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大猛士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木子蓝色
加上当地新修道路、增置军府、驿站等基础开支的上涨,现在朝廷对西南几道是持续性的贴钱,跟个无底洞一样。
房玄龄这个时候又道。
“如今这几年朝廷虽然还常对外用兵,但基本上用兵这一块,并不亏钱,相反年年通过打仗还能增加不少收入,甚至连我们三衙养兵和制造军械铠甲、蓄养战马、打造战舰等的开支,也能基本上覆盖掉。我们财政的主要投入且只出不进的地方,还是移民。”
自大秦立国开始,就不断的移民边疆,且从没有停过,甚至规模越来越大。
从早年移民到代北、关外,到如今几乎是四边皆移。
移民的数量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甚至开始把许多边疆的原本当地的土著蛮夷,在他们归附后,将他们再整体的迁移走,分散安置到其它地方去。
朝廷的移民政策十分的复杂,规模也十分的庞大,且持续不断。
伴随着大移民的则是边疆地区的大开发,修路、筑城、屯兵,水利设施兴建,商路开拓,驿路的增加,甚至包括对当地土著的安抚等,哪一项都是需要大笔资金投入的。
幸亏朝廷现在的财政收入年年增加,靠的并不是两税的正税,更不是靠那些土地田亩所出的地税,主要还是靠工商贸易以及盐茶酒等等的专税增加,再加上朝廷通过给罗马波斯等的放贷借款,也增加了不少收益。
“现在朝廷国库还有多少钱”皇帝问了一个关键的问题。
“回圣人,国库现存银八千一百八十二万两银币。”崔君肃回答。
大秦现在推行的是银钱并行政策,甚至金币也一样做为流通货币,一枚银币重一枚,但不是纯银币,实际含银约八成八左右,一枚银币实际兑换铜钱两千。一枚开元铜钱依然是一钱,但含铜量比开国时要下降了点,不过钱币的购买力还是比较坚挺的。
先前含铜量高,导致一文铜钱,实际价值是远高于一文的,许多人铤而走险融铸铜钱谋利,后来朝廷便将含铜量稍降低了些,因此兑换银币就到了现在的一两银兑现两千铜钱。
而一枚金币现在能兑换十五两银,黄金更加坚挺。
“八千一百八十二万两银,那就相当于一亿六千多万贯铜钱了,不错。”罗成有几分意外,也很满意。开国十六年了,朝廷几乎年年打仗,年年大移民,年年边疆大开发,可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朝廷年年还能有节余,存到现在,居然存了八千多万两银子了,这简直是不敢相信。
这还没算上皇帝的内库呢,皇帝的内库可向来是比国库有钱的,这么多钱怎么存下来的不是靠税赋,主要是靠贸易,就好比现在国库里的那些金银一样,其实都是靠贸易从世界各地赚回来的。
第1515章 安排后事
“太子上奏,请封宋王长卿为亚美尼亚国王,分封于海中道镇远郡,诸位以为如何,可否”皇帝语气平静的询问一众宰辅们。
长孙无忌两只眼睛发亮,他直接发问,“臣若是记得不错的话,宋王在六年前由陛下送出宫,交给宋王傅张铁枪带回长安灞上教导,为何现在宋王却在海中道而臣听说,宋王早在三年前就已经悄悄的跑到安西道去了,还易名冒籍加入了安西巡营当巡骑,臣请问,宋王此等举动,是否有违宗室藩王的管理制度”
“宋王这些举动背后,是否有什么更深的谋划呢他这样潜入太子身边,是否有图谋不轨的打算”
他越说越激动。
