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大宋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呼啦圈大神
第1798章:血液是不会变的
第1798章血液是最好的证明
杨怀仁话音未落,章惇便讥讽似的口气反驳道,“杨大帅还真是会开玩笑,民间的这种俗语,那可真是多了去了。
如果把这种民间的俗语当做世间的道理,那就有点闹笑话了,杨大帅此等身份,还会把民间的俗语当成了大道理来看待,不觉得可笑吗”
杨怀仁最不怕吵架了,也立刻怼了回去,“章相公此言差异,不仅如此,怕是这种话把圣人父母都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圣人同样来自民间,圣人的礼法和教义,同样有很多来自民间,只不过是圣人用更通俗易懂的词汇把民间的道理重新整理并记录下来而已。
这一点不用我说,相信在场的诸位也都懂得这么浅显易懂的道理。
就连我们现在用来治理国家的法度,做人的道德和伦理,同样是从民间的规矩,一点点汇集起来,逐渐形成了大家约定成俗的习惯。
照章相公的意思,民间的东西就是可笑的,那章相公是不是也觉得出自民间的忠孝礼义的基本做人道理,也是可笑的喽”
章惇大惊,这才意识到杨怀仁一直就是一个巧舌如簧之人,他说话的任何一点小失误,都会被杨怀仁抓住当了把柄,然后用新的道理反击。
他倒也不算慌乱,立即想明白了杨怀仁话中偷换概念的做法,反驳道,“杨大帅完全曲解了老夫的意思了。
杨大帅所说的道理,老夫自然承认,可大家要清楚一点,圣人整理民间的道理,然后加以解释成为有普遍意义的教义,然后宣教给天下人,这自然是没错的。
可杨大帅所说的那句民间俗语,可有被圣人收录过
可见民间的俗语或者道理,也并不是全对的,圣人择其善者,摒弃误者,才有了我们如今的行为准则。
就说杨大帅刚才说的那句话,我们也要从两方面来看待,所谓龙生龙凤生凤,说的是一个人的子孙,必然会继承他的血脉。
这个血脉表现出来,便有了一显和一隐两方面内容。
一显,便是我们眼睛能看到的外表,也包括耳朵能听见的声音等我们能真切感受到的东西了。
像一个人的外貌,身材和声音,就是这部分内容。
而一隐,便是我们无法看见或听见的东西,比如血脉的共同性,性格的相似性等等。
启禀陛下、还有两位太后娘娘知道,这血脉传承中的这一显和一隐,却有不同的本质区别。
显现出来的,也许很直观,但却是能改变的,不能作为真正的判断依据,反而是不能看见的,却是无法改变的,更能作为我们判断血脉传承的依据。”
章惇说到这里,众人也大致听懂了,按照他的说法,人的样貌和声音等等,其实是可以改变的。
儿子长得像父母,很多人都是这样,但这却不能当做判断孩子是父亲亲生的合理论据。
这世上也确实有很多人,和父母的样子就是完全不同的,同样也有外貌长得很像的两个人,却完全没有血缘关系的事情存在。
反而是章惇说的那种看不见听不着的隐性的因素,是绝不会作假的,比如血液。
章惇的话确实打动了很多人,道理是浅显的,大家也认可样貌是有可能通过手段改变的,但留在身体里的血液确实无法改变的事实。
杨怀仁也明白章惇想做什么了,赵煦有些愕然的问道,“依章爱卿的意思,是要朕和这个孩子……滴血认亲”
章惇微笑着点了点头,“陛下明鉴!滴
第1799章:滴血验亲(上)
滴血验亲,自古有之。血液的传承性也是古人对遗传的最基本的认知。
但是从杨怀仁的角度看,他作为一个后世人,所接触的科学知识告诉他,滴血验亲,是一件非常不靠谱的事情。
古代“滴血认亲”的方法,分为两种。一种叫滴骨法,另一种叫合血法。
关于滴血验亲最早的记载出现在三国时期,是说将活人的血滴在死人的骨头上,观察是否渗入。
如能渗入则表示有父母子女兄弟等血统关系,反之则表示没有父母兄弟等血统关系。
南宋宋慈所著的第一部法医学著作《洗冤集录》里也有相关的记载——
“检滴骨亲法,谓如:某甲是父或母,有骸骨在,某乙来认亲生男或女何以验之
试令某乙就身刺一两点血,滴骸骨上,是亲生,则血沁入骨内,否则不入。
俗云‘滴骨亲’,盖谓此也。”
合血法的方式在后世很多影视剧里边也有很多的表现,不过可能是编剧没有详细了解滴血验亲的具体方法,所以表现出来都太假了。
合血法里,首先准备一碗无杂质的清水这件事,就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
因为当一滴血滴入盛了水的碗中时,因为血细胞受到来自水的渗透压的科学原理,细胞吸水膨胀,细胞膜必然会受压导致破裂。
所以不论有没有血缘关系的两个人,甚至是用动物的血滴入同一个盛水的碗中,他们的血液都会被水稀释,然后相互融合在一起。
