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能想到的,是表面上是孔融让梨给他的兄长,但实际上确实他的几个兄长疼爱他,他们早知道父亲带回来的梨子是小的好吃,所以才故意让孔融拿了小的梨子。
至于后来孔融被大人们称赞,也是他的兄长给弟弟机会在大人们面前展现他好的品德而已。
结合我们兄弟姐妹几个刚才实际发生的事例,学生现在虽然不敢确定,但却能得出一个结论。
孔融让梨的故事,确实是教育我们要懂得谦让的道理,并逐渐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但客观的说,故事里让梨的却不一定是孔融,也有可能是他的几位兄长。
想来孔家乃是圣人之后,孔融能从小就养成了优秀的道德品质,他的几位兄长,品德上也一定不会比他差。
只是因为孔融后来的名声比较大,当时让梨的时候又是属他年纪最小,所以外人看来,他让梨的行为是极其具有代表性的,所以就有了孔融让梨的故事。”
大官的一番长篇大论,让朱先生很满意,“你小小年纪,能有如此悟性,确实难能可贵,很好,很好。”
&nb
第1995章:从梨到礼到理(下)
杨怀仁再深入了想朱先生教导孩子们的方式,便更觉得朱先生不简单。
孔融让梨只是个小故事,可是他并没有像其他正常的方法那样,只是让孩子们知道这个故事,然后简单的告诉这个故事是教育人懂得谦让而已。
从故事本身出发,先让孩子们对故事本身产生兴趣,然后开始思考,再通过实践的方式来告诉孩子们故事和现实之间的不同,以及其原因。
接下来最重要的,是启发孩子们进行更深次的思考,从故事的背景开始,逐渐分析这个故事,让孩子们开始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这个故事。
最后便是让孩子们学到这个故事里所教育人的东西了,整个过程,从梨开始,到礼,最后到理,孩子们的思想也经历了一个思考并分辨的过程。
孩子们不仅学到了故事本身,也学会了故事教育大家应该遵守的礼仪,更从故事之中,以及思考过程之中学到了做学问,还有做人处事的道理。
杨怀仁心道,这不就是素质教育嘛!
不用说孩子们了,就连他这个旁听的人,都觉得印象深刻,恐怕今天的这一课,他一辈子都忘不了。
其实朱先生的目的也不是要孩子们去追求事实的真相,而是教育他们追求真相的过程中,你到底学到了什么。
杨怀仁相信在这样的教育方式教育出来的孩子,将来面对学问上和生活中的问题的时候,更懂得去思考,也会更合理的去看待这个世界。
说一千道一万,杨怀仁是服了。
朱先生也给了孩子们时间休息一下,孩子们兴高彩烈的冲出课堂,看见父亲,欢快地冲上来告诉父亲他们今天得到了先生的夸奖。
杨怀仁笑着逐个摸着孩子们的脑袋,也进行了一番鼓励和夸赞。
大官一眼便看出来父亲这是来看望朱先生,并向朱先生表达谢意的,便领了弟弟妹妹去另一边玩耍。
杨怀仁走进两面透风的课堂,恭敬地给朱先生行礼。
朱世儒老先生八十岁的人了,这年纪自然可以随心所欲,别说是杨怀仁,就是皇帝来了,他也可以不用行礼。
他只是笑着点点头,示意杨怀仁坐下。
杨怀仁并没有立即坐下,而是先把自己准备的糕点和茶叶放在朱先生面前的几案上,这才缓缓盘腿而坐,“学生的一点心意,希望朱先生笑纳。”
朱先生看也不看那个食盒,只是鼻子抽动着闻了闻,便道,“不错,不错。”
那股子淡泊的气质从他的动作和语气里逐渐流露出来。
杨怀仁自然知道朱先生不会在乎这些身外之物,便错开话题,先向朱先生表达了谢意,感谢他肯来杨府教育自己的几个孩子。
朱先生一脸淡然,没有直接回应,而是淡淡道,“人越老,便越活得像个孩子,俗话所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蒙杨国公不嫌弃,肯让老朽和孩子们在一起,倒是老朽要谢谢杨国公。”
