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大宋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呼啦圈大神
“捷报!环州大捷!环州通远军大胜夏军!环州通远军在杨侯爷,童贯童监军和杨世虎杨指挥的带领下,以三千守军大胜西夏静塞军两万夏军精锐,斩敌六千余,俘逾万人,其余残余夏军尽皆逃离了环州!”
“啥斩敌六千,俘获万余你小子跑糊涂了吧!”
众官员听了这条捷报一开始也是心中大喜,可喜悦之余,又觉得哪里不对,待听送来捷报的边军斥候说清楚之后,便明白这条军报哪里不对了。
大宋边军向来有虚报战果的陋习,杀了四五个夏军,就谎报说杀敌百余,俘获个二三十个的夏军,就敢说俘获三百。
反正那地方天高皇帝远的,官家不可能把手伸到那么远的地方,享受惯了的高官们也不会真的去那种困苦之地实地验证,向来都知道边军的将领或者那些监军们喜欢把功劳夸大最少十倍说。
而朝廷这边呢,也不会真跟这些边军的官员斤斤计较,人家在西北受苦受累,多邀些功劳也可以理解,朝廷也不缺那点赏钱,至于什么虚头巴脑的勋职,那就更多了,多赐封几个人,也无关大局。
还有一点,自古以来的当权者,都喜欢夸大自己的功劳,手底下的将士们能多立些战功,仿佛他们脸上也有光,连什么千古圣君都百倍的夸自己的功劳了,现在边军将士们才夸大十倍,不算多。
可问题是通远军的捷报也太夸张了,三千人打两万人,胜利了不说,还斩敌六千,俘虏了一万多,就算真实情况按缩水十倍算,那也是杀敌六百,俘虏千余了。
这样的功劳,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因为宋夏这些年打了这么多仗,也没怎么出现很大的胜利,这样的战果已经算是很突出的表现了。
可问题就出在这里,静塞军出动了两万精锐进逼环州,这是许多其他边地州县的斥候回报回来的消息,看来此事不假的。
通远军三千将士,应对夏军两万精锐,就算是报城坚守,也不可能取胜,至于斩敌和俘获这样的事情,那就更说不通了。
所以在场的文武百官,很多人开始琢磨着,这或许是杨怀仁这家伙没有经验,所以才胡吹的过了头,要么是环州已经失陷了,这个来报捷报的斥候,是个探子,这一切都是西夏人的计策。
不管怎么样,反正他们是不信的,包括枢密院的几位大佬看来,这捷报最少有七分是不可信的。
送信的斥候见众官员似乎面露疑色,不太相信他的话,立即扯开抓着他肩膀的那位将军的双手,挺直了身子大声说道,“小底就算胆子再大,也不敢拿八百里加急的红旗令军报来消遣众位大人!
小底所说的捷报,字字是真,句句不假。这一战小底是亲自参加了的!
清平关上,我们通远军的兄弟们浴血杀敌,誓死不退,以两千人顽强守住了城墙不失,没让进攻的夏军一人踏入清平关一步!
就这一战,杀得那叫天昏地暗,从天明杀到日落,兄弟们可是以血肉之躯挡住了夏军一次又一次的进攻,斩敌三千余,我们也死伤了千余将士。”
第494章:朝令夕改
送来军报的斥候把整个过程大致说了出来,这下文武百官都放下了心中的怀疑,原来环州真的取得了大捷,而且人家没有半点虚报功绩。
众官员心中无不为环州取得这样的大胜利感到骄傲,连那些一直主张交出杨怀仁的主和一派也感到了发自内心的骄傲。
宋军取得了这么大的胜利,自然是一件举国振奋的事情,这个时代的文官,有一种让人不好理解的认知,他们丝毫不认为他们先前的主张有什么不妥之处,并不是他们脸皮厚。
他们的理由很简单,如果牺牲了杨怀仁,能保住西北边地的和平平稳,那么就算是杨怀仁在他们面前,他们也愿意这么说,而杨怀仁也应该主动承担这样的牺牲。
圣人之书中明言“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还有“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在他们眼里,杨怀仁有机会能杀身成仁,舍生取义,那还是天降大任的好运气。
当然,牺牲这种事,放在别人身上,看上去都是应该的,如果是放在自己身上,这帮人不知道还会不会这么认为。
不知道说他们迂腐好,还是说他们自私好。
既然把夏军打跑了,那危机也就自然不再存在了,这一战的胜利或许只是一个点,看上去对宋夏之间的实力对比也不会有什么大的改变。
但是明白人自然明白,从局面上讲,这样的一场几十年不遇的大胜,完全可以极大的鼓舞所有大宋边军,甚至是大宋百姓的士气。
