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大宋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呼啦圈大神
先生是杨母亲自去请的东京城里有名的老先生朱世儒,老头年轻的时候就中过进士,虽然不是三甲,但排名也很靠前。
可惜后来父亲过世,便回家守孝,守孝三年期间,朱先生不知怎么悟出了人生道理,等三年期满,也不打算入仕为官了。
于是过上了云游的日子,大宋有名的书院,基本都曾经有过朱世儒的身影,大宋不少名仕都曾经受过他的教导。
年过六十之后,朱先生逍遥够了,这才回到京城养老,虽然没当过官,但京城里所有当官的没有人敢小瞧了朱先生,街上遇见了也要恭敬施礼喊一声先生的。
朱世儒的学问自然不必说,只是人活的盛行淡泊,可以讲学,但从来不出书立传,不贪命,不贪利,真正活成了一个读书人梦想中那样的高雅淡泊之士。
杨家原来也有先生的,后来杨母回京后不知从哪儿听了朱先生此人,便觉得她的孙儿只有找这种隐世大儒教育才行,于是找了不少路子,终于拜访了这位朱先生。
朱世儒本来不情愿,这会儿他都年过八十了,动弹都懒得动弹,何况是教授几个还不到十岁的稚童。
一来那么大点孩子大多还在启蒙阶段,请他当先生好像有点过了,他要真讲了什么大道理,恐怕那么大的孩子也不一定能懂。
二
第1991章:朱先生(中)
古代那些读书人是很讲究的,少时读书讲究结庐。
结庐二字从字面上讲,是居住于的意思,但这里指的是读书的动态。
庐,简单讲就是有瓦遮头,再细讲究的话,就是读书的人读书的地方,应该在有梁有柱也有顶,却没有门也没有墙的地方。
这种建筑不难想象,大致跟四根柱子顶着一个草棚顶子差不多,读书人在庐内读书习字,画面感上就非常朴素,却又彰显文雅淡泊的意境。
杨怀仁府上的屋子可是非常奢华的,当年赵宗楚修建这座王府的时候,应该是花了不少银子。
那自然就没有那种草棚了,连简陋的房屋都没有,一水的青砖碧瓦。
朱先生不喜欢,见私塾里的屋子是两面墙两面门板的结构,便命人拆了两面门板墙,勉强算是有了个庐。
只是这样一来,孩子们在屋子里读书,跟在室外就没了什么分别。
夏秋还好,这种房子通风阴凉,可冬春两季冷的时候,就真是让读书人风流倜傥了,顶着寒风流鼻涕,早晚得躺。
不过朱先生执意这么要求,杨母也不好违背,只得顺了他的意思,把私塾改成了这个样子。
当奶奶的当然心疼自己的孙子,现在是初春,早晚时候依旧寒风刺骨,于是杨母特别告诉了几个儿媳妇,几个孩子去读书的时候,尽量给他们穿暖和点。
只是也不好穿太多,朱先生才是一身肥大的棉儒衫套着,孩子们总不能穿裘皮。
于是几位母亲想了别的法子,一是让家里匠人赶制了几个小的炭炉,包括先生在内,他们每张桌子旁边放一个,虽然炉火不敢太大,但也终归有了些热乎气。
再就是让孩子们穿一些厚一些的夹衫了,男孩子衣服里边套一件羊皮袄子,女孩子加一件狐狸皮的褙子,扛风又保暖。
杨怀仁进院子第一眼便看见了孩子们,他们读书的屋子东西两边的门墙全拆了去,倒是显得通透。
光线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当然是非常好的,可杨怀仁还是有些心疼。
不过他也明白朱先生这么安排的意义所在,所谓寒窗苦读嘛,人读书的环境太舒适了,很容易犯困,也就学不了知识了。
再就是朱先生在可以锻炼孩子们抵抗外界打扰的能力,也就是定力了。
杨怀仁内心里其实也是赞成朱先生的做法的,他亲身的经历也证明,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道理到哪都不会错,哪怕你只是一个小小的厨子。
正是因为杨怀仁的老爹让杨怀仁从小吃了很多苦,才有了他现在的手艺,朱先生这么做,和杨怀仁的老爹曾经的做法,也是异曲同工。
杨怀仁看见孩子们的状态,还是很满意的。
大官从来都有大哥风范,他坐在最前排,身子坐的直挺挺的,听讲的神情也异常的认真,这给弟弟妹妹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
大牛坐在哥哥身后,本来他是不爱读书的,可现在看他的样子,也是一脸严肃,也并没有走神开小差的意思,这倒是让杨怀仁有点惊奇。
要知道,以前大牛可是最让先生们头疼的,他从来都是坐不住的,就算勉强坐住了,也不知道神游到哪儿去当他的大侠客去了。
