在仔细的分析过后,罗成认为太子的胆识和信心应当是来自嗣业和牛进达等这些西域分封诸侯和镇守大将们。
他们想除掉那些突厥部族,他们想要这军功,所以才劝说太子做出这样的决策。
罗成第一反应是阻止。
他担心太子没有这个能力打赢这一仗,毕竟事先没有准备,突然发难,虽占先机,可并不一定就能赢。
尤其这还是在突厥人的地盘上开战。
不过在他要下旨叫停行动前,皇帝最终还是忍住了。
一来这个时候叫停估计已经来不及了,洛阳相距碎叶万里之遥,说不定他接到这封奏报的时候,太子已经跟突厥人打起来了。
二来,他认为有嗣业和牛进达、张士贵一干猛将在,就算不能一举灭掉突骑施联盟,也不至于就会怎么大败。
哪怕是不能达成原定计划灭掉突骑施,甚至是小败一阵,皇帝都认为算不得什么大事。
太子吃点败仗,虽会有损威望,甚至会让西域安定局势动荡,可对于太子的成长定然也会很有帮助。
皇帝最后也只是让枢密院这边商议一个计划,以协助或是善后,调动陇右朔方关中几道的兵马,准备万一。
西域的那些诸侯国,尤其是突厥人的忠心,值得怀疑这事,罗成心里是清楚的。毕竟他们实力强悍,朝廷的分封并没有真正的能够约束到这些人,所以有机会的话,其实皇帝也打算对他们下手的。
只是皇帝原计划是一步步来,先通过丝路来构筑一面坚固的大网,稳固西域,分割诸部,然后再一点点的温水煮青蛙。
这需要的是火候和控制力,需要的是耐心,现在太子想要快刀斩乱麻,这其实也是控制力和自信力不足的一种表现,有些操之过急,但太子毕竟还年轻,罗成愿意支持他放手去做,实在不行,也还有他这个父皇来收拾善后。
若是一个西域都不敢放手让太子去拼,将来又如何放心把整个帝国江山交给他来继承呢。
秘书省的官吏把皇帝阅读批示过的简报取过,放入一个檀木盒中,上锁,加封印,然后交给羽林骑送往政事堂。
皇帝起身,伸了个懒腰。
然后摆了个起手式,开始站在这百丈高楼上打起了太极拳,此拳虽不如军中战阵所有搏杀之术凶猛,但养养生舒舒筋骨还是不错的。
年纪过了三十五,皇帝已经更注重身体的保养了,他很清楚,就算是皇帝,可以此时代人的平均寿命来说,他也早过了人生大半了,若是不加以锻炼,只怕日子就更没几天了。
身为人皇,掌握帝国,罗成确实还想多活些年呢。
一招一式,动作缓慢,皇帝一边打拳一边脑子还没有停歇,依然在想着各种军国大事。
第1500章 圣眷
观星楼上的水漏钟显示时间已经到了晚八点整,听到报时博士的一声敲钟报时,练了小半个时辰太极的皇帝收拳。
身上已经出了身细密的汗水,这个程度的锻炼对皇帝来说正好。
自从脑中风之后,虽然注重了保养,可依然还是有了高血压这毛病,就算有药王帮助调理,可就算到了医学发达的后世,高血压这毛病也只是能控制并不能断根。
如今的皇帝注重身体保养,除了打太极还喜欢游泳,洛阳宫里不但修了室外的泳池,还修了室内的温泉泳池,让皇帝可以一天十二个时辰随时都能游泳,不过皇帝只是喜欢早上游泳。
如打马球、跑马射箭马槊格斗等,皇帝现在已经不太喜欢了,不是兴趣变了,实在是身体承受不了这么激烈的运动了。
韦忠贤送上一条温水里刚搓过的毛巾,罗成擦了两把脸,韦忠贤又递上一杯茶。
这是药王为皇帝配的降压茶,上好的茶叶添上数味草木药材,每天几杯,确实是不错的效果。
药王也再三告诫皇帝,这药茶也仅仅是起些辅助作用,真正想要保持身体健康,还是得多休息,要清心寡欲。
他更不建议皇帝去吃那些什么虎狼大补之药,什么人参鹿葺海参之类的,吃多了只会有坏处,不会有好处。
这不过是在透支身体而已。
“下楼。”
观星楼高达百丈,其实是一座塔楼,这座高塔里也有许多房间,一应设施俱全,皇帝若是喜欢的时候也可以在这里住宿,甚至是在这里办公。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