而西夏呢,吃了这个败仗,损失惨重不说,夏军的士气和信心也会受到难以估量的影响,此消彼长之下,大宋一方便有了扭转局势的势头。
范纯仁和吕大防两位宰相,同时他们又是枢密院的长官,在仔细推敲了一下这场胜利的大致过程之后,觉得这条捷报并非虚报或者夸大,自然也兴奋了起来。
他们立即转身跑回了大庆殿,去追上了太皇太后和官家,想他们二人禀报这一条天大的喜讯。
高太后也赵煦在听到这条消息的时候,表情可就不一样了。
赵煦喜形于色,提起仪服的裙裾便冲向了前殿,他希望从送来捷报的斥候嘴里,详细的知道在环州发生的一切。
而高太后则是怔住了。她心里自然也是为这场大胜高兴的,只是她刚刚下了的旨意,似乎要立即收回了。
作为一个当权者,朝令夕改的事情,本就不多见,因为怕百姓们知道了之后笑话。
可旨意是当着文武百官说的,朝堂上好几百人都知道的事,想瞒住不让宫外的人知道,那是不可能的,文人们就喜欢拿这种事说事,甚至作个诗啥的出去传唱也很常见。
高太后丢了脸,心中又气又恨,恨这个斥候为什么不早来半刻的工夫。
杨怀仁现在不但不是罪臣,而且成了功臣,还是个将来几年里从朝堂到百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功臣。
她身边本来就缺这么一个人来辅佐自己,帮助自己积累威望,可如此一来,不知道杨怀仁知道了她执意要牺牲他的旨意,会怎么想。
不过高太后也不是个蠢人,既然收回了前一道旨意,那么她完全可以再下一道新的旨意,来弥补上一道旨意的错误。
杨怀仁的留灶示好之计,高太后其实也没弄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但是好像这场大胜,跟这个计谋关系重大。
既然如此,那就先赵煦一步,对杨怀仁
第495章:化险为夷
话说杨母万念俱灰之时,横下一条心来求死,一脑袋撞向了早已经备好的棺材。
她这一下太突然了,谁也没反应过来,想阻拦已经为时晚矣。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还是林冲这个练过把式的人眼疾手快,见杨母一头撞向棺材,他已经来不及伸手去拉,下意识地用尽全身之力,极速地向前冲去。
等杨母睁开眼睛时,发现她竟然神志清醒,却是撞在了一个人的怀里。
可她这一下用力过猛,倒把横身挡在她的脑袋和棺材之间的林冲撞了个七荤八素。
杨母既感动又痛苦,“你这个傻孩子,为什么不让老身死”
林冲捂着肚子,痛得他脸色苍白,“杨妈妈,万事都有办法解决,何必想不开呢就算朝廷真下了旨意要捉拿仁哥儿,可保不定他们就抓不到他呢”
杨母泪如雨下,瘫坐在地上,“哪里还有机会吾儿又如何逃得过官府的追捕”
林冲接着说道,“仁哥儿吉人天相,一定会化险为夷的。”
话刚说完,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殿前司的侍卫见马上之人的装扮,立即分拨开人群,给他让出了一条道路。
等他策马直跑进宫里,林冲心中大喜,扶起了杨母兴奋地说道,“杨妈妈可看到方才跑过去的一骑那便是边军传递加急军报的信使。”
杨母听了大惊道,“难不成环州已经失守了那吾儿……”
林冲忙解释道,“看样子不像!若是环州失陷,送军报的一定是庆州的驿使,面容上看也应该是惶惶不安,面带惨色。
可刚才快马跑过去的那个人,看打扮是个边军,背上背着八百里加急的红色小旗,脸色上虽然看上去疲惫不堪,却是略微带着些兴奋之色。”
“你的意思是……”
“对,他快马加鞭送到京城来的,一定是一条好消息,可能……或许西夏人已经撤退了”
“撤退”
杨母半信半疑,半信是因为她正希望结果是这样,只要西夏人退兵而去,杨怀仁就多了半分希望活下去。
而半疑则是因为无缘无故的,夏军为什么要撤退呢
林冲只凭借自己军中的经验,猜出了这位送信的斥候送来东京城的并不是一条坏消息,可具体是什么好消息,他也猜不透,只好先安抚下杨母的情绪,不让她再寻短见。
“杨妈妈稍安勿躁,等宫里传出来什么新的消息,再做打算不迟。”
杨母点点头,痴痴地望着宫门的方向,不知道接下来,将会发生什么事……
等了好一会儿,忽然从玄德门里跑出来一个小黄门,气喘吁吁地跑到被殿前侍卫阻挡驱赶的人群面前,眼睛扫了一圈,便看见了身穿诰命仪服的杨母。
“官家有旨,命通远郡公杨怀仁之母,三品诰命夫人杨刘氏进宫觐见。”
“通远郡公杨怀仁进宫觐见”
杨母一时没转过弯来,心道我家仁儿何时成了通远郡公了官家要召我觐见,又是为何