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准备一个干净的、和红色的血液颜色有明显对比颜色的器皿,然后让检验的两个人把血滴入到一起。
这样的操作,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两种血液融合在一起,变成一滩血液,或者两个人的血液混合的时候发生凝结反应,出现肉眼可见的凝结体。
这也就是所谓的两种血液交融或者不交融了。
但问题在于,血液出不出现凝结反应,并不能证明两个滴血的人是否又血缘关系。
原理在于人的血型。人的细胞膜上有一种特殊的物质,大致可以分为a抗原、a抗体、b抗原和b抗体。
大家也许已经明白了,这便是决定了我们血型的物质。
当a抗原遇上了a抗体,或者b抗原遇上了b抗体,便会出现凝结反应。
也就是说,可以这么认为,滴血验亲的方法,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证明验血的两个人血型可能不同,但并不能证明他们是否有血缘关系。
而从遗传学上来讲,孩子的血型受到父母的血型影响,但具体的表现出来,也并不一定是孩子的血型就必然和父母中任何一方的血型相同。
除了父母双方同为o型血生出来的孩子必然是o型血之外,其他的情况就比较复杂了。
比如同为a型血的父母生出来的孩子可能是a型血和o型血两种情况,而父母双方一方是a型血,一方是b型血的,生出来的孩子可能是四种血型中的任意一种。
说到这里,大家应该有了很清晰的认识,滴血验亲之法,并不能证明两个人的血缘关系,甚至是完全不靠谱的。
杨怀仁担心的就是这个,大壮是赵煦的亲生儿子这一点是没有差的,可是如果进行滴血验亲,那结果就说不定了。
苏公公已经准备了用于滴血验亲的白瓷碗,一位太医也把用于针灸的针拿了出来。
杨怀仁却站出来说道,“启奏陛下,滴血验亲之法,微臣觉得没有合理的依据,是不能证明任何事实的。”
赵煦有些错愕,搞不懂杨怀仁
第1800章:滴血验亲(下)
章惇似乎抓住了杨怀仁的尾巴似的,又一次进言道,“陛下,既然太医也没有确切的说法,不如咱们先进行滴血验亲,等结果出来了,再讨论其他的不迟。”
章惇明显就是要强迫赵煦同意先进行滴血验亲了,他这样做为了什么,杨怀仁也早就想到了。
现在还没有进行滴血验亲,从赵煦也好,或者其他旁观者的视角里,对滴血验亲的方式是否合理,还是有一定怀疑的。
但如果进行了滴血验亲,搞出一个孩子和赵煦的血液不能融合的结果来的话,结果给众人的冲击力就太震撼了。
包括赵煦和两位皇太后在内,都会先入为主的认为滴血验亲的结果没有问题,也就是说杨怀仁带来的孩子并不是赵煦的龙种。
到那时他们的想法就复杂了,最可能是便是他们会对杨怀仁为什么这么做产生怀疑,而且会往不好的方面想。
而到时杨怀仁无论如何解释,他们也都不会听了,这便让杨怀仁处于一个完全不利的局面之下。
尽管结果还是不一定的,可能是交融,也可能是凝结,可杨怀仁却不能那这种事冒险。
他看着赵煦似乎同意了章惇先检验再讨论的说法,苏公公也已经走上前来,杨怀仁急中生智,抢先一步把苏公公拉到了身边,把他手上的白瓷碗等放在了椅子上。
杨怀仁突如其来的反应让众人都非常惊愕,杨怀仁可没时间去理会他们,嘴上说着,“既然要检验,不如让微臣先替陛下试验一次。”
他一边说着,一边掐住惊慌的苏公公的手,使劲拽了过来,另一只手捏起来一根针,在苏公公的食指指尖上猛地一下扎了下去。
苏公公被吓坏了,可见杨怀仁忽然这么粗鲁的样子又不敢挣扎,只得任由他在自己的手指上扎出了几滴血,然后滴入到了白瓷碗中。
杨怀仁使劲挤了挤苏公公的手指,挤出了两大滴血来,分别滴在白瓷碗的两边。
取完了苏公公的血,才把苏公公推开,把碗里稠糊糊的两大滴血给赵煦和其他人都展示了一下,苏公公则苦着脸赶紧含着自己的手指闪到一边。
大家还是有点没搞懂杨怀仁要做什么,只是其他几个小太监被他这么一闹,吓得畏畏缩缩赶紧退后了一步,生怕自己被杨怀仁给抓了去取血。
其实杨怀仁早想好了要如何证明滴血验亲的方法不能证明两个人的血缘关系,也不会找另一个太监取血。
而章惇则正好站在离杨怀仁最近的地方,当杨怀仁一脸坏笑扭头瞅向他时,章惇便知道下一个遭殃的便是他了。
“你,你要做什么”章惇的胡子都有点颤抖了起来。
杨怀仁则一手拿碗,一手捏着针向他慢慢逼近,脸上带着诡异的笑意,嘴上说着,“章相公不是说要先进行滴血认亲嘛,那章相公先替陛下试验一次,你总不会不肯吧”
章惇对滴血验亲其实也没有什么清晰的认知,不过他觉得既然世上有这种事,必然是有它的道理的。
那么既然是他先提出来,又强行要急着进行滴血验亲的
,那杨怀仁现在的做法,他也便没有什么好推辞的。
所以他没有后退,而是故作镇定道,“试便试,老夫怕什么!”
