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大宋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呼啦圈大神
所以这一次他站在了母亲一边,也发着牢骚,“娘说的对,既然嫁做人妇了,总要考虑丈夫和公公的感受。
如果亲家有这样的想法,你帮他们实现了,也不算是为难你吧”
二丫头同时被母亲和哥哥数落,也觉得似乎她有点不对,可还是反驳道,“也不怪我啊,生女儿的时候,把乐天给吓着了。
所以并不是我不想给他们羊家生个儿子,而是他说生女儿挺好,一个也就足够了。”
杨母被这话气得不打一处来,“不是娘不疼你了啊,而是你这话说的就孩子气。
这天底下哪有不想要儿子的
亲家那边不好说,姑爷宠着你,可你不能就这么认为,俗话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姑爷本来就是他们家里的独苗了,到你这里要是不生个儿子出来延续香火,不论亲家还是姑爷将来也不好面对列祖列宗吧”
“这……”
二丫头还想反驳,杨母却还没说完,“娘知道生孩子疼,也知道姑爷说那种话是心疼你,可既然你嫁做人妇,就要承担做妇人的责任。
要不然别人家会说咱们杨家出去的丫头没有教养,不懂礼数。看看你下头这几个侄女,你这个姑姑也要给她们做个好的榜样才是。”
二丫头有点无话可说,杨怀仁却听的愣了,心说目前考虑的也太长远了,几个丫头还是孩子,要谈婚论嫁起码还要过十多年时间呢。
孩子们没搞明白大人们说的什么,杨怀仁几个老婆却同时低头不语了。
杨母也知道教训女儿的话似乎有点殃及池鱼了,忙和和气气道,“你们当儿媳妇的不用惭愧,你们让老身有了三个孙儿三个孙女,老身很满足了。
当然,如果能多几个孙子孙女,我这个当娘的自然会更开心,可孩子这种事,也都是命,这几年也不知是怎么了,你们的肚皮竟再也没有鼓起来过。”
杨母虽然是笑着说话,可说到最后还是流露出一些遗憾的意思。
杨怀仁原本对此并没有很在意,那两三年里也是轮番和几个老婆生了三对儿女,可最近这几年,也确实让他感到很奇怪。
既然前几年能生孩子,那就说明他的那方面能力并没有因为穿越而受到损害,事实也证明,他在那种事上也是一直很强悍的。
可惜就是没有让老婆们再怀上孩子,他也想不通。
按道理说,他的身体早已经不是刚刚来到大宋的时候那样的文弱书生,这些年通过军伍中的锻炼,还有修习上乘的心法,他的身体已经非常强健。
正常的情况因该是龙精虎猛的他,能多有几个孩子才对,可事实就是这么不凑巧,他再也没让老婆怀上孩子。
这让他又想起今天刚刚把一个孩子送到宫里,不自觉地扭头看向了门外,天色黯淡了下来,宫墙也渐渐隐藏在了黑暗之中,心里说出不来是种什么滋味。
看到儿子又想起了伤心事,杨母赶紧换了话题,“也许这就是生活吧,不说了,对了,姑爷好不容易上一回门,咱们一家人在这里说话,让人家一个人去厨房忙活,还真是不好意思。”
正说着呢,羊乐天带着杨府的仆从正端了一桌菜走进们来,他脸上的汗水还没有擦掉,便笑着道,“岳母大人言重了,孝敬岳母和师父,本来就
第1811章:申王府密会(上)
宋朝的皇帝对于军队的控制,是一代不如一代,也许把军队的控制权交到文人的手上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了。
枢密院控制全国的军队,而枢密院里又都是文人中的大佬,这多少有些外行管内行的味道,而兵部没了军队的控制权,只管分发粮草等后勤工作。
军队实际的掌控权,实际上还是在武将手中,以前还有严格的换戍法限制武将对军队的控制,可后来换戍法断断续续,也便失去了原本的作用。
军人的思想是简单的,当兵吃粮嘛,他们才不管这些粮食最初来自何方,谁把粮饷分到他们的手上,他们便听谁的。
武将的个人魅力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比如武德军,杨怀仁和手下的一众将军们,在将士们心中显然比皇帝的地位要高出不少。
还有好多禁军里也是如此,尽管平时的时候武将受到枢密院的限制,可到了特殊时期,这种束缚也就不那么管用了。
赵煦急着要册立太子的消息长了翅膀似的飞过了宫墙传到了宫外,深夜的申王府正堂里汇集了四五十人。
这些人里,超过一半是当今禁军中举足轻重的人物,也有一些朝堂上地位并不是很高的文官,剩下的便是申王府的心腹幕僚。
高启勋便坐在上首的位置,受伤的高士迁和张叔夜趴在担架上在他下首。
坐在主位上的赵佖显得有些愁眉苦脸,但很快他便深吸了一口气,似乎下了一个很大的决心似的,忽然站起来道,“诸位觉得,本王该如何自处”
高启勋没有抢着答话,而是小心观察着在场的其他人的反应。
或许是武将平时在朝堂上没有话语权惯了,所以这种时候,也没有人主动站出来发表意见。
申王的首席幕僚窦桓道,“官家看来是认可了杨怀仁带来的孩子的身份了,所以才急着要册立那个孩子为太子。
如果立储大典如期举办了,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前确立了那个孩子的合法继承地位,那申王殿下再有什么打算,便会被认为是谋反了。
