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大司马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贱宗首席弟子
显然,这位便是惠盎。
而此时,方才与蒙仲有过交谈的那名甲士便立刻迎了上来,抱拳禀道:惠大夫,有几位您的乡邻前来拜访
乡邻?惠盎闻言一愣,顺着那名甲士所指的方向,便瞧见了石阶下站在一尊石兽旁的蒙仲几人,眼中露出几丝困惑。
毕竟蒙仲几人,他一个都不认识。
不过既然对方自称乡邻,惠盎还是将蒙仲几人唤到了跟前。
当然,在靠近惠盎前,蒙仲等人被那队甲士先解下了随身携带的兵器,并且简单地搜了身。
晚辈蒙仲,见过惠大夫。
惠盎上下打量了几眼蒙仲,平和地笑道:小子,你与惠某有亲份?莫非你来自商丘?
不,在下来自景亳。
说着,蒙仲便从怀中取出了庄子亲笔所写的竹简,双手将其递给惠盎,口中说道:这是我的老师叫我转呈给惠大夫的。
惠盎有些惊讶,接过竹简将其摊开,粗略一观,却见上面写着——致惠盎:此乃庄周之弟子蒙仲也!
见此,惠盎脸上立刻露出惊讶之色,看看眼前的蒙仲,再看看手中的竹简,反复几次后难以置信地问道:你的老师,竟是庄夫子?
听闻此言,附近的甲士们亦纷纷转头看向蒙仲,脸上满是震惊,毕竟,但凡是宋国人,就没有不知道庄夫子的,毕竟那位可是他们宋国的圣贤啊。
是的。蒙仲拱手回道。
惠盎再次上下打量着蒙仲,旋即便笑着将后者一行人请入了府内。
惠盎的府邸,可要比蒙氏宗主蒙箪在景亳的府邸大得多,更何况蒙仲蒙虎等人其实也并未到蒙箪的府邸去看过,这使得蒙虎在跟随惠盎等人走入府内时,不时就因为府内的精致设施而忍不住发生感叹之声。
惠大夫,这两个池子,是天然形成的吗?
当然不是,是通过人力挖掘的。
这么大的池子
那蒙虎的惊呼声,让蒙仲几人都感觉隐隐有些羞耻。
来到府内前院的厅堂后,惠盎吩咐府上的家仆奉上酒菜,以款待蒙仲一行人。
待彼此都坐下之后,惠盎询问蒙仲道:小子,夫子最近还好么?
蒙仲有些纳闷于惠盎仍然用小子这种称呼来称呼自己,不过倒也没有在意,恭谨地回答道:夫子近来身体还健朗。
哦。惠盎点点头,旋即忽然又问道:那夫子身边的老仆萧伯呢?他的身体可健朗?
萧伯?蒙仲愣了愣,旋即忽然明白过来,带着几丝微笑说道:夫子身边的老仆,我等都称他为‘庄伯’,庄伯本姓向,惠大夫所说的萧伯,在下不知是谁。
哈哈哈。惠盎笑了笑,改口道:对对对,是庄伯,是我记错了。说罢,他看了一眼蒙仲,又说道:近两年,我与夫子少有同信,不过却听说夫子正在写一篇新的道家论著
惠大夫指的是《逍遥游吧?蒙仲平静地说道:北冥有鱼,其名曰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背诵到这里,他看了一眼听得津津有味的惠盎,忽然歉意说道:抱歉,惠大夫,小子忽然想起,夫子的这篇新著,未经他老人家允许,我不能随意透露。
惠盎愣了愣,旋即哈哈大笑起来:我信了,我信了,似这般气势澎湃的文章,也就只有夫子才能写得出来说罢,他举起面前矮桌上的酒樽,歉意说道:是为兄的过错,向贤弟陪个不是。
原来,惠盎是对蒙仲的身份起了疑心,才会故意试探。不过想想也是,庄子几十年不收徒,今日忽然冒出一个弟子,且惠盎从未听说过,他当然会感到怀疑。
不过在经过简单的试探后,惠盎已经信了五六分了,至于剩下的四五分,惠盎相信只要二人稍微相处一下,就能清楚地分辨出来。
喝了几樽酒后,惠盎便询问起了蒙仲等人此来彭城的原因,蒙仲也不隐瞒,如实说道:前一阵子,乡邑接到王命,得知大王令各家族再聚集族兵,协助王师攻打彭城
原来如此。
惠盎闻言微微叹了口气,问蒙仲道:夫子对此,有何见解?