杨怀仁忙道,“不敢,不敢。朱先生当世大儒,身怀经天纬地之才。就所方才朱先生教导孩子们孔融让梨这个故事中的道理,学生便深有感悟。”
朱先生这下来了点兴趣,问道,“不知杨国公学到了什么”
杨怀仁想了一下,答道,“分辨真理的方法。”
朱先生的眼睛散发出一点明亮的光芒,似乎很满意杨怀仁这个答案。
说到底,他教授的文章或者内容其实并不新鲜,只是在教育方式上有所创新,和当今的那些先生们有很大的不同。
&
第1996章:欠揍的常侍郎
至于杨怀仁明白了什么,不可说,不可说。问也是不可说。
杨怀仁走到前堂的时候,管家说常侍郎早就来了,不过不说求见国公爷,只说国公爷知道他来了就明白他的来意的。
杨怀仁笑着摇了摇头,常侍郎现在的状态,一定和昨天杨怀仁离开兵部的时候常侍郎欲哭无泪的状态截然不同。
可以肯定的是他一定乐坏了,甚至有可能还有点张狂。
东京城里都是知道杨怀仁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轻易招惹的,所以常侍郎在杨怀仁这里赚了便宜,当然要瑟一下。
这种事将来传出去,在他们文官圈子里,这都是十分有面子的事情。
杨怀仁心说,要不是念在你快五十了,又是李相公给你出了主意,要不然你今天这么欠揍来府上装比,老子非揍得的满地“找”牙不可。
事情很明显,常侍郎昨天知道猪肉价格飞上天,一定是欲哭无泪的。
杨怀仁要求的事情说难不难,说简单的也不简单,补给禁军将士们近两个月的肉食供给,在猪肉羊肉价格没涨之前,兵部下点力气,还是可以做到的。
但昨天猪肉羊肉价格大涨,差不多涨到了平时的七八倍,甚至快十倍的地步,兵部就办不到了。
这钱他们就出不起,从兵部的资金里出,到年底必然会出现亏空,他们对朝廷没法交代。
这钱要是他们自己出,恐怕他们不肯,就算肯倾家荡产,似乎他们也补不出来。
常侍郎这样的人也许勤勤恳恳,但论聪明,他就不行了,不过好在他懂得自己不够聪明,可以去求聪明人的道理。
于是昨夜常侍郎去拜访了新的宰相李清臣。
李相公本来就有意让杨怀仁来稳定猪羊肉价格,来试探杨怀仁的真实态度,在得到了杨怀仁肯定的答案之后,在面对常侍郎说的事情,李清臣算是彻底明白怎么回事了。
杨怀仁其实从一开始,就没打算去为难兵部的人,至于他这么做,就是刻意营造一种紧张气氛,给文官们看罢了。
杨怀仁答应过先帝大丧之后会请禁军的将士们吃一顿好的,可如果他自己出钱似乎不合规矩,也容易引来别人猜忌,所以他想到了这么个办法。
这主意其实也不是多么高深,还是一种耍小聪明的方式,但李清臣却认为,这世上的聪明,其实没有大小之分,只要能达到目的,那就是真正的智慧。
很显然杨怀仁达到了,昨天他去兵部是刻意的,但李清臣觉得他们在西市偶遇,应该是偶然的。
只不过老李头忽然觉得白天的时候他以为是他算计了杨怀仁,到了晚上常侍郎一来,他才明白是杨怀仁随机应变,算计了他。
李清臣也不记仇,倒是越来越发自内心的欣赏杨怀仁。
因为如今朝堂上说大话说空话的人太多,真正办实事的人太少,整天讲大道理大智慧的人太多,有小聪明能把事情办成的人太少。
所以杨怀仁用这种小聪明办成了事情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就值得李清臣的赞许。
当然,这种事大家的目的也都是善意的,其实无伤大雅。
李清臣也当了一回好人,一番话似乎打通了常侍郎的任督二脉,这才有了常侍郎来杨府瑟的一幕。
杨怀仁倒没觉得自己多聪明,反倒觉得因为笨蛋太多,才衬托的他聪明绝顶而已。
至于那些更聪明的人,杨怀仁也不会和他们比聪明,咱动手,玩武的,砂煲大的拳头见过没有?
这好比和乌龟比赛跑,和矮子比身高,这种行为有个典故怎么形容来着?
