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大宋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呼啦圈大神
最后一句话杨怀
第1802章:黄金的证明(上)
至于杨怀仁为什么这么选择,孟皇后了解一些,却不能完全理解。
她倒不怀疑杨怀仁对孩子的感情,而是她觉得他们俩所处的位置不同,所以会产生不同的观点。
杨怀仁的观点里,或许更多的是为了国家,为了百姓,也为了自己的小家,不管这些目的是单纯或是复杂的,又有没有高大上的理由,但孟皇后是有资格不认可的。
她是孩子的亲生母亲,但她也不觉得她有资格去替孩子选择他的一生,要走什么样的道理,过什么样的生活。
所以她内心里也很犹豫,也很纠结。
也许证明了孩子是皇子的身份,她可以有更多的机会和孩子相认,甚至有可能生活在一起,重续母子之情。
可她也不愿意看到孩子像赵煦一样,陷入权力争斗的漩涡之中难以自拔。
这一点也许她和杨怀仁的看法是一样的,当皇帝在外人看起来似乎是天底下最好的事情了。
可只有真正坐在那个位置上的人才明白,当皇帝不难,但当一个好皇帝却是很难的。
昏君和明君之间的区别还是蛮大的,日子过的轻松的昏君基本都留下了千古骂名,明君却又是个苦差事,留下了名声,但一辈子却很少获得最单纯的平常人的快乐。
权力向来就是蚀骨毒药,让人迷恋的同时,也让人在痛苦的煎熬中无法摆脱。
当杨怀仁说出那句话的时候,孟皇后便知道自己没了其他的选择,或许从她那一天见到杨怀仁的时候,命运就已经注定了。
如果她这时候不站出来证明孩子的身份,遭殃的不仅仅是杨怀仁,自然还有她的亲生骨肉。
她手上已经没有证据,但一句话,却能让证据出现在众人面前。
这年头的皇后,同样像皇帝一样,也是有一块玉玺的,当然没法和皇帝的玉玺相比,皇后的玉玺更注重一种形式,而不是实用性。
和宋朝很多虚职的官职的印鉴是一样的道理,这东西更多的是证明身份,而不具备实际的权力证明。
甚至在赵煦在位的时候,因为前边有高太后的前车之鉴,皇后的玉玺只是在册立皇后的时候拿出来展示一下而已,并没有真正交到皇后手中。
但为了皇后的权威,宫中同样会用特殊的技法制作一枚同样具有证明皇后至高无上地位的戒指。
戒指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戒指,而是那种戒指表面被做成了小型印章模样的戒指,可以称作印戒。
印戒同样具有唯一性,不同的皇后,也使用了不同的图案。
当年孟皇后被废后的时候,赵煦自然会收回这枚印戒,然后在宫中一个特殊的地方封存起来,即便此后赵煦又册立的其他的女人为皇后,也是重新打造新的印戒的。
也就是说,如果当年孟皇后生产之后,用当时还在她手上的印戒在孩子身上留下了什么记号,便可以证明孩子的身份是赵煦的儿子无疑了。
赵煦沉着脸,但眼神里却掩饰不住庆幸和激动,想起来他这才觉得孟皇后是个心思缜密的女人。
当年的她也是温柔贤惠的,只是因为她是高太后给他选的皇后,他才把对高太后的不满发泄到了这个无辜的女人身上。
赵煦内心里忽然觉得对孟皇后愧疚万分,他也是想通过某种方式来补偿孟皇后的,特别是现在知道孟皇后受尽委屈,还是帮他留下了他唯一的血脉。
只是赵煦想到孟皇后刚才对他的态度,应该是发自内心的不想在
第1803章:黄金的证明(下)
这年头黄金的纯度不够高,民间做出来的黄金饰物,颜色都明显发暗,估计也就两个九的纯度。
宫里用的黄金饰品就不同了,全国最好的黄金工匠几乎都被送到了将作监里,制作出来的黄金物品,纯度起码有四个九。
听起来差别还不到百分之一,可就是这么点差距,黄金饰品给人的视觉感受,便完全不同了。
宫里的黄金物品眼色都相对淡一些,金黄色也更正,放在明亮的地方,饰品上的光芒也更加诱人。
印戒的制式和普通的戒指还是不同的,比普通的略大,也显得更加气派和庄严。
正面的印鉴上,是一个浮雕的凤凰图案,杨怀仁也不得不说,工匠的技艺水平,比后世的精美黄金戒指还要细致许多。
气氛有点紧张,所有人都不敢说话,等待这结果如何。
