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隋唐大猛士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木子蓝色

    老贾从马鞍上解下酒袋,王薄喝了几大口。

    虽然你不是我同乡,可毕竟也是齐郡官员,待我死后,能否帮我收个尸,若是嫌麻烦,就把我葬在这大兴城外,若是不嫌麻烦,就把我尸首带回齐郡,就葬在我家后面的长白山下吧。

    青袍小官不耐烦的过来,死到临头了,就没有什么可废话了,走吧。

    那队人马,便赶着囚车远去了。

    校尉,咱们现在怎么办?一名郡兵问。

    贾务本把交接手续放入怀中,看了看天色,天色不早了,我们就到这灞桥驿歇一晚,明天进京,既然来了一趟,总不能不进京瞧一瞧吧。看看京师风光,再回去也不迟。

    校尉,要我说,这都马上过年了,要不咱们干脆就在京师过个年,看完花灯再回如何?

    是啊,这大过年的,在路上也不方便啊,冷冷清清多没意思。

    离过年没几天了,路途遥远,赶是赶不回去了。

    到时再说,先住下吧。这狗日的天气,冻的很,犯人交接了,终于不用整天提防着,今晚可以睡个好觉了。老贾道。

    夜色渐黑。

    青袍小官带着队伍却依然在匆匆赶路,他急着赶在天黑闭城前入城,回衙覆命。

    路过一处僻静山岗。

    却早有一队人马在静静等待着。

    来了。

    多少人?

    就七八个官差。

    那按原计划动手,记住,一会动手后,务必干净利落,一个也不许走漏,不留活口。

    明白,这是天子脚下,不能有差错,你放心吧。

    囚车里,王薄望着夜色,思绪却飘回了故乡。不知道京娘三人现在可好,不知道罗成会不会守诺照顾好她们。

    马上入京了,也不知道是不是要待到秋后问斩。

    思绪乱飞。

    突然间,一支利箭破空而来。

    一箭就把囚车旁边的那个青袍官员射落马下。

    紧接着,是更多的箭支呼啸而至,囚车边上七八个官差顿时倒下数个。

    其余人慌乱大呼。

    这时从路旁的山岗松林里突然冲出十余骑来,人皆黑巾蒙面,个个手提横刀。

    一个照面,剩下的几个官差就被他们砍瓜切菜似的全都砍倒。

    他们翻身下马,挨个的补刀,动作利落,手法老练。

    没有人管王薄。

    他愣愣的看着。

    直到那些人补刀完又检查了一遍,确认再无活口后,又把射出的箭支全都收回,这才有人过来。

    法司,好久不见,别来无恙啊!

    熟悉的声音。

    来人揭下面巾,露出了熟悉的面庞。

    王三郎?

    想不到吧?当初劝你离开长白山,你不肯听。好了,这里也不是说话的地方,走吧。王薄一刀砍断囚车锁链,放出王薄,将他手链脚链打开。

    想不到你跑京城来了。

    王薄淡淡道,更想不到你会来救我。

    毕竟一起造反的兄弟,怎么会抛弃你呢。我们早就在等你进京了,走吧。

    王伯当给王薄牵来一匹马。

    去哪?

    去一个能隐藏的安全地方。

    王薄翻身上马,跟着王伯当一行,策马消失在茫茫夜色之中。

    被杀的九名大理寺官差稍后被行人发现,告之官府。

    京兆郡震惊,立即派出官吏查探,大理寺得知九名官吏被杀,也是震惊不已。

    事情很快报到了都省,在齐郡造反的反贼首领,押解入京,居然在京师城郊,天子脚下被劫了,尤其贼人早不劫晚不劫,偏偏就等到大理寺过去接收了人犯后劫了。

    查,必须严查,调动兵马,彻底严查,一定要查出这些大胆反贼,还要把反贼王薄捉回归案!

    消息不径而走。

    京师的百姓也不由的惊讶于贼人的大胆,当然也只是惊讶于贼人的大胆而已,至于什么齐郡反贼王薄,好多人之前都没听说过,如今倒是让王薄之名稍大些了。

    京城一座坊内,一处大宅里,房玄龄听着随从的述说。

    他心里想着,前不久才刚收到好友杜如晦的一封书信,说想让他去齐郡章丘任县丞之职,还说只要他愿意,那么他会说服吏部侍郎高孝基帮忙安排此事。

    他还在考虑,想不到今天就听到了齐郡的事情。

    这个王薄还真了得,京师都传说他叫什么知世郎,说他会算,能预知未来呢。他早就知道自己会败,所以早早就安排了手下在他进京的路上等他,等他一到,便杀官差救走了他。那随从啧啧称奇的道。

    房玄龄却是哈哈一笑。

    这种无稽之谈你也相信,那王薄要真是能够预知未来,那他为何还会被官军擒拿?