“圣人,臣以为当追究宋王之罪,而不是讨论如何封赏宋王,否则,以后人人都如宋王这般,岂还有法度可言”
皇帝坐在那里,低头看了眼面前的本子,又抬起头。
“朕当初把宋王交给宋王傅张铁枪带到民间教导,并非从此不闻不问,实际上这些年,朕一直关注着宋王的一举一动,他的成长点滴,朕都了如指掌。三年前,宋王去西域,宋王傅奏报过朕,朕同意了。”
长孙无忌皱眉。
“宋王这孩子以前确实缺少管教,骄纵了些,但是经过这六七年的教导,已经算是脱胎换骨了,尤其是这三年在西域的巡骑经历,这孩子成长了,他变的成熟了,不愧是朕的皇长子,朕很满意。”
“不经风雨不见霜雪,是难以成材的,始终在温室里生长,那永远不可能真正成材,宋王已经如那雏鹰经历磨砺,终于可以翱翔天空。太子跟朕说,宋王长的高大威武,英俊有力,很像朕,还说他武艺出众,骑射娴熟,又说他遇事冷静,思谋周密,才可堪当大任。”
“他再三向朕请求让宋王留在海中道,为大秦远镇海中,说只有宋王这样勇武且忠心的皇族长子,才堪此重任。”
皇帝哈哈大笑。
“七年前,太子和宋王斗殴,那个时候虽然两人只是孩童,可是朕知道后却心如刀绞啊。如今,兄弟友爱,宋王尊敬太子,太子则关怀宋王,朕十分欣慰。这江山现在是朕的,但早晚会是太子的。朕这一生最自豪的并非当上了皇帝,而是朕起于草莽,但在一众同样起自草莽的兄弟伙的帮助下,打下了江山,且到如今,朕与兄弟们依然情同手足。现在太子也能与兄弟处的这么好,朕很骄傲也很欣慰”
“中书拟旨,改封宋王为亚美尼亚国王之爵,赐封户三千、封地八百里建国。”
皇帝亲自在地图上为罗长卿选定封地,以库拉河和阿拉斯河为长卿封地南北界,并把两河交汇后的入海口以及港湾都划给了长卿,并下旨让朝廷派人在河口港湾处选一处适合建立港口的地方,为长卿建造一座王城,并将那里做为镇远郡的郡治,以及朝廷在里海西岸的一个贸易港。
皇帝还把合约签订后,波斯萨珊皇帝赠送给大秦的阿拉斯河口南面的那片沿海平原也划给了长卿。
“圣人,皇长子的封地太大,超过规格。”长孙无忌提出反对。
“给长卿的不是封赏,而是责任与重担,海中道隔着里海与河中道相邻,但事实上就是块飞地,距离河中腹心还有两千多里,而河中还隔着葱岭与沙漠与中原相隔,依然有万里之遥。想要把这块过去我们从不曾染指踏足过的土地征服稳固,可不是靠与罗马和波斯的一纸协议就行的”皇帝提醒长孙无忌。
“这块地虽是块飞地,但很重要,大秦好不容易得来,不可能放弃,必须珍惜,朕让皇长子来此镇守,当然得对他更多一些信任和支持。朕会让太子给长卿留下一万二千人在海中道,镇远郡驻军两团四千,并将分封八百名骑士移封镇海中。”
“朝廷还将新建里海舰队”
“朕希望在三年内,将十万名汉人百姓移民到海中道三郡,十年内,起码得移民五十万过去。”
“若是当地的山民部落不肯归附臣服,可全力围剿,一人反叛,全家贬往中原为奴,一家反叛,全族株连为奴”
一位亲王,八百骑士,另外还将选出三百位有功之文臣将士,实封到海中道为分封诸侯,让他们动用自己的力量,协助朝廷尽快征服与开发海中三郡,把这块两海之间的海中道给稳固起来。
“朕今年四十岁,已是不惑之年,身体也是感觉慢慢衰老,这江山要慢慢的交给太子了。”
皇帝子嗣较多,到如今有三十多个儿子,在历代皇帝中不算最多的可也不算少的。
这么多儿子中,大的如长卿已经十八,小的也有才一两岁的。
皇帝已经不打算再生了,三十多个儿子,四十多个女儿,这辈子儿女足够了,多到有时候他都记不住有的儿女名字了。
