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铁血悲情扈三娘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郑鸿魁

    这一下朝野上下炸了锅。本来,张邦昌与李春燕的关系许多人都知道,可谁也不想捅破这层窗户纸。李春燕出来追老公,一下子闹得满城风雨。

    赵佶是赵构的亲爹,李春燕虽然不受老爹待见,入宫20年,只忙了一晚上,剩下的时间总是闲着,可那也是自己的“小妈”呀!

    赵佶想:你不守妇道,就不应该,还公然跳出来,不收拾你们,我的脸往哪里放啊!算了吧,贬为平民,饶他一条狗命吧。

    李纲一听不干了,列举了张邦昌五大必杀理由。

    “皇上,张邦昌当汉奸,做伪皇,那可是公共厕所扔炸弹——激起民愤(粪),此一罪,当杀;张邦昌色胆包天,居然敢玩弄老皇帝的女人,扰皇统,乱人伦,此二罪,当杀……”

    赵构一听第二条,脸一下子由红变白,由白变红,由红变紫,由紫变黑,再也坐不住了,从牙缝里挤出一个字:杀!

    并下了一道圣旨,李春燕打入冷宫,永不见天日。张邦昌立诛,由李纲执法。

    李纲的眼里从不揉沙子,汉奸就是汉奸,管你怎么当的汉奸,被逼当汉奸和主动当汉奸是没有本质区别的。更可恨是你没管好下半身,还敢玩弄老皇上的女人,有这两条必须得死,而且死的还得难看才行。

    李纲命人将张邦昌押至最热闹的地方行刑,目的就是让人们看清当汉奸下场。为了对比鲜明,让李唐为李若水画了张巨幅画像悬挂着。行刑前让张邦昌跪在李若水的画像前忏悔。

    张邦昌为了争取最后一线活命机会,痛哭流涕,大赞李若水,把自己骂得狗血喷头。

    “李若水李大人,李纲李大人,你们都是我们大宋的英雄!李若水,李大人,你虽然死犹生,永垂不朽。李纲李大人,你铁骨铮铮,宁折不弯。我张邦昌跟你们比们起来,实在不是东西,连南北都算不上。我该死,我应该千刀万剐,下油锅炸了。

    “可是,李纲李大人,我真的不愿意当那个皇上啊。可是,金人用刀逼着我当的。我如果不当,金人就要屠城。并非我张邦昌说瞎话,许多人都可以作证啊!我保汴梁,献玉玺,你就饶了我这条狗命吧!”

    “张邦昌——”李纲大喝一声,“今天,你只能以死谢罪,没有第二条路可选!”

    “你非要杀我”

    “不杀不足以平民愤!”

    “降金的就我一个人吗”

    “汉奸一个也不留,全得杀!——你是最大的汉奸,最先要砍的就是你的头。”

    “什么人算汉奸”

    “降金的官员全是汉奸!”

    张邦昌抹了抹眼泪,笑了起来。

    “张邦昌,你把祖宗的脸都丢尽了,还有脸笑贪生怕死,卖国求荣,混蛋一个!”李纲大骂。

    “投降的多了。除了李若水以身殉国,那么多官员都投降了,你杀得过来吗别说我们这些官员了。太上皇投降了,钦宗皇帝也投降了,你还要把他们抓回来杀了吗”张邦昌脖子向上挺了一子。

    李纲沉吟一下,道:“张邦昌,你还敢狡辩,本想赏你具全尸,你这种人只配下油锅了!”

    张邦昌一听面如死灰,一下瘫倒在地。

    一口巨锅早就支好了,下面的木头被点燃了。火借着风势越烧越旺,劈劈啪啪地响着。锅里的油开始冒泡了,不多时就滚动起来,热浪滚滚。

    随着锅里的油越来越热,人圈向后退着,越阔越大。李纲看那油锅,满意地点了点头。觉得张邦昌这个卖国贼,下油锅炸了,才解恨,才能让宋人觉醒。

    张邦昌是个软骨头,不但吓瘫了,还尿了裤子。他不想死,可主战派不想给他留半点活路,他也只能死。

    “行刑!”李纲看火候到了,大喝一声。

    四个兵,将张邦昌架了起来。此时,他只剩下一口气,其实跟死人也差不多。张邦昌还有点残存的意识,他后悔没有像李若水那样,一硬到底,成为一个大英雄。可他知道,自己永远也做不到了。要么像孙觌那样,眉飞色舞地写降表,心甘情愿地当卖国贼,当亡国奴……

    张邦昌被扔到了油锅里,皮子紧骨头响,一会儿就焦了……

    李春燕被押来当看客,教育她今后要永远守“妇道”。不然,是没有好下场的。张邦昌被扔进油锅,那一刹那儿,她的心也死了。她未必爱张邦昌,可他给她带来过快乐与希望。以后的日子是什么跟行尸走肉差不多……

    想到这里,李春燕大叫一声:“我与其在冷宫里呆一辈子,连不如在滚烫的油锅里洗个澡!邦昌,我来陪你!”