向太后问道,“陛下,你亲自检查一下,这枚印戒是不是当年册封昭慈皇后之时所赐的印戒。”
苏公公过来恭敬的把木盒接了过去,又转身送到了赵煦手中。
赵煦把印戒捏起来放到眼前仔细辨认了一下,接着点了点头。
他的表情忽然间有点悲伤,不知是因为内心里对孟皇后的愧疚感,还是因为看见这枚戒指,遥想当年重掌皇权时的意气风发,联想到现在已是病入膏肓,这才悲从心中来。
孟皇后对赵煦的悲情之意毫无感觉,语气依旧平平淡淡,“当年我把孩子交到管秋漓手上,命他把孩子带出皇宫之前,把这枚戒指在烛火上烧热,然后在孩子的后肩上留下了一个印记。”
终于说到最关键的地方了,众人又把目光投向了躲在朱太后怀中的大壮。
杨怀仁道,“是这样的,当年管秋漓把孩子带到微臣庄子上的那一夜,就给孩子检查过身体,确实发现孩子右后肩上有个奇怪的圆形印记的疤痕。
当时微臣也意识到这个印记的意义,只是搞不清楚印记是什么东西弄上去的,现在真相大白了。”
朱太后有些疼惜的看着大壮,愤愤道,“唉,你们啊,真是能作践孩子。”
接着她换了疼爱的口吻道,“孩子啊,祖母帮你褪去上衣好不好”
大壮这下有点慌了,下意识地望向了杨怀仁,杨怀仁回了他一个温暖的微笑,认可地点了点头。
大壮见父亲同意,这才慢慢镇定下来,非常懂事的给朱太后颔首施礼,小声道,“多谢祖母,我自己来就可以了。”
大壮缓缓把衣带解开,褪去了外衣,然后把内衣解开,褪到了腰部,露出了大半个后背来。
众人很明显都可以看见,他的右后肩膀上,有一个圆形的烫伤的疤痕,疤痕应该已经有很多年头了,已经随着身体长大了很多。
不过因为烫伤留下来的印记还是有点触目惊心,周围的好皮之中,那些略微有些突出来的粉色的鲜肉,正好组成了一个图案。
朱太后亲自把大壮送到了赵煦榻前,让他背对着赵煦,好让赵煦拿着那一枚印戒,对比孩子右肩膀上的伤痕图案。
向太后也靠了上去,其他人不好凑上去,只得走近了一些,站在外围等待赵煦的鉴定结果。
赵煦的表情严肃认真,不时的来回比对着印戒上的花纹和孩子伤痕的图案。
过了好一会儿,赵煦才面露惊喜之色,也长出了一口气,接着激动的把孩子转过来
第1804章:怀仁请罪
第1804章怀仁请罪
向太后说完看向了其余重臣,几个老头子也纷纷点头,示意非常同意向太后的话。
李清臣还亲自用枯槁一般的双手去试图把杨怀仁扶起来,杨怀仁这才起身,向太后和李相公等表达了谢意。
赵煦好不容易从激动的心情里缓过来,忽然开口道,“这怎么可以!”
杨怀仁倒不慌张,知道赵煦这是有感谢的话要说,便又立即单膝跪了下去。
苏公公赶紧上前去给赵煦擦拭脸上的眼泪鼻涕,赵煦抢过手巾来在脸上胡乱抹了一把,随即道,“杨爱卿如此大功,朕一定要重重有赏!”
杨怀仁忙道,“陛下言重了,微臣只不过是尽了为人臣子的本分,太后娘娘能让微臣功过相抵,已经是对微臣最大的恩赐了,微臣也不要陛下另行赏赐。”
赵煦愣了一下,觉得这好像不是杨怀仁的本色啊,但他扭头看向了向太后,从向太后慈爱的眼神里看到了什么。
赵煦忽然间明白了,将来皇子的安全,还要交付给杨怀仁,未来皇子如果登基的话,就更要仰仗杨怀仁的守护了。
毕竟孩子还太小了,不到八岁的年纪如果登上皇位,难免会支强干弱,主少国疑。
阴暗里那些觊觎权位的野心之人,也必定会跳出来生出事端,到时如果有什么叛乱之类的,也是需要杨怀仁去平乱。
那么现在他便对杨怀仁重重的赏赐,就显得不合适了。
杨怀仁如今的地位,已经是很难再有实质上的提升了,而且他还没有到三十岁,便已经拥有了别人一辈子都达不到的成就和地位。
杨怀仁的军职已经是最高,爵位、勋位、职事和虚职也都已经接近最高级别,如果他现在再给杨怀仁赏赐,恐怕等将来杨怀仁再立新功,新帝都没法给他赏赐了。
所以赵煦忍了下来,也给自己的儿子留下一点余地,而想到这里,赵煦也忽然意识到他也应该开始替自己的儿子好好打算打算了。
“朕欲今日便立储,诸位爱卿意下如何”
众人面面相觑,不知该如何回答。
赵煦要立大壮为太子,这本来不是什么出奇的事,孩子是他唯一的儿子,如今他身体这样的状况,早点立储也没什么。
只是事出突然,众人也没什么准备,就这么草草立了太子,似乎在礼法上有些不恰当。