蒙仲重复庄子的话说道:夫子称这场战争乃‘失道者之争’,双方将不会有胜者。
失道者之争
惠盎喃喃念叨着这几个字,旋即苦笑着说道:夫子一言中的啊。
说罢,他一脸苦闷地又灌了自己几樽酒。
晚上,惠盎给蒙仲蒙虎一行人安排了住所,随后他将蒙仲单独请到自己的书斋。
惠盎的书斋有些乱,木架上箱子里,到处摆满了竹简,蒙仲好奇地拾起一册翻开一瞧,却意外地发现竟然是儒家的书册。
这让他啧啧称奇。
怎么了?惠盎见此好奇问道。
蒙仲解释道:据小子所知,惠大夫乃是惠子的族人,小子原以为惠大夫学的是名家的知识,没想到
没想到竟然是儒家,对吧?惠盎笑了笑,旋即说道:你既是庄夫子的弟子,自当明白夫子与我族叔惠子的交情,你我之间就无需这般客套了,兄弟相称即可。说罢,他率先笑问道:阿仲,夫子教你的,想必都是道家的经典吧?
并不完全。
蒙仲摇摇头说道:夫子还教了我名家的知识,比如惠子所著的《坚白论《同合异《遍为万物说,我皆稍有涉及。
惠盎闻言惊讶地睁大了眼睛,旋即便兴致勃勃地与蒙仲辩论起名家的那些经典命题,从始至终,蒙仲面不改色对答如流,这让惠盎彻底相信,眼前这位少年的确是庄子的弟子。
因为唯有庄子的弟子,才会如此精熟于道名两家的思想。
第41章:惠盎(二)
在经过了一宿的秉烛长谈后,惠盎与蒙仲对彼此已颇为熟悉与亲近,亦逐渐适应阿兄阿弟这般的称呼。
尽管惠盎的年纪,比蒙仲年长近三十岁,但论辈分,前者是惠子的侄子,而后者是庄子的弟子,他俩倒也确实属于同辈,因此用兄弟称呼并无不可。
熟悉了之后,蒙仲才感觉出惠盎是个面冷心热的人,记得昨日他在府门外初见惠盎的时候,只见这位宋王偃身边的重臣面色冷淡,龙行虎步颇有气势,少了几分亲和。
但在彼此熟悉,坦诚相待之后,蒙仲这才感觉惠盎其实是一位非常好相与的人。
当然,这是因为彼此的关系近,倘若换做旁人,相信惠盎就不会那么推心置腹了。
据彼此的交流,蒙仲感觉惠盎学的很杂,仿佛涉及道名法儒墨几家的学术,不过最精纯的,不是道家也不是名家,却是儒家与法家。
不得不说这让蒙仲感到很是意外。
毕竟从亲疏来说,惠盎也应该集道名两家思想,而不是儒家或法家。
对此惠盎解释道:道家治国,治的是太平盛世,且道家首要在于‘治己’,你亦是道家弟子,想必能理解愚兄的意思。
蒙仲微微点了点头。
他当然明白,道家的治国思想,即「无为无不为」,这是建立在治人基础上,即要求君主与臣子都具备一定要求的道德准则,君主与臣民的道德绝无越高,道家的治国思想就越发能体现,但反过来说,道家的治国思想就很难实现,就比如当前的乱世,国与国之间为了兼并土地而频繁发生战争,在这种情况下,道家的思想就很难被君主所接受,即便被接受也难被奉为治国的策略。
说白了,道家思想不适合用来作为王权统治臣民的工具。
而适合作为统治工具的,即儒家思想与法家思想。
孔子的儒家思想,它源自于周礼,其本身就是为了贵族统治庶民,只不过它提倡仁义,主张上位者善待下位者,而下位者则必须迎合拥护上位者,其本质还是为了君权统治。
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民,这句话就已经充分阐述了儒家治国思想的本质。
至于法家,虽然法家曾主张「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但其本质还是为了维护君权统治。
