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蔡卞说完,朝堂上出现了短暂的寂静,那些不明真相的追随者们,已经开始纷纷跪地请罪,于大人和赵玳尴尬地对视一眼,也跟着跪地请罪。
大壮当然知道不能当着重臣面前直接责怪他们,而是做出一副大度的样子,还勉励了他们几句,表示他们也是为了朝廷着想,只是心急收复燕云之地,才鲁莽了些而已。
可散朝之后,大壮又留下了六位相公,咬着牙说了两个名字,正是于大人和荥阳郡王赵玳。
大壮从来没有对他们说话这么生硬过,这让六位相公有点吃惊,因为刚才那一刻,谁也不相信他们面前的,只是个只有八岁的孩子。
其实不用大壮说,李清臣也知道绝不能让于大人和赵玳留在朝堂上,甚至留在京城了。
如果那四五十个追随者是真的不明真相,那么于大人和赵玳就是另有居心了。
至于他们暗藏什么祸心,李清臣其实也不用搞清楚,在如今的大局面之下,还敢在朝堂上搞事的人,那是绝不能信任的。
而且他也早想好了怎么处理这件事,不用明着去贬谪他们,过段日子找个由头,可以用明升暗降的方式把于大人调离京城。
赵玳嘛,他毕竟是皇亲国戚,不过他在朝堂上没什么影响力,恐怕在小皇帝心里,他也没什么将来了。
第2030章:局势大变
朝堂上的吵闹只过了两天就消停了,杨怀仁惊讶于老李头的办事能力,当然他也感到一些小窃喜。
很多事原本就不用他亲自出面了,想通了这些,这才有闲心琢磨别的事情。
关于完颜阿骨打,杨怀仁考虑了很多,他觉得完颜阿骨打应该不会在智慧上输给耶律跋窝台。
不顾最新得到的消息,是耶律跋窝台暂时技高一筹,这一点也让杨怀仁更加谨慎小心,食客警醒自己,千万不要小看那些游牧民族的领袖们,他们能有那样的成就,智商上起码不是白痴。
耶律跋窝台正在左右为难的时候,日思夜想,终于想到了一个办法,好让自己能保住名声,然后全身而退,同时还团结了契丹人,有效的,起码是暂时防止了契丹人内部出现的分裂。
他昭告辽国上下,说女真部并没有和朝廷开战,而是为了一些利益对契丹大军进行了一些小规模的袭扰。
而面对这些袭扰,他所带领的契丹大军没有任何损失,还大大地嘲讽了一番完颜阿骨打,说他胆小如鼠,不敢出来和契丹大军正面作战。
之后耶律跋窝台又编出来一个很好的借口,说女真人和宋人阴谋联合,让女真人在北方袭扰契丹大军,目的是拖住契丹大军,从而让宋人集结军队越过白沟河,攻占燕云之地。
这种说法一出来,确实迅速引起了其他契丹势力的注意。
他们的内心里确实不会太忌惮女真人,还有什么室韦人和蒙古人,总是认为他们是被统治的民族,有些小的反抗也不算什么新鲜事。
反而如果大宋真的集结力量北上,辽国的南京道会陷入危险之中。
要知道,虽然辽国和宋朝的边境虽然有一条河,但白沟河实在算不上什么天堑,谁也不会有所谓的易守难攻的优势。
白沟河两岸都是大片的平地,不论谁发起突袭,确实是很容易突破边境的防线的。
尽管宋朝出兵北上这种理由有点牵强,毕竟辽国和宋朝和平了六七十年了,澶渊之盟之后,也从没发生过什么上规模的争斗。
只是大家心里都有数,契丹人对大宋的土地虎视眈眈,大宋也时刻不忘收复燕云之地。
于是耶律跋窝台的理由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可,加上他鼓吹宋军会消灭其他部族,惹得辽国那些小部族也人心惶惶。
如此以来,耶律跋窝台也顺利撤军,带领大队人马返回中京道修整,只留下少数兵力驻守鸭子河西岸的州县。
同时给北边的室韦人和西北的蒙古人下令,让他们派出人马,从北边围堵女真部。
室韦人和蒙古人不敢违抗,但也不会真的和女真部交恶,所以只是象征性的派出了上万人马,从北边的太白山以西驻扎,于契丹军佯作联合围住女真部下山的路线,实际上也不过是做做样子罢了。
虽然是做样子,但耶律跋窝台的目的达到了,他可以从鸭子河全身而退回到他的大本营,从此稳定军心,也可以让其他契丹贵族不敢冒然行动。
对此,完颜阿骨打其实没有什么太好的办法,他们女真部的兵马还没有足够的实力阻拦耶律跋窝台撤军。
若是他们鲁莽下山追击,在平原上人数的劣势就足够他们损失惨重了。
接下来便没了女真部的最新消息,这让杨怀仁很失望,他觉得完颜阿骨打还是过于谨慎了。
其实这时候正是他宣布建国和自立为帝的好时机!