几个女孩子还好,她们属于旁听,杨母也不需要她们读书读出什么成果来,能腹有诗书,有点大家风范,将来能在京城里混出点闺名来,老太太就心满意足了,若是出了一个才女,那当然更好。
朱先生是出了正月才被杨母请来的,所以他来杨府给孩子们讲课时间还
第1992章:朱先生(下)
朱先生倒很是喜欢孩子,笑出一脸褶子来道,“那你说来听听。”
小燕儿带着得意的神色站起身来,讲道,“很久很久以前,在我们老家东边是海边,海边有个地方有一个小孩,他……多大我不记得了,总之……和我差不多大吧。”
小燕儿还带着奶声奶气,讲的其实也不够顺畅,还有点断断续续,不过哥哥姐姐也不笑话她,还打着眼色给她提醒,朱先生也很有耐心,一直笑眯眯地望着她,等她讲完。
小燕儿也不怯场,只是歪着掉脑袋一边想一边讲,显得很有趣。
“这个小孩叫孔融,据说他还是孔圣人的重重重……反正很多重的重孙子,他从小就喜欢读书,也学到了很多学问和礼仪。
有一天他和小伙伴在院子里玩耍的时候,其中一个小伙伴不小心掉到水缸里了……”
坐在小燕儿前边的小鱼儿一听这故事讲跑偏了,竟串到司马光砸缸上去了,忙挤眉弄眼的告诉她讲错了。
小燕儿倒也机灵,停下来一琢磨不对劲,自言自语道,“嗯……砸缸的小孩叫司马光,让梨的小孩才叫孔融,嗯……先生,小燕儿讲错了……”
她低着头红着小脸有点不好意思,朱先生呵呵一笑,也没在意,“没事没事,你也不要着急,好好想清楚了,再讲也不迟。”
“哦……”
小燕儿见朱先生都不气恼,内心渐渐平静下来,小脑袋瓜里把两个故事仔细剥离开,又把孔融让梨的故事从头到尾想了一遍,才有开口继续讲。
“是有一天这个孔融的小孩和家里的几个哥哥姐姐在家里玩耍,孔融的爹爹带回来好多梨子,便让他们兄弟姐妹几个分着吃了。
孔融在里边年纪最小,孔融的哥哥拿了最大的梨子给他吃,他却把最大的梨子让给哥哥,自己挑了最小的梨子吃。
我讲完了。”
几个哥哥姐姐都投过来赞许和鼓励的目光,小燕儿也开开心心地坐了回去。
一旁的杨怀仁也很高兴,自己的小女儿都知道这么多东西了,他六七岁的时候啥也不知道,就光知道玩。
本以为朱先生会给孩子们讲授谦让的礼仪,可朱先生却问道,“你们想想,从这件事里,还能想到什么”
孩子们还小,加上古代传授知识的局限性,大多都是先让孩子们不断的背诵一些文章,先生给他们讲的也是最浅显易懂的道理。
至于深层次的道理,先生不会多说,甚至先生自己也没思考过。
朱先生这么问,就是有意考较杨怀仁的几个孩子自主思考的能力了。
别说孩子们了,杨怀仁听了这个问题也有点糊涂,孔融让梨不就是教育大家要相互谦让嘛,还能有什么
孩子们思考起来,不过一时之间也没想到什么新奇的观点,大官最年长,读的书最多,理解上也最好。
他认真思考了一下,答道,“朱先生,学生想了一下,没想出其他的道理来,但却隐约间感觉这件事,好像哪里不太对似的。
但究竟是哪里不对,学生也说不明白了。”
大官这么一说,让杨怀仁也深有同感,孔融让梨一个很简单的小故事,如果不仔细想,还真不会觉得这里边有什么奇怪的地方。
可在朱先生这么问过了之后,杨怀仁也思考,可思考了一会儿,发觉和大官的想法有点类似,觉得哪里不太对,可有说不出个一二三来。
朱先生慈祥地笑着,从身边拿过一个包袱来摆在面前
第1993章:从梨到礼到理(上)
孩子们这下糊涂了,皱着眉头想了一会儿,还是没搞懂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大官倒是搞明白为什么他刚才思考的时候觉得孔融让梨的故事里,到底是那里让他觉得有点不太对了。
他想到了另一件事,他们现在所学的知识,有些典故确实是历史上发生过的事情,但也有一些,是一些稗官野史。
这一类的故事就很难找出正史的依据了,甚至有一些直接就是神话传说或者民间传闻,根本就没有事实依据的。
他也开始怀疑,难道孔融让梨的故事,是某个人为了教育后人懂得谦让的道理而编造的
想到这合理,他忍不住问道,“朱先生,难道是因为孔融让梨的故事是编撰的,而不是事实发生过的”
朱先生示意孩子们围着他坐下来,缓缓讲道,“你对所学到的东西能产生质疑,然后经过了思考去深究它,这是一个很好的做学问的态度。
不过具体到这个故事,也不能轻易的认为它就是后人编撰的。
孔融此人是历史上确实存在的一位历史人物,他从小就有了不小的名气,这一点也可以从正史里的记载可以证明。
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看孔融让梨这个故事,它在不同的史书里都有记载,而且这些史书也都是非常严肃的史书。