    随从挠挠头,觉得也是这个理啊。

    齐郡章丘,有点意思。

    公子,你还真要去那齐郡章丘做官啊,你不是说当官没什么意思吗?

    今年三十刚出头的房玄龄名乔,早在十八岁时就已经中了进士,后来经过吏部铨选,授了个县尉,只是他去当了一年官,便弃官而回了。

    自那以后,十年来他都没有再进过官场,平时都追随大儒王通在河东求学,如今快过年了,才回京来。

    这些年我随先生学习多年,学到不少东西,先生之前跟我说,光学不行,还得历练实践,学问不是纸面文章,还得体验社会百态,了解民生疾苦,我觉得说的很对,也许我是时候应当再深入一些了。

    你真打算去章丘啊?

    有何不可呢。

    可以公子之才,一个县丞也太过屈才了。

    哈哈哈,我又不是图当官去的,只不过是当了县丞更方便体察民情,洞悉时事罢了。况且,如晦有大才,能跟他为伴,共同切磋学习也是一大乐事。




第182章 分家立户
    齐郡,章丘。

    眼看年关将至,县尉杜如晦召集县中胥吏开了个会,要求胥吏们做个榜样,带头清缴以往所欠租调,还有义仓粮也要交清。

    杜如晦说,如果连官员胥吏都不清欠,那本地豪强大户们又如何肯缴清所欠。

    罗成身为本县九品职官,自然更得带头。而罗家这一家子,更是都在县中任事,也是人人关注的。

    为了让罗成做好这个表率,赶在过年前,杜如晦特批了关于罗成官人永业田二百亩,和官人职田二百亩下来。

    之前早就应拔给他的三个执衣三个白直四个仗身的服务人员,也派给了他。

    士诚啊,你现在是官人了,身份不同,所以更要注意影响啊。以往你家也有拖欠,这次要带头缴清了,反正对如今的你来说,那点拖欠也不算什么。杜如晦道,还有一事,你现在是官员,你三个兄弟也有官身,还有两兄弟也都在县中为吏,所以最好是析籍分户。

    按一般乡俗来说,一般家庭里是父亲去世,或孙子成年了才会分家,只有父子两代的家庭不会分。可偏偏隋朝立国之后,清查隐户逃丁,搞大索貌阅输籍定样。规定大功以下,必须析籍分家,另立户头。

    大功,就是一种丧服制度,指同一祖父的亲戚。

    所以隋朝立国之初就对分家做了官方立法,要求三代以上家庭就要分家了。

    这与后来唐朝却是完全相反的,唐朝立法,却规定父母在不分家,严禁父母在世时儿子分家,否则就是不孝,并把此等行为列入了十恶大罪之中,要严惩。

    这或许是唐朝讲究以孝立国的原因吧,虽然唐太宗杀兄屠弟,逼父退位,软禁他于深宫之中,可却偏偏就要讲以孝立国。

    隋朝不同,隋朝立国之初时,当时特别是在关东地区,就是以前的北齐地区,百姓很不配合,动不动就隐匿户籍,或诈老诈小。啥意思?就是不登记户口,做黑户。或者登记了,但明明是三十岁的年轻人,非登记成自己只有七八岁,又或者干脆登记自己七老八十。

    为何要这样呢,当然是为了逃避课役税赋。

    因为大隋的税赋制度的根本是以丁为本,国家均田给百姓,然后向丁男征税派役。分了地,丁男才需要交租纳调,老和小是不用交租纳调,也不用服役的。

    而如果是黑户,自然更不用交租纳调服役了。

    所以朝廷对此很不满,然后派地方严格清查户籍,还特别要求地方官吏,按户籍上登记的年龄和本人体貌进行核对,检查是否谎报年龄,诈老诈小。如有不实,保长等要办罪,这就是大索貌阅。