事实证明耶律跋窝台对辽国的统治已经内忧外患,他们契丹人内部也不见的多么团结。
他这时候直接立起大旗来,宣布建国,然后以金国皇帝的身份昭告天下,就足以把局势扭转过来。
如果是这样,耶律跋窝台不管找什么理由撤退,他在契丹人心中的威望也都碎成渣渣了。
耶律跋窝台显然不会冒险进入太白山中进攻女真部,这就给了完颜阿骨打很大的依仗。
可他还是小心再小心,这才错过了最好的脱离辽国自己建立女真人为主的国家的时机。
何况他还可以鼓动室韦人和蒙古人,甚至包括渤海人和奚人,以及辽国西部的一些大部族也跟着宣布建国。
契丹人不可能有足够的实力对付那么多不同的部族,若是想个个击破,那他们还可以联合起来共同抵抗契丹人。
完颜阿骨打前边已经做到了很好的铺垫,只是关键时刻,他还是太谨慎小心了。
也许他觉得女真部的实力还是不太够,也担心自己的计策不会得到蒙古等其他部族的响应。
而且他最担心的,是杨怀仁迫于辽国的压力,断了他的粮食等物资供给,若是真发生了这种事,他就不是女真部的英雄了,而是女真部的罪人。
杨怀仁当然也不会因此就觉得完颜阿骨打没种,也许只是处在不同的位置,看待事情的角度不同,考虑的问题也不一样罢了。
但这样一来,也确实给了耶律跋窝台一段喘息时间,让他可以重整军队,并思考将来如何应对女真部类似的进攻。
一位特派的辽国使节不久之后就会抵达东京城,这也是耶律跋窝台用来做样子给国内的其他势力看的。
但当这位使节发现大宋完全没有要出兵的兆头之时,也不会把事实和真相告诉辽国的那些贵族和部族势力。
到时候耶律跋窝台又会编造一个新的故事,以显示他的英明。
倒是辽国使节的到来,可以让大宋朝堂上的那些大臣们,庆幸他们听了李清臣的话,没有冲动之下出兵北上。
若是当时真那么做了,怕是眼下宋辽之间的关系,就无法保持以往那样的平衡了。
于大人和荥阳郡王赵玳不久之后也从朝堂上消失了,于大人迁官去了蜀中,看上去是左迁,但实际上所有人都明白,一个没有实权的虚职地方官,代表着于大人的仕途已经走到头了。
赵玳也非常老实的上书皇帝说他上了年纪了,求陛下恩准他交出职事在家养老。
尽管赵玳的职事也不是什么实权职事,可不到五十岁就开始养老了,别人要还不明白怎么回事,那也就别在朝堂上混了。
第2031章:购买羊毛
整件事很快在民间有了传播,但比起朝堂上的信息真实程度,民间散播的故事情节,版本就有点多了。
还在朝廷解决这件事解决的非常快,并没有在民间掀起太大的波澜,更没有把事情传歪了,搞到人心惶惶。
一开始也是有些暗骂朝廷软弱,说这种情况下大宋还不敢出兵,真是让人万分失望。
更不好的一面,是有些人简单的把这件事归罪到了新登基的小皇帝头上,这也难怪,毕竟大壮年纪太小了。
八岁的孩子在百姓心里,好像应该是在街头巷尾满地跑的顽童一般,能懂什么事情就更不要说国家大事了。
可等最终结果渐渐浮现在百姓们面前,大家才发现,原来朝廷的处理方式才是对的。
如果像他们之前想的那样,大宋冒然出兵北上了,恐怕现在宋辽两国已经处于开战的状态,战争中最受伤的,当然还是他们这些普通的老百姓。
绝大多数人也许不用的战争对于经济的影响,但他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却是能让他们亲身感受到的。
还好事情很快便平息了下来,百姓们的心态比较简单,骂人的时候是他,庆幸的时候也是他,他们当然不会觉得自己有什么错。
只是有一小部分商贾,好像看透了一些什么似的,开始酝酿着变卖在东京城的财产,然后准备举家南迁。
人不多,倒也没引起太多人的注意,可杨怀仁知道后,却有点皱眉头。
商人嘛,想事情的方式,还是把自身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这些准备南迁的商贾确实有点胆小。
杨怀仁不喜欢他们,若是真的有一天大宋和辽国开战了,恐怕第一批先逃跑甚至背叛的,也是他们这些人。
只是杨怀仁也不能把他们怎么样,人家怎么做,都是人家的自由,你看不过,可也不能强迫人家怎么样。