    说完,她挣脱开兵丁,发疯似地跑过来,跳到滚烫的油锅里。她为了那么一丁点爱,说不是上爱情的爱,宁可在油锅里变成碳,也不愿在冷宫里冻成冰……

    请看下部——伏击




295 夫人诗词高手
    295夫人诗词高手

    宁做太平犬,不做乱世人。乱世中,不管是普通百姓,还是达官贵人,日子都不好过。下面我们用一点笔墨说一说北宋一对特别有名的夫妻。写一写他们在“太平”与“乱世”中的奇特人生。

    先说这位夫人,在北宋乃至中国一提起她的名字,可谓是“上至八十三,下至手中搀”没有不道知的。

    笔者说的这位夫人绰号叫李三瘦。为何叫李三瘦呢因为她写词时特别擅长用“瘦”字,可以说是天下一绝,特别有名的为以下三句——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渐秋阑,雪清玉瘦,向人无限依依。

    ——这个人就是李清照。她经历了北宋的繁华与败落。李清照写“瘦”名句,可不只这三句。不过,这三句是她的代表作。完全可以和“张三影”、“李三愁”、“苏三泪”、“王三绿”、“欧阳三深”等等相媲美。

    “张三影”就是张先,写“影”的佳句为——

    云破月来花弄影。

    娇柔懒起,帘幕卷花影。

    柳径无人,堕絮飞无影。

    真的把“影”写绝了。历来为人们所称诵,可以说是天下独步,以“三”来表达对某位词人的敬重,就是从张先“张三影”开始的。

    “李三愁”就是李煜,写“愁”的佳句为——

    昼雨新愁,百尺虾须在玉钩。’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真是一愁更比一愁愁。尤其是最后一句,凡是喜欢李煜词的,没有不知道的。以《一江春水向东流》为名的电影更是风靡一时,人们津津乐道。

    “苏三泪”便是苏东坡,写泪的佳句为——

    花前对酒不忍触,共粉泪、两簌簌。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写泪写得太好了,读了让人流泪。苏东坡在词坛中名气巨大,以豪放为主,可他写起婉约词来,一点也不差,就三这句将“泪”写到家了。

    “王三绿”就是王士稹,在词坛中名气不大,但写“绿”他最好——

    春水平帆绿。

    梦里江南绿。

    新妇矶头烟水绿。

    一绿更胜一绿。就写绿而言,确实无出其右。闭目细吟,眼前一片葱绿,就是冬天吟诵,也是一片春潮涌动。

    “欧阳三深”就是词坛大家欧阳修,他的“深”字写得别具一格——

    庭院深深深几许

    虽然只一句,却连用三个“深”字,一下子就把“深”给写绝了,李清照羡慕不已,借用此句填过一首词。

    那是一个阳光灿烂下午,李清照闲来无事坐在窗前看书,看的正是欧阳修的词,轻声吟道——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写得太好了!”李清照放下书,轻轻击掌,“连用三个‘深’字,实在是太妙了!怎么想出来的呢”

    写词方面,李清照特别自负,几乎没有服过谁。提起笔,用“庭院深深深几许”起句,填了数首《临江仙》,觉得不好,都撕碎了,只留下一首——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春迟。为谁憔悴损芳姿。夜来清梦好,应是发南枝。

    玉瘦檀轻无限恨,南楼羌管休吹。浓香吹尽有谁知。暖风迟日也,别到杏花肥。

    读完之后,还是觉得不大好,又要撕掉,夫君赵明诚过来,握住她的手,说:“易安,这首写得不错,撕了太可惜了,留着吧!”

    “你别骗我!还能看得过眼”李清照问。

    “何止是看得过眼,比欧阳公的还好!”丈夫总是觉得妻子填词高明。

    “那就留着吧。”妻子知道不如原作,可丈夫喜欢就好,笑说:“明诚,你可许久未填词了!”

    “自从你写出了‘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老友陆德夫说,我填的五十首,也不如你这一首,我再也不填词了。”

    “小心眼。”

    “易安,不是我小心眼,是你写得真好,咱们家有一位词人就够了。——我负责赚钱养家,你负责‘妙笔生花’!”