年满十二的皇子,皇帝已经给他们划地分封,为他们选派国官府官,代他们前往封地经营,年满十五,他们就要就藩之国,每年除了入京朝贡,或是皇帝特诏,是不许擅自出藩的。
藩王出京,这是罗成定下的祖训,是为了避免皇子们干政或争位。同时,把这些皇子们分封到边疆,既能帮忙开拓边疆,同时也算是皇族宗室的一个保险,一旦朝中有乱,大秦皇家也不至于被一锅端了。
若有逆臣谋反,宗室在四边,还可以举起义旗,号令各地诸侯、大臣们一起勤王讨逆。
皇帝的布局,这些人来已经慢慢成型,好处也是看的见的,起码到现在为止,皇帝虽是子嗣众多,可却还没有发生过争储之事,朝中也没有形成过什么诸王党。
“朕为太子扫平了许多障碍,削平了许多荆棘,也为太子订立了许多良好的制度,还为太子储备了许多大将、良才,就算是朕今晚一睡不起,朕也可放心离去了。”
“圣人春秋正盛,怎说如此话语”几位宰相听的有些心慌,总感觉皇帝最近的许多话,都像是在提前交待后事一样。可是他们见皇帝气色很好,也从没听说过皇帝身体有什么问题啊。
皇帝在那里继续道,“从明年开始,朝廷的一些政策要开始慢慢转变,军队四处征战开拓将转向稳固疆域,所以从明年开始,各道都要罢撤宣抚、经略、总督、巡抚、观察、慰抚等这些临时大使职,恢复到三司使的常设制度,布政使司管理民政财务税赋,按察使司负责司法刑狱诉讼,都督使司负责军事兵马。”
“官员三年一任,最多连任两年,家乡回避,这些制度得严格执行。”
“三年之后,必须全面实行官吏官话普及,谁官话说不好,不论官大官小职高职低,一律撸掉。就算是对归附的土人蛮夷,甚至是在我大秦境内的奴隶,也必须得学会说大秦官话。”
“以后,凡普天之下,日月所照,大秦疆域之上,只许说大秦官话,不说官话,不能当官,不能做吏,不能考科举,不能点兵募选,更不能封侯授衔。”
听皇帝把说官话抬高到这种重要地位,一众宣政殿御前大臣们也不由的咋舌,看样子,皇帝真是铁了心要以无比郑重严肃的态度来推广官话普及了。
会议结束。
皇城司提督向皇帝禀报上了一个最新消息。
麦加城被阿拉伯异教军攻破了,他们屠了麦加。而那位红海道经略使、左都督李世民,却人影都没见,他离开洛阳出发已经一年多了,结果现在还在波斯海的信度那边。
据称,李世民在信度河口沿海地区,修建了五座殖民城堡,一开始是打着贸易商站的名义修的,信度国的人倒也挺欢迎的。可是现在他越修越多,甚至不顾信度人的反对,自顾自的修,甚至还开始从各地招揽佣兵,接收人口过去殖民。
现在李世民已经开始跟信度军开战了。
一个红海道的经略使兼都督,却在上任的半路上,跑到天竺信度国沿海大建城堡,搞起了殖民侵略,这也是神奇了。
可让这位提督意外的是,皇帝知道后并没有表现出什么不满。
“给李世民传旨,朕改授他为信度道左都督,授予他开战议和之便宜处事之权,可不经请示朝廷,先斩后奏,自由决定与信度国的战与和,并授给他对信度殖民地组建殖民地民兵之权,授予他选举保荐殖民地官吏之权。”
“圣人”
皇城司提督愣住了。
“李世民既然不愿意去红海当经略,愿意在信度玩泥巴,那朕就成全他,让他继续在信度殖民吧,朕可以授给他全权,也可以让远洋舰队协助他,但多余的支援就没有了。”
“至于说红海那边,朕会另选派一位能干之臣前往主持的,麦加被屠了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我们再去打回来就好了,在那边,我们还有罗马和波斯这两个盟友。”
“圣人为何如此放纵李世民呢”