立储这种事,并不是皇帝一句我要立谁谁谁为太子那么简单的,要走的程序很多,还必须按照礼仪举行立储大典,将来大壮才能名正言顺的成为太子,然后承继皇位。
否则,必然会有人以各种各样的理由来怀疑太子地位的合法性。
后世很多影视剧里倒是展现了很多有点狗血的剧情,例如皇帝老儿好几个儿子,偏偏到快咽气前最后的弥留之际,才说让谁继承皇位。
本身这个情节除了俗不可耐之外其实也没有什么大问题,但搞得很多人觉得太子都是这么决定的,那就大错特错了。
这种事在历史上不是没有,而是很少,属于特殊情况,大家不知道的是,几乎所有用这种方式,让先皇口头留下遗命任命的皇位继承人,并没有多少顺利继承了皇位的。
或者说就算这些继承人继承了皇位,之后也坐不稳当,不知有多少人会拿礼法不合的借口,试图造反推翻他们。
这似乎跟公证有点类似的意味,也是册立太子时,必须举行大朝会,风风光光举办立储大典,让满朝文武和天下百姓都知道皇帝
第1805章:赵煦的悔恨
许将虽然很为难,但还是咬着牙回道,“微臣一定竭尽全力。”
赵煦欣慰地点了点头,忽然想起一件事来,有些不好意思地对杨怀仁道,“孩子在爱卿保护下长大,应该是有大名的吧”
杨怀仁没什么可尴尬了,既然他早就说明了孩子在他家是和其他的子女一起养,自然是把孩子当成了养子的。
于是坦然道,“回陛下,有,大名孝祖,乳名大壮。”
赵煦也知道杨怀仁不提孩子大名的姓氏,也是不想他内疚尴尬,想了想后便道,“如今孩子重新回到宫里,朕便叫他赵孝祖如何”
杨怀仁就不好回答这种话了,按照常例,宫里妃嫔生了孩子,若是女孩,皇帝、皇后或者太后随意给起个好听又顺口的名字也就是了。
若孩子是个男孩,那起名的事情可就复杂了,一般会唤钦天监来问问皇子出生的时候有什么天象,再根据宗族的规矩,和宗正寺的几位大佬商议出几个吉祥的名字来。
最后才有皇帝亲自从那些名字中选出一个他最喜欢的或者最有寓意的好名字来,作为皇子的名字。
可这些事放在眼前的事情上,那都有些不合适了,大壮出生便遭遇劫难,被管秋漓冒死带出宫来,连皇帝都不知道他的存在。
直到管秋漓把孩子送到杨怀恩手上的时候,还是没有名字的,杨怀仁接手孩子之后,又要考虑遮掩孩子的真实身份,起名字也只能是和自己的孩子用同样的辈分字。
于是便有了杨孝祖这个名字,至于乳名嘛,那便是杨母随意取的了。
如今孩子从新回到亲生父母身边,赵煦心中激动,便也顾不上那些繁杂的规矩了,只能临时给孩子起个名字。
他觉得既然孩子叫孝祖已经叫了七八年了,突然给孩子换另一个名字,孩子一定也不适应,以后若是他呼唤孩子的新名字,孩子下意识里没反应,那就尴尬了。
所以赵煦也没想太多,觉得孝祖这个名字还不错,孩子也习惯了,便决定只是把姓氏换一下,其他就不要做太大的改动了。
向太后也有类似的盘算,她觉得孝祖这个名字还真是有点应景,本来赵煦无子为继,让他内心里非常难过。
现在忽然有了个儿子,正好继承他的皇位,叫孝祖似乎便显得非常恰当了。
而乳名嘛,这个就没那么重要了,民间不管是富贵人家还是穷人家,都有给孩子起个响亮的乳名,借以嘱咐孩子茁壮长大的祝愿。
那么孩子的乳名大壮,不仅顺口,也非常有寓意,就更不用改了。
她慈爱地转向了大壮,“大壮,你觉得呢”
大壮木然点点头,搂着他的朱太后也没有太多的意见,既然儿子发话了,她自然会拥护,开心道,“孝祖,大壮,这两个名字都挺好听的,意思也好。”
见两位太后都这么说了,其他几位老臣本也没什么好说的,便纷纷出声附和。
赵煦自然知道孩子换了环境,肯定有些不适应,而且两天之后进行立储大典之后,孩子突然变成太子,便更加不适应。
这种不适应,赵煦也没有办法改变,只能让时间渐渐消磨掉,同样的道理,他和孩子之间的父子感情,除了血缘上的联系之外,也需要他通过时间,渐渐一点一点的建立起来。
虽然赵煦觉得孩子在杨怀仁家里长大,也不会吃到什么苦或者受到什么累,但作为一个父亲,总是觉得不如在他这个亲爹身边长大那么
第1806章:赵煦的思虑
赵煦泪眼朦胧里看见了其他人也跟着他哭,连那些太监们也哭成了泪人儿,好像他们真的能体会到他内心里最深处的痛苦似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