    李清照听丈夫这样说,十分满足,乐得又去看书。

    “易安,大好的时光,别老在屋里闷着,出去走一走吧。”赵明诚提议说。

    “是呀,好几天没出去了。咱们去大相国寺去转一转。”李清照特别高兴地答应了。

    大相国寺位于汴梁城内,唐宋两代是相国寺的鼎盛时期。尤其是北宋时期,相国寺屡有增修,成为全国最大的佛教寺院,全寺占地500余亩,辖64个禅院、律院,养僧1000余人,其建筑之辉煌瑰丽,有“金碧辉映,云霞失容”之称。

    赵明诚与李清照愿意来此地,不是为了礼佛,因为这里有一个很大的书画古玩市场,到这里主要是“掏宝”。每一次来,总有不错的收获。只是口袋里的钱,不出跑了出去。

    夫妻刚走家门,父亲赵挺之的书僮小山来请明诚过去,说有大事要谈。李清照有点扫兴,明诚不敢怠慢,急急忙忙去了父亲那里。

    赵挺之对儿子说:你的日子过得逸了,掉到了温柔乡中不能自拔。我已经给你铺好了路子,明天就上路。外放做个小官,好好历练历练,为将来大展宏图做准备。

    赵明诚尽管十分不情愿,可父命不可违,只好答应。

    明诚回来自己的房子,闷闷不乐。李清照得知丈夫远行,也不大高兴,可又不能扯后腿,默默地收拾行李。

    这是他们结婚后第一次别离,难舍难分,可还得分开了。二人约定,每月至少通两次信。明诚到的当天,就写了第一封信。

    李清照接到信,把它紧紧地贴在胸口,仿佛就是拥抱着心爱的丈夫。临睡前,又把明诚的信读了一遍才躺下。

    夜半醒来,李清照起床,提起笔,给丈夫写回信。千言万语涌上心头,却不知写什么好。思来想去,还是填了一首词。一挥而就,一字不易,感觉特别满意,才又睡去。

    赵明诚天天盼,时时盼,终于接到了妻子的回信。急急忙忙地打开,只有一页纸,纸上只有几行字——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赵明诚心潮澎湃,夜不能寐。虽然诗兴大发,可他再也不敢填词了。实在是写不出与妻子能够匹配的诗词,只好望词兴叹。提起笔,写了一些思念的话,介绍一些官场上的杂事。

    后来这首《一剪梅》又被赵明诚的好友陆德夫看到了,给了更高的评价,认为比那个“人比黄花瘦”写得还好。

    笔者也以为这是李清照前期写的最好的一首抒情小词,您以为呢

    请看下回——296丈夫金石精英



296 丈夫金石精英
    296丈夫金石精英

    用今天的话说,赵明诚是**。他父亲赵挺之最高的职位干到尚书右仆射(就是宰相,相当于今天的总理),他本人也干出任过知府(相当于正厅级干部)。可他并没有一般**的臭毛病,自己为官时,总的来说还是不错的。

    赵明诚有一个爱好,那就是收集“金石”。上自三代,下至五代之末,凡是铸在钟、鼎、甗、鬲、盘、彝、尊、敦上的题记,以及刻在高大石碑上的显要人物和山林隐士的事迹——这些见之于金石镂刻的文字共二千卷,都校正了错字异文,进行了汰选和品评。

    这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为了传播保护和发扬光大我们老祖宗文化遗产,起到了极积的作用。至于赵明诚所著的《金石录》,专家和教授至今还在用。

    女词人李清照是丈夫赵明诚最得力的助手,在金石收集、考证、品评过程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可以这么说,没有李清照的鼎力相助,赵明诚就不可能完成巨著《金石录》。

    赵明诚与李清照刚结婚时,住在东京汴梁。后来,赵明诚的老爹赵挺之被蔡京整倒,不久就死了。赵明诚在东京汴梁的日子不好过,就回到老家青州(现山东省东北部),前后住了差不多20年。

    最初,回青州故乡闲居了十年,是他们最快乐,也是最出成绩的十年。赵明诚接连做了莱州和淄州的太守,把全部薪俸拿出来,从事书籍的刻写。

    每得一本,夫妻二人就一起校勘,整理成集,题上书名。得到书画和彝、鼎等古代酒器,也摩挲把玩或摊开来欣赏,指摘上面的毛病。每晚以烧完一枝蜡烛为准。因此所收藏的古籍,都能做到纸札精致,字画完整,超过许多收藏家。

    李清照天性博闻强记,每次吃完饭,和明诚坐在归来堂上烹茶,指着堆积的书史,说某一典故出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猜中与否决定胜负,作为饮茶的先后。猜中了,便举杯大笑,以至把茶倒在怀中,起来时反而饮不到一口……

    某日,赵明诚骑马回老家,半道在一个集市上遇到了二人争执。

    “你这明明是锡茶壶,你怎么说是银酒壶,你这不是骗人吗”一个三十多岁的汉子,瞪大眼睛质问一个老头。
1...8182838485...17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