所以在下认为,必须赶在大典之前起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夺取皇位,到时候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不怕朝堂上的众臣不向申王殿下俯首称臣。
至于天下的百姓,他们其实不在乎谁是他们的皇帝,只要殿下登基之后广施恩德,自然能堵住百姓的幽幽之口。”
窦桓说完,有人捻须沉思,有人微微点头,却没有人开口附和。
这也不算奇怪,不少人虽然站在赵佖这一边,可要他们起事谋反,他们也要好好掂量掂量,总要在心里平衡一下申王造反成功的几率,然后才能做出决断。
赵佖的亲信幕僚自然是支持这个观点的,他们当年也是科举高中,东华门唱名的,只是因为没有靠山和路子,才被打发到申王府来做府官。
说是打发这个词,一点儿也不为过,赵佖因为残疾和模样的原因,没少被朝堂上的人嘲笑和嫌弃,被分配到申王府的官员,基本上就等于宣判了们仕途的死刑。
这些幕帘心里自然是憋着怨气的,后来和赵佖接触的多了,他们才发现赵佖并没有外界传说的那样一无是处。
即便是从赵佖非常有野心这一点来看,他们也觉得赵佖此人将来很有可能会成就一番大事。
加上赵佖对他们以礼相待,他们也十分坚定的成了赵佖的亲信,然后给他出谋划策,也期待着将来赵佖有一天真的能成
第1812章:申王府密会(中)
高启勋显得非常镇定,他微微笑着颔首给赵佖使了个眼色,好像表示请他放心的意思。
接着他站起来,冲着在场的众人行了一个四方揖,这才十分轻松的说道,“诸位,请听老夫一言。
老夫觉得诸位现在都在犹犹豫豫,是因为杨怀仁送进宫一个孩子,并说这个孩子便是当年皇帝陛下和废后孟氏的儿子。
今天姓杨的把孩子送进宫去,下午便传出来陛下着急要册立这个孩子为太子的消息。
大家听到这个消息,便开始犹豫了,不知诸位觉得,老夫说的对是不对”
高启勋在在场的人之中,还是比较有威望的,一是他是侯爷的身份,高家祖上还是一位王爷,二是因为高启勋在军中的威望,而且他的长子高士迁如今也是禁军中的实权将领。
高启勋一言便说到了众人的心里,确实是因为这个孩子的身份已经被赵煦认定了,所以大家都开始变的犹豫了。
众人微微点着头表示认可高侯爷的说法,脸上却十分期待高启勋接下来会说什么。
高启勋朗声道,“老夫可以告诉大家,诸位被杨怀仁蒙骗了!”
众人惊讶的瞪大了眼睛,一个将领问道,“高侯爷,您的意思,是说那个孩子根本就不是龙种,而是杨怀仁……”
说到这里,那将军忽然哑然,他想到了其他的事情,便不敢说下去了。
众人很快便明白了那将军没说完的话是什么意思,也发觉事情的可怕之处了。
赵佖很满意,在他心里,本来就想借着孩子的身份来说事,将来要起事,也必须有个合理的理由才是,孩子的身份,便是他可以抓住的最大的把柄了。
高启勋接着道,“诸位不用怕,听老夫给你们分析分析。当年孟皇后身怀六甲,若是她肚子里是一对双棒儿,相信太医院的太医不会瞧不出来。
可并没有任何一位太医提起过此事,也就是说,孟皇后肚子里只有一个孩子。
后来的事情大家也知道了,孟皇后诞下了一个女娃娃,也就是福庆公主,只可惜这位公主自生下来便身体不好,没过周岁便夭折了。”
有一个文官疑惑道,“下官听闻的故事里,杨怀仁说当时孟皇后知道了刘皇后要暗中加害他的孩儿,便命一个老太监把刚刚生下来的孩子带出了宫。
之后老太监又寻了一户刚刚生孩子的人家,把人家的女儿偷走带回了宫中。”
高启勋忽然鄙夷地大笑道,“你们也真信如此离奇的故事,也就姓杨的小子能编撰出来了,大家仔细想想,一个老太监,能自由出入皇宫
就算这个老太监身怀武艺,可老夫听说那个太监是个独腿的,哼哼,难不成少了一条腿的太监还能飞不成
你们当殿前侍卫都是吃素的吗别说是一个活人,就是一只鸟,飞出宫又飞回来,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众人想想也是,平日里也就是戏文里唱了一些所谓江湖侠客的离奇故事罢了,说的那些游侠好似都能飞檐走壁似的。
可仔细想想,戏文毕竟只是戏文,哪来的会飞的人他们要是有那样的本事,若是报效朝廷的话,必然会凭着这么大本事平步青云了。
他们可以有钱有地位,稍微立些功劳还能光耀门楣,荫妻庇子,谁又会去行走江湖过没着没落的日子
想想就觉得可笑,戏文或者话本里的事情,当不得真的,一些不第的酸儒秀才们没本事金榜题名,为了生活凭着天马行空的幻想编的故事罢了,如何能
第1813章:申王府密会(下)
高启勋说完这番话的时候,他也越来越理解杨怀仁说的钓鱼执法是什么意思了,刚才那一刻,他就感觉他就是那个鱼钩。
听了这番话的人一开始面露忧色,可很快便变得群情激奋,他们对于杨怀仁将来掌不掌权其实不怎么关心,关心的还是自己的仕途和前程。
既然注定要倒霉,那现在还有机会的情况下,为什么不拼一把呢
窦桓借着话说道,“高侯爷说的非常好,我们现在如果还沉默,将来也只有思路一条,既然如此,不如我们大干一把!