杨怀仁笑着点点头,心里却在说,看老子一会儿不整死你!
章惇主动把手伸了出来,杨怀仁也顺利地从他手指上扎出了一滴血来,滴在了一滩苏公公公的血上。
之后,杨怀仁同样又给众人展示了一下,接着在
第1801章:孟皇后的选择
杨怀仁做出一副无辜的样子,反问道,“章相公,请您老搞清楚,是你口口声声要陛下赶紧进行滴血验亲,在你的意识里,滴血验亲之法应该非常准确才对,不是吗”
章惇被问的哑口无言,他若承认,那杨怀仁刚才调侃他的话就没有问题,可如果不承认,那么他一直催着陛下滴血验亲,不显得他才是那个别有用心之人了嘛。
到时候杨怀仁再反问他,既然他都不认可滴血验亲之法,那为什么还在这么重要的场合提出来,更是一直非要陛下和孩子进行滴血认亲呢
其实章惇不用说话,他脸上左右为难的神色,已经说明了问题。
杨怀仁也明白单凭这一件事,似乎也没法把章惇这样在朝堂上根深蒂固的权臣一棍子打死,只要大家对他的威信产生了怀疑,这就足以说达到了杨怀仁的目的了。
以后日久天长,杨怀仁自有办法扳倒他,而且情况本身也是向着对他有利的方向发展的。
他不再理会面容呆滞的章惇,而是对其他人解释道,“出现这样的现象,就是我刚才所说的那个道理了。
人的血型有不同,所以把两个人的血液滴到一起,自然会产生不同的结果,但人的血型和血脉遗传的关系,并不是一种必然的联系。
也就是说,大家道听途说的,或者从什么稗官野史里看到的,还有从某出戏文里见到的所谓用滴血验亲的方式来验证血缘关系的事情,都是不靠谱的。”
众人回味了一下杨怀仁刚才所说的关于人类的血型的理论,以及刚才说的一番话,便渐渐认可了杨怀仁的说法。
不过有件事也是逃避不了的,那就是如何证明杨怀仁带来的孩子就是赵煦的血脉。
章惇前边所说的事情也不是一点儿道理没有,光凭长相相似,还无法让人确信孩子就是一定是赵煦的龙种。
杨怀仁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可他也只是有一张嘴,就算是他口灿莲花,也不能在这么重要的事情上把在场的所有人都忽悠了。
于是他的视线看向了纱幔后边的女人。
赵煦也明白过一件事来,有些事杨怀仁本身是没有办法举证的,事情的关键点还是在孟皇后身上。
只是他之前做了对不起孟皇后的事情,今天把孟皇后请进宫来,还带到他的寝殿里来,已经让他很尴尬了,现在让他开口去求孟皇后拿证据,他还放不下脸来。
朱太后虽然是赵煦的生身母亲,可在体察儿子心意这一点上,就显得没那么体贴了,倒是向太后首先发觉到赵煦的心思。
她转向了纱幔的方向,用慈爱的口气道,“婉儿,你有什么话说”
众人见状都安静下来,齐刷刷望向了纱幔,纱幔后沉寂了一小会儿,才传出一个声音来,“这里没有孟婉儿,只有一位法号妙静的出家人。”
这个声音很平缓,却又显得缥缈悠远,给人的感觉很奇怪,说不出是让人舒服还是让人难受。
说是她有怨气吧,也不准确,声音这种的冷淡却是让人不喜的。向太后却有一种很抱歉的心态,再想开口问,却又不知该如何开口了。
气氛忽然间变得有点尴尬,杨怀仁心里却很着急,他必须提醒孟皇后,现在不是发泄她心中不满或者故作清高的时候。
“妙静仙师,事关重大,还请仙师如实作答,请问您手上可有能证明这个孩子身份的证据
如果有,还请您不吝赐教!”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