且法家法家必须得到君主的支持,才能施展自己的治国抱负。
曾经,秦太子(嬴驷)犯了罪,商君卫鞅言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决定重惩太子以表现法的威严,尽管后来经过旁人劝说才改为惩罚太子的老师「公子虔」,可结果呢,那名太子,也就是后来继位的秦惠文王,他继位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杀掉卫鞅,使卫鞅这位曾经执政秦国的重臣,惶惶而逃,却没有一名秦人胆敢收留。
这就是法家弟子失去了君主支持的下场。
不过相比较而言,法家思想还是有治国具体可行理论的,不像儒家,从孔子时期到孟子时期,除了仁义礼德的规范口号,基本上没有什么治国的策略——孟子亦是,中原国家都已经在开始实行名田制了,儒家那边还在提倡过时几百年的井田制,严重跟社会需求脱节。
因此惠盎的主张是「以法治国以儒治人」,总的来说是比较偏向于温和的治国策略。
而其余道家墨家名家的思想,惠盎认为不适合用在当前的世俗,所以被他放弃了,毕竟道家与墨家的思想实在是太理想化,而名家的思想又如天马行空一般,大多只能用来做学问增加见识,却无法使国家变得强大。
在交流过学术后,蒙仲亦向惠盎询问了他心中的疑惑:阿兄,我斗胆问一句,大王讨伐滕国,是为了给齐国施压么?
惠盎听了后有些意外,不过倒也不隐瞒,点点头说道:大王确有这个打算。
蒙仲闻言心中释然,又问道:既然如此,宋国与赵国秦国,想必私下已有盟约?
惠盎闻言一愣,看着蒙仲好奇问道:是夫子告诉你的?
蒙仲摇摇头说道:夫子并没有告诉我,只是我个人的猜测。
听闻此言,惠盎感觉更加惊奇,便问道:你怎么猜到的?
蒙仲便解释道:齐国乃强国,而我宋国乃中等之国,以中等之国犯强国忌讳,想必有所仗持。当今诸国,唯秦齐最强,既然我宋国欲犯齐国,想必是从秦国那边得到了什么承诺,否则,此举不符合我宋国的利益。至于赵国,倘若三晋团结一致,纵使秦国对我宋国许下承诺,想来宋王也不敢贸然冒犯秦国,显然三晋中有一国暗中与秦,与我宋国有私下协议
听着蒙仲的解释,惠盎捋着胡须暗暗称奇。
他相信蒙仲作为庄子弟子的品德,既然此子说是自己猜到的,那就是自己猜到的,断然不会存在虚假。
一名年仅十四岁的少年,身处景亳,却能猜到秦赵宋几国私底下的盟约,这份才智,让惠盎感到颇为吃惊,忍不住要暗自称赞一句:不愧是庄子的弟子!
想了想,惠盎正色叮嘱蒙仲道:这些话,出我口,入你耳,不可透露给旁人。说罢,他见蒙仲点点头,便继续说道:赵国与我宋国的盟约,早就形成,并非是当前。王驱逐皇喜(宋剔成君)的第三年,赵国的君主「赵语」去世,即世人所称的「赵肃侯」。赵肃侯生前与魏楚秦燕齐等诸国连年恶战而不处下风,是一位雄主,他去世后,魏国的君主「魏罃」便联合楚秦燕齐四国,试图攻灭赵国。当时的赵国新君「赵雍」初继位,派来使者与大王交涉,促成了「赵宋之盟」。期间,赵雍派人说服越国进攻楚国,又贿赂娄烦攻打燕国与中山,又拉拢韩国,使之出现「赵韩宋」三国对敌「魏秦齐」三国的局面,便最终取得胜利,挫败了魏国试图联合四国讨伐赵国的阴谋。所以说,赵宋之盟,早早便已形成。
韩国?蒙仲面露吃惊之色,忍不住问道:韩国怎么会跟赵宋两国结盟?韩国不是齐国那边的么?