我们这么做,也不仅仅是为了申王殿下,也是为了我们自己,为了我们的家族!”
众人纷纷应和,不断有人站出来义愤填膺地说道,“在下愿意跟随申王殿下,清君侧,正大统,殿下若起事,在下甘为先锋!”
赵佖心中乐开了花,可脸上却作出一副感激的样子来,“诸位太抬爱小王了,小王身负残疾,样貌丑陋,实不是带头的最佳人选。”
高士迁道,“请申王殿下不必谦让了,陛下怎么说都是正统皇族血统,比杨怀仁带进宫的孩子更适合继承大统。”
众人也跟着附议,赵佖这才谦虚道,“本王欲起事,也并不是贪恋权位,而是不想我大宋百年基业落入旁人之手。
事成之后,还请诸位另请高明,本王甘愿退位让贤。”
话说的是非常高大上,可不论谁都清楚的很,若真是成功了,赵佖能坐上皇位,他怎么可能退位让贤
既然带头的老大还要客套,大家陪着他演戏便是,不少人感动的热泪盈眶,大声说道,“申王殿下高义!”
窦桓见时机成熟,说道,“既然大家意见统一,便暂请申王殿下带头,诸位各施己能,同时也要听从号令。”
众人答道,“那是自然。”
赵佖自知没有什么大本事,却自负懂得识人用人,窦桓心思缜密,高启勋老成持重,有他们两人在,他自觉事情八成会马到功成。
他看向了高启勋,高启勋自然会意,马上说道,“事情看起来好似很难,其实老夫想告诉大家,其实没有那么复杂。
只要咱们能赶在后天清晨大朝会上陛下下旨册立太子之前,能控制住陛下,然后道明真相,然后逼他立申王殿下为皇嗣,大事便成。
行动人员方便,老夫自然会安排,其余人等从中策应,见机行事即可。”
高启勋只是说了个大概的计划,却没把详细行动计划说出来,众人一听便明白事情肯定要做的隐秘,详细的计划自然是知道的人越少越好。
这个过程中有可能会用到自己,也可能用不到自己,但不论如何,坐上了这条船,就没了回头的余地。
事情若是真的成了,他们自然会有从龙之功,将来的仕途和前程也自然一片大好,就算不可能所有人都平步青云,起码在新皇心中,他们也是可信任之臣。
若是事败,那后果就不用说了,在场的任何一个人,谁也逃不出悲惨的命运。
即便有人还是因为激动和担忧而浑身发抖,可事到如今,却也没有回头路了。
窦桓道,“天色已晚,不如今天大家先各自回去做好准备。”
众人同声道,“若有什么吩咐,还请申王殿下告知,吾等必当竭尽全力。”
赵佖恭敬的给众人施礼表示感谢,众人这才告退,只留下高启勋和窦桓等几个核心成员。
赵佖这才放下脸上的自信,有些担忧的问道,“高侯爷,咱们之前准备的计划,真的可行吗
&
第1814章:理解
深夜,秋风更紧了,一片梧桐叶子乘着风在夜空里打了一个旋儿,才缓缓落在杨怀仁脚下。
杨怀仁俯身捡起那片叶子,其实还并没有枯黄,只是绿色已经开始不那么鲜艳,抚摸着光滑的叶面,杨怀仁陷入沉思。
不远处的小院里传来一声婴儿的啼哭声,二丫头的宝贝女儿又不肯睡觉了。
杨怀仁不由得想起自己的几个孩子来,他们还是婴孩的时候,应该也是经常夜啼的吧。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