    通过这种方法,当年新增了几十万户,一百多万人口。

    而后来还要求析籍分户,则是因为虽然大隋收租派役是以丁为本,可有些杂瑶摊派等,却又是以户为单位的。

    比如说义仓粮,义仓粮是朝廷让地方设立的一种储备粮仓,让地方百姓每年交纳一定粮食,然后备荒之用。

    本来开始是自愿交多少就多少,后来朝廷规定了纳粮标准,必须得交,人人都要交,一开始是按田来交,一亩地纳粮两升。后来又规定,无地的商贾等,也一样要交,怎么交呢?定户等,按你家的财产多少,来定等级,然后每年就按相应等级,交纳相应数量的粮。

    再到如今,变成了既要按亩纳粮,又要按户出粮。

    这样一来,如果你一大家子四五代同堂,都登记一户,那官府就要少收很多钱。甚至地方上许多杂派,也都是按户来征,户少就影响征收数量。

    因此,朝廷特别规定,大功以下必须得分户。

    但是呢,因为民间习俗,所以朝廷一面立法要求大功以下分户,一面又鼓励大家同居共财。

    就是你要到官府来分户,各弄一个户头,但是呢,官府又鼓励你们一家子人开开心心和谐的生活在一起,一起住,财产共有。

    总之,这样既满足到朝廷征税派役的需求,又照顾到大家的生活传统习惯。

    罗成家现在就两代人。

    你不是收了义子义女吗?杜如晦道。

    之前罗成收了阚棱四人,也给他们上了户籍,谁料到这也成了分家的理由了。

    其实也不影响你们什么,就是在这里分籍另立几个户头,然后你们想怎么生活还是怎么生活,不受影响。

    要说影响,顶多就是一年多交点义仓钱而已。

    官员不必交租纳调服役,但是义仓粮却是王公以下,都要缴纳的。甚至连那些孤寡残疾,也一样得交。

    这种义仓粮,其实就是近代地税的雏形了。

    身为官员,罗成当然无法拒绝杜如晦的这个要求,说来,确实也没多少钱。毕竟,他现在也是拥有良田千顷的大户官僚了。

    于是第二天。

    罗成一家子便到户司办理分籍立户。

    本来说罗成带四个义子女分出去就行,后来想想,干脆就分户吧。

    按隋朝的分家法,分家有三种分法,第一是出分,也就是父母还在,留幼子与父母一起生活外,其余儿子都分出去另立户头,将来呢,父母留下的财产都由老小继承,父母在时也由幼子负责赡养。

    还有一种分家法,则叫生分,父母还在,所有子女全都分家出去,父母由诸子轮流赡养,将来父母去世,财产诸兄弟平分。

    最后一种分法,就是父母在世的时候不分家,等父母老了或临终前,提前交待身后事,把家里财产等做好分割,等去世后诸子照此分割,这种叫预分。

    不管哪种分法,分家都必须有主持人见证人保人等,分家的父子等都要签名按手印,甚至可以请官府派官吏进行公正。

    立下的分家文书,那是具有法律效力的,事后谁敢不承认,要多分要闹事,衙门就可以抓人处罚。

    干脆你们兄弟一人立一个户头吧。



第183章 杞人忧天
    老爹直接发话,老大老二,年后可以自己盖个院子搬出去住,老四年后成亲了,也可以另盖个院子分出去住,老三老五老六,等你们娶亲后也可这样办。

    至于家里财产,分出去的我一人给一百贯,田一百亩,就这样,也省的分来分去麻烦。

    老爹是个很干脆爽快的人,本来复杂的分家之事,到他手里倒是简单多了。

    先分户,然后成了家的儿子就另起屋过日子,至于钱财这些,一人给一百亩地和一百贯钱。

    老大继祖和老二承宗对此倒没意见,家里以前穷,也没什么家当,现在有的也是今年刚起来后才攒下来的,说起来这点家当还都是小五小六老三老四他们的功劳,他们能分一百亩地一百贯钱,那当然没意见。

    大哥二哥年后盖新院子的钱,由我来出吧。罗成道。

    老爹道,家里出也是一样的,不过你要是真有这心,也好,都是一母同胎的亲兄弟,随你了。

    小六于是道,那我给大哥和二哥各买两头牛耕地。

    继祖和承宗不由的感动道,谢谢五弟和六弟。

    谢啥,都自家兄弟。

    说定之后,二姐夫王子明亲自帮他们办理登记。

    一番手续之后,罗成一家子于是便从一户分成了七户人家,罗成的户头上,户主是他自己,然后还有阚棱王雄诞西门君仪王慧娘四个义子义女,人倒还是满多的。
1...8889909192...497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