皇帝笑了笑,“若是李世民真有本事把信度国给灭了,对朝廷来说这是大好事,如此一来,河中、大夏便有了一个出海口,西域也就大改变。就算他打不下,也没什么关系,打下来一些地方,建几个殖民地总能行的,也一样能够为我们的远洋舰队休息补给的港口,所以,就让他去折腾吧,反正这小子也确实是有些折腾的本事的。”
皇城司提督心里暗暗想着,这李世民确实是能折腾,这一下子又为朝廷新增加了一个信度道了。
第1516章 焚书坑巫
“人没有吃饱的时候,所有的想法只是如何吃饱。而一旦吃饱了,那想法就多了。”
长孙无忌捋着短须说道,在他面前坐着一个绯袍官员,却是当今书法名家褚遂良,大学士褚亮之子。
“平章的意思,下官不太明白”
“你现在秘书省,负责著作局,掌握图书出版发行这一块,你可知道陛下近日
《隋唐大猛士》第1516章焚书坑巫正在手打中,请稍等片刻,
内容更新后,请重新刷新页面,即可获取最新更新!
第1517章 开元二十年
“越是大家族越容易出败家子,你说这是何故呢”
刚微服从国子监出来的皇帝,又进了京师太学,这里是大秦的干部培训班,基本上科举出来的进士们,都并不是直接授官。
他们金殿面试,取得进士身份后,还要经过吏部试,吏部考试通过后也并不直接授官,而是侯选。
到如今开元二十年,大秦帝国已经经历了十几次科举,今年的春闱考试甚至还特加恩赏,进士名额从常科的三百六十五人,增加到了两千个。
一下子如此多的进士,就算现在新科进士们通过吏部考试侯选的主要是县列曹参军这样原来的吏职,可三年一批三年一批的大量新增,再加上每年还会有不少武官转为文职,占去不少职位,导致的结果就是现在侯选时间越来越长,新科进士们初次授任的官职也已经越来越低。
现在已经开始往九品官去了,再这样下去,说不定新科进士也得先去当乡亭长、巡检这样的流外吏职都有可能。
可实情就是如此,进士录取数量多,加之举人秀才也一样能够直接考试为吏职,吏职又同样能够往上升入官职,这就导致大秦如今的仕途虽说以考为主,可并不是只有进士这一条路。
三年一任,一年一小考,三年一大考,四考之后官吏们按考证成绩,或升或降,就算不升降也多会平调,能够连任两任的都是极特殊的职位。
而一般情况下,不管是升降或是平调,只要是九品以上阶,那都得先到京师吏部、兵部报道,在那里侯选,也就是排队等候官职空缺。有缺了,才能实放。
要是没缺,你只能等了。
太学就是那些官员们呆的地方,考中进士授官前,先到太学来上一年学,好好的学一学如何为官理政,学习政务公文格式等等,然后还要到京师各部衙实习一年,或是到地方各道三司使等衙门实习一年。
等这两年学习和实习完成,也差不多就有官职空缺给他们了,当然,学习成绩好和实习表现好的会优先安排,在学习和实习中成绩差表现不好的就只能最后安排,说不得可能还得再呆在京待选个一二年。
而在待选期间,他们可以继续在太学听课学习,也可以继续到京师的部衙中谋个实习职位。
侯到空缺,实授,到任后得经过这一任四考,要是做的太差,说不定没干满三年就被贬官夺职了,干的好,干满三年也一样还得回到京师来侯选。
侯选期间,也得继续到太学来进修听课,直到侯到实缺为止。
这种情况,不算特别的严重,一般候选顶多就是半年一年的,不会说年甚至十年不选,但这种情况也有不少官员上书反对。
认为进士们是天子门生,天之娇子啊,如今跟一群举人秀才兵士一样的争夺职位不说,还得侯选,这使的进士廉价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