杨怀仁还是默默地在心里骂了几句,然后便差人去收购这帮人的财产,既然他们急着南迁,那杨怀仁也没必要客气,该压价的压价,这种便宜不赚可就可惜了。
东京城的局势还是不错的,大多数老百姓其实也习惯了这种生活方式,都不是听风就是雨的性子,很多人觉得就算天明天就要塌下来了,今天的吃钱还是要赚出来的,管他明天是死是活。
所以传闻也好,流言也罢,听了也就听了,闲了的时候拿出来聊聊凑上一乐,笑过了该干嘛还是干嘛。
学院传来消息,机械的毛纺机算是基本研发成功,已经开始批量生产,六月末能赶在新的毛纺作坊建设好的时候,就能搬进去开始试生产。
到了秋冬天气开始变冷的时候,应该会有批量的毛纺制品生产出来,不耽误赚钱。
赚钱的事,杨怀仁已经看得很淡了,他自己理生意的时候都很少了,只是莲儿隔一段时间向他汇报,在他眼里也不过是写在纸上的一串数字而已。
毛纺布匹在大宋并不是新鲜玩意,不过本地是没有生产的,大多数来自西域那边。
西域的纺织水平还是不错的,各种毛纺的毯子、斗篷等等货物,西市上就有西域商人在叫卖,价格有点贵,不过也不算太夸张,有点钱的人,还是用的起的。
只不过这些东西大都数都是通过简单的织机纺出来,然后再通过手工的方式再进行二次加工。
这个成本摆在那里,想便宜也便宜不下来。
何况那些毛纺的毯子十分精美,本身就是高档货,面对的消费群体也是大宋的有钱人,老百姓谁会花大价钱卖地毯或者挂毯的摆在家里
杨怀仁差人去买了几张回来研究,那些毯子精美是精美,但其实做工还是很粗糙的,手工工艺水平,也显得参差不齐。
所以他觉得将来他的毛纺作坊里生产出来的毛料,不管是用于制作保暖衣服的软毛料还是用于当毯子的厚毛料,肯定比这些西域商人贩卖的货品更加高档。
但他要卖毛料,却不能卖很高的价钱,他最终的目的还是希望老百姓能用上更加优质的冬衣的材料的,所以定价上,一开始就要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
管事们给他算了一笔成本,他听着听着,便有些微微皱眉,现在即便有了先进的机械纺机,毛料的生产成本还是没有下降到他预想的价格。
原因也是多样的,最重要的还是大宋没有足够的羊毛供应,那些养殖的羊,本身就不是产毛的品种,即便有些多毛羊,所产的羊毛也不是最好的用于毛纺的原材料。
这也许就是产肉的羊和产毛的羊之间的差别吧,要论羊毛的品质,还是那些北方草原上的品种产毛更多,质量也更好。
羊毛本来就是那些草原上的羊用来御寒的,质量自然上乘,所以要想在六月末让毛纺作坊真正运作起来,羊毛原料的问题也必须要解决。
这一点其实是早有准备的,杨家负责北边生意的掌柜的们也早就给包括蒙古诸部在内的很多部族传了信,说是要购买他们手里的羊毛。
价钱还是按斤算,比他们原本卖出毛毡的价钱还翻了一番。
只要不是蠢蛋,这笔账也应该算的明白,从羊毛到毛毡,除了耗费材料之外,还要耗费许多辅料,那些辅料可是珍贵的粮食,能把羊毛直接卖出去,他们省了力气,还赚了更多的钱,他们自然一口应允了下来。
剩下的唯一的问题,就是运输了。
从契丹人生活的区域走,这一路被契丹人层层盘剥,这些部族卖羊毛的利益就要被剥削掉一多半,他们自然不肯。
那只能是从辽国西部绕远路走了,但走这条远路,也不是没有契丹人,只不过比起从东边走相比,这边的契丹人比较好说话罢了。
杨怀仁想了想,为了保证那些部族和他长期的合作,辽国西京道的那些官员,都有他来摆平。
方式很简单,给他们送足了钱财,他们自然会大开方便之门,这钱花的好似很亏,但杨怀仁觉得这都是值得的。
一来给生意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二来就更重要了,这是他分化契丹人的另一种计策。
第2032章:草原少年(上)
宋人收购羊毛的事情很快便在辽国北部的草原上传扬开来,事情是这样的……
蒙古诸部是杨怀仁早就派人主动联系的,只是他们所处的地理位置在辽国正北方,要走西京道把羊毛运送到大宋来,运输的路途实在是太过遥远。