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惠盎捋着胡须解释道:那时,我的族叔惠子在魏国担任相位,他促成了「齐魏互王」,齐魏两国结成同盟,联合击败了赵国,韩国唯恐被魏国所吞并,便与赵国结盟,抗拒齐魏。那时我宋国的君主乃皇喜,其依附于齐国,是故被赵韩所攻击。后来秦国气势汹汹攻打魏国,魏国便与韩国和解,联合齐国抗拒秦国。
原来如此。
蒙仲恍然大悟,旋即他又问道:那秦国是几时与赵宋两国结盟?
惠盎摇了摇头解释道:秦国与赵国有盟,但与我宋国却无盟约,只不过,三方私底下有些默契罢了。秦国的目标是使魏韩两国臣服,赵国的目的是促使齐秦两国交锋,而我宋国,或者说大王的心意,则是借机吞并卫国以及一部分齐土。说到这里,他见蒙仲脸上露出迷惑之色,便开导道:阿仲,所谓国与国之间的盟约,不过是一份随时可以扯烂的简牍罢了,真正能促成同盟的,唯有利益。秦国不希望齐国与他争雄,赵国希望秦齐两国鹬蚌相持,而我国君主,则希望蚕食齐国,换而言之,秦赵宋三国私下皆针对‘齐国’,有没有盟约,其实并不重要。
顿了顿,惠盎又说道:前两年,我宋国攻滕国,确实如你所言,是为了给齐国施压,但事实上,是赵国希望我们这么做,因为赵国准备铲灭中山。
中山?中山国?蒙仲好奇问道。
对!惠盎点点头说道:中山国位于赵国腹地,以往频繁受齐国指使攻打赵国,是故,赵王雍欲一举铲灭中山国,免得再受到齐国的掣肘。为防止齐国阻扰此事,赵国便要求我宋国对齐国施压,故而我宋国这才发兵攻打滕国,摆出威逼齐国的架势。
这蒙仲皱了皱眉说道:这不是被赵国所利用了么?
是啊。惠盎惆怅地叹了口气,旋即开导蒙仲道:但凡事不可只着眼于当下,赵国欲攻伐中山,要我宋国牵制齐国,看似仿佛我宋国被其利用,但你想,赵国铲灭中山之后,赵宋两国便可形成对齐国的夹攻之势,介时,我宋国随同赵国攻打齐国,亦能从中获利。还有燕国,齐国当年在燕国境内大肆屠杀抢掠,燕王深以为恨,到时候赵宋燕三国联手攻打齐国,纵使齐国是强国,又岂挡得住赵宋燕三国的夹攻?介时,齐国唯有求援于楚国,或求援于韩魏两国,但无论是楚国,还是韩魏两国,皆有秦国为我们牵制,因为秦国也不想齐国与他两足鼎立,你想,齐国焉有不覆亡之理?
听了惠盎这一番话,蒙仲心中震惊不已。
他怎么也没想到,原来「宋国伐滕」这件事的背后,竟然还深藏着这样的秘密。
第42章:宋王偃
天亮之后,惠盎先吩咐府上准备早饭,旋即他与蒙仲在内院的偏厅里用了饭。
昨日下午还不觉得,但昨晚跟着惠盎来到府内内院,蒙仲这才意识到这座府邸究竟有多深,有多大,可想而知,这位阿兄在宋王偃心中的分量。
阿仲,这两日你就住在为兄府上,待过几日,为兄给你安排一下。
在用饭时,惠盎笑着对蒙仲说道。
蒙仲闻言愣了一下,旋即才明白惠盎是什么意思,便婉言推辞道:阿兄,我今日就回军中了。
诶?你不是
惠盎有些转不过弯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