还是林冲楞了一下,突然反应了过来,杨怀仁的名头改了,而且是爵位升了一级,他立即猜到了刚才那个边军的斥候,带来了是什么消息。
环州一定取得了大胜!而且这场胜利一定不小,而且肯定是跟杨怀仁有莫大的关系。
宫里不管是官家还是太皇太后,一定是听了这个绝好的消息,心情大好,才大喜之下立刻赐封了杨怀仁新的爵位。
&
第496章:黄芪人参鸡汤
人醒过来了,所有人都长舒了一口气。柯小巧最是欣慰,这些天她衣不解带在弟弟身边照顾着他,不知流了多少眼泪,恐怕他再也醒不过来。
杨怀仁听了玄参的医嘱,在柯小川昏迷不醒的日子里也没法给他正常喂饭,只能熬了一些米粥勉强维持他的生理机能。
如今他醒过来了,那就是可以正常进食了,杨怀仁便在自己脑袋里扒拉前世学过的一些药膳,看看那一种在眼下的条件下材料齐全,又能帮助阳虚体弱的柯小川尽快恢复体力。
按照玄参的诊断,柯小川属于受到外伤而导致的缺血体虚,杨怀仁便由此入手,想出了一道比较常见的药膳菜谱,黄芪人参鸡汤。
这道药膳所用的材料在环州相对比较好找,百姓家自家养的土鸡是现成的,几种主要所用的中草药,黄芪,当归,枸杞,药房里都有。
人参原来找不到很大个的上等人参,好在杨怀仁在和玄参商量着找人参的时候,玄参说柯小川现在的情况还不适合用上好的人参大补,因为他虚不受补,用少量参须起到固本培元的作用就可以了。
宰杀之后的土鸡去毛去内脏,洗净了剁成大块,先在煮沸的清水锅里汆水去血和其他沫渍,等汆煮的鸡肉块不再出现油沫之后,捞出来放到冷水中待用。
找一个大砂煲,其中加满清水,以加入鸡肉块后的砂煲中汤不溢出为准,加入切成片的老姜后把水煮热,然后往砂煲中点一些白酒,点一些醋。
有些人认为煲汤味道越是纯净越好,切忌加白酒和醋这样的调味品。
实际上煲汤和煲药膳的不同在于,药膳的目的是让食物起到药物的作用,或者说把药物融合到食物中,更利于人们食用和消化。
所以少许的白酒和醋,就能促进药物的成分和食物的精华融合在一起,味道上影响其实很小,但却能让人对药物的吸收更好一些。
之后加入汆煮后的鸡块,然后大火把汤煮开。在煮沸的水中下入当归,黄芪和参须等其他几味中草药。
这其中,黄芪和人参补中益气,当归补血活血,这三味是主药,另外加入少许的麦冬、地黄、陈皮、地骨皮等中药,起到滋阴、散瘀、清热以及补肝肾等脏器的作用。
加入了药物之后的鸡汤先大火猛煮一小会,等药物均匀分布在砂煲内之后,在改文火慢炖约小半个时辰。
慢炖之后的鸡汤会把药物的精华都吸收在汤汁中,但是汤中的药物残渣却非常影响鸡汤的食用。
所以此时换另一个先预热过的砂煲,把肌肉块捞出来转移到新的砂煲中,然后用白绢过滤汤汁到新的砂煲中,剩下的调味料和药渣都可以舍弃了。
新砂煲中这时应该有差不多半个砂煲的汤汁,此时依旧文火慢慢煮,加入几颗大枣,一小把枸杞子,再煮个小半个时辰,以半砂煲的汤汁再收缩一半为准。
最后只需要加入少许盐调味即可出锅了。大砂煲实在是太大,即便四分之一砂煲的鸡汤依然非常多。
杨怀仁也是早有打算的,这么一大份药膳一个病人也吃不了,所以他把鸡汤和鸡块都分成了两份,一份送去给柯小川,一份给同样失血不少的黑牛哥哥。
人在生病或者受伤的时候,总是很难有胃口的,不过杨怀仁的厨艺解决了这个难题。
柯小川闻到鸡汤的味道,似乎比刚刚醒来的时候精神了许多,柯小巧谢过了杨怀仁,这才给弟弟喂饭。
淡黄色却相对比较清澈的
第497章:圣旨到
世界和平,终究是一个不知道何时才能真正实现的美梦,起码杨怀仁知道,一千年以后,世界和平还只是许多人挂在嘴上的美梦而已。
城外的小黄花迎着春风开得越来越旺盛的时候,圣旨到了,杨怀仁和通远县军政官员们像模像样地跪了一片。
传旨的内侍还是老样子,把圣旨唱得比说的要好听的多,只可惜杨怀仁大多数是没听懂的。
等到童贯在他背后提醒他领旨的时候,杨怀仁才朝着东方拜了三拜,口里念叨着“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臣领旨谢恩”。
可杨怀仁心里想的却是,千年的王八万年的龟,当皇帝的是不是没学过这个至理名言,怎么都喜欢别人喊自己万岁,当个龟不知道有什么好的。
给传旨的小内侍打赏的是童贯,这一次童贯似乎很大方,掏了一块拳头那么大的银块塞给了小内侍。
小内侍说着客套话,一开始没敢接,又给推了回来。童贯挤眉弄眼地又塞了过去,小内侍才感恩戴德的接了过来,眼睛都不看一眼,只上手掂量了一下,便堆着笑塞进了自己怀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