照以往的经验看,孔融让梨的故事是真实发生过的,当时应该不仅仅是只有他们自家人在场,应该还有旁人在。
这个旁人经历了这一幕,心中欣赏当时还是孩子的孔融的优秀品德,于是之后把这个故事传了出去。
想来这个旁人应该也是个比较有名的历史人物,为人非常正直,从他嘴里说出来的话,其他人都相信,所以才有了这个故事进入了正史的事情。
照这么看,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是不用怀疑的。”
大官想了想,觉得朱先生说的对,既然正史里都有记载,又有其他几部史书作为佐证,说明这个故事应该不会有假。
但这并没有解除他的疑惑,于是他问道,“那为什么刚才我们兄弟姐妹几个分梨,却出现了既然不同的结果呢”
小鱼儿也附和道,“是啊先生,我们杨家也是知礼的人家,我们从小,父母亲也教导我们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
谦让这一点,我们自问做的也不错,在家尊敬长辈,孝敬父母,兄弟姐妹之间和睦友爱,对待仆人丫鬟也非常和气……”
小鱼儿似乎有点委屈似的,竟说起来没完,朱先生好不容易等她说话的间歇,才安慰道,“你也不要委屈,你们刚才分梨的时候,表现出来的同样是最真实的。
至于为什么会出现截然不同的结果,原因也是很复杂的,并不能简单用礼仪的高低来解释。”
大牛有点不服气,“先生,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啊”
朱先生对孩子们很有耐心,他继续解释道,“我们刚才重现了孔融让梨的故事,可你们有没有想过,孔融让梨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现在是大宋朝了,这里边相隔了也快有一千年了。
这一千年里,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圣人之礼的认识,也许根本的核心价值还是一样的,但表现出来却也有了不同。
那个年代的道德表现也许就是那样,而咱们这个时代的道德标准表现出来,就是你们刚才那样。
两者之间也许看上去结果截然不同,但实际的根本的核心并没有什么不同之处。”
&
第1994章:从梨到礼到理(中)
大的梨子不好吃,反倒是小的梨子好吃,这一点其实很正常。
冻梨和普通的梨子不同,经过了一个冬天的储存,有的还经历了上冻再化冻的反复过程,梨子内部的水分在解冻和化冻的时候,自然破坏了梨子本身的结构,口感发柴也就难以避免了。
还有在北方干燥而寒冷的冬季,冻梨的水分放置在空气中会自然的缓慢挥发。
也许梨子的形状还不会发生太明显的变化,但现在是开春时节,这时候的冻梨经历了一个冬天,味道是很难保持原本你的甘甜多汁的。
特别是大的梨子,表面面积大,放置的时候也容易放在外围,更容易受到影响,从而影响了口感和味道。
反倒是小一些的梨子,表面面积小,又容易落到梨子堆里,这种水分挥发带来的影响相对较小,反而更容易保持原来的味道。
当然这可能是一个特例,但就算普通的梨子,也不能简单的根据个头的大小来判断它们是不是好吃。
何况影响梨子的味道的因素还有很多很多,比如品种,成长时候的气候和阳光状况等等。
今天朱先生特意带了几个冻梨过来,其实早就知道大的梨子已经因为水分挥发发柴了,而小的梨子反而容易保持原本的味道。
他就是想通过这个实践的例子来教育孩子们一些东西……
小鱼儿见是这个结果,立刻把自己手上的小梨子去换了小虾米手上的大梨子,“二妹你吃姐姐这个梨,应该比你那个大的好吃不少。”
小虾米赶紧向姐姐道谢,孩子们之间团结友爱,让杨怀仁感觉很舒服,也很为孩子们感到骄傲。
朱先生道,“你们几个兄弟姐们之间,看来已经很懂得谦让的道理了,先生我很高兴。”
孩子们得到了先生的夸奖,忙一齐向朱先生恭恭敬敬地施礼表达他们的谢意。
朱先生问,“你们现在想想,现在和孔融让梨的故事,又能让你们想到什么”
大官这下反应最快,他答道,“先生,学生想到一些,只是不知说的对不对。”
朱先生慈爱地看着大官,笑道,“做学问,哪里来的那么多糟杂规矩”
大官这才说道,“假如当年孔融的父亲给自己的孩子们拿回家的那些梨子,也跟我们手里的这些例子类似,是大的不好吃,小的反而好吃,那孔融让梨的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就截然不同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