对了,叫田忌赛马。
常侍郎就是那个乌龟,杨怀仁却不是个睡懒觉的兔子,所以当乌龟认为所有的兔子骄傲自大喜欢睡懒觉的时候,他就产生错觉,我又领先了。
其实杨怀仁也不怎么在乎这些,常侍郎喜欢瑟,就让他瑟一会呗,反正也不会少了几两肉。
刚才从朱先生那里,不是也学会了不少东西嘛。
杨怀仁吩咐管家,咱们高价收购的生猪,常侍郎要多少就给他送去多少,就按原先的市价,不过账不能赊着,要表现出一点原则。
管家有点摸不着头脑,国公爷今天脾气这么好,换了以往的时候,有人敢来国公府上瑟,腿早就给打断了八回了。
这生意杨家肯定是做赔了的,而且一下就赔了好多钱,管家当然是非常不理解的,便宜百姓也就算了,反正主家本来也是每年都抽几回风,败几回家的。
虽然赔了钱,但至少也给家里赚回点薄名,终究是有所得的。
但便宜官府的话,这就不是东家的性格了。
管家倒也不会多问,杨怀仁吩咐什么,他做什么就是了,于是回去告诉常侍郎,杨家今天第一批收回来的生猪,会先送到兵部去。
常侍郎美滋滋地点着头,比一大早上拣了二百五十两银子还高兴,心说我今天赚了杨怀仁这么大的便宜,差不多可以名垂青史了。
他琢磨的也不错,笨蛋史上他确实书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对,就是笨的一笔。
据说常侍郎走的时候是哼着小曲儿昂首挺胸走的,似乎也把这段日子的压抑给宣泄了出来。
尽管管家恨不得把耳朵亲手撕下来,常侍郎那不叫五音不全,因为一首曲子怎么都不可能只有两个调子,跟拉风箱似的难听。
不久之后成群的生猪就出现在了禁军大营里,将士们自然知道是谁兑现了他的诺言。
而在西市上,奇怪的事情发生了。
新来的屠户卖的猪肉羊肉价钱,只有其他人的八成,这一下成功吸引了所有买肉的百姓们的注意。
既然有人把肉价降低了,那百姓们自然趋之如骛,一开始还有人怀疑肉不新鲜了,所以才贱价处理。
但当有人买到了便宜的猪肉并展示给大家看的时候,大家才发现,人家卖的煮肉新鲜的很,还是刚刚宰杀的生猪出产的肉。
谁都喜欢吃肉,谁也都喜欢便宜的肉,而且人家卖的煮肉还很新鲜,那谁还会去多花钱卖贵价的肉呢?
第1997章:郑屠户找茬
其实杨怀仁这样做也并不是什么骚操作,用廉价货物冲击市场,引领价格下降,很基本的操作而已。
即便没有这样的操作,杨怀仁断定,猪羊肉的价格大概也会在半个月左右下降不少,最多不超过一个月,基本上会降到平时的水平上。
屠户们也许可以联合起来抬高猪肉价格,但这样做的效果也一定是暂时的,不会太长久,经济规律这种事,古人还不是太懂,但起码屠户们还是没办法抗衡的。
百姓们愿意话高价买猪肉,也是因为之前的种种原因,导致商品短缺,所以产生了供求关系极大的不平衡,才导致商品价格大幅上涨。
但百姓们对猪肉的需求不想粮食一样是必需品,当他们买了一两次高价猪肉之后,就会逐渐恢复到一个理想消费的阶段,高价猪肉没了市场,自然会逐渐降价。
而杨怀仁做的,无非是把原本一个长期的过程,用调节手段,大幅缩减了这个过程罢了。
在杨怀仁的计划里,这时间大约应该是三天左右,目标是每斤猪肉下降到二十文钱以内,基本就距离正常的猪肉价格不远了。
杨家的管事们办事能力也确实强,操作上比杨怀仁指导的方式更加激烈。
当别的屠户也罢猪肉价格下降到八十文一斤左右的时候,他们又立即吆喝起来,“新鲜宰杀的猪肉,六十文一斤啦!”
其他的屠户们又懵了,伸着脖子望过去,除了看见人家猪肉摊子前拥挤的人群,还有从外围不断运进来的新鲜猪肉。
屠户们气愤的同时,忽然也意识到一个问题,从昨天开始,城里猪肉价格暴涨,城外的养猪户也立即上涨了生猪的价格。
而那家便宜卖猪肉的人家,好像完全不受影响似的,猪肉不断地运,好像永远也运不完一般。
这就奇了怪了,如果这家卖猪肉的贩子继续降价的话,那他们肯定就不赚钱了,而且会赔钱,照他们出售的猪肉的量来看,还不是一般的赔钱。
那些屠户们想不通了,这世上还有傻子赔钱干买卖的?到底是他们疯了还是自己疯了?
当然,杨怀仁派去卖猪肉的人在其他屠户心中的仇恨度也不断上升。
当他们第三次把猪肉降价,猪肉价格降到五十文一斤的时候,屠户们彻底不干了,因为这个价钱,他们实在是降不下来了,因为他们也卖这个价的话,也要跟赔钱了。
几个屠户气愤难当,凑到一起开始合计,这户新来的猪肉贩子,以前没见过啊。
本来他们早上刚出现的时候,大家还以为是因为昨天猪肉涨价,这一户也不想错过这个赚钱的机会,所以才来卖猪肉的。
按照昨天的市场状况,大家的猪肉都是供不应求,多几户卖猪肉的,也不会影响了大家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